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识字量仅为334,对于孩子达到自由阅读来说远远不够。通过突破识字教学资源、改进识字教学方法、丰富识字教学评价,在保护孩子学习兴趣、不加重学习负担的同时扩大识字量,渗透阅读教学,引领孩子提早阅读是本文阐述的要点。
【关键词】北师大一年级 识字教学 阅读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JCJY13021405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即使是小学生也同样受到社会各种知识、信息的冲击,所以尽早尽快地认识汉字,开始阅读,不仅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就中文阅读而言,必须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才能为自主阅读提供基础。然而,按我们正常的语文教学进度,小学生认完2500个左右的汉字需要五六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阅读期被延迟到了10岁以后。
近年来,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改革,“课程标准”也一再修改。2012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定位,就由以前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变化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比中不难看出,新课标将识字、写字的地位,由第一学段“法”定到整个义务教育的四个学段,并被赋予重要地位。
以上不难看出尽早尽多识字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引导一年级孩子大量识字、快乐识字呢?我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时展开研究积累了经验。
一、识字教学资源的突破
我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教学资源是教材本身。从识字量上看,上册识字334个,数量不多,也就是说学完上册内容,孩子根本无法展开即使是简单的自由阅读。从内容安排上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一到八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相对较少,以入学常识和简单的语文知识为主,从第九单元才开始汉语拼音的学习,而声母和单韵母的学习内容又相对太少,加上许多孩子在幼儿园中已经学过,不但造成高耗低效的情况,而且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会大打折扣。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1.充分利用教材本身
首先从孩子的记忆特点入手二次利用教材。孩子记忆和成人有所不同,以形象记忆为主,以整体记忆为主。在记忆生字的时候,往往是记住这个句子到记住这个词语,最后记住这个字。根据这个特点,我把教材里出现的常用词语打印出来,贴在课文旁边,便于孩子朗读时识记词语,进一步识字。这样既增加了识字量,又巩固了记忆、积累了词汇。
其次在教学实际中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比如八到十一单元的拼音学习,我先领着孩子单纯学拼音,教材中穿插的阅读部分只要求孩子会读会背会认字,不让孩子写,同时加快单韵母和声母的教学速度,等到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全部学习完,集中安排认字和写字。这样既二次复习和巩固了认字和拼读,又使原先的拼音教学、阅读教学、识字写字教学多种任务交叉的模式简单化和条理化,有利于孩子的记忆。
2.合理开发课外资源
一年级开学伊始,按照惯例学校要求教师给孩子讲述各项纪律要求,就是所谓的“立规矩”。但对于六七岁的孩子这些内容毫无意义,因为大人嘴里的应该和不应该根本提不起他们兴趣,没有兴趣自然不会认真听,反而制造了课堂上的捣蛋鬼。怎么平衡?我认为,教师应抛弃“正确的废话”,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儿歌入手渗透德育。引入学前的儿歌,如《小白兔》;朗读行为规范方面的韵文,如《爱护小眼睛》、《坐得正》;哼唱儿童歌曲,如《小星星》、《小兔子乖乖》、《小燕子》。在这些活动中渗透识字教学,兴趣、德育、识字一举三得。
拼音教学中,抽象的字母难记是教学的难点。我根据书中的插图编写韵文,配上孩子会唱的歌曲,记忆、识字两者兼得。如“广播一响bbb,冬冬泼水ppp,两扇小门mmm,一尊大佛fff”,下面方框出示字词“广播 泼水 两扇 大佛 播 泼”,让孩子整体认读单个记忆,是教学资源的另一补充。
二、识字教学方法的突破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教材提供了看图识字、随文识字、对比识字、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等识字方法,在教学实际中,根据孩子特点我进行了新识字方法的探究,如韵语识字、猜谜识字、字理识字、辐射识字等。“刮风有它,每天扫它,说它没用,种花要它”是“土”,“识字路口停一停,四面八方都不通”是“田”, “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方方的游泳池中玩水”是“游”,“十”加一横变成“千、干、土、十”等等,这些方法有的是孩子自己编的,有的是读课外书看的,孩子课堂上记住了汉字,回家说给家长猜,有的孩子专门买来相关书籍,家长、老师、孩子乐在其中,岂不是一大快事?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拼音教学中枯燥的拼读环节总让孩子提不起兴趣,我把全班孩子姓名打印成上面音节下面汉字的小卡片,贴在孩子课桌一角,课堂上做拼名字找字母的游戏,课下比谁交到的朋友多,练习拼读的同时又记住了近150个汉字,其中不乏一些生僻字。
三、识字教学评价的突破
传统的识字教学评价多以试卷的形式为主,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抹杀学生识字的信心和兴趣。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究立体的评价方式。
平时的认字、读书等活动达到基础要求(读背)盖面小红旗,超越标准(认词认字)盖个小明星,攒够一定数量换个“小奖品”,10个小奖品盖朵小红花,每周每月给领先的小朋友发奖,累积不同数量的红花兑换不同的奖品。这样,中下等的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也能得到奖励,“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不能飞也不能跑的就慢慢走”,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进步,都能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树立他们大量识字、大量阅读的信心。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的教学亦不再是封闭的。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校信通和家长联系,博客也不失为教学评价的另一种渠道。开学初,我在新浪上开通了“一七班的小豆豆和小朵朵们”的班级博客,教学上需要交给家长的办法、对家长的疑惑进行答疑等等以“书信”的形式发到博客里,同时开辟了“光荣榜”栏目,班级的评选一一公布在网上,吸引家长参与到教学中,分享孩子的成功和喜悦,从另一方面促进孩子的学习,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这种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对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
坚持这样的识字教学,一学期下来,孩子的识字量可以达到700左右,迈过这个数字,为孩子下学期的阅读奠定了基础。但这只能说是一个开始,达到自由阅读还有一段路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孩子已经在路上了。
