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讲评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央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出台一纸带有诗意的规划: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温柔了人心,激发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乡愁是什么?有人说,是鸡鸣狗叫,是麻花辫“小芳”……还有人说,乡愁是小桥流水,是乡里乡亲,是夜不闭户……诚然,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贫瘠变得富裕,夜不闭户不见了。这样的城镇化虽然显得气派,但少了韵味,淡了情怀,抹杀了记忆,割裂了传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
  对于上面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呢?请将你的想法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有关“环境与发展”的题目,环境与发展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似乎两者不可兼得。目前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一是自然环境的矛盾,为了发展,大自然的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其二为中国的发展一味追求高楼大厦,忽视了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从而使各个城市丧失了自己的特色。综上所述,对材料可以做出两种理解:一是保护环境,二是保护文化。
  因此,面对这样的作文题,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进行习作。
  1.“乡愁”不只离乡背井的人才有,成长之后我们失去的童年欢乐,也是浓浓的乡愁。
  学生一看到“乡愁”,便会想到离乡背井的人,似乎乡愁只有离乡背井的人才有。其实,每个人都有乡愁,“乡愁”是对生命中最熟悉最美好的事物的一种怀念。既然如此,每个人都有童年,随着发展,童年里是否有些地方随着时代的更迭已经消失了?或者,童年里是否有些美丽的地方,随着发展已经被破坏掉了?那条河还清澈吗?那座古楼还在吗?那小山坡还是那曾经的小山坡吗?发展是必须的,但是发展也可以建立在保持环境生态本色的基础上发展,以此达到和谐共进的目的。我想,若针对环境建设与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来进行习作,这便是文章的主题。
  2.“乡愁”不仅局限于环境,还可以理解为文化建设与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
  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但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2008年,浙江宣布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异地再造圆明园”;2009年,聊城市启动古城重建计划,将大片老街区拆除,同时大量建起仿古宅院;岳阳历史文化名城是由翰林街、楼前街、塔前街三条历史文化街区支撑起来的,目前翰林街已经消失,楼前街陷入瘫痪,塔前街则命运未卜。对于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化的丧失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那失去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深刻的历史,在不少土生土长的岳阳人和文物保护专家眼里,这条号称全国面积最大的“仿宋一条街”毫无历史感和文化味,是典型的假古董。这样的乡愁更让人觉得深刻,难以忘怀,甚至这样的乡愁,关系到整个国家文化底蕴的发展和留存。
  [作文示例]
  “梦想”的乡愁
  王铭
  老家在农村,小时候对堤坝边墙上的字印象很深,一排连体的房子上鲜红的大字:勤劳方能致富。小时候的印象里似乎觉得,致富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当乡下的奶奶问我长大的梦想是什么时,我毫不犹豫地答:“我要回家致富!”
  儿时的眼中,老家是个美好的地方,虽然只有一条几步就能走完的小街,只有一家卖着各种零食的小铺,却有一条长长的渠道,在某个季节渠道里流着奔腾欢快的江水,渠道下有个桥洞,长年有潺潺的小溪水缓缓地流出来,儿时的乐园就在这里。少不更事的我们常常扛着竹竿和篓子,跑到溪水边钓龙虾,摘了满满一篮子的花瓣不要命地站在渠道上将花瓣洒在小溪水里,看着大片大片的花瓣顺着溪水流下去,忘了自己心中的害怕,还站在渠道边上拍手叫好。江边的堤坝也是我们的驻地,我们甩着膀子挽起裤子,在泥巴里搬着石头找螃蟹;田地和池塘更是我们的最爱,夏天会在金黄的油菜花地里奔跑,还得东躲西藏防着赶人的老农;冬天便在结冰的池塘里捞冰块,若是一个不小心打湿了鞋子和衣服,回家又是一顿躲不掉的板子。
  回忆是一阵氤氲的气息,渐渐散开了。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家乡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街变长了,人变多了,车变密集了,人们都爱上了高楼大厦,宁愿推平生养的土地,填平生养的泉水,也要围起院子,筑起高楼。可是,江边的草地被盖上了厚厚的水泥,白晃晃地惹得人眼花;曾经的渠道被彻底废弃了,再也看不到奔腾的江水了;渠道下的小溪、池塘都被堆满了垃圾、杂物,墨绿色的秽物漂浮在水面上,曾经这么灵动的地方如今真成了闻一多笔下的“死水”,再也不会有小孩儿去那里嬉戏。曾经的“勤劳方能致富”也早已被其他字样所代替。这样的家乡,是真的富起来了吗?
