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920997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以实验性的应用不确定性这个后现代手法所创作的名篇。小说的叙述者,男主人公查尔斯、镇上人们对女主人公萨拉不确定的描述,使萨拉的形象成了一个无人能解的谜,呈现出了一种不确定的美。
  关键词:不确定性 后现代叙述者 查尔斯 萨拉 不确定的美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1926-2005)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是一个重视写作技巧的创新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收藏家》发表于1963年,一出版就大受欢迎,成为当年的畅销书。查尔斯和一般专注于自我写作试验的作家不同,他意识到小说创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如何用新的创作手法来表现战后西方社会的现实及人们的生存体验。因此,在1969年,查尔斯推出了他的实验创作的最新力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该书大获成功,成为了后现代小说的榜样。同时,因其极高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和普通读者的喜爱,并在1981年被拍成了同名电影,深受观众喜欢。
  《法国中尉的女人》之所以受到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在二战后,约翰·巴思在“枯竭的文学”一文中认为当今小说己经黔驴技穷,人们对真理、对意义的确定性也提出质疑。支撑现实主义小说的确定性也由此不复存在,语言与与文本反映现实这一现实主义所倡导的文学准则成了天真的幻觉。因此,福尔斯对传统的文学采取继承并试图超越的态度,他采用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实验性的创作。英国后现代主义文论家戴维·洛奇认为,后现代主义具有现代主义的先锋性、否定性、颠覆性,批评传统的写实再现的现实主义。以“否定”意义而超越和扬弃了现代主义;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同样反对现代主义的典型观,以及理性主义的再现摹仿和人与世界的意义模式,攻击其对确定性的追求,宣布“不确定性”是自己的本质特征。哈桑认为,“不确定性几乎渗透我们的行动和思想,它构成我们的世界”。福尔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要构建逼真统一的人物形象的创作理念,在小说中创作了形象不确定的女主人公萨拉。虽然小说的叙述者,男主人公查尔斯和小说的其他人物对萨拉从各个方面都有叙述和讨论,但是他们仍然不能对萨拉有确定的认识,萨拉始终处于不确定、神秘化的状态,充满了不确定的美,完全符合斐德曼对后现代主义的人物的描述,即小说的人物,虚构的人物,其形象不再完整无缺,其身份不再固定,不再具有稳定不变的社会、心理特性——如姓名、场景、职业、情形等……小说人物将更加变换不定、虚幻莫测,他们如同构建他们的话语一样无名、不可命名、虚假而不可预测。
  一小说叙述者所叙述的萨拉
  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叙述者都是“全知全能”的,因此在这样的叙述者描述下的人物就像罗伯·格利耶认为巴尔扎克笔下的所描述的人物那样“给读者的明确印象是:这是真实的,毫不含糊的,十分明确的,是十分充实的,绝无漏洞的,一切答案应有尽有,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小说的叙述者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不断地变换身份。叙述者时而是评论家,对故事中的人物的形象、思想等指指点点:“查尔斯并没意识到,在他踌躇不决的几秒钟里,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已烟消云散。当然,我并不认为他走的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同时,叙述者大肆地评论维多利亚时代,并且对比维多利亚时代和现代社会的不同之处:“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却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看问题”;时而是故事中的人物,自由地进出文本:“此时,我不必再装模作样,实话说,那个长着大胡子的人就是我——作者本人”。因此,叙述者所讲述的人和事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中最引人深思的就是叙述者所描写的女主人公:萨拉。
  一开始,叙述者是以“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身份出现的,再现了一个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环境。这个叙述者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英格兰莱姆镇的生活环境和小说人物的背景和行为,给读者的印象是小说人物的形象鲜明,情节脉络清晰,很容易就看出小说的主题思想。在这个“真实”的维多利亚社会,读者了解到男主人公查尔斯生于贵族家庭,与一个富商的女儿蒂娜订有婚约。而女主人公萨拉是莱姆镇上人们认为的“可怜的‘悲剧’,……法国中尉的……女人”。但男主人公查尔斯在多次偶遇萨拉后,却认为萨拉具有神秘的、野性的、和维多利亚社会格格不入的不羁的个性,并逐渐被萨拉所迷住。读到这里,读者以为对故事中的人物了若指掌了,认为萨拉是个被法国中尉所抛弃的,是维多利亚社会所不容、被众人所唾弃的女子,但她却吸引了贵族绅士查尔斯。但是,叙述者在12章末尾却问到:
  “萨拉是谁?她是从什么样的阴影里冒出来的?”
