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觉醒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0864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芭蕾《妮娜物语》是一部集强大肢体、精妙音乐、炫酷视觉于一体的震撼之作。妮娜是个虚拟的女性概念,是舞台上5位人偶舞者的代名词,就如同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一般。当舞台上的灯光逐渐变得昏暗时,身着黑色衣服的男性舞者开始试图操控人偶的肢体,机器人与操控者的博弈故事也就此展开,人工智能神秘的面纱被一一撕碎,慌乱、暴躁、惊恐、控制欲……人性与机械化“与生俱来”的零度属性也蔓延开来。在观看过程中,很多人会评价其动作和编排使人“血脉贲张”,然而我却分明感受到舞台上冰冷的气氛和人性中最无情的操控欲逐渐流向身体的每一处,使我的思维和知觉也逐渐趋于“零度”,因为它在不断地向你质疑,并且引领你层层深入问题的真相。
  [关键词]《妮娜物语》;现代芭蕾;思考;评论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3-0015-02
  第二季热销美剧《西部世界》更新完结,虽然少了第一季的剧情连贯性,编剧故意打乱的时间线索更把原本复杂的故事变得晦涩起来,但唯一使观者和媒体争论不休的还是其核心母题“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机器人是否可以取代人类”以及“机器人对人类的反抗”等问题。而在舞台领域,暗黑芭蕾《妮娜物语》带着同样的思考和命题呈现在舞台上,女主角“妮娜”像是《西部世界》中的德洛丽丝一样在原本“死亡”的无意识状态下被不断修复、抹去记忆,被人操控、扮演着特定的角色,然而她们又在这之中不断的“觉醒”,不断地唤醒潜意识里的自由意志,不断地摆脱束缚想要成为主宰新纪元的主人公。
  舞台中的“妮娜”是虚拟的女性形象,观后细思,“妮娜”并非是某一个主要演员的名字,而是舞台上五位女性人偶形象舞者的代名词,她们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产物,是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出的“零售商品”。当舞台上的灯光逐渐变得昏暗时,身着黑色衣服的男性舞者开始试图操控人偶的肢体,机器人与操控者的博弈故事也就此展开,人工智能神秘的面纱被一一撕碎,慌乱、暴躁、惊恐、控制欲……人性与机械化“与生俱来”的零度属性也蔓延开来。在观看过程中,很多人会评价其动作和编排使人“血脉贲张”,然而我却分明感受到舞台上冰冷的气氛和人性中最无情的操控欲逐渐流向身体的每一处,使我的思维和知觉也逐渐趋于“零度”,因为它在不断地向你质疑,并且引领你层层深入问题的真相。
  一、“零度”身体——一次关于自由意识的“苏醒”
  舞台上黑暗背景前微弱灯光下,女舞者们身着肉色紧身衣保持着低重心和僵硬的四肢动态起舞,在移动过程中保持着双臂紧扣在背后、重心向前倾倒的“行走”姿态,而这种专属于“妮娜”的行走姿态贯穿了整场演出。舞者的身体语言以其极致的机械化动作和现代芭蕾富有内在张力的柔和交织出一幅身体仿佛不由自主的受控和潜意识正在慢慢苏醒的画面,编导将生活中原本有温度的身体转化为舞台上没有温度的躯壳,以此来探究在特定的空间和环境下舞动如何能强有力地散发肢体的力量,展现身体只能在特定场合才能展现出的东西,而当我们看到人体由这种方式变为物体,消除了原有的属性和温度,是否可以通过这场游戏般的对决考问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妮娜们肢体的动态像是游弋于棋盘上的棋子,被下棋者操控着走位和职能,四肢间充满了力量的棱角和序列感,她们深陷在幽秘诡异的时空中,随着低回的乐声在昏暗的光亮中弥散,当妮娜们渐渐觉醒的自由意识划过的指尖,准备对抗机械般精准的控制时,我们开始不再那么容易将“人类”与“机器”分辨,当下二者的共同存在也变成了不合理的矛盾。
  在舞蹈最初黑衣男舞者将妮娜们逐一拉出来并像操纵提线木偶一般操控着她们的身体,编导将武术和日本空手道的元素融入进男舞者的动作中,使其富有很大的强迫性和不容挑战的权力感,在这样一种操控与被操控的故事情节中,男舞者与妮娜们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戏剧性,而这一切要归咎于妮娜们开始“苏醒”、开始“反叛”。当冲突迫在眉睫,妮娜们开始拒绝男舞者的控制,拒绝让他们完全占有自己的身体,尝试着自由活动,然而每当她们开始这样的尝试,男舞者就会更有力地抓住她们的身体,甚至不惜集体控制一个“妮娜”强行夺回身体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在这次深有寓意的身份反转中,操控者与被操控者之间那些不能示人的隐秘心理,通过男舞者富有张力的肢体、任意操纵的狂妄;妮娜们冷静又充满力量、极高控制度的动作和紧凑的重节奏机械化音乐在若隐若现的灯光下展露无疑。在感官受到极大刺激的环境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舞者们的行动、情感与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看到妮娜们自我意识一点点的“苏醒”,她们带着观众如历险般一路狂奔,最终迫近作品所欲表达的真实本质。
  二、“零度”情感——一个关于“人类是什么”的质问
  在另一个红色的场景中,妮娜们穿上了鲜红色的紧身衣,在时空交错中快慢由我,伸展自如,在昏暗的红色灯光中,人类欲望的渊薮蔓延到机器人的思绪中,她们纵情起舞,对于自由的渴求愈加热烈。随着灯光再次熄滅和亮起,舞台上的“妮娜”和黑衣舞者又回到“僵持”的状态中,刚才发生的一切像是妮娜们脑海中逐渐苏醒的影像,从思维蔓延到身体的一切已经发生了改变。妮娜们对于被操纵的困惑和质疑伴随着精神和肢体的渐渐苏醒开始显现出来,当本应该毫无知觉的躯干和空白的大脑脱离掌控,那些原本应该恪守程序的智能机器人蠢蠢欲动地逃离控制,开始向着人类进化。导演金森穣在采访中说:“不管是男性和女性,还是人类和机器,我认为他们都是一种相互扶持的关系,换句话说,男性正因为有女性的存在才成为男性,也正是因为人类和机器之间的关系,追问人类意义的必要性才显得更加迫切,无论是怎样的作品,创作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一直在询问‘人类是什么’的行为,一种创作出人类和某些事物(异性、机械、神等)关系的戏剧的行为。”
