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谷”声字的 古音归部处理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yxx_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文解字注》将“谷”声字归入不同韵部的情况表明,“同谐声者必同部”不是段玉裁进行古音归部的原则。段玉裁对形声字的归部当另有依据,以“谷”声字为例,其古音归部的理据分析如下:一是韵脚字的归部根据押韵情况而定;二是非韵脚字的归部,根据古今语音对应规律上推而来。谐声字的系联有条件,中古同韵之字则上古同部。
  【关键词】“谷”声;归部理据;押韵;今音;谐声系联
  【中图分类号】H1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108-02
  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一书附有《六书音韵表》,这是专门研究上古韵部的韵书,《六书音韵表》全书五卷,分列五表,其中《今韵古分十七部表》是段玉裁古音思想的总括,揭示了古今语音对应规律;《古十七部谐声表》则析出了《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偏旁,将1521个声符分归古韵十七部。
  段玉裁的古音学理论代表着清代古音学的最高成就,其提出的“古音说”“变音说”“古同谐声者必同部”等观点,至今仍是古音学家研究的重点。尤其是“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 [1]的论断,为确定古音、探求古义提供了基础,解决了古音研究的许多难题。因此许多学者对“谐声同部”说高度赞扬,甚至认为该说是衡量一切形声字归部的准则,如李方桂先生对段氏“同谐声者必同部”的理解是“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在古韵里同属一部”[2],但从当下的语料实际来看,这一观点与段氏对各字归部的实际不符。如果段玉裁是依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对谐声字进行归部,那么声符与所谐字异部的现象、同声异部的现象将无法得到解释。
  实际上段玉裁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段氏在《古十七部谐声表》中提出“谐声偏旁分部互用说”,将声符与所谐字异部者视为“合韵”,以“合韵”来囊括此类异部现象。但段玉裁只列举了“间有不合者”的一些例字,而没有解释原因。刘忠华先生已发表相关文章论述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不是段玉裁的古音归部原则,而只是造字谐声的原则与方法,出现异部是因为“音有变转”或是归部另有依据[3]。本文以段玉裁对《说文解字》“谷”声字的归部为例,探析其所谐诸字的归部理据。
  《说文解字》从“谷”谐声字10个,声符“谷”大徐切音古禄切,属屋韵,段氏归第三部;所谐字“鹆欲浴”大徐切音余蜀切,属烛韵,段氏归第三部;所谐字“鋊”大徐切音余足切,属烛韵,段氏归第三部;所谐字“俗”大徐切音似足切,属烛韵,段氏归第三部;所谐字“裕”大徐切音羊孺切,属遇韵,段氏归第五部;所谐字“绤郤”大徐切音绮戟切,属陌韵,段氏归第五部;所谐字“卻”大徐切音去约切,属药韵,段氏归第五部;所谐字“容”大徐切音余封切,属钟韵,段氏归第九部。由段玉裁对“谷”声字的归部实际,可以看到段氏绝非按“谐声同部”说对其进行归部,否则不会出现同“谷”声的字段氏却分归三五九部。下文将逐一分析段玉裁对各字的归部处理。
  一、声符字“谷”的归部
  “谷”,大徐音古禄切,屋韵,按段玉裁所制的古今语音对应规律表,即《今韵古分十七部表》,据今音上推古音,归入第三部。从押韵情况看,“谷”入韵7次,其中《诗经》押韵6次:《周南·葛覃》一、二章与“谷”(第三部)押,《小雅·伐木》一章与“木”(第三部)押,《小雅·白驹》四章与“束玉”(第三部)押,《小雅·小宛》六章与“木”(第三部)押,《大雅·桑柔》九章与“鹿毂”(第三部)押,《大雅·桑柔》十二章与“谷垢”(第三部)押;《周易·下经》困卦之初六与“木觌”(第三部)押韵,均押第三部。
  分析可见:“谷”字押韵7次且均押第三部,与上推结果一致,故段氏依押韵情况将声符“谷”归入第三部。
  二、烛韵字“鹆欲浴鋊俗”的归部
  “鹆欲浴鋊俗”5个“谷”声字,大徐切音均为烛韵,非入韵字,且未发现“通假、异文”等古音材料证明其古音,因此段玉裁判断5字未发生音转,故根据古今语音演变与对应规律,直接上推将其一同归入第三部。
  分析可见:当谐声字并非入韵字,且无古音参考的前提下,段氏直接根据《今韵古分十七部表》上推归部。
  三、遇韵字“裕”的归部
  “裕”,《说文解字》:“衣物饶也。从衣谷声。”[4]《说文解字注》:“方言:裕,道也。东齐曰裕。”[1]杨雄《方言》指出“裕”是东齐方言读音,因此不能作为归部的依据。