  在13章开头,他答道:
  “我不知道。我正在讲的这个故事完全是想象的。我所创造的这个人物在我脑了之外从未存在过。如果我到现在还装成了解我笔下人物的心思和最深处的思想,那是因为我正在按照我的故事发生的时代人们普遍接受的传统手法(包括一些词汇和语气)进行写作:小说家的地位仅次于上帝。”
  在这里,叙述者不仅不是隐身在故事情节背后,反而堂而皇之地跳出来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让读者从萨拉的既定形象质疑,从而会更想去了解在这样的叙述下的萨拉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她会有着什么样的人生。
  在后面的叙述中,叙述者没有让读者只跟着故事情节简单地阅读,而是仍继续不断地变化时代和角度的叙述,呈现给读者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形象的萨拉。在与查尔斯的一次深入交谈中,萨拉说到她其实不是在等法国中尉回来,她已经见过他了。萨拉对人们隐瞒,只是“为了做一个我必须做的人,一个被抛弃的人。”并且,萨拉难得的笑让查尔斯感受到:“她似乎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向他展示的机会——她的幽默……那双大眼睛……流露出一种冷嘲的神态,那是她崭新的一面……”。当已有未婚妻的查尔斯爱上了萨拉,并且以为萨拉和自己已经热恋,毅然同蒂娜解除婚约后,萨拉却己经不辞而别。叙述到这里,读者理所当然地会认为小说该结尾了。谁知,叙述者不仅没有结束故事叙述,反而给出了三个结局,让读者自己去选择从这些不确定的叙述中了解的萨拉应该是怎么样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决定。甚至在第三个结局中,就在查尔斯终于找到了萨拉后,以为萨拉会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他认识到,此时的萨拉却已经具有20世纪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形象,她决心终身不嫁,因为婚姻将剥夺她的自由,使她失去自己的独立。同时,她也让查尔斯自由了,她使查尔斯在意识到 “你曾经说过,我是你最后的依靠,是你生活中仅存的希望。现在我们的处境颠倒过来了。你没有时间理会我了”的同时,“终于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一丝信心,那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他可以以此为基础重新构筑自己的生活。”
  二查尔斯所了解的萨拉
  小说中的叙述者,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男主人公查尔斯,是“才智非凡……理解一切”的,但却 “唯独萨拉,他不理解。”
  刚认识萨拉的时候,查尔斯虽然被她与众不同的美所吸引:“她的脸不算美,但是那是一张令人难以忘怀的脸。一张悲剧性的脸。脸上的忧伤有如林间清泉自然涌出,十分清纯,无法压抑”,但是他通过莱姆镇上人的描绘,仍然将萨拉理解为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堕落的、恳乞怜悯和帮助的女人,等着他这个弱者的施恩者和保护者去救助:“他无法想象,除了绝望之外,有什么力量能把她驱赶到如此荒凉的地方来”。因此,查尔斯“坚定了自己侠肝义胆的初衷。他要这位可怜的女人看到,在她生活的天地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野蛮的”。在与萨拉的多次邂逅后,查尔斯认为萨拉“比人们所能看到的更聪明,更有独立精神。这时他开始猜测她的那些比较隐秘的品质”。并且,查尔斯意识到,“这的确很愚蠢,但是那姑娘的确吸引我”。这种吸引越来越强,以致查尔斯觉得,“她的脸变得很美,真的很美,神情异常严肃,但是内心和外表都充满了光明”。然而,当查尔斯自认为越来越了解萨拉,和萨拉热恋并发生关系,打算与未婚妻解除婚约,“在伦敦把萨拉安顿好”的时候,萨拉却不辞而别了。