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制造业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金属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而技工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技工院校金属材料技能人才课程教学,教学方法和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模具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技工院校;金属材料;高技能人才
材料、信息和能源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金属材料是现代制造业之母,材料专业是现代制造技术领域中最具潜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专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金属材料产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劲。技工院校教育发展必须以培养与企业要求相符合的高技能人才为方向。然而,目前技工院校在材料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金属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制约,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技工院校材料专业实习基本上都是以制造、装配为主,缺少相关的金属材料课程模块,导致毕业生在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加强和全面的提高。
一、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领域的现代化也要推动教学方法改进,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针对课程教学大纲,也需要审时度势进行改进。
1.增设材料实训实验课程教学
材料是模具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培养模具专业人才必须要懂得金属利用。而材料课程涉及到金属结构、性能和工艺。材料应用方面以高性能金属材料、功能材料以及医药材料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过于追求知识的深度,特别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技工学校学生。我们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际加工过程中不易用肉眼观测到的一些现象,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地观察和理解加工过程中复杂的变化过程,这样使理解更全面,记忆更深刻。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利用其它的多媒体资源,如投影仪,在教学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影视等。特别指出,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技工院校的投入加大,虽然模具专业实训设备极大提高,但据笔者所知在材料专业投入的设备很少。而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认为目前增设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目前技工院校模具专业的材料课程必须要设置材料力学分析、硬度测试、热处理工艺等实训实验课程,这样必将大大提高模具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目前模具专业生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现场观摩课程教学
目前,很多技工院校模具专业材料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导致与实际公司生产相脱节,另外教学设施落后、配置不全,也会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校方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安排一定量的材料课程,让学生到实际生产一线去现场观摩学习,要他们了解现在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并且可以接触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校企合作模式
近些年,我国一些地区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在人才数量匹配度、人才质量匹配度、人才规格匹配度和人才结构匹配度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尤其是高技能的模具人才匮乏。当然,优秀的高技能模具人才需要长时间的经验和技术的积累,然而技工院校良好的培养环境和培养模式对模具专业人才具有深远的影响。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解决技工院校封闭单一培养方式,而且可以很好的解决培养的人才和模具企业需求的人才相脱节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对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提出几点建议:
1.构建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
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金属材料企业和技工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校方和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课程置换、开发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和顶岗实习等内容。
政府制定鼓励材料行业、企业举办技工院校的优惠政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须委托技工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并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确定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技工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基地。
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各级政府必须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技工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
2.探索创新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将企业的金属材料车间或生产线引入技工院校,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生产的场地和设备,企业负责生产车间的建设、原材料及产品的销售,实训基地作为校办产业,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当中,安排教师、学生有计划地到基地参加顶岗实习,将优秀毕业生输送给企业,充实企业的员工队伍。企派出技术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日常管理,在学校教师配合下,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和实训。这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技工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生产经验的问题。
技工院校拥有丰富的教师和学生等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与模具企业共同建立集产、教、研、用一体化的经济实体,通过经济利益这个纽带,将校企双方联合起来,形成新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一套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
3.加强对接提升校企合作的内涵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能否对接,关键在于课程体系与岗位职业标准能否对接。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即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相关课程体系和技能实践课程体系。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提前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合作,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才能成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校企合作应重点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人手,统一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标准。
技工院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車间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将企业的完整生产流程引入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既要承担师生的实习实训任务,同时又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任务,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学校师生直接参加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不仅增强了学校自我造血功能,使实训基地具备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实习实训原材料消耗问题,创造了经济效益。
技工院校对培养金属材料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关系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工作职业竞争力,更关系到中国金属材料产业的繁荣,而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符合的材料人才是技工院校的使命。金属材料专业实训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理论课程的落脚点,是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因此,更要受到重视。笔者主要针对模具专业实训教学方式和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期望能够为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模具人才提供一些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浩,于位灵.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一体化教学建设[J].学园,2015(11),98.
[2]廖晟. 浅谈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一体化结合式改革[J].实习实训,2014(08),138-
139.
[3]舒翔. 基于技工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研究与构建[J].职业教育,2011(11)244-245.