  按,“裕”,大徐音羊孺切,遇韵,依古今语音对应规律上推应在第五部,但是段玉裁却将“裕”归入第三部。从押韵情况看,“裕”字入两次,《周易·下经》晋卦初六1见,与“咎”(第三部)字押;《诗经·小雅·角弓》1见,与“瘉”(第四部)字押,按,段玉裁在第四部古合韵栏“裕”下注:“本音在第三部,《角弓》合韵‘瘉’字。”段氏在“裕”押第四部的情况下作了合韵标志(画圈),意为表明此字合韵,即虽然“裕”押第四部,但段氏以其第三部音为“裕”字归部音,而以第四部音为合韵音。同时,段玉裁于《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三部“古本音”释:“谷声在此部。易一见。今入遇。”可见,段氏是以押韵为依据,将“裕”归入第三部,以押韵音为正音,中古音为音转。
  分析可见:当大徐音上推归部与押韵音发生冲突时,段氏以押韵音为准,定为正音,而以中古音(大徐音)为转音。其次,在一字押两部的情况下,段氏将判断哪部音为古本音,哪部音为古合韵,定古本音为归部音。
  四、陌韵字“绤、郤”的归部
  “绤、郤”2字,大徐音绮戟切,陌韵,按古今音对应规律,上推均应归入第十六部,但段玉裁却将其归入第五部。
  “绤”,从押韵情况看,《诗经》押韵1次,《周南·葛覃》二章与“莫濩斁”(第五部)押韵,《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第五部“古本音”释:“谷声在此部。诗葛覃一见。今入陌。”[1]段氏以“今入陌”提示该字中古音发生了音转,其中古音(大徐音)并非该字的归部音。当大徐音上推归部与押韵音发生冲突时,段氏以押韵音为准,定为正音,而以中古音(大徐音)为转音。   “郤”,《说文解字》:“晋大夫叔虎邑也。从邑谷声。”[4]大徐音绮戟切,陌韵。按古今音对应规律,上推应在第十六部,段玉裁将其归入第五部是因为“郤”与“绤”字同属陌韵,“声符与所谐字在造字时应该是同部的,如果同谐声的一组字今音同韵,则表明古今语音演变的方向及步调一致,所以能够根据今音同韵而推断其古音也在同一韵部”[5],而“郤”之中古同韵字“绤”是《诗经》韵脚字且押第五部,因此段氏以“中古同韵”为据将“郤”字归入“绤”字所在的第五部。
  分析可见:当大徐音上推归部与押韵音发生冲突时,段氏以押韵音为准,定为正音,而以中古音(大徐音)为转音。当此字无押韵例时,段氏按“上古同谐声,中古同韵(声调不论)之字上古必同部”的原则同韵系联归部。
  五、药韵字“卻”的归部
  “卻”,大徐音去约切,药韵,非入韵字,且未发现“通假、异文”等古音材料证明其古音,因此段玉裁判断此字未发生音转,故根据古今语音演变与对应规律,直接上推将其一同归入第五部。
  分析可见:當谐声字并非入韵字,且无古音参考的前提下,段氏直接根据《今韵古分十七部表》上推归部。
  六、钟韵字“容”的归部
  “容”,段注:“盛也,今字假借为颂貌之颂,从宀谷声。”按照《今韵古分十七部表》,上推属第九部。从押韵情况看,“容”是《诗经》韵脚字,押韵2次:《诗经·卫风·伯兮》二章与“东蓬”(第九部)押韵,《周颂·振鹭》与“雝”(第九部)押韵,由此可见,段玉裁根据该字的押韵实际,将其归入第九部。
  又,该字的归部不仅依据的是押韵的实际,“容”作为声符,它的归部也可能是参考了所谐字的归部。“容”,余封切,钟韵,作为声符谐“鎔蓉傛鰫搈?溶”7字,这7个字与声符“容”同属钟韵,上推归入第九部。这7个字的归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应该注意的是,该说法只限用于造字层面,而不是归部层面。在造字之初,声符与所谐字应是同部的,因此也适用胡安顺先生提出的“上古同谐声,中古同韵(声调不论)之字上古必同部”[6]的原则。
  七、“谷”声字归部总结
  通过分析段氏对“谷”字以及“谷”作声符字的古音归部,发现:同声符的一组字,归入了不同的韵部。声符与所谐字共11个,分别归入了第三部、第五部、第九部。可见“谐声同部”说并非段玉裁古音归部的原则,通过分析可以得知:
  第一:“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论断不是段玉裁对古音进行归部的原则。这个原则只是造字谐声的原则。谐声关系(造字时固定在声符与所谐字之间的关系)不随字音变化而变化,不能用变化了的字音去衡量谐声关系;第二:韵脚字根据押韵情况归部。段玉裁归纳韵部依据的是《诗经》及周秦时代其他经典中的韵文材料,因韵部随《诗经》及群经中押韵音归部,当押韵情况有冲突时段氏要判断古本音与古合韵,按古本音进行归部;第三:非韵脚字的归部,根据古今语音对应规律上推归部。通过《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可以看出古韵的演变方向,故可据今音上推古音。当大徐音发生音转时,段氏要判断本音与转音,按本音进行归部;第四:谐声系联有条件,同谐声且中古同韵的字,上古同部。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刘忠华.说文解字注“合音”论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5.
