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革新:从苏联解体看中国改革开放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vin10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曾是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范例。但是苏共没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没有始终恪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苏联模式逐渐僵化,最终走向解体。中国共产党结合世情国情,在反思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突破了苏共思想僵化的困局,超越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苏联解体;苏联模式;反思;改革开放
  作为第一次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探索和尝试,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中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无疑具有开创性的地位。1917年,苏俄工业占世界工业的比重仅为3%,到了1985年则上升到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曾经的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领头羊”,经历过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后却在顷刻之间宣布解体,这也直接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潮。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指出:“苏联解体是俄罗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其间,大多数公民一无所获,当时存在的问题本可以在一个国家框架内在新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1苏共垮台是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的矛盾运动的结果,在没有明显的外敌入侵和内部暴乱的情况下,归根结底是亡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上的弊端。
  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也是对苏联模式的一种反思与革新。居安思危的预警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一,从“一边倒”到“以苏为鉴”,党的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抉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审慎思考。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在顺应时代潮流和总结苏联建设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伟大设想。如果说中国曾经以苏联为学习样板,多少有些深处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无奈意味,那么改革开放就是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自觉回应。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
  (一)初步践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稳固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第一條道路,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联在备战状态下指导建设共产主义的应然之策,事实上这种初步尝试的确迅速集中了社会财富,有效应对了国内的战争危机。同时列宁也强调“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2因此在苏联国内战争危机解除后,1921年列宁紧锣密鼓地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旨在缓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带来的损失,适当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作出了当时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理性判断,明智地提出先要建设社会主义的俄国。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可参照的样板的情况下,以列宁为核心的苏联执政党做到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苏联国情出发,迈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步伐,对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第一次改革,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源头活水。可惜的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列宁因病去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临重新选择的可能性。
  (二)日渐背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列宁逝世后,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出场,彻底变更了苏联改革的航向。斯大林领导国家建设后,他主张的快速工业化路线取代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主要围绕三项运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即以工业化运动为主,以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大清洗运动为辅。在经济方面实行计划经济,调动一切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政治方面对内采取专制的行政命令,对外谋求国际霸权。苏联自1928年起推行经济建设计划,到1937年时,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彼时,在国际上叱咤风云的苏联,国内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比例却严重失调,人民不能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迟迟不能提高,苏联就此陷入了“金玉其外”的尴尬境地,国内矛盾愈加突出。
  经济发展的片面性也延伸到苏共领导人的思想认识上。斯大林执政以来,用《联共(布)党史》和自己亲自定稿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禁锢人们的思想,束缚理论的发展。卫国战争胜利后,随着国际话语权的提高,斯大林个人及其建构的苏联模式被赋予多重光环,苏联国内掀起了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热潮,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被追捧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高度,斯大林模式也被神化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道路。但是社会是不断运动的、发展的,与之对应的一定社会的经济模式与政治制度也应该适时作出调整与革新。正如恩格斯所言:“‘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二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呼吁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到来。而延续战时备战风格的苏联模式显然与国际潮流格格不入。斯大林模式在背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过程中日渐僵化,新的实践提出的改革要求被压制,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变得机械化和教条化,一定程度上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后来的赫鲁晓夫虽然看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并且尝试改革,但是由于他本人认识不够深刻,以及旧体制在苏联根深蒂固等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产生的根源,甚至重蹈斯大林时期的一些覆辙。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更是变本加厉,走向了与社会主义完全相悖的道路。思想的僵化、理论的教条窒息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苏共把马克思主义终极化、封闭化、凝固化和迷信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理论品质格格不入,也给国际共产主义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危害。