查尔斯在寻找萨拉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并不了解萨拉,“真正的莎拉与他在无数次这样的梦中创造出来的莎拉之间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一个是夏娃的化身,充满神秘、爱情和深度;另一个是一半狡诈一半疯狂的家庭女教师,来自一个偏僻的滨海小镇”。在最后一个结局中,查尔斯对萨拉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莎拉身上发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随时准备牺牲一切,但就是不能牺牲它自己——它可以不顾事实,不顾感情,甚至不顾女性所具有的矜持,其目的只是为了保持那种精神本身的完整性。”
  三镇上人物眼里的萨拉
  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有着崇尚社会地位、男尊女卑、虚伪的道德价值观。叙述者所描绘的这个时代的英格兰莱姆镇上的人物认为萨拉是一个“被抛弃的人……患有抑郁症,发作起来很严重……就是有点疯狂了”。查尔斯的未婚妻欧内斯蒂娜虽然没有见过萨拉,但是她听说萨拉“是可怜的‘悲剧’,……是‘法国中尉的女人’,……有点疯”,并且就认定萨拉是这样的一个人。虚伪的波尔坦尼夫人为了向上帝表明自己是乐善好施的,雇佣了牧师推荐的“有罪”的萨拉做家庭教师。波尔坦尼夫人总是“想弄清楚她罪行的细节和她目前悔改的程度。她比任何一个女修道院院长更加想听到自己羊群中迷途羔羊的忏悔”。虽然“她对萨拉的嗓音和其他方面的魅力已经到达了痴迷的程度”,但她总以道德尊长的身份,用“以父之名”的冰冷的语气对萨拉下命令,禁止萨拉在防护堤上眺望,不许她出现在后崖的山林里,来挽救萨拉“罪恶”的灵魂。然而,波尔坦尼夫人和她的密探还是认为:“可怜的‘悲剧’疯了”。镇上的学识渊博的、智慧的格罗根医生是莱姆镇权力的化身、维多利亚道德规范的代言人,他给查尔斯从医学角度对萨拉进行了剖析:“那女人忧郁成瘾了,就像上了鸦片瘾一样。现在你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吗?她的悲伤变成她的快乐。她想成为祭品,史密森。您我畏缩不前之处,她却大踏步向前。她疯狂了,你明白吗?”在他看来,萨拉是因为可怜地追求爱情与安全感而变得歇斯底里的,应当送精神病院。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约翰·福尔斯成功地用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创作了叙述者、查尔斯和镇上人们所认识、了解的萨拉的不确定的形象,使读者对萨拉的真实自我和真实身份的既定认识被破,读者在文中发现萨拉形象有很多可能:“一个放荡的女性,一个诱惑者,一个癔症患者,一个精神病人,一个以自由为生命的新女性,一个人性进化的实践者、探索者、牺牲者”。甚至,萨拉可能是一个女同性恋者。因此,萨拉是一个无人能解的谜,充满了不确定的美;也因此,评论家和读者们才会被萨拉所吸引,乐此不疲地去研读小说,去寻找萨拉的不确定的美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林萍:《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叙事特点》,《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5月第3期。
   [2] 戴维·洛奇:《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科尔盖特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人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折》,王岳川译、王潮编:《后现代主义的突破——外国后现代主义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 Smith,Edmund J.Postmodernism and Contemporary Fiction[C].London:B.T.Batford Ltd,1991,p176.
