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qian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急剧增加,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发展定位、发展模式等研究上,很少有人关注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负面问题,这个负面问题主要表现在以教育和科研所产生的矛盾而导致的教育失衡问题。理想的情形是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然而现实中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及有限的社会资源、不同的社会需求层次、教师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等,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产生的原因,现实矛盾和矛盾的历史给予详细分析。
  一.对高等教育中教学和科研产生矛盾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黑格尔“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性原则的否定的辩证法”,主张人类及其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提醒人们“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发展状态,自身内在的否定机制是基础。同样,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教学和科研如果不包含着这一内在的否定机制,也不可能有发展过程。
  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一个由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从辩证的角度看,正是由于这两个对立面之间和矛盾运动以及肯定方面的主导地位,才推动了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其发展的宗旨是为了更多地满足社会需要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渴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是一个主体多元、利益交叉、层次多样的教育系统。在这一系统内,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定位将决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而利益分配关系进一步决定着教学和科研的结构变动以及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态度,进而难以有效地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诉求。
  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产生矛盾的原因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个基本工作。教学的中心地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科研工作应当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搞好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工作做好了,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有了人才,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研究。从另外角度出发,教育不只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马克思还讲过,教育是保证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保证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的工具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利益的分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果利益分配处理不好,就会引发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失衡。
  1.价值选择中思想观念
  价值选择直接反映了一种价值理性,直接制约行为规范、行为选择和行为评价,它表达和设定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我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是伦理中心、政治本位,具体表现在重道德轻功利、重和谐轻竞争、重整体轻个体。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不能脱离社会,囿于学术高墙之内自求发展。大学教育必须社会化,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地迎合现实的直接需要,更不意味着要急功近利地将大学变成现实的“消费站”。大学应在复杂的国际社会现实中坚持独立思考,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保持批判性和超越性,保证校园文化和高校发展的和谐。
  2.现有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短缺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的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经济的分配趋向直接影响到教学和科研的地位和教师的取向。由于教学效果的长效性和内隐性,科研成果的高产性和速显性,科研工作更容易测量和评价,往往会出现教师向科研方面倾斜,又由于教学和科研在时间上具有替代性,科研上花的时间多了,教学的时间就少了。不仅仅是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更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3.教育政策的影响
  教育政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的相关政策也是引导教师对待教学和科研态度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政策的失误,表现为政策的制定者不具备资格,制定的政策有失科学性、可操作性;二是政策的不公正,表现为政策的偏向和公平缺失,错误地引导,足以产生不和谐因素;三是政策的缺失,表现为政策应该体现出却未体现,忽略了整体性和合理性;四是政策的低效,表现为政策在执行时往往遇到阻力,执行效力不高。这些都加剧了教学和科研的矛盾。
  三.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1.坚持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和谐社会需要合理解决各种关系,如个人与群体、暂时与长久、精神需要与物质利益等等”。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学与科研是一对不可消解的矛盾,矛盾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要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使之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关系。“实践的开拓需要理论的开拓”,教师从事教学科研,能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得到理性的升华,探索教学规律,获得科研成果,并把这种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科研是建立在“反思性”的基础上的,他们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一方面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并用于指导具体实践;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采取不断反思与批判的态度,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能使其从中获得一种内在的启迪和解放的力量,从而打开新的思考维度和确定新的探究方向,增强实践能力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要积极促进四结合:第一,研究性与教学性相结合。继续推进研究性理念的引入,教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学术研究性。把研究理念引入教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强化大学教育的学术性地位。第二,综合性与分化性相结合。科研与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必然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发展的规律,呈现出既综合又分化的特点。第三,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建设教学基础性和科研前沿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教学的问题研究性和科研的知识探索性。第四,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将研究性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中,渗透到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观念必须更新,这样才能符合教学科研规律,更好地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更好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2.寻求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相对平衡
