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码相机不同于胶片相机,由于增加了很多设置,简单的数码相机的构成与一般的胶片相机相比也较为操作繁琐。拍摄现场稍纵即逝,闷头摆弄相机、盲目设置菜单,玩不转的大有人在。实际上,数码相机的所有功能并非每次都会用到,没有必要反复设置,我们只要抓住最主要的几大项,就可以简化相机的操作。
简单归纳,就叫开机六件事:感光度、测光方式、白平衡、文件格式和大小、色彩空间、饱和度与照片风格设置。养成每次开机拍摄前,先检查这六件事的好习惯,扫一眼、查一遍、动一下,可以大大降低拍摄失误的可能性。
第一件事、设置感光度
感光度也称ISO感光值,ISO感光值是相机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通常以ISO加数字表示,数字越大表示感光性越强,一般分为ISO 100、200、400、800、1600、3200等,处于整级之间的数目,是半级或1/3级。胶片相机没有感光度设置,感光度由胶片的ISO值决定。数码相机也沿用ISO感光值来标示测光系统所采用的曝光基点。一般而言,感光度越高,照片的影像质量越差;感光度越低,照片的影像质量越高。究其缘由,感光度越高,所需要的进光量少,速度可以提高,光圈可以缩小,拍摄就相对容易一些。但是高感光度由于提高了电平增益,会产生噪点和伪色。反之,感光度越低,所需要的进光量多,速度要降低,光圈要开大,拍摄难度就相对加大。低感光度的影调平滑,色彩过渡细腻,画质较高。
感光度设定的原则是,在拍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设置较低的感光度,以求获得较好的画质,但是前提必须要首先考虑把画面拍摄下来。毕竟,有时画面的内容比画质重要,拍到一张内容难得但是画质差的照片,总比什么也没有拍到强得多。
第二件事、选择测光方式
以一般的单反数码相机为例,有四种测光方式可以选择:
点测光模式:测光元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也可以单独对画面中处于18%明度的部位测光,测得结果后直接拍摄,但是,一定要准确判断画面中哪里是18%明度部位,否则,会导致曝光严重失误。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最广为采用的一种测光模式。这个模式考虑到一般摄影者大多习惯将对焦部位置于画面中间,因此测光的感光原件会根据来自画面中央某一比例的测光值,搭配搜集画面中央以外的测光数据,经过CPU对数值加权平均之后的比例,取得拍摄的建议测光数据。以尼康系列相机来说,其著名的中央重点测光模式,以中央部位占75%(范围依照各种相机厂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余占了25%、逐渐延伸至边缘。
在一般正常拍摄条件下,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测光模式,但如果画面主体不在中央或是逆光拍摄,中央重点测光就不适用了。
评价测光:这种测光方式是较新开发的技术,与中央重点测光的最大不同点便是,它将画面区域分成数个区域,各自独立运算后再整理,取得一个完整的曝光值。厂家为求曝光的准确度,在构建数据库时拍摄了近万张照片,分析归纳其曝光数值,作为数据库判断的依据。这种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聚焦点与测光点联动,在相机上设置对焦点后,启动快门对焦,对焦点红灯亮时,同时对对焦点区域进行测光。这似乎很方便,但是,对焦点有时并不是最佳的测光点,有可能出现曝光失误。
第三件事、设置白平衡
白平衡设置是数码照片色彩准确还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在色温4000K〜7000K的环境光下拍摄,设置为“自动白平衡”即可获得基本准确的色彩还原。如果需要更高的精度,可以根据现场光线的性质设置白平衡。比如,在阴天下,设置“阴天”模式;在白炽灯下,设置“白炽灯”模式等等。设置得越靠近现场色温,色彩还原就越准确。