  [4]许慎撰,徐铉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刘忠华.论段玉裁对《说文》“世”谐声系列诸字的古音归部[J].殷都学刊,2016,(3):95.
  [6]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达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在影視作品中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视听创作要素,不但能够营造氛围、渲染情绪,还参与叙事,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叙事内涵。本文主要从分析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不同叙事功能,说明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创作和表达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影视音乐;表现力;叙事功能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Josan Gonzalez的插画代表着赛博朋克的先锋风格,作者把自己独到的见解纳入视觉叙事,通过充满冲突感的都市空间成像、东西方文化符号的混杂拼贴、冷酷高傲的赛博格造型、酷炫的色彩组合描述了一个充满繁杂冲突的赛博朋克世界,建构了赛博朋克奇幻的美学风格和高科技下底层生活的反叛美感。赛博朋克风格的视觉图像是具有包容性的,充满了对科技文明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思索,呈现一种多维度的美学特
期刊
【摘要】近几年,韩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有着不俗的表现,无论是电影获奖情况、商业表现,还是凭借电影影响力带来的文化输出,韩国电影在政府“文化立国”的口号下,向电影全球化又迈出一步。而作为世界电影票仓的中国虽然在2012年就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电影的艺术影响力、文化输出能力与现在的市场地位仍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关系。而电影除了商業属性更重要的是文化艺术属性,也许可以从韩国电影全球化的进程中
期刊
【摘要】渐修与顿悟是中国禅宗思想中两个代表性的主张,并曾多次对中国的艺术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现在看来,两者并没有绝对意义的是非对错之分。通过对两者内涵的分析和体悟,反而可以引发对当代绘画为何画、怎样画的思考。基于此,本文从顿悟顿修、顿悟渐修、渐修顿悟和渐修渐悟四个维度,就两种思想给当代绘画的启示进行了分析,继而获得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渐修与顿悟;当代绘画;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J20
期刊
【摘要】镜头语言是指用镜头像语言一样来传情达意,通过一部影片中画面的布局变化,往往可以感受到拍摄者的情绪和意图。在电影《心迷宫》中,导演忻钰坤通过对镜头抖动、特写、昏暗、俯视等的精准把控,让观众可以感受镜头本身的质朴和冷静,体会影片所传达出的紧张情绪。本文将从观众对影片的直观感受出发,分析《心迷宫》的镜头语言如何调动观众情绪,给人以“紧张”的主观感受。  【关键词】《心迷宫》;镜头语言;质朴;冷峻
期刊
【摘要】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主观情感,对创作对象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一定的体量变形,比如贾科梅蒂艺术作品中的“极瘦”和博特罗艺术作品中的“极胖”。在中外的艺术作品的体量中似乎找不到“瘦”过贾科梅蒂和“胖”过博特罗的,当一种艺术的体量变形到一定程度时,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便是一种经典。艺术家们喜欢将创作对象的体量加以变化,以尽力传达出形象的特征力量,达到一种艺术体量之美。并且通过不断重复和发展这一形
期刊
【摘要】任何一种风格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予以创新而后诞生的,因而它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艺术形态,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会有其他风格特性影响的痕迹。“第六代”电影紀实风格建构也不例外,它不是一种纯而又纯的存在,而是通过与其他美学倾向相结合,融合了多种形态的艺术技巧,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本文所研究的中国“第六代”电影纪实风格建构在保持纪实风格的前提下,拥有丰富的银幕表现形式,显示了较大的包融性
期刊
【摘要】本文对并列式四字格进行一定的语料收集和分析,发现无论由哪种词性组合而成的并列式四字格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名词化倾向。针对这一现象,利用词汇化理论,对并列式四字格的词义泛化现象进行说明,并认为隐喻转喻等认知功能给予这一现状很大的帮助。由以上过程试析并列式四字格语法功能名词化的原因。  【关键词】词汇化;名词化;隐喻转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牛郎织女传说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民间传说之一,英美学人自清末以来开始系统译介牛郎织女传说,译介策略及传播效果差别较大。传教士丁韪良以诗歌的形式对牛郎织女传说进行文学创作和加工,背离了中国民俗文化特质,译介策略带有“归化”特质。卡彭特的译介注重保留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的口头特征和七夕民俗,口头性和书面性相结合,呈现“异化”特色,传播效果好。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工作是个综合性工程,我们应总结英美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辞源》第三版与其第二版在职官、地理、衣饰、乐律、历法、宫室、车马、礼俗和什物九大类百科词语的注音、释义、书证、参见以及插图等方面的特点比较。  【关键词】辞源;注音;释义;插图;书证;参见  【中图分类号】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105-03  《辞源》(第三版)的成功是我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