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衣琴童”到“东方帕格尼尼”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tang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顶级小提琴比赛——第51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和两个单项特别奖得主;
  世界一流音乐学府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建校近200年来唯一专业获满分的毕业生;世界著名音乐大师梅纽因临终前所看好的最后一名学生及亲自写信向国际音乐界力荐的小提琴新星。 宁峰以其出类拔萃的音乐才华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和人格魅力,完成了从“布衣琴童”到“东方帕格尼尼”的非凡跨越,实现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个梦想和理想。走进宁峰,解读宁峰,我们会真实地感受到一个从中国大西南一所地方音乐艺术院校走出来的小提琴希望之星所走过的非凡历程。
  
  扬帆起航:巴蜀大地孕育的布衣琴童
  
  1981年6月,宁峰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普通家庭。四岁起随四川省歌舞团小提琴演奏员文有信老师学习小提琴,五岁时即在成都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出,并从此与小提琴结下不解之缘。人称“小胖墩”的宁锋虽其貌不扬,但从小便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异常强烈的学习欲望,显露出非同一般的音乐才华和良好的发展潜质。
  小时候,离他家不远有一家Hi—Fi音像店,天生喜好音乐的小宁峰很快就成了这里的常客。虽然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仅靠微薄工资维系全家生活的父母根本拿不出更多的钱为儿子买那些昂贵的唱片,于是宁峰就坚持到音像店去听。每当他一走进琳琅满目、乐音悠扬的音像店,就完全迷恋于令人陶醉的音乐海洋之中,久久不愿离去。当时那家Hi-Fi店的老板、现任荷兰古典音乐频道中国区代表苏立华先生,既是一位资深的古典音乐爱家和传播者,又非常爱惜人才。当他面对眼前这位看似憨厚寡言却对西洋古典音乐如此痴迷,对小提琴这般情有独钟的小男孩时,难掩心中的喜悦和感动之情,就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唱片借给这位酷爱音乐的小胖墩聆听。长此以往,两代音乐人便因此而结成了忘年之交。昔日的音像店老板苏立华先生,如今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制作人、经纪人和乐评人,而当年那位敦实可爱的小胖子宁峰也已修成正果,成长为蜚声中外、扬名四海的小提琴新星。两位当事人现在虽已很少聚首,但每当谈起这段往事,大家仍觉得难以忘怀。
  倘若从宁峰姓名的字面意义来解读,“宁”有“宁静”、“安宁”的意思,而“峰”即指“山峰”、“高峰”之义。也许是父母的遗传基因使然,宁峰自幼表现出宁静沉稳、脚踏实地和为人做事不善张扬的性格。即便是今天已成为蜚声国际乐坛的青年小提琴家,宁锋依然固守纯真的本色,自始至终保持着他那从一不二、乐于小提琴艺术的良好心态和酷爱音乐的执著追求。
  