  看到这一片景象,我的内心泛起了浓浓的失望和遗憾。富裕是过去人们的梦想,但记忆里美好的东西都在渐渐消失殆尽,这便是梦想的代价吗?偶然读到这样一段话:“天仙配里唱,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假如思乡,你会想到天仙配吗?那是一个久远的神话故事,但已经留下人间的遐想,在顶层设计,大建大拆的今天,也许这自然就是天仙配中的梦想。
  为梦想留一片土地吧!有花有草,有树有鸟,有溪水,有嬉闹。梦想不是毁灭一切然后重造。梦想也是有乡愁的,那乡愁是记忆里最美好的风景和回忆,是人们精神成长的土壤和水滴。当我们为了富裕,为了时代的高楼,抹去了生养的环境,梦想也一定会在思乡的愁苦里哭泣。没有了故乡,没有了精神的基础,梦想还能走远吗?
  [点评]
  乡愁不是背井离乡的哀怨。时代在进步,但发展带来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通过对儿时记忆的故乡和现在的家乡进行鲜明地对比,体现了经济发展导致人们意识的改变和环境的破坏,正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忽视环境而重视发展,不是发展的长远之道。文章结合主题,首尾呼应,文字质朴平淡,但仍能引发读者深思。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回忆,当发展使得一切美好的记忆都消失时,大概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   见山望水,记住乡愁
  曾雅迪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乡愁”或许越来越多地被现代人所遗忘。为了追求繁华的高楼,大拆大破时有发生,而这种现象,不应该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城镇建设,就应以人为本,勿忘历史,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住乡愁。
  乡愁是什么,是家门口的河塘,是院里的古树,是屋顶的琉璃瓦,是孩童时期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所以,珍惜乡愁,就是珍惜孩童时代的记忆,尊重自然万物。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即便身在海峡对岸,依旧眷恋海峡另一岸的大陆母亲。那份乡愁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这是对家乡的眷恋,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故无论身处何地,乡愁乃人之本源,做人不能忘本。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历史传承的道路走得格外艰辛。当外来饮食、服饰等新型潮流逐渐取代传统的中国文化时,“乡愁”可能只会定格在过去的历史中。而这样的结局,使得浮华背后少了温情的滋味,人心只会随之空虚感到乏味。故记住乡愁,是心灵的厚重。
  我们从泥土中来,终将回到泥土中去。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一个人的根源是抹不掉的印记。记住乡愁,是历史传承下来的见证。反观宜昌市民袁裕校耗尽半生心血不顾家人的反对只为收集过去的“破烂”而成立家庭博物馆,无疑震撼了无数人。在科技发达的现代都市,他没有追求时尚而是去收藏过去的家庭古物,为的就是让过去的历史得到传承,保存厚重深沉的楚文化。这一份十年如一日记住乡愁的执著值得我们钦佩。他的文化高度也因乡愁而永恒。
  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只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住乡愁,才是真正实现了居民的幸福。所谓的大拆大建,大破大立,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终将被历史遗弃。作为学生,我们在学习的脚步中更应该勿忘历史,要记住乡愁。记住这世间的自然万物,勿忘为人之本。
  [点评]
  乡愁不是离乡强说愁,它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基因,渗透于居民的血液中。作者选材很用心,选择了身边的普通人,宜昌兴山人袁裕校,将家史变国宝的收藏家。他用丰富而翔实的家庭史料见证着历史的盛衰和变迁,填补了我国家庭方志史上的一个空白。事例典型、生动,具有说服力,留住乡愁,就是让每一位“游子”归来后,都能找到旧时的风物,咀嚼到旧时的味道。作者立意高远,让居民见山看水,为的是“记住这世间的自然万物,勿忘为人之本”!
