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五年制高师实施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自2001年以来师范生逐渐不包分配,2005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指导意见,明确今后对所有师范类毕业生实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建立以教师资格为标志的职业资格制度。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主要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师范生,一直以来是江苏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面对政策的转变、市场的需求,高等师范学校逐渐重视培养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笔者就五年制高师如何对师范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以下想法。
  一.师范生职业规划要坚持未来的教师职业角色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初中毕业后考取师范学校,目标不确定,加之可塑性极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临近毕业才着手,而应该从师范生一入校就帮助他们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目前教师岗位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即使在不包分配的情况下,师范生还是大多选择从事教师行业,因此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应该以教师为主,教学基本功、专业素养、教师职业道德都应成为学生发展的主要方面,不能舍本求末。作为实施职业规划的重要阶段、主要环境的师范学校,必须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为小学培养优质师资,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一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其今后择业增强就业竞争力。如加强师范生书法、普通话、教师礼仪、艺术特长培训,邀请师德专家举办讲座、与名师对话、带领学生经常深入小学、课堂教学渗透教师职业道德、校园文化体现师德师风,师范学校的这些传统特色还应成为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潜移默化的主流影响。
  二.师范生要根据个性特征、专业特征规划职业生涯
  在以教师角色为主的前提下,实施职业规划要切实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要符合学生实际目标,作为师范生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才能为将来成长为名教师而积极进行生涯规划设计。
  每位师范生入学都有自己的专业,要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如师范生都要经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培训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且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毕业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师范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因此,师范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离开所学专业,否则无形当中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个人的价值就难以实现。
  需要强调的是,师范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例如会唱歌、跳舞的老师一般比只会讲课的老师受学生喜欢。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坚持个性化和专业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五年的学习过程进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师范学校与师范生的主次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终生过程,学校只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阶段,社会、经济、心理、教育、生理及机遇等因素都影响个人的生涯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很简单,也不是通过一个两个学期就完成的,不能把这个过程简单化。在实施中,起到主导力量的始终是学生本身,学校、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要立足于指导位置,不能越俎代庖。
  三.师范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师范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难和需求是多方面的,只有系统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帮助他们学会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校生涯和职业生涯。师范阶段是职业发展的准备阶段,在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安排上,除了让师范生学习和掌握作为未来教师必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外,把重点要放在如何切实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师范生规划自己师范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在课程内容上不能简单照搬目前社会上出版的各种生涯规划和职业辅导方面的书籍。
  课程设计要包括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以及匹配理论、生涯发展论以及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又要考虑到师范生五年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计划,设置更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课程。
  如一年级新生可以开设生活指导课,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开展学业生涯设计、专业教育,养成独立生活、自主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师范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利用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要求他们在上师范之初尽快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思考如何走好未来五年的学业之路。
  三年级是五年生活的转折时期,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目标不确定的倾向,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开设青春期教育课,引导学生建立正确方向,不断完善自我,对学业生涯进行修正与完善,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目的地开展学习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对师范生素质的要求,提高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树立准职业人的意识。
  五年级面临毕业,学校开设职业就业指导课,主要面向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职业导航教育,指导学生如何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工作程序和相关法规;指导师范生掌握获取、运用就业信息的手段和技术;帮助学生掌握择业的技巧,调适就业心态,积极面对职场竞争。
  在课程建设中,可能每所师范学校都会形成各自的课程特色,但必定有相对的共性,目前,师范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应注意整合资源,寻求更权威的支持与指导,面对体制转型而更新观念,贴近学生需求,建立更为普遍性的职业课程指导,为学生的多元择业就业、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深入的研讨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师范学校要尽快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功能,需要配备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作为从中专提升上来的高等师范学校,在以往包分配的体制下没有职业指导的概念,更没有这样的师资队伍。但是师范学校多年来拥有良好的教育心理学师资,这些教师经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可以较快地转变为职业指导师资力量。
  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职业指导、咨询、推荐等服务工作,必将成为师范生的“灯塔”,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师范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师范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五.师范学校应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软硬件建设
  由于五年制高师职业规划起步晚,但需求迫切,因此学校应注重经费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