  (三)彻底迷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根本宗旨   苏联一党体制历时70年时间,曾经起过非常积极的历史作用。一党制具有权力比较集中、政策连续性较强、政权比较稳定、政府效率较高等特点。苏联共产党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充分利用一党制的这些优势,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采取种种强力措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苏共一党执政时期,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80年代初期,苏联的石油、钢铁、水泥、化肥、电力、牛奶等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达到世界首位,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教育广泛普及,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等等。必须承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正是在共产党一党执政条件下取得的。仅仅基于这一点,就不能完全否定一党制在苏联历史上曾经起过的积极作用。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在一党执政的体制下,由于缺少来自其他党派的外部监督,就更需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然而,苏共恰恰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党内民主还是社会民主都没有搞好,致使苏联一党制形成了许多严重的弊端。一方面党内缺乏科学的组织建设,以斯大林为中心搞集权化,官僚主义作風盛行,党内民主无从谈起;党外缺乏严密的监督机制,党组织内部滋生腐败,形成各种利益团体。另一方面,一党制度下形成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引发的隐患愈加明显。国家行政机关名存实亡,沦为党组织的附庸。苏联全权控制社会生活的政党体制削弱了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党群关系冷漠疏离,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了共产党人的阶级属性:“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强调:“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能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显然,苏联共产党人已经忘记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这种枉顾人民性的做法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之一。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彻底放弃了共产党执政,开始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民主”的多党制,将苏联彻底推向解体的深渊。
  二、中国改革开放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扬弃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于苏联模式,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可以分为“继承”和“扬弃”两个时期。改革开放之前,即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间,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外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出于巩固新生民主政权的需要,中国的建设基本上沿袭了当时的苏联模式,外交政策上的“一边倒”就是具体表现之一。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很早就意识到在学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能邯郸学步,脱离中国实际。1957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继续学习苏联,还要会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4中国进入扬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第二段阶段始于“改革开放,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积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经验与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并举。
  (一)突破苏共思想理论僵化困局 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改革开放前最重要的理论工作就是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先,率先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大力支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中央党校题‘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5这些循循善诱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党内迅速引起广泛而深刻的反响。再次,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针对党内普遍存在的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被称作新时期解放思想的第一个宣言书。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6现在看来该论断正好应验了苏联解体的结局。
  (二)突破苏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上,每一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实际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来选择自己的发展手段和途径。但是多年来由于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解的局限,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搞计划经济而不能搞市场经济,这是当时国人的普遍认识。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客人时谈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是对过去中国照搬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教训的深刻总结。
  理论的突破必然带来思想的飞跃和体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体制从传统计划模式到当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根本转变,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成为活跃经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最佳体制模式。它彻底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由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运行机制上结束过去“一大二公三纯”社会主义单一国家所有制模式,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层经济结构,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非配方式并存的多层分配格局;内外关系上,从闭关锁国的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变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三)突破苏共专权腐败乱局 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电视纪录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中说: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拥有35万多名万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554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纵观苏联亡党亡国,从外部环境上看,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虽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但毕竟还仅仅是外部因素而已;从国内看,社会上的政治反对派固然与国际反动势力遥相呼应,但其力量终究很有限。根本原因就出在蘇联共产党党内。苏共在思想建设上失去创造性,在政治建设上失去警觉性,在组织建设上失去先进性,总之是苏联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没有搞好。中苏社会主义发展的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充分说明“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7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其中包括:为健全党规党法,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党章;根据历史转折的新要求,提出在革命化的前提下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推动新老干部的交替与合作;从1983年起用3年时间对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恢复和新建各级党校,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出并探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精简机构、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若干改革措施。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程,正是因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进步,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起步和不断推进,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和不断发展。
  三、结语
  “从文明衰落所造成的痛苦中学得的知识可能是进步的最有效的工具。”苏联经验曾经是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革命和建设中模仿和学习的成功范例。苏共的兴亡与苏联的兴衰,是世界共产党人无比珍贵的教科书,它留给人类更多的是回味和反思。秉持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对照苏联模式,辩证审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方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新时代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无比正确性。要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坚持改革开放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普京.2005年俄罗斯国情咨文[R].新浪网,2004.
  [2]《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8-50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88.
