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球的未来,摆脱得了马尔萨斯诅咒吗?读《人口大震荡》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dbo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万圣节,地球迎来了第70亿个人。短短100年,地球上多出了4倍的人口,而且人类的平均余命,从过去的不到30岁,飙升到超过60岁。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表面以来,不曾有过如此多的人同时存在于地球上。
  英国资深记者福瑞德·皮尔斯,花了20年的时间,走访全世界六十余个国家,除了从事本业,报道世界各国的环境与科技新闻之外,也从不间断地搜罗世界各地的人口资料、研读人口学研究,最后终于写成了《人口大震荡》一书,试图从两百年来的人口学研究与世界各国的人口学资料,破解人类自两百年前,人口开始快速飙升之初,马尔萨斯写下《人口论》,预言粮食生产速度赶不上人类成长速度的未来,将是一场充满饥荒与战争悲剧之后,世人对于人口议题永远甩不开的焦虑:太多人口而太少食物会否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究竟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全球总人口数为何?地球上的资源是否足够人类使用?
  承继马尔萨斯的悲观论者担心,地球人口如果按照过去一个世纪的速度继续成长下去,不久之后,地球将没有能力供养如此多的人口。毕竟全球暖化、极端气候肆虐不说,富裕国家的浪费奢侈成性,浪费了无数宝贵的地球资源,在在都是人类继续繁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没错,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地球的人口增加了4倍。不过,皮尔斯认为,人类显然没有被马尔萨斯诅咒击垮,拜绿色革命之赐,粮食生产的成长速度显然还是高过人口,虽然有10亿人仍然吃不饱,但那是分配不均,而非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皮尔斯认为,人除了生来一张口要吃东西之外,还生了一双手,可以生产、制造、发明。正是人类的创造力,打破了马尔萨斯诅咒。科技的进步,化解了人口与粮食之间的紧张关系。皮尔斯也乐观地相信,当绿色能源经济成熟之后,人类可以顺利地跨入下一个文明世代。
  至于20世纪的人口之所以快速飙长,皮尔斯发现,这其实不是“常态”,而是人类社会正处于人口结构“过渡期”的原故。
  过往的人类,因为医疗科技不发达,婴儿死亡率高,为了繁衍物种、传递香火,生育率势必居高不下。然而,当医疗科技进步,大幅降低了婴儿死亡率后,越来越多地方的妇女,得以选择减少生育数量(加上避孕技术的成熟,让妇女选择少生与不生,成为可能)。
  皮尔斯举缅甸、伊朗与孟加拉国等贫穷或不受西方价值观影响之国家的生育率也开始大幅降低为例,说明人类减少生育并非传统西方社会所相信的,是家庭计划、两性平权、女性受教育、个人主义抬头的缘故(虽然这些因素也的确对不少国家的生育率下滑造成影响),而是医疗科技的进展,让女性第一次有机会选择减少生育数。
  就算是生育率仍高的非洲国家,皮尔斯发现,生育数量也远比过去来得少,全球人类的总生育率,更是稳定下滑之中。虽然未来地球总人口数会飙升到90亿左右,但是,往后人类的总人口数就会开始反转向下,进入减少人口的时代。也就是说,皮尔斯相信,人类社会其实已经渡过了人口爆炸性成长的时期,顺利摆脱了马尔萨斯诅咒;若无意外,人类社会未来应该会顺利进入低生育、低死亡率的人口稳定期。
  然而,别以为人类社会顺利度过人口爆炸时代就没事了,未来还必须谨慎因应人口减小所造成的经济发展冲击。
  对此,皮尔斯除了建议人口减少的国家开放移民来补充劳动力的流失(但得防范移民人口与本地人发生危及社会稳定的巨大冲突)外,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人类,将首次看见“长寿”的集体效益。