数码相机的“自定义白平衡”是一个十分实用的色温控制器。在复杂的混合色温情况下,“自定义白平衡”就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一张白纸放在现场光线下拍摄,记录现场光线的色温值,由数码相机自动运算色温互补的修正值,达到与现场色温平衡的目的。各品牌数码相机的操作不尽相同,“自定义白平衡”的设置和操作的方法也不一样,需要认真阅读说明书,熟练掌握操作步骤。设置“自定义白平衡”最好的办法,是拍摄市售的标准灰版,比普通白纸准确。如果拍摄某种浅淡的颜色来设置“自定义白平衡”,可以获得与拍摄的颜色成补色关系的色彩效果。比如,拍摄极浅的淡蓝色,可以使照片呈现古铜色,某些国外的史诗片,通常实用这种方法,如我们看到的电影“斯巴达克斯”。
设置好白平衡后,马上拍摄一张照片,看看色彩是否准确,如果存在某种偏色,立即使用白平衡漂移校正设置,做补色修正,可以使色彩还原进一步精确。设置好以后,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必再设置白平衡,一路专心拍下去就可以了。
第四件事、设置文件格式和大小
数码相机可以对每一张照片单独设置大小和文件格式。以单反相机为例,有以下格式选择:JPEG格式、RAW格式和TIFF格式。
JPEG格式的照片存储过程快、文件体积较小;文件的通用性较好,可以在几乎任何电脑系统内打开,广泛应用于网络、演示和普通用户传递图像。JPEG格式的缺点是,图像经过压缩后,质量有所下降。进入到JPEG格式的设置里,有JPEG格式压缩比的设置,由10到1的压缩选择,如果选择小的数字,就是大压缩,文件质量会降低,反之则文件质量相对要高。
RAW格式是数码影像的无损格式,是许多职业摄影师的首选格式。RAW格式也被称为“电子底片”,可以经过多次“冲洗”,蕴含最多的原始信息,有好的后期润色修饰空间,并且格式与TIFF相比较小。但并不是所有的相机都支持这种格式,需要专门的软件才能够读取此种格式照片。如果使用Phtoshop或Bridge预览、选择和处理RAW格式照片,需要安装Camera RAW插件。Camera RAW插件有不同的版本。Camera RAW插件的更新研发速度总是滞后于最新相机的发布速度,当某新款数码相机上市数月后,新的Camera RAW插件才能上市,遇到这种情况时,耐心等待一段时间,不要着急。
TIFF格式的照片体积在三者中算是最大的,拍摄记录过程也比较慢,但同样没有压缩损失,而且通用性比较强。TIFF格式与JPEG格式一样,拍摄前期相机设置决定照片的质量,因此前期相机设置也要认真对待。
第五件事、色彩空间设置
色彩空间是伴随着数字色彩而诞生的新概念。色彩空间是一个立体的多边形。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通过摄影采集的色彩只能对应在色彩空间的范围内,不可能超越色彩空间。色彩空间有大有小,设置大的色彩空间,可以获得更多的色彩信息,但是要进行复杂的色彩再现。设置小的色彩空间,可以获得与他人顺畅交流的影像,换句话说,照片的通用性好。
图3为图为色彩空间的立体型态,但并不是选择越大的色彩空间就越好。原因如下:一、前期拍摄选择的色彩空间越大,色彩饱和度就越低,您能否接受?二、对饱和度低的大空间照片,要进行色彩饱和度还原修正,你有没有这个时间和能力?三、后期输出时,必须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空间转换,不可强行输出。一句话,还是要根据照片的用途来进行相机的设置,如果是拍摄一般的纪念照片或时效性高的照片,就没有必要选择大的色彩空间了。
第六件事、饱和度与照片风格设置
很多数码相机都增加了胶片相机所没有的饱和度设置功能,可以对任何画面设置饱和度,选项一般包括:低饱和度、中低饱和度、中饱和度、中高饱和度、高饱和度。有的相机则分为柔和、鲜艳、更鲜艳等。高饱和度的照片表面上好看,但是缺少层次,后期调整空间较小。低饱和度的照片表面灰淡,但是层次丰富,可以在后期调整中达到高饱和度所拥有的鲜艳度,而又能呈现微妙的过渡层次。对于缺乏饱和度的场景,可以设置高饱和度;而对于正常的色彩,则应当选择中低饱和度,最多使用中饱和度设置,不可过高。
