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讨论了彰武县泥炭资源,彰武北部地区泥炭矿资源分布广泛,其优越的泥炭成矿地质条件铸就了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独特地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彰武县;泥炭资源;资源开发
【分类号】:TD327.3
一、矿(床)体特征与资源量
1、邓家—铁棚泥炭矿
邓家—铁棚泥炭矿位于养息牧河支流二道河源头的沙丘坨岗沟谷平原中。矿区地层主要以第四系风积及风洪积(Qheol)为主,矿体赋存在此地层之中。矿体周边均为风成砂或坨岗,上部为风洪积混合层,其下部为含泥土质细砂层。矿体局部出露地表,被现代河流冲蚀切割,构成现代一级阶地。
泥炭矿体主要分布在邓家—铁棚一带二道河支流的两侧,呈北西向条带状展布。矿体呈似层状,其单体呈似团状、纤维丝状,在中上游地段泥炭中腐植含量较少。泥炭中有机质含量一般为22—32%,纤维约占30—40%,一般含钾2.2%,含氮0.8%。植物残体主要有芦苇的根、茎、叶,苔草和养胡子草等,分解度为58.80%,PH值为6.70—7.30之间,盐侵为5.40-6.50.从综合因素看,本矿床类型属于半裸露藓类泥炭。该矿床根据工业指标确定:矿体厚度≥0.3m,有机质含量≥30%,其资源量为20.54万吨。
2、马家—来富泥炭矿
彰武县马家—来富泥炭矿普查,发现和控制3条矿体,总厚度为3.62m,有机质含量为29.89—63.29%,矿体呈北西向沿河流条带状展布,属同一层位连续沉积。
T1矿体分布在上马家窝铺—来富窝铺一代,二道河支流的东北侧,呈北西向条带状展布,矿体延长3200m,宽度20—70m,厚度0.67-1.4m,平均厚度1.03m,为主矿体。有机质含量30—63.29%,平均含量46.18%,纤维含量19.78—68.02%,全氮0.54-1.32%,全磷0.04-0.1%,全钾0.69-1.66%,全硫<0.01%。
T2矿体在T1矿体的东侧,延长1500m,宽度20—30m,厚度0.5-1.9m,平均厚度1.21m。有机质含量30—50.59%,平均含量44.71%,纤维含量37.94-71.86%,全氮0.72—1.02%,全磷0.06-0.07%,全钾0.83-1.42%,全硫<0.01%。
T3矿体分布在下马家窝铺一带,二道河支流的北东侧,通过地表及浅钻工程了解,矿体延长1100m,宽度为18-25m,厚度1.0-1.65m,平均厚度1.38m。矿体走向呈北北西向(340-350°)条带状展布。矿体有机含量29.89-57.65%,平均含量53.54%,纤维含量25.98-45.23%,全氮0.64-0.77%,全磷0.06-0.08%,全钾0.80-1.36%,全硫<0.01%。
马家—来富泥炭矿有机质含量较高30-63.29%,分解程度较强,含氮0.80%,PH值一般为6.20-7.14,呈弱酸性,植物残体以藓类、芦苇为主,是在积水低洼地和富有矿物质的地下水源条件下形成的,属于低位富营养半裸露藓类—芦苇泥炭。
本次共计算三条推断的工业矿体,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计8.487万吨。其中有机质30-50%资源量为6.42万吨,占总量75.6%,有机质>50%资源量为2.067万吨,占总量24.4%。
3、土城子—马连侵泥炭矿
彰武县土城子—马连侵泥炭矿普查,发现和控制7条矿体分布,厚度0.45-2.27m不等,有机质含量44.38-95.76%,矿体呈北西向沿河流条状带展布,属同一层位连续沉积。
T1矿体分布在上三家子—邓家一带,二道河支流的南北两侧,呈北西向条带状展布,矿体延长1800m,宽度50-350m,厚度0.30-4.00m,平均厚度2.27m,矿体北部走向350-10°。矿体有机质含量43.33-91.53%,平均含量74.21%,纤维含量3.13-60.83%,平均0.83%±,全磷0.03-0.08%,全钾0.91-2.51%,全硫<0.01%。
T2矿体分布在土城子——东升一带,二道河支流的东西两侧,矿体延长3200m,宽度30-100m,厚度0.3-3.8m,平均厚度1.71m,矿体总体走向130°,倾向以南东倾为主,倾角较缓,一般0-5°。矿体有机质含量62.38-94%,平均含量83.69%,纤维含量4.88-14.19%,全磷0.03-0.06%,全钾1.66-2.42%,全硫<0.01%。
T3矿体分布在兴隆山东部16线,矿体延长500m,宽度为25-50m,厚度11.50m,矿体走向呈北西向300°条带状展布,倾向以东南倾为主,倾角缓,一般0-2°。矿体有机质含量70.05%,纤维含量6.29%,全磷0.05%,全钾1.66%,全硫<0.01%。
该泥炭矿呈棕黑色,局部矿层较稳定,主要以残质泥炭为主,为河源沟谷型泥炭。
T4矿体分布在小南窑18-19线,矿体延长600m,宽度为25-50m,厚度0.5-0.8m,矿体有机质含量69.81-90.98%,平均含量77.95%,纤维含量3.96-10.39%,全磷0.04%,全钾1.78-2.63%,全硫<0.01%。
矿体走向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倾向东倾为主,倾角缓,一般0-2°。
T5矿体分布在东升东部22-23线,地势较为平坦。矿体延长600m,宽度为25-50m,厚度0.40-0.50m,矿体有机质含量68.54-68.72%,平均含量70.59%,纤维含量8.59—9.91%,全磷0.04-0.05%,全钾1.99-2.09%,全硫<0.01%。
矿体走向呈北北东5°条带状展布,倾向以东倾为主,倾角缓,一般0-2°。
T6矿体延长500m,宽度为25-50m,厚度0.40-0.50m,有机质含量44.38-72.06%,平均含量61.13%,纤维含量13.33-28.38%,全磷0.03-0.05%,全钾1.02-1.98%,全硫<0.01%。
矿体走向呈北西向300°条带状展布,倾向以东南倾为主,倾角缓。
T7矿体分布在矿区东部13线,矿体延长400m,宽度为200m,厚度1.50m,矿体有机质含量93.43%,纤维含量0.86%,全磷0.03%,全钾2.46%,全硫<0.01%。
矿体走向呈北西向310°条带状展布,倾角水平。矿体埋藏较深,距地表3.20米。
本次共估算六条推断的工业矿体,一条预测的工业矿体。估算有机质>50%.
