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

来源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eblogicdownl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期盼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那么,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他们的业余生活是怎样的呢? 他们对文化有什么样的渴求和期待?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家乡16个村的农村居民生活状况作了细致调查、深入分析、认真研究, 进一步探求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关键词:城镇化 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总体状况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农村的文化也在蓬勃地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就此次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 农民对当前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但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 文化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 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横向来看,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是25岁到50岁之问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已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构成是, 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上网, 23%打扑克, 10%左右搓麻将, 5%下象棋,另外的8%读书看报或其他文化活动。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
  二、 当前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民思想观念趋向复杂。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改变命运意识、环保卫生意识、民主法律意识以及少生优生快富等一批良性观念深入人心 。但另一方面村民观念更新仍有很大局限性,道德观念新旧交织,价值取向更趋多元。调查显示, 42% 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 只有 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而等、靠、要等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依然独占一隅,金钱意识浓厚, 7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 38%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直接导致农民朋友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二)文化阵地利用率低下。近年来, 村级文体娱乐设施创建数量明显增多, 但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如农家书屋配备的书籍, 相当一部分都是农民需要的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和实用书籍,但吸引力不强,很少有人去借去看,农家书屋里的书籍利用率特别低。同时,各地对民俗传统文化的挖掘缺乏积极性,在投入和管理上不能坚持。如在参加政府主导的一些重大活动后, 一些民间团队的服装与道具往往收进仓库, 相关人员也各自解散, 群众参与度和认同度并不高。
  (三)社会风气不容乐观。一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习依然存在。重男轻女等现象在农村中仍较为普遍。农民宗族意识依然浓厚,不少农民喜欢盲目跟风。同时一些陈规陋习在农村有所抬头并滋长蔓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早婚早育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一些消极影响在农村显现出来。有的农民在通过苦干致富后“为富不仁”, 有的在求富的心理驱使下做出于情于理甚至于法不容的行为。因宅基地纠纷邻里反目、房产分割弟兄成仇、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并不鲜见。
  三、 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精神文明重在意识的提升。但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 且不如经济建设那样易于见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停留在年初忙计划、忙布置,年终忙总结、忙评比,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浅层次上;还有的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可抓可不抓,没有硬性指标,且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抓了也是白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布置的多、督促的少。
  (二)工作方法不对路。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一、方法陈旧。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老化、陈旧落后,同日趋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不断增长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许多场所因年久失修已被废弃,有的地方文化活动场所被挪作他用。此外,大多数基层组织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未能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和外部大环境思考出切合当前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缺乏创新和特色, 只停留在上级布置上 。
  (三)群众参与的热情得不到激发。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效果較难实现统一, 这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比较虚, 其工作的抓手通常靠“组织”推动,有时容易停留在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的状态 。广大群众一旦被完全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所束缚,其参与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只能被动应付。长此以往, 群众不仅享受不到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 而且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四)资金投入不到位。由于镇村财力普遍困难, 又要挤出经费搞基础建设,“此长彼消”, 安排用于精神文明的要件设施建设的资金屈指可数。同时, 由于没有有效的资金筹集机制和方法, 无法多渠道多途径创造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特别是对农村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相对减少, 出现了“无钱打仗”的现象。
  四、 增强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之一, 就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建设不足,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在人们习惯的思维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无非就是建房、修路、整田,再辅以学校、卫生机构等配套设施。当然,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必不可少的“要件”。但同样必不可少的是,还需要“软件”支撑,如村民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生活习惯等等。如果说“硬件”是美丽乡村的骨架,“软件”就是美丽乡村的灵魂。   (二)注重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民本思想,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突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 不断提高农村干部辞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营造“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讲究卫生、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道德氛围和良好的村风民风。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消除封闭、保守的意识,树立敢闯敢拼、勤奋自强的观念。突出身边好人宣传。尤其要通过选出助人为乐典型、勤劳致富典型、移风易俗典型等各类典型, 并在村民中广泛宣传表彰, 在农村中营造一种见贤思齐、追求上进的浓厚氛围,进而影响村民的思想、观念、情绪和行为。