【关键词】北师大一年级 识字教学 阅读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JCJY13021405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即使是小学生也同样受到社会各种知识、信息的冲击,所以尽早尽快地认识汉字,开始阅读,不仅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就中文阅读而言,必须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才能为自主阅读提供基础。然而,按我们正常的语文教学进度,小学生认完2500个左右的汉字需要五六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阅读期被延迟到了10岁以后。
近年来,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改革,“课程标准”也一再修改。2012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定位,就由以前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变化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比中不难看出,新课标将识字、写字的地位,由第一学段“法”定到整个义务教育的四个学段,并被赋予重要地位。
以上不难看出尽早尽多识字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引导一年级孩子大量识字、快乐识字呢?我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时展开研究积累了经验。
一、识字教学资源的突破
我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教学资源是教材本身。从识字量上看,上册识字334个,数量不多,也就是说学完上册内容,孩子根本无法展开即使是简单的自由阅读。从内容安排上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一到八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相对较少,以入学常识和简单的语文知识为主,从第九单元才开始汉语拼音的学习,而声母和单韵母的学习内容又相对太少,加上许多孩子在幼儿园中已经学过,不但造成高耗低效的情况,而且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会大打折扣。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1.充分利用教材本身
首先从孩子的记忆特点入手二次利用教材。孩子记忆和成人有所不同,以形象记忆为主,以整体记忆为主。在记忆生字的时候,往往是记住这个句子到记住这个词语,最后记住这个字。根据这个特点,我把教材里出现的常用词语打印出来,贴在课文旁边,便于孩子朗读时识记词语,进一步识字。这样既增加了识字量,又巩固了记忆、积累了词汇。
其次在教学实际中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比如八到十一单元的拼音学习,我先领着孩子单纯学拼音,教材中穿插的阅读部分只要求孩子会读会背会认字,不让孩子写,同时加快单韵母和声母的教学速度,等到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全部学习完,集中安排认字和写字。这样既二次复习和巩固了认字和拼读,又使原先的拼音教学、阅读教学、识字写字教学多种任务交叉的模式简单化和条理化,有利于孩子的记忆。
2.合理开发课外资源
一年级开学伊始,按照惯例学校要求教师给孩子讲述各项纪律要求,就是所谓的“立规矩”。但对于六七岁的孩子这些内容毫无意义,因为大人嘴里的应该和不应该根本提不起他们兴趣,没有兴趣自然不会认真听,反而制造了课堂上的捣蛋鬼。怎么平衡?我认为,教师应抛弃“正确的废话”,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儿歌入手渗透德育。引入学前的儿歌,如《小白兔》;朗读行为规范方面的韵文,如《爱护小眼睛》、《坐得正》;哼唱儿童歌曲,如《小星星》、《小兔子乖乖》、《小燕子》。在这些活动中渗透识字教学,兴趣、德育、识字一举三得。
拼音教学中,抽象的字母难记是教学的难点。我根据书中的插图编写韵文,配上孩子会唱的歌曲,记忆、识字两者兼得。如“广播一响bbb,冬冬泼水ppp,两扇小门mmm,一尊大佛fff”,下面方框出示字词“广播 泼水 两扇 大佛 播 泼”,让孩子整体认读单个记忆,是教学资源的另一补充。
二、识字教学方法的突破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教材提供了看图识字、随文识字、对比识字、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等识字方法,在教学实际中,根据孩子特点我进行了新识字方法的探究,如韵语识字、猜谜识字、字理识字、辐射识字等。“刮风有它,每天扫它,说它没用,种花要它”是“土”,“识字路口停一停,四面八方都不通”是“田”, “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方方的游泳池中玩水”是“游”,“十”加一横变成“千、干、土、十”等等,这些方法有的是孩子自己编的,有的是读课外书看的,孩子课堂上记住了汉字,回家说给家长猜,有的孩子专门买来相关书籍,家长、老师、孩子乐在其中,岂不是一大快事?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拼音教学中枯燥的拼读环节总让孩子提不起兴趣,我把全班孩子姓名打印成上面音节下面汉字的小卡片,贴在孩子课桌一角,课堂上做拼名字找字母的游戏,课下比谁交到的朋友多,练习拼读的同时又记住了近150个汉字,其中不乏一些生僻字。
三、识字教学评价的突破
传统的识字教学评价多以试卷的形式为主,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抹杀学生识字的信心和兴趣。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究立体的评价方式。
平时的认字、读书等活动达到基础要求(读背)盖面小红旗,超越标准(认词认字)盖个小明星,攒够一定数量换个“小奖品”,10个小奖品盖朵小红花,每周每月给领先的小朋友发奖,累积不同数量的红花兑换不同的奖品。这样,中下等的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也能得到奖励,“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不能飞也不能跑的就慢慢走”,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进步,都能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树立他们大量识字、大量阅读的信心。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的教学亦不再是封闭的。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校信通和家长联系,博客也不失为教学评价的另一种渠道。开学初,我在新浪上开通了“一七班的小豆豆和小朵朵们”的班级博客,教学上需要交给家长的办法、对家长的疑惑进行答疑等等以“书信”的形式发到博客里,同时开辟了“光荣榜”栏目,班级的评选一一公布在网上,吸引家长参与到教学中,分享孩子的成功和喜悦,从另一方面促进孩子的学习,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这种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对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
坚持这样的识字教学,一学期下来,孩子的识字量可以达到700左右,迈过这个数字,为孩子下学期的阅读奠定了基础。但这只能说是一个开始,达到自由阅读还有一段路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孩子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