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化科技教育的校本化探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在科学教育中突出科学精神的培养,而忽略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也成为一种现实。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会带来诸多弊端:一是科学教育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人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全部用于造福人类,因而导致高科技犯罪等现象的发生。二是科学教育的片面发展不仅无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冲突的解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些矛盾和冲突。
  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教育同艺术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的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是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有助于缓解高科技发展对人性的扭曲。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教育,而离开人文精神教育的科学教育,也是一种残缺的科学教育。
  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它是使个体的精神道德和科学知识平衡发展的教育,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我校是一所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历经二十余年,在科技教育人文化方面进行了校本化探索。
  一、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课程等都是学校科技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好上述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科学素质的培养,又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
  1、激发动机,感受科学审美。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具体的知识。学生喜欢科学课,对它有兴趣,觉得需要它,你不教他,他也会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探究。这种追求科学的动力还会激发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自然、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反之,学生没有兴趣,这是教育的失败。在上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开放式的教学,通过多种手段引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和疑问,激发他们积极思索与探讨,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去处理不同的意见,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无论是神秘的植物天堂还是神奇的动物世界,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去鉴赏科学的美。教师在课堂里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从内涵到形式的统一来欣赏这种科学的美。让学生能感受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整合的美。
  2、典型激励,增强科学伦理。
  讲科学家的故事,用科学家的事例去影响学生,是我们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材料。科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会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很多科学家。为了达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教师要充分运用科学家奋斗的故事和科学的历史的作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和人文素养。对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学生往往是因为读了爱因斯坦或居里夫人的的故事而对科学着了迷。科学教学时在向学生揭示自然奥秘是如何被揭开的,怎样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了解科学家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间经历过什么样的磨难,以及他们为了造福人类是如何热衷于将自己的研究发现奉献社会,推动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等等,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形成正确的人文思想。
  同时,教师对学生来说也是活的榜样。教师有没有对科学的极大热情、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的思想,敢不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向陈旧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师的学识、为人,他的人格力量,这些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工作中注重教师业素质培养的同时,关注教师人文精神培养,选配具有良好科学素养、高尚人文精神的教师任教科学和综合实践课程,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和谐提升。
  3、合作探究,培养互助的品质。
  对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动态、最新科研成果的及时了解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重要资源。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而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一道共同来重新发现、探究科学真理的过程。课堂上不能成为死气沉沉的教师“一言堂”,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热水壶里水外溢的现象,启发学生反复思考、推测、猜想,对问题作出假设性的解释,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合作的方法去实验、去分析、思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古人提出的“满遭损、谦受益”的道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探究科学问题方法,也学会了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与人合作的人文精神。
  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创设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是无形的教育、无字的教科书。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地点,建造内容丰富的信息廊、科技展览馆、学生科技活动室,彰显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科学成果,使校园显现浓郁雅致的人文气息。在这样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学生便主动参与其中。此外,在学下开展阅读节的过程中,设计科学类书籍的阅读交流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书籍,使学生在浓浓科学氛围中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如,我校利用教学楼、科技宫走道分别开辟了科普知识长廊、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墙、学生获奖科技制作发明作品长廊,每个楼道开辟了科技活动剪影墙,通过走道和楼道在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区域营造浓郁的科技氛围,让孩子们时刻接受科技教育的文化浸润。   2、创设民主与创新并举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它是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我校以“尚德创造”为校风,努力弘扬德育为先的理念,有机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不论在学校管理还是学生教育方面,我校一直秉承“奋斗今天成就明天”的校训,全体教师员工努力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成就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造就德才兼备的下一代。同时要求我们的教育要着眼未来,着眼学生终身的发展与成长。
  三、在学生科技活动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结合其年龄的特点、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感受科学的伟大,探索科学的奥秘。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使学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
  1、科技实践,尊重生命。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走入生活,亲近科学,体验科技,增长科学知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大自然始终一部读不完的科学书籍。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自然研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看、摸、闻、认识雾、露、霜、雪的形态和性质,进而分析这些天气的成因,感受四季的变化和特点。成立种植、养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饲养小动物、养护班级植物角或者学校红领巾果园、红领巾种植园里植物。过观察小动物、小植物,与他们对话,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活环境,动物的的生活习性,与他们交朋友,在校园内为校园内为树木,花卉挂牌。到小鸟活动的地方为他们安家,为他们筑巢和提供粮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将人文情感与科学素养密切整合。
