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米,不可缺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i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厦门人很早就认识到饮茶有益人体健康。现在不但多数家庭皆设具品饮功夫茶,在全市各个角落还设“茶桌仔”、早茶店和茶艺馆。厦门本岛虽然没有生产茶叶,但却是我国最早由海路出口茶叶的重要港口,是当时闽台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地理环境上的这个机遇,使得这个南方小城形成了品茗斗茶的习俗。
  1940年代,仅厦门市区,经营的茶店已多达40多家。那时候,从第一码头到厦门港,从海口到禾山,大街小巷,被称为“茶桌仔”的饮茶店家鳞比栉次、人声鼎沸。现在的轮渡码头、鹭江宾馆一直到海滨大厦一带,当时还是一片木屋和空地,每当夏天的夜幕降临,许许多多的经营者就在这一带摆起了简易的茶摊来招待乘凉和过往的游客。人们聚集在这里品茶,欣赏海上迷人的夜景,真可谓耳闻涛音,口生香津,实是别有一番乐趣。
  当时厦门的“茶桌仔”规模比较大的有大王、二王讲古场和二舍庙、局口街、养真宫、五湖、曾姑娘巷、大井脚、厦港福海宫、鼓市场、江头街、浮屿一带等等处所。这些“茶桌仔”泡用的茶叶,大部分是武夷岩茶中的老丛水仙、三印水仙,配以俗称为“小种罐”的宜兴壶,由技艺娴熟自如的茶博士操壶款客,把武夷岩茶的幽香真味尽注于瓯中。
  为了招揽顾客,“茶桌仔”有时特意请来艺人说书,有的同时举行象棋表演赛,有的兼办南乐清唱或演唱现代歌曲,于是茶客们便一边品茶吃糕点,一边欣赏着艺人们的表演。公私合营之后,“茶桌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已鲜复可见,那些经营者们有的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有的在实行合作化后已另行组成了饮茶室。
  林泉幽美的太平岩上的“茶人之家”不仅内设品茗雅座供应名茶糕点及提供茶叶咨询服务,而且展览茶叶和有关文物,每到旅游旺季,人们接踵而至,往往出现座无虚席的热闹景象。太平岩“茶人之家”原系宗教庙宇,为归还宗教部分,2004年在滴水岩处新建“茶人之家”,继续经营。
  厦门第一家粤式早茶是华侨大厦于1986年底首创营业的。老式“茶桌仔”饮茶配以简便的糕点,既品茗消闲,也洽谈生意;粤式早茶则配以丰富多彩的甜咸点心系列,往往被当今居民家庭作为一顿美好的早餐或用来款待自己的亲朋戚友。其实,早茶之风在闽南潮汕一带早就盛行,而且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喝早茶,相当多的人在早晨起床后,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动手烧水泡茶,成为生活中一个习以为常的程序,人们或者先喝茶而后吃早餐,或者不吃早餐而在饮茶时有选择地配以油条、炸枣、糕仔、面包等等食品。
  来自台湾得茶艺馆最显著的特征是把具有浓厚色彩的文化传统与鲜明的现代化社会气息融为一体,其沏饮方式与老式茶馆一样以品饮功夫茶为主,而场所的装饰、茶具的使用和品饮气氛则随着时代潮流而有许多新意。
  茶艺馆里一般排列着七八张茶桌,或隔成五、七间小房间。房间内配以古色古香的红木桌椅,或时髦明亮的玻璃桌和沙发椅,墙壁上则悬挂着富于民族风格的名人书画条幅,茶桌上放置的是具有传统风格的紫砂壶、若琛杯和公平杯、闻香杯,此外,还有精致的酒精炉和款式先进的玻璃开水壶。现代茶艺馆以品茶为主体内容,重视品茶的空间氛围,为此它的风格也就与时下宾馆酒家盛行的、具有餐饮性质的、喧闹拥挤的早茶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了。
  但无论是早茶馆或是茶艺馆,它们都从不同角度保留着旧时代的某些遗风,把饮茶风尚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当具有现代化口味的饮料品种层出不穷并且兴衰互替之际,唯有“茶”这个古老的形象,几千年来一直根深蒂固地活跃在人们的心口之中。
其他文献
厦门Indigo酒店的餐厅的出品正如隔江而望的鼓浪屿,是融汇东西的。这里既有厦门古早味的早餐,也有法餐中引以为傲的香滑鹅肝。不过个人觉得,更值得一试的应该是新加坡菜,在厦门很难尝到这么正宗的东南亚风味。原因嘛……因为酒店的大厨是新加坡人。 新加坡料理中名气最大的海南鸡饭,Indigo的出品质量很高,鸡肉嫩且香气复杂,不蘸酱料也能让人垂涎三尺,用鸡油炒过,再用鸡汤煮熟的米饭完全吸收了鸡的香味,每一口
期刊