  
  崭露头角:受教于恩师胡惟民
  
  每当宁峰在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或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都会怀着感恩的心情向人们表白:我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两位恩师的指导和培养。一个是小提琴教育家——四川音乐学院的胡惟民教授;另一个则是胡惟民的儿子,享有世界声誉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兼指挥家——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胡坤教授。正是由于有胡惟民、胡坤父子这样的伯乐以及他们接力式的全面系统的培养,才使天才少年宁峰在学琴的路上一帆風顺、突飞猛进,最终学有所成,并取得引人瞩目的显赫成绩。
  1992年,好学上进的宁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川音附中,在胡惟民教授门下学琴。每当人们一提起宁峰,胡老师便会深情地回忆到:“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听宁峰演奏时的情形,当时宁峰刚满11岁。他的基础条件和音乐素质都不错,手的机能也很好,音准、节奏、乐感在同龄琴童中算是出众的。我当时就确认这个小胖子肯定是很好的苗子,决定好好培养一下。”
  胡老师体贴入微的精心培养、严谨细腻的言传身教和科学合理的系统训练,使宁峰的演奏技艺和音乐素养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全面的提高,并很快在众多小提琴学生中脱颖而出。1995年,还在川音附中学习的宁峰参加了在英国达亭顿举行的“国际夏季音乐学校”的学习和交流,并受到了国际著名小提琴家
其他文献
盼望已久的歌剧《雷雨》,终于由上海歌剧院携来北京,于2月22、23两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了!我于23日晚应邀前往观摩,第一感觉就是:为何只演这么少的区区两场?后来,听了该剧院的领导、作曲家、导演及表演者的述说,于赞赏之余,我要大声疾呼:“歌剧太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了!”为什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据我所知,作曲家莫凡早在1998年就已着手歌剧《雷雨》的创作了。他曾写文章称:创作《雷雨》是对自己的一次“精
本届澳门国际音乐节依然秉承了兼容并蓄、雅俗并重的一贯举措,恰与澳门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相配。笔者有幸观赏了最后四场演出——10月28日的“为情而歌——中国民歌新天地”(大炮台露天广场),10月29日的“琴胡笛笙韵凝香”(澳门中乐团室内乐,岗顶剧院),10月30日的“古典与爵士——维也纳名家组合”(岗顶剧院),以及11月2日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红男绿女》”(文化中心综合剧院),确乎印证了上述的“多元
2006年4月,管建华教授的新著《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终于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5章30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后现代文化理论中来阐释音乐教育,占三章的篇幅,分别是后工业社会与音乐教育、后现代学科与音乐学科、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研究;第二部分论述了音乐教育学的现代范式和后现代范式;第三部分是对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展望。    一、音乐教育的跨文化对话    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
西方20世纪10、20年代至50、60年代“新音乐”①各种作曲新技法迅猛发展。为了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新音乐”作曲家充满了难以遏制的激情和冲动,很少考虑已处于过于膨胀状态的自我意识,使自己背负着太多的使命和责任。不过,“新音乐”作曲家们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音乐活动折射出了西方艺术思潮、流派发展的轨迹。其积极方面是使音乐创作摆脱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壁垒”和既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另一方面又由于
2008年在诸多音乐理论出版物中,约瑟夫科尔曼所著的《作为戏剧的歌剧》(杨燕迪译)一书以其深刻的命题、严肃的立场和类比的方法令人注目、发人深思。  约瑟夫科尔曼(Joseph Kerman,1924—)是美国音乐学界独树一帜的领军人物,195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以涉猎广、求证实、透析深、文风辣而形成特有的“反潮流”风格,在歌剧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音乐研究、音乐学方法论、音乐批评
历时17年策划、撰写、编纂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三卷本)已于2007年9月由京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00万字,包括由各民族60位音乐家撰写的五十五章(每个少数民族单列一章)文稿及前言、后记。这部内容丰赡、史料翔实、装帧精美的大书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长期以来无音乐史的空白,是中华民族音乐史学研究的拓荒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我们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主编,回顾十多年来从策划组稿
2007年10月18日至22日,由中国音乐学院音研所音乐与智能研究中心主办的“2007年国际音乐智能教育研讨暨世界音乐教育之父戈登首次学术访华”活动在北京落下帷幕。本次会议主办方邀请了美国音乐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家爱德温·戈登博士(Edwin.E.Gordon)以及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艺术表演学院音乐教育博士帕特丽夏(Patricia Bowes)教授来华讲学。与会期间专家讲学精彩纷呈,戈登博士针对儿
我们为何要编撰这本《萧友梅编年纪事稿》(以下简称“纪事”)?是在什么基础上开始运笔?采用怎样的写作体例?为什么要这样编排?“纪事”的出版究竟有啥意义?我们的期望又是什么?这些就是“告白”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写作缘由与资料搜集    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0),曾与萧友梅一起坚守着风雨飘摇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这块专业音乐教育阵地的陈洪先生,早在1945年12月22日定稿的《萧友梅先生五年
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是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澳洲这个年轻的国家算是“祖父级”的大学了,该大学的Elder音乐学院(以下简称E院)作为全澳第一所设有音乐博士点的音乐学院,最早由德国人创建,沿用德奥传统的办学模式,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澳洲特色”,其教学体系在澳洲音乐学院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于2007年作为公派访问
几年来,笔者一直比较关注西方现代音乐和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试图寻找当代作曲家能够立足世界的独特姿态。2000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第一次聆听旅美作曲家梁雷的作品音乐会,遂感觉他的音乐风格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我国的其他作曲家。在极其简洁的旋律内部有着丰富细腻的色彩流动,宁静自由的呼吸之间,蕴含着对艺术、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在音乐创作复杂晦涩的当代,听到这样雅洁、沉静的音乐,不免心生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