  在这场看似机器人觉醒的“复仇战役”中,她们开始感到困惑,困惑于自身的存在,困惑于自己身份所扮演的角色,困惑于自身与他者的关系,观众置身在这场“困惑”的质问中同样产生了与她们一样的经典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如果这种高级又复杂的,只属于人类的情感与情绪才会思考的问题开始涌动在智能造物的头脑里,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在妮娜们完全苏醒后,她们开始疯狂地压制黑衣舞者,与先前被操控的状态截然相反,她们的力量和手段让观众不留余地直面那些让我们惊悸、不忍和惧怕的事物,也为这场“战役”注入了浓稠的悲悯色调与现实考问。在我们力图以极高科技打造一个恒久的新世纪时,导演运用舞台上“妮娜”的觉醒质问着我们,当人类兴致勃勃地奔赴科技的制高点时,我们会不会被反困其中;当智能生物最终可以超越人类并取而代之时,我们竭力造就的一切,是否最终也会亲手毁掉我们的生活。与其说这是一场“妮娜”的复仇,不如说这是一场人类自己最终将被欲望、贪婪和傲慢的反制。   三、“零度”环境——一场关于“我们将何去何从”的反转剧
  压抑到极致、阴郁到极致、细节到极致,妮娜们的“非人类”肌肉控制已经彻底颠覆了观众对于人体功能的认知,这是《妮娜物语》引领我们直面问题的方式:在展现强有力的身体控制能力之余,它更强调舞台上发生的故事和各种元素联合在一起的质感,同时,观众们的感官和知觉浸没在由它产生的情绪里,由此加深对事件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妮娜从“觉醒”到“复仇”的过程发生于肢体间细微的变化,并且环环相扣,在节奏、风格、气息高度统一的状态下对观众产生精准适度的刺激,仿佛所有人都置身于这场争斗之中,现实与虚幻不断颠倒错位,逼真与失真交替呈现,有关人类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应何去何从的终极命题里,它似乎反映了一种本质的真实状态。
  《妮娜物语》除去精心设计的动作和形象设定之外,它也是一个精心结构的故事。我们跟随着“妮娜”觉醒的步伐,与她们一起反抗和战斗,最终来到与那个略显突兀的、与开场一样的结尾,相反的是,“妮娜”坐到了象征权力的椅子上,而男舞者褪去了黑色衣服,同样身着肉色紧身衣的他们仿佛被妮娜们夺去了感知和思想,亦如人偶般木讷呆滞。不同于一般结扣再解扣的故事套路的是,《妮娜物语》的解扣远比结扣来得更加惊心动魄,当我们认为是“妮娜”战胜了人类时,却迎来了黑衣人也许并非是“人类”的反转结局。也许,文明发展的趋异正在于它常常会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剥夺自由和理智的帮凶。在高科技迅速扩张的时代,“妮娜”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把人性中的窥探欲和控制欲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结尾反转间的戏剧性又好像我们早已被她玩转于股掌之间,那种让我们后脊发凉的战栗感,并非来自不美好的存在本身,而缘于“妮娜”绝不仅仅只属于舞台上的世界,她同时就是生活在这个弥漫着科技和欲望硝烟世界里的你和我。
  四、由《妮娜物语》引发的思考
  我很喜欢编导在采访中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一段话:“我既然以身体的物质性作为作品主题,就一定不是旨在表现一个科幻小说一样的人工智能世界,不过若是《妮娜物语》被认为是这样的作品,我认为这是时代与观众的眼睛赋予它的,就像如果在两百年前,这个作品被认为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偶或者雕塑与人类的故事了。”《妮娜物语》创作于2007年,十年后的今天与那时相比,我们的感官又接受了更多爆炸量的信息,“车马很慢”的時代已经变成了二维平面化的影像,很多时候它们用浮夸、混乱、互斥的信息将我们的真实生活推向疏远。当现代人生活视野的拓宽,随之而来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也使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如此,舞台上的作品,又应该表现什么?如若创作者打破了作品与时代的文化基因链条,使之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脱节,即是造成了作品脱离了整体社会观的影响,变成了当今文化语境中“孤立”的个体。当代的文化语境是舞台与观众的中介,它将社会价值与作品联系起来,若失去了这种整体性的关联,作品则被迫承担起重建自身生存根基的责任。无疑,这是困难且不切实际的。我们亟待在创作中重新整合视听,找回自己与生活之间的细腻联系,梳理它们,并重新确定坐标和起点,一如《妮娜物语》在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带给我们对于人性的控制欲和时代操纵性的思考。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 要]民族性是近现代一个被广泛研究和使用的概念,它的形成有历史原因、文化原因和地域原因等等。民族性通过某一民族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节日、共同的记忆、共同的信仰形成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是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内在力量。民族认同感是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将社会中的个体紧密团结集中在民族核心周围。民族性经常在不同的语境下被讨论,本文将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歌曲《七一的传说》为研究对象,在音乐的语境下探讨其