作者简介:
汪恒良(1983-),男,安徽望江人,本科,助理讲师,现单位安徽芜湖技师学院,研究方向:金属材料专业教育教学。
关键词:技工院校;金属材料;高技能人才
材料、信息和能源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金属材料是现代制造业之母,材料专业是现代制造技术领域中最具潜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专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金属材料产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劲。技工院校教育发展必须以培养与企业要求相符合的高技能人才为方向。然而,目前技工院校在材料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金属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制约,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技工院校材料专业实习基本上都是以制造、装配为主,缺少相关的金属材料课程模块,导致毕业生在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加强和全面的提高。
一、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领域的现代化也要推动教学方法改进,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针对课程教学大纲,也需要审时度势进行改进。
1.增设材料实训实验课程教学
材料是模具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培养模具专业人才必须要懂得金属利用。而材料课程涉及到金属结构、性能和工艺。材料应用方面以高性能金属材料、功能材料以及医药材料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过于追求知识的深度,特别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技工学校学生。我们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际加工过程中不易用肉眼观测到的一些现象,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地观察和理解加工过程中复杂的变化过程,这样使理解更全面,记忆更深刻。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利用其它的多媒体资源,如投影仪,在教学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影视等。特别指出,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技工院校的投入加大,虽然模具专业实训设备极大提高,但据笔者所知在材料专业投入的设备很少。而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认为目前增设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目前技工院校模具专业的材料课程必须要设置材料力学分析、硬度测试、热处理工艺等实训实验课程,这样必将大大提高模具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目前模具专业生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现场观摩课程教学
目前,很多技工院校模具专业材料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导致与实际公司生产相脱节,另外教学设施落后、配置不全,也会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校方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安排一定量的材料课程,让学生到实际生产一线去现场观摩学习,要他们了解现在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并且可以接触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校企合作模式
近些年,我国一些地区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在人才数量匹配度、人才质量匹配度、人才规格匹配度和人才结构匹配度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尤其是高技能的模具人才匮乏。当然,优秀的高技能模具人才需要长时间的经验和技术的积累,然而技工院校良好的培养环境和培养模式对模具专业人才具有深远的影响。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解决技工院校封闭单一培养方式,而且可以很好的解决培养的人才和模具企业需求的人才相脱节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对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提出几点建议:
1.构建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
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金属材料企业和技工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校方和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课程置换、开发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和顶岗实习等内容。
政府制定鼓励材料行业、企业举办技工院校的优惠政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须委托技工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并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确定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技工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基地。
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部门、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各级政府必须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技工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
2.探索创新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将企业的金属材料车间或生产线引入技工院校,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生产的场地和设备,企业负责生产车间的建设、原材料及产品的销售,实训基地作为校办产业,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当中,安排教师、学生有计划地到基地参加顶岗实习,将优秀毕业生输送给企业,充实企业的员工队伍。企派出技术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日常管理,在学校教师配合下,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和实训。这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技工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生产经验的问题。
技工院校拥有丰富的教师和学生等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与模具企业共同建立集产、教、研、用一体化的经济实体,通过经济利益这个纽带,将校企双方联合起来,形成新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一套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
3.加强对接提升校企合作的内涵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能否对接,关键在于课程体系与岗位职业标准能否对接。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开发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即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专业职业能力理论知识相关课程体系和技能实践课程体系。把企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标准内容提前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校企合作,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才能成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校企合作应重点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人手,统一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标准。
技工院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車间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对接。将企业的完整生产流程引入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的生产车间,既要承担师生的实习实训任务,同时又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任务,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学校师生直接参加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不仅增强了学校自我造血功能,使实训基地具备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实习实训原材料消耗问题,创造了经济效益。
技工院校对培养金属材料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关系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工作职业竞争力,更关系到中国金属材料产业的繁荣,而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符合的材料人才是技工院校的使命。金属材料专业实训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理论课程的落脚点,是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因此,更要受到重视。笔者主要针对模具专业实训教学方式和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期望能够为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模具人才提供一些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浩,于位灵.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一体化教学建设[J].学园,2015(11),98.
[2]廖晟. 浅谈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一体化结合式改革[J].实习实训,2014(08),138-
139.
[3]舒翔. 基于技工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研究与构建[J].职业教育,2011(11)244-245.
作者简介:
汪恒良(1983-),男,安徽望江人,本科,助理讲师,现单位安徽芜湖技师学院,研究方向:金属材料专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