  2、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动脑与实践。发明活动是中小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内容广泛、趣味性强,深受学生喜爱。小发明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实践,在科学技术的范畴里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实现创造目标。小发明活动能使学生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上升,是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通过成立小发明兴趣小组,开辟小发明活动基地以及优秀小发明作品展览室,形成创造发明的校园氛围。学生们在这样氛围中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树立自信心、探索欲和意志力。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时,已方面要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明课题,自己设计和制作,独立思考和研究,老师只是在不断发现学生思维中不寻常的独特见解,并适当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和学习,尤其是生活,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节能减排等热点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所有的科学发明和创想都是为人类服务,都要以人为本的理念。
  3、社区实践,关爱他人
  社区活动是科技教育的十分有效的阵地,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让孩子们调查工厂、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破坏问题,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环保。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活动可以采取调查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情况,还可以从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个一次性塑料代,估算其对本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改进措施。通过社区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增长科学知识,也懂得关爱他人、关心社会。
  (作者: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双沟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独立性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也是幼儿日后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现在,我国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被父母“保护”起来了。造成了孩子娇气过重,依赖性强,面对困难不会解决,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差等现象。  那么,做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日常生活、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呢?  一、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刺激物或刺激手段是密切相关的。凡是新异的、变化的、对比的、强烈的刺激手段,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情绪。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和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凡是吸引他们的直观性的东西,往往能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而直接兴趣可以使人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从而不费很大力气就能关注该
【背景简述】  《开心里个来》是苏教版小学音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根据江苏民歌(《吴江歌》,源自宋代民歌《几家欢乐几家愁》)改编的现代民歌。歌曲中间加入一段表现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数板,表达了人们开心自豪的心情。在民歌中加入数板,增强了歌曲的现代感,是这首歌曲最大的特色,可谓是“老歌新唱”。想要适当地引导学生用富有弹性地声音完成说唱部分、带着开心自豪地情绪完成演唱部分,并能对这两部分进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起着主导地位的作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对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的几点总结。  一、 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意识  在教学《小鸟的世界》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鸟和鸟、背景和鸟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设置一个童话故事,森林里的树丛被人们砍伐,只有光秃秃的山坡,小鸟的家没有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识字量大、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因此“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成了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将字形识记复杂化  识字教学中,老师们为突出字形教学的难点,注重识字方法的研究。课堂上,他们极力沟通字形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增强意义识记的成份,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
一、阅读教学增效教辅的教学策略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接受启蒙教育,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积极的作用。增效减负策略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对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如此,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方式也可以不断优化,高效的阅读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收获。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逐渐培养他们具备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很多时候
口语交际作为学生的一项必备能力已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能够文明和谐地交流。部分老师对口语交际课教学深感头痛,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口语交际课教学效果较差的一个表现有: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清楚,或者说得匆匆忙忙,不够具体。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要想把口语交际课上好,就必须抓住口语这个突破口。  一、口语交际来源于生活,挖掘生活信息  “生活即教育
少先队是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组织,这个组织的性质的定位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因此,全童入队是少先队文化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小学阶段,红领巾始终飘扬在儿童的心路成长历程之上。这一路星星火炬照亮征程,亿万儿童成长互动。  透过少年儿童清澈透明、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热情和纯真。天真烂漫的童心使少先队文化充满浪漫色彩。在少年儿童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当用鲜花、掌声、欢笑认真地给儿童制造出浪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有一部分是以介绍物理学中运动和力为内容的,其中有一个实验场景“我们的小缆车”,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将一个玩具小车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一端拴上细绳,细绳的另一端拴在铁钩上挂在桌角,不断增加垫圈的个数,观察当挂上几个垫圈的时候小车会动,以及垫圈挂的越多,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再填写实验后的表格,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总结小车的运动和受力的关系。笔者认为,这张表格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和源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它真正发挥学习动力。教师必须将探究欲望的激发作为切入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这种求知欲转化为科学兴趣,从而使学生绽放科学素养之花。  一、立足生活,精选探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