  (三)注重创新载体,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实践证明,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毛病,就必须精心设计和选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载体,以“新、奇、特”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农民是最为实际的, 只有能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实惠,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才能吸引农民群众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因此,要加强调查访问,了解农民需求与口味, 做到有的放矢,要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引入科技、教育、扶贫、普法、计生等人文学科、构筑“大文化”框架,更多层面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型教育农民, 以实用型引导农民,多举办开发一些符合当地实际、兼顾乡土气息与时代新风的活动载体。
  (四)注重建立完善農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落实各项工作, 关键在领导。各级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以文明办为主体的工作班子, 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要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不搞“大突击”、“一阵风”,兴师动众,无实际内容的检查,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克服和避免形式主义和突击应付的被动状况。科学设计衡量指标。针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考核标准很难量化的现实,提倡创新思维寻求突破口。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道德基础、道德环境、道德修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制定衡量农村地区农民道德建设水平的量化指标,既可使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有据可依,也方便农民群众在平时的行为中能够有所对照,实现自我约束。要鼓励配合开展以议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风尚评议活动。发挥村“两委”、村民小组、共青团作用,公开征选乡风评议员,组成评议小组、乡风纠查队,建立“村风文明评议会”。通过组织村民开展不同层次的道德风尚评议活动, 对村内的人和事进行“一月一评议”和“一事一评议”,查找存在的不良习俗,评议身边的不文明事例。并将历次评议结果与“孝敬户”、“文明户”、“和睦户”等评选活动挂钩, 通过加分扣分制促成评比工作的量化操作, 由此规范村民的行为 。
  参考文献
  [1]杨重光.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2]沈泉生.公共文化服务重在社会效益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从毕业到参加工作今年刚好是15个年头了,在这15年里一直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坚持着我的教育初心,为教育事业付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完一轮了,从以前接触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来看,现在转变到学前教育上,虽然说都是教育,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教书育人,然而从学生阶段来看就是完全两码事的情况去理解;一个是阶段教育,一个是启蒙教育,要在在这张白纸
期刊
摘要:学校德育工作培训是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一个组成环节部分。做好普通初中青年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中学生正逐步处于新的青春期和叛逆期,中学阶段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高尚品德、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形成的关键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立身养德立学树身育人,而一个班主任不仅是一个学生班级的教学管理者,是一个学生道德行为的品格塑造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就是
期刊
摘要: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它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作业主要分为课后练习、课堂练习、课前预习、家庭作业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做好英语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巩固英语知识,掌握英语学习技能,提升英语成绩,并且加深学生文化认知以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作业属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补充。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教师能够通过分析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以此完善英语教学模式。本文从三个方面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十月上旬的一节语文课,一走进教室,我便被那闹哄哄的嬉闹场面惹恼了,教室里一片狼藉,一大群孩子仿佛服了兴奋剂,竟然对上课铃声置若罔闻。闹剧仍在上演,擒贼先擒王,我一眼瞥见刘戴牮桥正手舞足蹈的说笑,“站起来!”我怒目圆睁,她愤愤地站起来,“老师,我怎么了?”“什么怎么了,站好!”“凭什么让我站?”,本想杀鸡吓猴,杀一儆百,却不曾想这黄毛丫头竟敢“犯上”,这还了得
期刊
摘要: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并且对课堂内容及所学知识产生积极且主动的思考,才能保证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现状作为出发点,分析其与课堂结合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改进建议,加快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代信息
期刊
摘要: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随笔训练是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重要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良好的随笔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进行课堂随笔训练时,应该先确立一个明确的训练目标,并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下,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中随笔训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变化。课堂题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课堂;数学教学;教学策略;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课堂互动越来越受到重
期刊
摘要:新教改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各科教师的教学重点之一,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学重点,更是如今大多数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教学难点之一,由于部分学生对写作存在抵触心理,致使习作课堂的教学成效受到一定的局限,而写作能力更是小学阶段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为此本文针对习作课堂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课
期刊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健全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且非常敏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这一心理和身体特点,通过合理化结合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基本理念,为学生提供更为正确的心理辅导和教学引导。本身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所涵盖的知识面较为广泛,符合当下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而借助体验式学习模式,能够更加增强学生对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的实施,部颁教材的使用,减负工作的落实,很多山村的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手足无措。他们经常叹息,山村的孩子不好教了,山村的语文教师不好当啊。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呢?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师除了做到勤钻研,严要求,重辅导,还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健康成长。  一、教师深入研究学生,是获得成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