  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动态性,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是因为教学科研与社会发展有着互动的关系,社会不断赋予教育以新的含义和功能。同时教学科研的深入,又使人们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没有学业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事实上教育和科研是分不开的,学校、教室本身就是教学科研的“实验室”或“研究室”。科研活动必须围绕教育教学才有坚实的基础和研究的动力,科研成果只有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才有现实的意义和实际的价值。
  3.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机制
  在过去的几个时代里,中国的教育“由于文化专制是多产而缺乏创新的时代,主要因袭传统的模式”,缺乏教育机制的改革和完善。而今天,我们开始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科研与学校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统筹科研和教学工作,坚持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师资,提升创新能力。让专注科研的人安于科研,让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确立积极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注重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创造绩效管理的良好氛围,促进科学的绩效管理。(1)实现教师在考核中的主体地位;(2)实现考核的多元化;(3)实现考核的合理结构;(4)实现考核的推动作用;(5)建立内容全面、结果与行为并重的考核机制;(6)建立良好的考核环境。要充分考虑教师教学与科研效果,充分考虑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使评价的内容多元化。教学与科研应有各自的衡量标准,在探讨如何在保证教学和科研合理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促进教学和科研有效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对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其他文献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分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探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实践途径,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演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将卢梭“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提出以“以儿童为中心”取代“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人员的需求骤增,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高校中的热门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院校都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但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招生也参与了市场竞争,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人数迅猛增加,但生源质量却日趋下降,尤其是英语基础薄弱,学生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对于英语这一学科的厌学情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
期刊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样,同属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多元交叉思想渗透其中,即在进行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时,我们应尽可能全方位、多维度、从各要素相互融合的视角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本文围绕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重视提升教
期刊
一独生子女背景下实施项目团队制教学的意义  1979年我国全面施行独生子女政策后,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开始进入大学,独生子女比例大已经成为无法忽略的事实。有关研究表明,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方式的影响,总体上独生子女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岗位适应性等方面具有一定弱势。而企业普遍要求大学生具备岗位适应性与责任意识,具备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的职业素质。如何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期刊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  在建构主义的表述上,有的加上“理论”两字,冠以尊称,有的直接表述为“建构主义”,看上去更是一种思想的潮流,这不仅仅是一个表述的问题,而且是认识上的混乱。从侧面我们也能够得知建构主义本体的含混或建构主义理论体系的缺失,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拉文(R.slavin,1994.同:斯拉维因)在其著作中的表述:“当前教育心理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人们对它的叫法不一,但更多的把它称为建构主义”
期刊
近年来,外语教学的核心已由教师转变为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自主的教学理念成为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点。由于众多学者视角不同,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也各不相同。简言之,其含义为学习者应具备控制自己的学习、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能力[1]。这些责任包括:一是制定学习目标,二是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三是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四是监控学习进程,五是学习评价[2]。本项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地方民办高校英语专
期刊
一理论基础  新型建构主义(Neo-Constructivism),是指与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奥苏贝尔理论相结合的建构主义,其区别于上世纪90年代以戴维·乔纳森(David H.Jonassen)为代表人物所鼓吹的,那种建立在主观主义认识论和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极端建构主义。[1]  新型建构主义不仅传承了西方建构主义在确立
期刊
一.传统师本模式及其弊端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理念一直遵循着师本模式。师本模式主要受凯洛夫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要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开展。凯洛夫认为,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科书等构成的封闭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师加工的对象,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掌握知识,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复制”的过程。所以,他的教育学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
期刊
江苏省自2001年以来师范生逐渐不包分配,2005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指导意见,明确今后对所有师范类毕业生实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建立以教师资格为标志的职业资格制度。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主要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师范生,一直以来是江苏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面对政策的转变、市场的需求,高等师范学校逐渐重视培养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笔者就五年制高师如何对
期刊
一我国双语教学发展历程  本世纪初双语教学开始在我国高校快速发展,并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教育部在200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政策支持的开端,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了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并委托协作组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并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