一座离神较近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的?  如果不深入地了解一番,实在想象不出与神宫或者教堂做邻居,没事就到庙里跟神仙聊个天,或者到教堂跟上帝做个祷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厦门靠海,海纳百川。这座城市自然表现出一种“诸神聚会”的特点,不同职业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精神寄托,无论是原生态的、自发性的民间信仰,还是有着严格教义的佛教、基督教都能在这座城市中找到大批的信众,而且大家都能够共存共融,有时候一户
期刊
头一次见到一座庙宇的大门上的守卫竟然是太监,而非四大天王或者关公秦琼,这便是厦门的青礁慈济宫,《厦门日报》的地理版的资深编辑卢志明解释说:“因为这里供奉的是保生大帝,属于帝制,所以要由太监守门。”保生大帝的故事说来并不复杂,他原名吴本,北宋人,从小便立志学医,长大后结庐深山,采药炼丹,为人治病莫不妙手回春,最可贵的是,他救人不分贵贱,不分人畜,心里无半分杂念私念,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却因为上山采药不
期刊
古时厦门的寺庙修建算是在一条线上,以厦门的第一座佛家寺庙觉性院(现在厦门枋湖)为头,到最尾端的南普陀寺,几乎每一个山头都有寺庙,比如普照寺,万石莲寺,都是中段的组成,只不过有些寺庙已经拆掉了,历史的洪流之后,所留下的佛教中最慈悲的身影,不得不说是南普陀寺。  修建厦门第一座佛教寺庙觉性院的是唐代名士陈黯家族,他是最早到达厦门的中原人士。有一段墓志铭中提到古时的厦门“四向沧波,非利渋之舟,人所罕至”
期刊
掌控乐祺酒吧气氛的,永远会是现场乐队。所以一进大门,文艺腔调是迎面而来的,整个酒吧被一团浓稠的光晕包裹着。这团光晕,是爱音乐的人会喜欢的。  乐祺的常驻乐队,是在厦门待了12年的X-OVER。X-OVER的成员来自菲律宾,摇滚爵士乡村流行样样精通,时不时还会秀一下中文甚至闽南语歌,字正腔圆。听到中文歌时,酒吧总经理夏志翔偶尔会让X-OVER“故意”唱出外国腔来,而不是毫无破绽地原音重现。“有的时候
期刊
刚见过厦大里芙蓉湖的小儿女情态,步行两分钟,就能看到南普陀寺的放生池。僧与俗的距离仅百步之遥,“古朴和摩登并存,小和尚与大学生相邻”。但是与高等学府相似,作为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南普陀寺也算得上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黄埔军校”。  寺庙里初秋的池塘已显现出一派成熟明媚的光景,粉嫩的荷花不多,倒是荷叶历历在目,阳光下一片圆融碧绿,不由得想到曾在这里讲经弘法的弘一法师的一首佛偈:“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
期刊
被誉为“海上花园”的城市厦门,与万国建筑同样引人注目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教堂,40余家教堂,分布在市区与鼓浪屿,静在山间,动在市井,几乎走过几条小巷子,就可以看到或大或小的一座教堂,而每家教堂,都是教徒们洗涤心灵的场所。  在鼓浪屿住了半个世纪的何丙仲,近年来才迁回居厦门岛内,他热衷于明清历史和闽南文化的研究,说:“从晋代到唐五代,有很多的人移民到福建,也就带来了很多宗教文化。”  厦门传教第一人  
期刊
近来微博正流行这么一句话:想毁掉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庆旅行。刚刚过去的长假仍像昨晚的喧嚣一梦,拥挤的人潮让许多深爱旅行的人们望而却步。十月已过,大地渐入萧条。抓住这秋天的尾尖,来厦门一游,也是件足以慰藉心灵的事。  静谧主旋律  如果把厦门的客栈看做人物,其出身可是各有特色的:有的如雅士,喜欢弄花弄草,颇有田园隐幽之趣,如毓园旁的绿岛小院——前院种满了碧绿的滴水观音、凤凰树、三角梅。也有拥有
期刊
蒿志强:牧师,厦门基督教两会总干事。1969年生于内蒙,毕业于南京金陵神学院。  鼓浪屿,一个1.78万平米的小岛,与厦门隔海相望。  岛上纵横交错弯弯曲曲的小路,虽然有陈列着琳琅满目商品无数的商店,每天过往游客动辄上万,却依然能显出它的平和安逸。在黄色红色黑色等各种不同颜色的建筑中,一眼就能看见白色或砖石色、顶部带着十字架的教堂。  牧师蒿志强在这座小岛上已经生活了25年,伴随着潮涨潮落,他孜孜
期刊
喜欢一座城市,每个人总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同理由。但归根结底,总逃离不了美景与美食这两大诱惑。美丽海岛的厦门,秀外慧中悠闲沉静让人沉迷于中自不必赘言。美食更是无可挑剔,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这方水土的地道美食,最能代表厦门美食自然是海鲜,最能体现海鲜“鲜味”的莫过于厦门的海鲜大排档。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厦门的食肆排档,菜肴间少不了的就是林林总总各色海鲜。品种繁多、门类多样、口味繁复的不同海鲜,完美展示了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