  硬件如人才测评系统、网络信息平台、心理测量器械、职业咨询辅导室等。师范生的职业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要探究其真实状态需要借助于科学的心理测试工具。学校可采用心理测量及自我评定等方法,尤其是优秀的人才测评系统,能够较准确地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在国外,人才测评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进行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学生掌握了测量结果,就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心理特质,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激发他们的潜力,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
  软件上还要完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的管理制度,为学生创建职业规划的软环境。师范学校要运用各种手段开展师范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测试和心理测试,提供个别咨询,给出职业发展意见与建议。
  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意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
  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也受到社会、家庭的影响。如社会上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资格证书,但是许多师范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花费大量精力考取的证书也只是一张不起作用的证书。有的学生主动进行职业探索,包括投入精力参与教育和技能培训,但是社会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被一些社会现实所打击。
  家庭中,一些家长不认同职业生涯规划,有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太小,大了以后才做职业生涯规划,有的认为孩子的职业发展客观因素远远大于主观因素,有的家长认为现在最主要的是学习,其余的是次要的。对于许多师范生来说闲暇时间最多,但闲暇时间很少关注外出实践,了解实际生活中的职业世界,更多的是用于上网、逛街、游玩。
  这些都成为师范学校实施职业规划中的难题,有效帮助师范生进行职业规划更需要整合社会、家庭的力量,甚至于整个国家体制、法律、舆论的保护。
  综上所述,在五年制师范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个实践探索和科学论证相结合的过程,五年制高师作为江苏省小学教师培养的摇篮,在面对体制转型中也需要更新观念,贴近学生需求,为学生的多元择业就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深入的研讨规划,这需要各所师范学校发挥各自培养特色,加大校本课程的专业建设,形成更大范围的合力,为师范生适应市场需求提供更多的帮助。
其他文献
重修制和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构成了目前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作为与学分制配套的重修是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获取学分的途径,也是虽考试及格但成绩较低的学生取得高学分绩点的途径。大部分高校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一般给予一次补考机会,如果补考不过,就必须重修。理论上讲,重修是保证大学生学习质量和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实际上高校重修制的实施往往和重修制制定的目的存在很大差距,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拟就当前大
期刊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目前正处于迅猛发展时期,需要大量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调度、行车值班等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但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与其产业高速发展不相吻合,这就需要高等教育不但进行专业知识讲授,也要把学生输送到相关工作岗位,实现高等教育良性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
期刊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分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探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实践途径,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演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将卢梭“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提出以“以儿童为中心”取代“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人员的需求骤增,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高校中的热门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院校都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但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招生也参与了市场竞争,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人数迅猛增加,但生源质量却日趋下降,尤其是英语基础薄弱,学生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对于英语这一学科的厌学情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
期刊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样,同属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多元交叉思想渗透其中,即在进行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时,我们应尽可能全方位、多维度、从各要素相互融合的视角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本文围绕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重视提升教
期刊
一独生子女背景下实施项目团队制教学的意义  1979年我国全面施行独生子女政策后,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开始进入大学,独生子女比例大已经成为无法忽略的事实。有关研究表明,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方式的影响,总体上独生子女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岗位适应性等方面具有一定弱势。而企业普遍要求大学生具备岗位适应性与责任意识,具备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的职业素质。如何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期刊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  在建构主义的表述上,有的加上“理论”两字,冠以尊称,有的直接表述为“建构主义”,看上去更是一种思想的潮流,这不仅仅是一个表述的问题,而且是认识上的混乱。从侧面我们也能够得知建构主义本体的含混或建构主义理论体系的缺失,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拉文(R.slavin,1994.同:斯拉维因)在其著作中的表述:“当前教育心理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人们对它的叫法不一,但更多的把它称为建构主义”
期刊
近年来,外语教学的核心已由教师转变为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自主的教学理念成为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点。由于众多学者视角不同,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也各不相同。简言之,其含义为学习者应具备控制自己的学习、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能力[1]。这些责任包括:一是制定学习目标,二是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三是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四是监控学习进程,五是学习评价[2]。本项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地方民办高校英语专
期刊
一理论基础  新型建构主义(Neo-Constructivism),是指与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奥苏贝尔理论相结合的建构主义,其区别于上世纪90年代以戴维·乔纳森(David H.Jonassen)为代表人物所鼓吹的,那种建立在主观主义认识论和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极端建构主义。[1]  新型建构主义不仅传承了西方建构主义在确立
期刊
一.传统师本模式及其弊端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理念一直遵循着师本模式。师本模式主要受凯洛夫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要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开展。凯洛夫认为,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科书等构成的封闭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师加工的对象,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掌握知识,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复制”的过程。所以,他的教育学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