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收取“拥抱费”折射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等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hung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收取“拥抱费”
  折射学前教育发展问题
  12月8日,网友“浪漫红尘”在江苏扬州一知名网站发帖,质疑江都区商贸幼儿园以提供“拥抱”服务为由强收80元费用。10日,商贸幼儿园园长表示,网友的说法不太全面,这80元不是“拥抱费”,而是“精品教育费”,拥抱只是精品教育服务中的一项。而江都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该幼儿园的这项收费属乱收费。(2012年12月11日《扬子晚报》)
  【点评】在谴责某些幼儿园见钱眼开和师德下滑的时候,还应该深究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且主要倾向于公立幼儿园,致使部分公立幼儿园仗着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的地位而心存“傲慢”——费用我想怎么收就怎么收,你爱来就来。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增加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加大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满足不同消费能力家庭的学前教育需求,实现优质教育基本均衡,让幼儿家长的选择多元化。
  不要轻易对“家长护卫队”
  持否定态度
  12月20日,山东济南舜耕小学校门口,一支由学生家长组成的“护卫队”在校门口执勤,为放学回家的孩子们保驾护航。据了解,为了保障校园安全,该校专门成立了“家长护卫队”,每天都由家长轮流在校门口执勤,为校园安全筑起铜墙铁壁。此举被舆论评论为“无奈”“心酸”。(2012年12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点评】对于这则事件,很多评论都把矛头指向政府和学校,认为是二者失职才导致了这种“无奈”“心酸”的局面。诚然,在校园安全中,政府、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良性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学校应该加大力度保障校园安全。但其中,家长也不能缺席,保障校园安全需要多方合力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该校的做法或许过于“出格”,但未尝不是家校合力的一种体现。所以,媒体不应轻易对此持否定态度,与其冷嘲热讽,不如正视问题,为校园安全多支招,营造良好的保障校园安全的舆论氛围。
  “录音笔事件”背后是信任危机
  两岁的儿子似乎在幼儿园受了委屈,为了“搜集证据”,孩子妈妈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口袋里让他天天带去幼儿园。这个幼儿园的园长不无感慨地说:“自己从教20多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而此事被发到网上后,不少网友感慨:“难道孩子家长和老师之间,也要上演谍战剧了吗?”(2012年12月13日《燕赵都市报》)
  【点评】这则“录音笔事件”凸显出的最大问题是信任危机,因此我们要认真反思两个问题:一是这种隔阂和不信任从何而来,二是家校关系如何才能变得和谐。近段时间舆论频传教师暴力事件导致了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加上学校与家长缺乏良好的沟通,导致了家校关系紧张。学校要得到社会、家长的信任,除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外,还应该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实现开门办教育,接受社会、家长的监督。
  “状元种地”折射出国内普通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混淆不清
  29岁的小伙郭可江在河南范县甚至濮阳都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2004年,家境贫困的他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财经大学。然而,郭可江的“闻名”还不止于此,大学毕业三年后,他放弃了在北京的优越工作,回乡种起了蔬菜,当上了农民,他的举动再次轰动一方。如今,他种地种出了名堂,成了远近闻名的年轻富翁。(2012年12月14日 深港在线)
  【点评】这则新闻与以前的北大学子卖肉的新闻一样,原本不值得大肆渲染,在就业观念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选择何种职业和工作都应该得到尊重。但该事件却折射出目前国内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混淆不清的问题。在2012年两会上,曾有委员呼吁要厘清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的关系,因为二者的培养目标不一样,所付出的成本也不一样。状元种地、北大毕业生卖肉,是否有浪费国家培养成本之嫌?因此,该如何定位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法律硕士告母校是一堂好的法制课
  2010级学生的新生奖学金是9000元,2011级学生却只有2000元。近日,中国政法大学78名2011级法律硕士生集体向法院提起诉讼,称校方招生简章中未公布奖学金具体政策的行为违法,并要求补发之前的奖学金。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以中国政法大学并非行政机关、不适用行政诉讼主体为由没有立案。校方回应称,学生们的奖学金降低是由于教育部拨款取消,并表示尊重学生的起诉权。(2012年12月14日《京华时报》)
  【点评】首先,学生讨说法的精神值得肯定。“起诉的目的不是为钱……法律维权也是希望能够为推动高校财政依法公开贡献力量。”作为政法大学的学生,理应具备这样的法律精神。其次,学校表示尊重学生的起诉权,也体现了一所政法高校的胸怀,它至少证明打官司并不丢人,当被告也不丢人,这都是法制社会的正常现象。不管此事的结果如何,其中体现出来的法制精神值得肯定,它为社会上了一堂好的法制课。
其他文献