期刊
[摘要]中国朝鲜族作曲家权吉浩先生于1984年10月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期间,运用最具有朝鲜民族音乐特色的“长短”(旋律)为体裁,并融合民歌风格,将中国朝鲜民族特色打击乐与西洋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而成的钢琴组曲《长短组合》,以其严谨的曲式结构加上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旋律,呈现出鲜明的、具有朝鲜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音乐,在海内外深受好评。本文笔者主要分析《长短组合》的节奏,这样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朝鲜民
期刊
[摘 要]乔治·库塔格的钢琴练习套曲《玩耍与游戏》第三、第四卷,曲目自身具有独特的音高组织方式和特点,彼此间以小二度音程为线索贯穿其中,所以在整体上又体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关键词]音级集合;音列;音阶;音块;小二度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7-0114-03     匈牙利当代作曲家、钢琴家乔治·库塔格为儿童而作的钢琴练习套曲《玩
期刊
[摘 要]方琼的歌唱艺术汲取了我国民歌戏曲的精髓,合理的借鉴了美声歌唱的科学方法,打破了唱法的壁垒,用独特的演唱风格诠释中国声乐作品的内涵。她的声音具有中国文化的审美特质,情感表达细腻、声音通透明亮、表演端庄典雅。她的演唱凸显着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特征,润腔自如、咬字清晰、声线连贯。本文通过对方琼声乐教学及其演唱特点的研究,力求对其歌唱艺术的民族精神及其多样性声乐教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  [关
期刊
[摘要]三位一体的音乐师范生联动培养机制指的是高校、中小学校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优集各自的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音乐师范生的教育机制。本文力从教师培育共同体、资源整合共同体、卓越型人才培养共同体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三位一体的音乐师范生培养机制,并以我院联动培养课程为例,进一步说明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以期为优秀音乐教师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三位一体;卓越型教师;共同体
期刊
东方有朵可愛的花
期刊
[摘 要]本论文以民办高校无锡太湖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为例,根据多年办学及人才培养实践,积极探究“教、演”结合的创新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为同类高校专业办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表演;人才;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7-0037-03     一、音乐表演专业介绍与培养目标  (一)音乐表演专业发展介绍  无锡太湖
期刊
[摘 要]“西域音乐”是人们对历史上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到中原之后,外来音乐与汉文化交融之后的音乐称谓,随着丝绸之路纷沓而至的乐器、乐舞、音乐理论等的传入,及在中原地区的流播,它们对我国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筚篥、成组的音乐形态为例,讨论汉至唐时期,西域音乐传入之后的流变以及发展规律,探讨其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西域音乐;丝路文化;文化交流;筚篥;鼓吹;横吹  [中
期刊
[摘 要]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院校纷纷增设、扩招音乐学专业,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现象。一是办学理念同质化严重,导致高校之间竞争加剧;二是学科建设盲目模仿国外高校和国内音乐学院,脱离了综合类院校专业特色特点;三是新技术、新媒体、新形势给陈旧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的人们在审美时渴望满足体验经济对于感官、互动、参与、个性化等的需求。在多元文化交汇的大环境下,“沉浸式音乐”成为前沿与主流,部分音乐逐渐改变了最初以“纯听觉艺术”为主旨的艺术形态,一方面更强调现场实时的表演行为对于内容及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逐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强调视听一体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样式与体裁。本文分析了沉浸式音乐效果其众望所归的原因,探讨了应用手段,尝试对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