资源量总计107.895万吨,其中[333]资源量103.03万吨,占总量95.49%,[334]资源量为4.865万吨,占总量4.51%。
土城子—马连侵泥炭矿有机质含量为43.33-95.12%,只有两个样品有机质含量<50%,矿体平均品位在60-85%之间。矿层主要有用组分高,有害组分含量低,其赋存、变化规律常与地形地貌,水系发育强度密切相关。
4、矿床成因
植物遗体堆积在沼泽面以下,在大气、氧和微生物作用下,被转化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通过合成作用,堆积形成泥炭。同位素测定该区泥炭形成时代大约在距今2700-3000年。
二、资源总量预测
彰武北部第四系古河床、河漫滩与古沼泽发育,有极其良好的泥炭矿成生地质环境与条件,养息牧河及其支流水系流域面积大,延长数十千米,已探明的泥炭矿333级资源量135万吨,预测334级远景资源量300万吨以上。
彰武地区的泥炭矿以残质泥炭为主,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及营养元素,其开发产品适合于农业,可做营养肥料。生产加工主要先自然晾干或机械烘干,然后动力机械破碎,加工成不同系列类型的产品。
关键词:彰武县;泥炭资源;资源开发
【分类号】:TD327.3
一、矿(床)体特征与资源量
1、邓家—铁棚泥炭矿
邓家—铁棚泥炭矿位于养息牧河支流二道河源头的沙丘坨岗沟谷平原中。矿区地层主要以第四系风积及风洪积(Qheol)为主,矿体赋存在此地层之中。矿体周边均为风成砂或坨岗,上部为风洪积混合层,其下部为含泥土质细砂层。矿体局部出露地表,被现代河流冲蚀切割,构成现代一级阶地。
泥炭矿体主要分布在邓家—铁棚一带二道河支流的两侧,呈北西向条带状展布。矿体呈似层状,其单体呈似团状、纤维丝状,在中上游地段泥炭中腐植含量较少。泥炭中有机质含量一般为22—32%,纤维约占30—40%,一般含钾2.2%,含氮0.8%。植物残体主要有芦苇的根、茎、叶,苔草和养胡子草等,分解度为58.80%,PH值为6.70—7.30之间,盐侵为5.40-6.50.从综合因素看,本矿床类型属于半裸露藓类泥炭。该矿床根据工业指标确定:矿体厚度≥0.3m,有机质含量≥30%,其资源量为20.54万吨。
2、马家—来富泥炭矿
彰武县马家—来富泥炭矿普查,发现和控制3条矿体,总厚度为3.62m,有机质含量为29.89—63.29%,矿体呈北西向沿河流条带状展布,属同一层位连续沉积。
T1矿体分布在上马家窝铺—来富窝铺一代,二道河支流的东北侧,呈北西向条带状展布,矿体延长3200m,宽度20—70m,厚度0.67-1.4m,平均厚度1.03m,为主矿体。有机质含量30—63.29%,平均含量46.18%,纤维含量19.78—68.02%,全氮0.54-1.32%,全磷0.04-0.1%,全钾0.69-1.66%,全硫<0.01%。
T2矿体在T1矿体的东侧,延长1500m,宽度20—30m,厚度0.5-1.9m,平均厚度1.21m。有机质含量30—50.59%,平均含量44.71%,纤维含量37.94-71.86%,全氮0.72—1.02%,全磷0.06-0.07%,全钾0.83-1.42%,全硫<0.01%。
T3矿体分布在下马家窝铺一带,二道河支流的北东侧,通过地表及浅钻工程了解,矿体延长1100m,宽度为18-25m,厚度1.0-1.65m,平均厚度1.38m。矿体走向呈北北西向(340-350°)条带状展布。矿体有机含量29.89-57.65%,平均含量53.54%,纤维含量25.98-45.23%,全氮0.64-0.77%,全磷0.06-0.08%,全钾0.80-1.36%,全硫<0.01%。
马家—来富泥炭矿有机质含量较高30-63.29%,分解程度较强,含氮0.80%,PH值一般为6.20-7.14,呈弱酸性,植物残体以藓类、芦苇为主,是在积水低洼地和富有矿物质的地下水源条件下形成的,属于低位富营养半裸露藓类—芦苇泥炭。
本次共计算三条推断的工业矿体,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计8.487万吨。其中有机质30-50%资源量为6.42万吨,占总量75.6%,有机质>50%资源量为2.067万吨,占总量24.4%。
3、土城子—马连侵泥炭矿