校长要从“管学校”走向“办教育”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李瑾瑜3月6日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从“管学校”走向“办教育”是现代校长的新使命,这意味着校长要从人、财、物、事所构成的“有形学校”的权利性管理,转向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学校与教育、教育与人的内在关系,也意味着校长对学校教育本质特性与价值的坚守,更意味着校长对教育的精神追求。而要实现“办教育”这一目标,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
期刊
一般来说,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感觉较难读通、读懂、读透的,往往是说理性散文。例如,鲁迅的《灯下漫笔》一直都是学生阅读时、老师教学时感觉不那么“舒服”的文章,个中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不外乎这么几点:文章长(仅节选就2 000多字)且深,文意不好理解,时代变迁及对鲁迅先验式的“不佳”印象等。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通、读透此类文章,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采用“关键词”教学法教学说理性文章,首先应秉持“
期刊
“排好队,一个接一个,把球投出去!”在岑溪市南渡镇盘古中心小学幼儿园,大操场的一侧是幼儿活动区,在活动区一角,记者看到一位幼儿园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做投球练习。长长的活动区内,还有滑滑梯、跳跳床、跷跷板等大型户外玩具,墙上是老师们精心绘制的“梦幻乐园”,恰如孩子们今日美好的学前生活。  在岑溪,像这样的新兴幼儿园还有很多。近年来,岑溪市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中小学布局调整统一规划,按照“市级建园为示范,镇
期刊
1996年的秋天,刚满20岁的黄丽花从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毕业了,正值青春年少的她怀着小时候的梦想,来到了横县云表镇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云表一中)。打小黄丽花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怀揣着这个梦想一路走来,如今黄丽花已经成为云表一中的骨干教师,并在2011年荣获“八桂乡村优秀教师”的称号。  勤奋进取,甘于奉献  从被分配到云表一中任教、站在校门的那一刻,黄丽花便兴奋地暗暗对自己说,我也是一
期刊
2001年5月,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面向全区招生的广西民族高中(以下简称民族高中)诞生了。这个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自治区公办普通高中,在办学之初给自己的定位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走民族特色办学之路,打造民族教育新品牌”。2004年,民族高中第一届毕业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率达76%。自2005年起该校每年都有毕业生考上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自2006年起90%以上的本科上
期刊
纵然,失去的东西无法完全回来,纵然,以为得到的瞬间,一切便只剩下记忆。然而,幸福是会重生的。它会改变模样,以各种各样的形态,一次次悄然来到寻求它的人们的身边。这里有一片天地,倾听你的心声。互动QQ群:广西教育杂志社教研群114795385;市县教育动态资讯群179687145  在教师的职业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词语“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这些叫人崇敬的词语
期刊
一直以来,我好像还没有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名家的教学专著。这次在陈特的推荐下,终于读完了窦桂梅老师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读着她的文字,感受着她的思想,领悟她的语文教学魅力,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被她不老的激情,创新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润泽着。  课改以来,关于语文教学有相当多的话题,相当多的争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根在哪里?窦桂梅的“三个超越”和主题教学无疑是对语文教学改
期刊
“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知道!您叫虞大明老师。”“那老师小时候叫什么知道吗?”“虞小明。”“老了呢?”“虞老明。”与学生一段风趣的对话,引出了课堂的一片欢笑,虞大明以自己独有的亲和力,从容地走进了学生的世界。4月,借“2012‘绿城之春’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的机会,记者走近名师虞大明,聆听了他的精彩授课。  语文教学要全情投入  “……/大剧场里的掌声为何如雷鸣般轰响/那是虞大明
期刊
桂林市恭城民族中学(以下简称“民中”)十周年庆典刚刚落下帷幕。回首民中十年办学历程,其教学成绩有目共睹。更难能可贵的是,民中在提高学生智育的同时不忘德育,在专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育人。该校校长蒙世旺说:“我们的工作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十年来,民中的德育工作细致而富于特色,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民中的德育工作已渗透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良好习惯助推成长  民中学生来自全县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梧州高中的孔颖婷老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思考,源于孔老师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班上一位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学生,他非常看不起教师这份工作,经常带着质疑的语气问孔老师:“学数学有什么用?”从那时候开始,这句话一直伴随着孔老师,也是这句话让孔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新接一个班级,孔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