此外,数码相机还有反差设置、锐度设置。与饱和度的设置原理一样,一般不要把反差、锐度设置的太高。设置过高会对照片质量造成“硬伤”,缺乏细节,难以后期弥补。
注:本文摘编自刘宽新著《数码影像核心理念与关键技术》一书。
简单归纳,就叫开机六件事:感光度、测光方式、白平衡、文件格式和大小、色彩空间、饱和度与照片风格设置。养成每次开机拍摄前,先检查这六件事的好习惯,扫一眼、查一遍、动一下,可以大大降低拍摄失误的可能性。
第一件事、设置感光度
感光度也称ISO感光值,ISO感光值是相机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通常以ISO加数字表示,数字越大表示感光性越强,一般分为ISO 100、200、400、800、1600、3200等,处于整级之间的数目,是半级或1/3级。胶片相机没有感光度设置,感光度由胶片的ISO值决定。数码相机也沿用ISO感光值来标示测光系统所采用的曝光基点。一般而言,感光度越高,照片的影像质量越差;感光度越低,照片的影像质量越高。究其缘由,感光度越高,所需要的进光量少,速度可以提高,光圈可以缩小,拍摄就相对容易一些。但是高感光度由于提高了电平增益,会产生噪点和伪色。反之,感光度越低,所需要的进光量多,速度要降低,光圈要开大,拍摄难度就相对加大。低感光度的影调平滑,色彩过渡细腻,画质较高。
感光度设定的原则是,在拍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设置较低的感光度,以求获得较好的画质,但是前提必须要首先考虑把画面拍摄下来。毕竟,有时画面的内容比画质重要,拍到一张内容难得但是画质差的照片,总比什么也没有拍到强得多。
第二件事、选择测光方式
以一般的单反数码相机为例,有四种测光方式可以选择:
点测光模式:测光元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也可以单独对画面中处于18%明度的部位测光,测得结果后直接拍摄,但是,一定要准确判断画面中哪里是18%明度部位,否则,会导致曝光严重失误。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最广为采用的一种测光模式。这个模式考虑到一般摄影者大多习惯将对焦部位置于画面中间,因此测光的感光原件会根据来自画面中央某一比例的测光值,搭配搜集画面中央以外的测光数据,经过CPU对数值加权平均之后的比例,取得拍摄的建议测光数据。以尼康系列相机来说,其著名的中央重点测光模式,以中央部位占75%(范围依照各种相机厂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余占了25%、逐渐延伸至边缘。
在一般正常拍摄条件下,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测光模式,但如果画面主体不在中央或是逆光拍摄,中央重点测光就不适用了。
评价测光:这种测光方式是较新开发的技术,与中央重点测光的最大不同点便是,它将画面区域分成数个区域,各自独立运算后再整理,取得一个完整的曝光值。厂家为求曝光的准确度,在构建数据库时拍摄了近万张照片,分析归纳其曝光数值,作为数据库判断的依据。这种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聚焦点与测光点联动,在相机上设置对焦点后,启动快门对焦,对焦点红灯亮时,同时对对焦点区域进行测光。这似乎很方便,但是,对焦点有时并不是最佳的测光点,有可能出现曝光失误。
第三件事、设置白平衡
白平衡设置是数码照片色彩准确还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在色温4000K〜7000K的环境光下拍摄,设置为“自动白平衡”即可获得基本准确的色彩还原。如果需要更高的精度,可以根据现场光线的性质设置白平衡。比如,在阴天下,设置“阴天”模式;在白炽灯下,设置“白炽灯”模式等等。设置得越靠近现场色温,色彩还原就越准确。
