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实际上是在修行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家林阳的诗集中有他的妻子写的小序,说道:“他兜里总揣着个小本子,随时将瞬间的灵感和瞬间的句子记录下来……时代发展了,他开始用手机,写好之后群发给爱诗的朋友。于是,应答者、喝彩者、批评者、修改者甚众。每收到一条回复,他都欣欣然,或修改、或交流、或再应和,总要快乐三五天。”
  比如这首,“古寺依山染绛霞,玉兰树下试新茶。云移月出约相坐,半局手谈听落花。”
  也有书法家朋友会把这些诗写成字,再寄还给他,而他的书法作品也写自己的诗居多,每每送给朋友,写上“某某先生指正”,“总是一件让人欣悦的事情”。
  他们交流往来的方式特别古典,其中的热情很像孩子,执拗而充满深情。只希望捧着iPad长大的孩子们,多看看林老师写的字,多听听他读的诗。愉悦的同时把好的传统继续下去。
   Q:你从小习字,当时写字时的环境是怎样的?从上一辈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A:我小时候写字,是被家里引导兴趣,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上幼儿园的孩子会写字的很少很少。
  我生长在书画家庭里面,爷爷、父亲都是写书法的,我爷爷解放前是国民党的科员,解放后按常规应该是找不到工作的,但是爷爷因为字好,所以被分到历史博物馆写字。爷爷每天只上半天班,一个月就能赚 70块钱,这在当时是高薪。爷爷的字真好看啊,我觉得比红模子还漂亮。我家要求我每周写一篇字,对我的奖励是,写好一篇字给我一分钱。其实钱对我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被表扬我是高兴的。也是因此,上小学之后,就没有人比我写字好看了。
  我父亲偶尔会评价说,你这个字写得好!他从来不夸我,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好,对于喜欢的东西,我的进步是最快的,这样半生就度过了。
   Q:小时候的经历对你的以后至关重要吧?
  A:有一段时间没人有精力管我,家里为了限制我,一下学就让我用毛笔写小楷,一整篇的《愚公移山》啊,我的小伙伴们就在窗外拍三角,挑冰棍棍子,每每这时,我心里都像长草了一样,特别焦急地写字,迫不及待地想写完出去玩,所以字也草了,于是我奶奶拿戒尺惩罚我。
  现在想想,古人让孩子写字,让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历这么枯燥的事情,是有一定道理的,实际上是在修你的心。
   Q:你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
  A:我小时候立志要做一个收废品的人。因为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看书,最疯狂的状态是一天看一本,一周看七本。后来,因为家庭的坎坷,我没有书看了。但是我发现收废品的人可以上门去收书,一分钱一斤。当时我就想,若是我去收废品,然后赚钱把书买回家,那我不就有书看了么。我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也这样说,他当年是给人家推磨,用推磨换书看。
  现在我在大型的美术出版社工作,每年有千种书上架,其实跟收废品工作有一些相近,可以说是坐拥书城。
   Q:书法和诗歌就这么陪你半生?
  A:过去我们用的墨汁都是臭的,现在回想当时写的字不好看,但是为什么人们都在鼓励你?
  那时候,同学们放学没事情,都会来我家玩,不管他们在我身边玩得多热闹,我都像周围没有人一样,都是安安静静地写字。
  直到现在,我开车的时候一只手扶着方向盘,另一只手会比划笔画字的走向,我夫人每次都喊我“好好开车!”我常常会走思,陷入到我的字当中去。
  我的字比较圆,最近我发现它渐方,有时候我也会用折笔。我的职业事务性的工作多,白天是没时间写字的,所以我常常在晚上或者早上写。有时候一下手就比较高兴,写得非常满意。
  我们跟古人比,不能像古人天天写、日日写。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写作品,一个题材反复写,你会发现这个时间段和下一个时间段不一样。
   Q:人们常说,时代进步未来会美好,但是回看古人的东西,古人的东西美好过当下,怎样才能寻找古人的诗情画意?
  A:我们刚刚结束了大学的同学聚会,多年不见了。大家还在谈诗说画,还在谈文言小品,好多人还是活在情趣里。
  我们在做自己的时候,不要简单地说超越古人,只要在某一点上能做到和别人不同,能有一点撬动都是进步。
  比如“藏锋”,跟中国传统文化接近一定是不出锋的,用含蓄内敛来向古人接近。
   Q:今天真正写中国字写格律诗的人都是年纪很大的艺术家,还有多少人在传承传统文化,它的未来是怎样的?