   [6] 罗伯·格利耶:《新小说》(现实主义与新小说),崔道怡等译:《“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7] 约翰·福尔斯,陈安全译:《法国中尉的女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 张敏:《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现代叙事艺术》,《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作者简介:龙中莲,女,1977—,重庆永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卞之琳的诗具有极强的知性色彩,蕴涵丰富,具有哲理性,是对玄理的暗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传达深奥的哲理,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与思索和对现实的关注,其诗作与生命永远闪烁着智慧、艺术与真情的光芒。  关键词:卞之琳 诗歌 象征 哲思 玄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主知”派的代表,其诗作蕴涵丰富,具有冷峻的特色。诗人的笔触伸向宇宙、人生、历史、自我、社
期刊
摘要 《河上柳》是废名先生于1925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字里行间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间。本文从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文本的断裂、隐含的主人公等几个问题考察小说所体现的独特的叙述技巧,感受小说中韵味无穷的诗意。  关键词:《河上柳》 叙述技巧 意象 反讽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河上柳》是废名先生于1925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字里行间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间。这篇小说
期刊
摘要 本文尝试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浅析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去第十九号房间》中苏珊这一悲剧人物的毁灭之路。论文主要依据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人格结构的划分,剖析了苏珊在缺失爱的外部世界中,在过度理智的超我和极度压抑的本我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步入疯癫迷狂的精神历程。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去第十九号房间》 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获得
期刊
摘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极富才华的女作家,一生不幸的经历给她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痛苦,于是把自己的苦难遭遇和对人生的体验都融入到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些女性生存境况的叙写,鞭笞了封建制度残害妇女的罪恶,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萧红 女性 生存境遇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历尽人世苦难而又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萧红,鲁迅
期刊
摘要 《非法入侵》是美国当代推理小说家苏·格拉夫顿的一部力作。通过文中人物索拉纳对孤寡老人财产和生命的掠夺,金西的关照、梅拉妮的亲情、亨利的善良集中体现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作品的伦理主题——掠夺与人文关怀。作品的矛盾伦理主题耐人寻味,不仅体现了不同人性格的特点、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同时又预示了社会发展的前景,展示了美好战胜邪恶、正义战胜阴谋的主旋律。  关键词:《非法入侵》 伦理主题 掠夺 关照  
期刊
摘要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华裔文学作品中,无不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这一主旋律,这不仅是华裔文学作家特定的经历和身份所决定的,也反映了当代美国华裔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重新构建文化身份的现状。  关键词:文化碰撞 文化交融 华裔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一部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史,“经历了从被忽视
期刊
摘要 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两次浪潮,形成了众多理论,如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美国作家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一书所体现的男女相异、男女平等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 男女相异 男女平等 《达·芬奇密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女性主义的发展  两千多年来,人类社会都是以男性主义为中心。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
期刊
摘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富个性的女作家。她的创作中充满浓郁而深沉的悲剧意识。在艺术表现上,萧红非常注重对悲剧意象的提炼和悲剧氛围的渲染,擅于将主观的情绪感受融于创作中,并且尝试在悲剧题材中融进喜剧性因素,以喜衬悲,增强了悲剧的感染力,丰富了作品的悲剧内涵。  关键词:萧红 悲剧意识 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富个性的女作家。她
期刊
摘要 武侠文学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文学样式之一,当代武侠小说则更具魅力,拥有着无数的读者,这些都与武侠小说中描写的“武”与“侠”所具有的民族性及其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武侠小说家古龙、金庸,更是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到他们的武侠小说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在此,我们就其小说中所表现的人类本性中的暴力倾向和在当代社会环境中,中
期刊
摘要 美国南方代表作家福克纳广泛使用“哥特小说”技巧,抒写恐怖离奇的故事,描绘阴森的背景,渲染惊悚氛围,塑造“恶棍—英雄”人物,勾勒出一个“哥特世界”。这种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广泛运用于福克纳的创作中,但我们应该看到矗立在怪诞现象背后的是南方人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福克纳小说借助哥特式手法揭示人性中的黑暗与罪恶,进行道德探索和社会批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福克纳小说 哥特手法 恶棍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