彰武县土城子—马连侵泥炭矿普查,发现和控制7条矿体分布,厚度0.45-2.27m不等,有机质含量44.38-95.76%,矿体呈北西向沿河流条状带展布,属同一层位连续沉积。
T1矿体分布在上三家子—邓家一带,二道河支流的南北两侧,呈北西向条带状展布,矿体延长1800m,宽度50-350m,厚度0.30-4.00m,平均厚度2.27m,矿体北部走向350-10°。矿体有机质含量43.33-91.53%,平均含量74.21%,纤维含量3.13-60.83%,平均0.83%±,全磷0.03-0.08%,全钾0.91-2.51%,全硫<0.01%。
T2矿体分布在土城子——东升一带,二道河支流的东西两侧,矿体延长3200m,宽度30-100m,厚度0.3-3.8m,平均厚度1.71m,矿体总体走向130°,倾向以南东倾为主,倾角较缓,一般0-5°。矿体有机质含量62.38-94%,平均含量83.69%,纤维含量4.88-14.19%,全磷0.03-0.06%,全钾1.66-2.42%,全硫<0.01%。
T3矿体分布在兴隆山东部16线,矿体延长500m,宽度为25-50m,厚度11.50m,矿体走向呈北西向300°条带状展布,倾向以东南倾为主,倾角缓,一般0-2°。矿体有机质含量70.05%,纤维含量6.29%,全磷0.05%,全钾1.66%,全硫<0.01%。
该泥炭矿呈棕黑色,局部矿层较稳定,主要以残质泥炭为主,为河源沟谷型泥炭。
T4矿体分布在小南窑18-19线,矿体延长600m,宽度为25-50m,厚度0.5-0.8m,矿体有机质含量69.81-90.98%,平均含量77.95%,纤维含量3.96-10.39%,全磷0.04%,全钾1.78-2.63%,全硫<0.01%。
矿体走向呈南北向条带状展布,倾向东倾为主,倾角缓,一般0-2°。
T5矿体分布在东升东部22-23线,地势较为平坦。矿体延长600m,宽度为25-50m,厚度0.40-0.50m,矿体有机质含量68.54-68.72%,平均含量70.59%,纤维含量8.59—9.91%,全磷0.04-0.05%,全钾1.99-2.09%,全硫<0.01%。
矿体走向呈北北东5°条带状展布,倾向以东倾为主,倾角缓,一般0-2°。
T6矿体延长500m,宽度为25-50m,厚度0.40-0.50m,有机质含量44.38-72.06%,平均含量61.13%,纤维含量13.33-28.38%,全磷0.03-0.05%,全钾1.02-1.98%,全硫<0.01%。
矿体走向呈北西向300°条带状展布,倾向以东南倾为主,倾角缓。
T7矿体分布在矿区东部13线,矿体延长400m,宽度为200m,厚度1.50m,矿体有机质含量93.43%,纤维含量0.86%,全磷0.03%,全钾2.46%,全硫<0.01%。
矿体走向呈北西向310°条带状展布,倾角水平。矿体埋藏较深,距地表3.20米。
本次共估算六条推断的工业矿体,一条预测的工业矿体。估算有机质>50%.
资源量总计107.895万吨,其中[333]资源量103.03万吨,占总量95.49%,[334]资源量为4.865万吨,占总量4.51%。
土城子—马连侵泥炭矿有机质含量为43.33-95.12%,只有两个样品有机质含量<50%,矿体平均品位在60-85%之间。矿层主要有用组分高,有害组分含量低,其赋存、变化规律常与地形地貌,水系发育强度密切相关。
4、矿床成因
植物遗体堆积在沼泽面以下,在大气、氧和微生物作用下,被转化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通过合成作用,堆积形成泥炭。同位素测定该区泥炭形成时代大约在距今2700-3000年。
二、资源总量预测
彰武北部第四系古河床、河漫滩与古沼泽发育,有极其良好的泥炭矿成生地质环境与条件,养息牧河及其支流水系流域面积大,延长数十千米,已探明的泥炭矿333级资源量135万吨,预测334级远景资源量300万吨以上。
彰武地区的泥炭矿以残质泥炭为主,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及营养元素,其开发产品适合于农业,可做营养肥料。生产加工主要先自然晾干或机械烘干,然后动力机械破碎,加工成不同系列类型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