  A:美术肯定不会消亡,但是书法就很难说,虽然中国字不消亡,书法应该仍然存在,但是现在整个世界都是数字化的,人们都用打字代替写字了。
  书法艺术的难点在于欣赏,大家都不写了,就没有人研究它,怎么才能看得出来它的好,谁还能鉴赏它呢?什么是好和坏,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今天来讲很多人看不到书法的好,那是修养的问题,也跟社会的影响有关系。我送给我儿子的字是“读书万卷”。因为我深知读书对人产生的影响。少年不识愁滋味,你真有愁的时候,跟你思愁不一样了。这都是古人的哲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浸”笔插进墨水里面,“道法自然”就是一种浸淫的过程。
其他文献
50后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缅怀的是第一代独生子女70后的青春时光。我们的青春经常被我们提起,可还是有一些人的青春被历史遗忘。摄影师王树洲的镜头里,纪录的却是  50后爸爸妈妈那一辈的青春,那是战天斗地、改写山河的青春,同样热血,同样值得记忆。  上世纪 70年代初,正是“文革”中期,时代气氛仍然狂热,毛泽东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标语。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辉县是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当地
期刊
“在我之前,没人敢穿黑色。”  ——Coco Chanel  黑色是一种终极色彩,它是无彩色,却又包含所有的色彩。黑色是一种特别而纯粹的颜色,充满无限魔力。它强烈的存在感和神秘优雅带来极致的张力。不论是时装还是妆容,黑色既是最经典的安全色,又是最冒险的勇气色,看似基本保守,实则变幻无穷,因而黑色的概念变得抽象化。只要你愿意,黑色能始终与你如影随行。时尚界中,总有那么一小撮极端分子,喜欢以黑衣人的身
期刊
因为青春片的火热,一浪又一浪的怀旧潮席卷 70后和 80后。而对于 90后来说,他们的青春正当时,抛开了怀念自己青年时代的伤风悲秋,反而更能清醒地看待身边的社会。他们不单单怀念,他们还记录。  4月 18日晚,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北京电视台共同举办、《北京青年》周刊协办的“青春的纪录 ”——2013年跨太平洋大学生微纪录作品大赛启动仪
期刊
DMG娱乐传媒集团总裁吴冰接受 BQ独家采访,指出公司在《钢铁侠3》剧本写作之初就开始参与,对中国元素的加入和角色的设定都有影响力。演员戏份只是传统观念中的中国元素,舆论应该更多关注中国电影在世界市场上的未来,《钢铁侠3》埋下了许多中国种子,需要时间来慢慢发芽。  Q:中国演员的戏份很少,传说范冰冰没有出席小罗伯特·唐尼太庙首映是因为不满,是这样吗?  A: 范冰冰当时因其他工作不在中国,她没有生
期刊
每个爱保养的人,都在保养的路上走过弯路,一路走过来,都积累了很多保养知识,是不是有时候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N年前我知道某种保养品,我现在的皮肤可能会更好!没错,人一直在进步,保养的理念一直在进步,以时光之名,保养一路走来,现在的你,永远都在见证最美的自己。  那时候以为洁面应该像刷盘子,现在后悔吗?  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以前总想把脸洗干净,洗到发涩才算干净,有时候恨不得洗两遍,现
期刊
GRAND CHROKEE JEEP全新大切诺基  不是所有吉普都叫JEEP。JEEP不仅代表着一种车型,对于许多男人而言,那是他们从男孩开始就向往的座驾。被无数人列为DREAM CAR 的大切诺基也迎来了全新换代。  新车外观在保险杠、进气格栅、行车灯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那种美式硬派越野车的傲人气势有增无减。Jeep为新款大切诺基配备了全新的三辐式多功能运动方向盘,使用新增的Selec-Spe
期刊
每到夏天,各种裸露着大长腿和小蛮腰的姑娘们都会应时应景地涌现街头。短款T恤、超短裙、小热裤都已是司空见惯的街头单品,而尖锐时尚也总是乐此不疲地挑战着姑娘们的心里极限。若想在时尚这个鱼龙混杂的圈子里如鱼得水,只有你不敢穿的,却绝对没有时装大师们不敢设计的!本季中,等待着接受挑战的便是专为超强“裸露癖”们精心而制的超短款胸衣,火爆程度不可小觑。只要你敢穿,你就能变身时装大咖!
期刊
1993年,栾树在云南遇到了一位有缘的师父,就在圆通寺皈依了。不像众多善男信女为了些世俗得失而求菩萨保佑,栾树说,在面对困难,孤立无援的时候,佛祖会告诉他答案。“我把他当作对我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文化来对待,我坚信他的答案是对的。在不知所措时,他突然给你答案。”现在栾树每年都会去普陀山的普济寺拜佛、吃斋,“一次把一年的头都磕完”,心情则就像“回家一样”。每年这个时候,与佛祖赤诚相见的心境让栾树格外珍惜
期刊
BQ=《北京青年》周刊ZH=周耀辉   BQ:《7749》是个怪书名?  ZH:在 2010年之前,我来往于香港和内地比较多。接触到的人,都比较喜欢文艺、喜欢创作。我就想写一本书,可以鼓励大家在生活里多一些创意,所以就开始了一个我自己的写作计划,当时不知道会变成什么,但努力执行。  至于《7749》这个名字,小时候看香港武侠片的时候,主人公如果中了毒,一定要在七七四十九个时辰里头找到解药,要不然就
期刊
威尼斯路易威登之家坐落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边上,建筑物本身则是1936年,意大利建筑师Brenno Del Giudice所设计的意大利最早的剧院之一,那时此剧院甚至拥有1100个座位。虽然内部结构已经随岁月消逝而不复可见,外观却经过悉心保存,尚可窥其当年风采,比方说象征威尼斯的狮子雕像。而路易威登之家的顶楼,为向此古老剧院致敬,也设计成一艺术空间,此时,正展出着这个威尼斯古老剧院的老照片,在威尼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