  [4][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273.
  [5]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
  [6]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7]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9.
  (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900)
其他文献
摘要: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合理的色彩应用,其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追溯动画发展史,迪士尼出品过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塑造了一众性格鲜明的卡通荧幕形象,其色彩的使用也独居匠心,极富研究价值。本文就迪士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的色彩设定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色彩;角色;氛围  1 绪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电影从黑白默片发展到彩色电影。这一技术发展,使色彩设定成
期刊
摘要:国内外垃圾分类意识研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影响现实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行为的意向、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Stern和Oskamp的复杂环境行为模型认为:环境行为是一系列因果相关的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具体结构、社会制度和经济激励,内部因素包括一般的和特定的环境态度和信仰、信息以及行为意向.中国城市每年产生的垃圾多达上亿吨,堆积成山的垃圾正在逐渐吞噬者日益稀缺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一些古树也开始慢慢腐朽。我们从影响古树的健康问题、生存环境以及树木腐朽的方面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修复古树的技术和保护措施,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分析讨论。  关键词:古树;长势衰退原因;保护措施  一、现存的古树  古树,它在人类的历史发展当中能够存活下来,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的、见证一个地方的生存和发展的具有标志性的产物,是能
期刊
摘要:在学院社团的实践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一棵小葱”这个优秀的原创音乐团体,团队成员们身体力行地像我强调着对传统文化的虔诚与责任心。承担并不仅仅是一腔热血,更是严谨谦逊的专业精神和砥砺前行的探索精神,在参与团队的运营中我不仅刷新着思想的高度,在组织行为学的课程当中知行合一的实践也让我对所学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一棵小葱”;戏曲+流行音乐;发展历程  一、前言  中国戏曲作为音乐、舞蹈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家逐渐重视起了乡村的发展。在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要推动农业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和落实好乡村振兴计划,牢牢的夯实乡村治理的基础,聚焦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痛点和难点,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四个机制”,抓好“四个着力点”,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但是,就目前来说,笔者发现有一部分乡村社会在治理过程之中存在一些法治上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的
期刊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我国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不仅帮助乡村实现了自身建设的创新与优化,也进一步实现了乡村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展开探析,希望能够提升乡村景观的规划水平,为新时期国家的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助力。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乡村景观规划;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指的是将乡村区域间的特色景观、生态风貌以及文化底蕴融合在一起,统筹为创新的
期刊
摘要:自2016“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开始截至2019年6月,国内已有4.33亿用户观看直播,占据整体网民数量的50.7%,网络直播已然成为了一场全民盛宴。在网络直播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不良牟利手段带来的色情、暴力、低节操内容“野蛮生长”等问题,本文将以近期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的“滴滴司机性侵案”为例,浅谈目前直播行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提出整治直播乱象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直播;管理问题;
期刊
摘要:“十四五”,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要稳着来,特别是刚刚实现脱贫的地区,一定要建立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本文根据茂名市电白区渔业经济发展现状,结合笔者所在团队在电白区实地调研的经验,对如何实现电白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使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
期刊
摘要:从武汉保卫战到疫情常态化防控,从国内确诊人数的不断增多到重点防控境外输入病例,中国的疫情发展早已进入新阶段。基于此,本文重点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抵御和常态化防控。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  一、新冠肺炎疫情的介绍和当前现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在2019年突然爆发的急性感染性肺炎,这种病毒是人类史上从未发现过的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2月7日,由于其特殊性,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暂
期刊
摘要:近年来材质混搭的风靡流行,给家具设计领域也带来新的灵感来源。首先对材质融合进行界定,分析不同材质在公共家具中的应用,发现材料本身特性的美,并且利用这些美去创造出属于家具本身的设计语言。探索不同材料及材料碰撞的可能性,在不同时间不同光影的照射下会有不一样的交互体验。最后设计了一款基于材质融合的创新家具方案。  关键词:材质融合;交互体验;公共家具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飞快,已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