数码相机的“自定义白平衡”是一个十分实用的色温控制器。在复杂的混合色温情况下,“自定义白平衡”就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一张白纸放在现场光线下拍摄,记录现场光线的色温值,由数码相机自动运算色温互补的修正值,达到与现场色温平衡的目的。各品牌数码相机的操作不尽相同,“自定义白平衡”的设置和操作的方法也不一样,需要认真阅读说明书,熟练掌握操作步骤。设置“自定义白平衡”最好的办法,是拍摄市售的标准灰版,比普通白纸准确。如果拍摄某种浅淡的颜色来设置“自定义白平衡”,可以获得与拍摄的颜色成补色关系的色彩效果。比如,拍摄极浅的淡蓝色,可以使照片呈现古铜色,某些国外的史诗片,通常实用这种方法,如我们看到的电影“斯巴达克斯”。
设置好白平衡后,马上拍摄一张照片,看看色彩是否准确,如果存在某种偏色,立即使用白平衡漂移校正设置,做补色修正,可以使色彩还原进一步精确。设置好以后,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必再设置白平衡,一路专心拍下去就可以了。
第四件事、设置文件格式和大小
数码相机可以对每一张照片单独设置大小和文件格式。以单反相机为例,有以下格式选择:JPEG格式、RAW格式和TIFF格式。
JPEG格式的照片存储过程快、文件体积较小;文件的通用性较好,可以在几乎任何电脑系统内打开,广泛应用于网络、演示和普通用户传递图像。JPEG格式的缺点是,图像经过压缩后,质量有所下降。进入到JPEG格式的设置里,有JPEG格式压缩比的设置,由10到1的压缩选择,如果选择小的数字,就是大压缩,文件质量会降低,反之则文件质量相对要高。
RAW格式是数码影像的无损格式,是许多职业摄影师的首选格式。RAW格式也被称为“电子底片”,可以经过多次“冲洗”,蕴含最多的原始信息,有好的后期润色修饰空间,并且格式与TIFF相比较小。但并不是所有的相机都支持这种格式,需要专门的软件才能够读取此种格式照片。如果使用Phtoshop或Bridge预览、选择和处理RAW格式照片,需要安装Camera RAW插件。Camera RAW插件有不同的版本。Camera RAW插件的更新研发速度总是滞后于最新相机的发布速度,当某新款数码相机上市数月后,新的Camera RAW插件才能上市,遇到这种情况时,耐心等待一段时间,不要着急。
TIFF格式的照片体积在三者中算是最大的,拍摄记录过程也比较慢,但同样没有压缩损失,而且通用性比较强。TIFF格式与JPEG格式一样,拍摄前期相机设置决定照片的质量,因此前期相机设置也要认真对待。
第五件事、色彩空间设置
色彩空间是伴随着数字色彩而诞生的新概念。色彩空间是一个立体的多边形。我们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通过摄影采集的色彩只能对应在色彩空间的范围内,不可能超越色彩空间。色彩空间有大有小,设置大的色彩空间,可以获得更多的色彩信息,但是要进行复杂的色彩再现。设置小的色彩空间,可以获得与他人顺畅交流的影像,换句话说,照片的通用性好。
图3为图为色彩空间的立体型态,但并不是选择越大的色彩空间就越好。原因如下:一、前期拍摄选择的色彩空间越大,色彩饱和度就越低,您能否接受?二、对饱和度低的大空间照片,要进行色彩饱和度还原修正,你有没有这个时间和能力?三、后期输出时,必须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空间转换,不可强行输出。一句话,还是要根据照片的用途来进行相机的设置,如果是拍摄一般的纪念照片或时效性高的照片,就没有必要选择大的色彩空间了。
第六件事、饱和度与照片风格设置
很多数码相机都增加了胶片相机所没有的饱和度设置功能,可以对任何画面设置饱和度,选项一般包括:低饱和度、中低饱和度、中饱和度、中高饱和度、高饱和度。有的相机则分为柔和、鲜艳、更鲜艳等。高饱和度的照片表面上好看,但是缺少层次,后期调整空间较小。低饱和度的照片表面灰淡,但是层次丰富,可以在后期调整中达到高饱和度所拥有的鲜艳度,而又能呈现微妙的过渡层次。对于缺乏饱和度的场景,可以设置高饱和度;而对于正常的色彩,则应当选择中低饱和度,最多使用中饱和度设置,不可过高。
此外,数码相机还有反差设置、锐度设置。与饱和度的设置原理一样,一般不要把反差、锐度设置的太高。设置过高会对照片质量造成“硬伤”,缺乏细节,难以后期弥补。
注:本文摘编自刘宽新著《数码影像核心理念与关键技术》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