其他文献
要深刻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欣赏古代的文学作品,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不懂文言文是不行的。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如何掌握文言实词呢?我们可采取“分类归队,区别对待”的办法。  第一类是古今通用的,是现代汉语中继承古代的一部分基本词汇。这些词汇一般不用翻译。如:手、牛、大、短、重、山水、寂寞、聪明。  第二类是古代的单音词变为现代的双音词。这些双音词往往包含了古汉语中同义、
期刊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国》)“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这些边塞诗中的男儿形象曾激起我们多少壮志豪情,大漠沙场的男儿情怀又曾引起我们多少慨叹悲怜。  边塞就是边疆,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边疆,也就有了边塞诗。西周时就有不少关于边塞征战的诗作,《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如《诗经·大雅·江汉》
期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欢聚就有离别,这是从古至今避免不了的。在今天,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人们分别后通讯或见面非常方便,所以对离别不是很在意。但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亲朋好友分别后往往数载难见,或竞成永诀,所以古人特别关注离别,分别时往往举行隆重的“送别”仪式:或折柳相送,或设酒饯行,或赋诗赠别。离别时候见真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形于言。所以送别诗中佳作较多,并
期刊
高考作文,半壁江山,重要之程度不言而喻。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作文辅导方面往往强调埋头苦练。如此训练,学生作文的数量是有了,但质量却不敢恭维。这样做有可能提高了写作的速度,训练出了很多机械的模式作文。写作时学生只会按图索骥,勉强成篇,兴味索然,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一些有才情的学生的思维反而被模式化的教学禁锢了。  记叙文写作便于抒写真情,2014年江苏卷“青春不朽”这个话题,选择记叙文更好上手,中学生更
期刊
哲理玄思类散文是高考常考的一种文体样式。该文体兼具了散文和议论文的共性,既有一定的说理性,又体现出一定的语言优美、表达生动、情理兼容的特色。哲理玄思类散文中思路题的考查,常常让考生捉摸不定。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首先要明确此类文章的文体特点。哲理玄思类的文章解题应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具体的事例当中,作者的行文常常会从日常生活景物或者生活琐事写起,即事明理,即景述理。这种思考的过
期刊
叙述性作文材料一般包含一则或几则短小的寓言性故事。故事中通常蕴含某个人生哲理。如何读透故事,如何准确地悟出其蕴含的道理,成为叙事性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  对材料粗枝大叶地阅读,对内容一知半解地理解,是考生阅读作文材料的通病,遑论深究材料的内涵和倾向。考生习惯于到材料中找自以为重要的片言只语,然后信马由缰地迁移。材料内容的整体性和情感的指向性得不到重视,内涵的深刻性与现实的针对性也得不到关注。如此审
期刊
近年来,对于文言文特殊句式这一考点,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选择题),而是糅合在句子翻译题中进行考查,如果我们忽略了特殊句式,往往会在翻译中出现“黑障”,进而失分。下面结合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试作分析,并提出一些备考策略。  一、特殊句式类析  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出现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四大类型以及疑问句。在这四大类型中,省略句考查得最多,也最全面
期刊
对于古代诗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一般包含两点:一是辨析文句意义;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014年之前,江苏《考试说明》对“辨析文句意义”的表述是“筛选文中的信息”,与其他省市的表述基本相似。对于该考点表述的变化,我们首先要注意它表明了《考试说明》修订者试图以更为学科化的语言界定语文科目的考查内容,其次要注意它暗藏了考查题型多样化的意图。因为“辨析文句意义”作为逻辑前提存在,并不必
期刊
[作文题](2013~2014学年度江西省赣州六校期末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世人皆知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夫人杨绛比钱钟书出名更早。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希望借此安心治学。《杨绛文集》出版时,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地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
期刊
[作文题](江苏省南通第一次调研测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关于材料的理解  “各美其美”中第一个“美”,可以理解成“追求、尊重、坚守、赞美、弘扬、张扬”等;“其”,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