  过往人口学的“扶养比”观念(15~64岁的人类扶养15岁以下以及65岁以上的人口),对于未来的人类社会并不适用。未来的老年人将变得更长寿而且更健康,银发族世代不再只是需要被照顾、等待死亡的弱者,而是仍然充满活力,仍可以继续工作、消费,对经济发展有帮助的强者,是人类社会宝贵的资源。若人类社会能善加利用老年人口的力量,以新的老年观重新设计工作环境、经济与社会福利制度,人口的减少(少子化)与老化,并非不可解决的难题。
  解决了人口爆炸性扩张的难题,另外一个问题,“地球究竟住多少人口最舒适?”或许,答案在人类的一双手,而非那张口,端视我们是否问对问题,找到藏在人口结构背后,隐而未现的巨大能量。
其他文献
在阅读载体中,纸质图书是尚未受到商业广告大规模侵袭的圣地,然而这块处女地也终于要被开垦了。由中国出版协会推动,京华傲博策划,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儿子马友友》一书,以一则“如果人生,是一段爱的旅行,母亲的爱,则是这旅程的第一站”宣传语配某品牌logo的形式拉开了中国书业的广告时代。其他媒体,如报纸、杂志,相继应成本居高不下而投入商业广告的怀抱,实现了全新的利润模式。报刊本身不再是盈利关键,而其
期刊
批评与临床   作者:吉尔·德勒兹 译者:刘云虹 曹丹红  出版社:南京大学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围绕“写作”的问题展开。正如普鲁斯特(Proust)所言,作家在语言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类似一门外语的语言。他将语言拽出惯常的路径,令新的语法或句法力量得以诞生,并且令它开始发狂。同时,写作的问题同“看”或“听”的问题密不可分。因此,德勒兹认为写
期刊
最近几年的台湾出版界,十分热衷于出版“饮食”相关的出版品,除了历史悠久的食谱书出版变得更加蓬勃旺盛外,过去一向乏人问津的饮食文学、美食搜查、饮食议题(如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饮食与环保等等)类的出版品也是越出越多,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短短几年时间,饮食出版已经成为支撑台湾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  食谱出版:从傅培梅到部落格  食谱出版,算是台湾饮食出版最为历史悠久的一支。傅培梅早在1969年
期刊
杨佳娴这次以“玛德莲”为新作命名并不意外。像普鲁斯特借助玛德莲开启记忆之门,杨佳娴常在写作中回顾来时路,勾勒岁月形塑出来的灵魂轮廓。但不是忆童年,她不太爱写故乡高雄,一如朱天心对童年所在的苗栗铜锣无法下笔;也不是悼念青春,因为人还在青春芳华。哀伤意象往往来自消逝的诸多情感,人事地物,不再回来的生活场景与生命风景。  这么说容易被误解,以为《玛德莲》是复制之前x年级的怀旧书写模式,喔,不是的,一如诗
期刊
2010年4月,来自法国的儿童绘本《走进生命花园》出版,作为启发绘本的新丁,它是普通的,因为系列里每一本几乎都值得品味;又十分特别,文与图的巧妙共振,让我们看到其中隐藏的希望与力量,让人印象深刻,也成为我每次说书都会推荐的一本。常常感慨,我与它,有着特殊的缘分……  今年年初,《星期三书店》摆在我的桌上,看上去似曾相识的画风,原来是奥利维耶·塔莱克的作品,也就是《走进生命花园》的画者,顿感亲切。慢
期刊
全年20个新品,总发货码洋超过5000万,平均单品码洋250万,平均单品销量8万册,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度业绩——这是80后出版人“一草”所带领的优阅图书编辑部(隶属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去年交出的漂亮成绩单。  由青春小说作家变身出版人  “一草”是笔名,现在这个名字比本名黄杨建更被业界及青春文学读者所熟知。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年代,网络成了很多年轻人施展自己写作才华的舞台,一草也投身青春文学的创
期刊
有一位作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回跟黄春明以及其他朋友聚会、聊天,说起自己现在正在写的剧本内容,黄春明马上讲了几个关于恒春、琼麻以及那个年代的细节趣事,都不怕被偷用。  好友尉天骢描述第一次跟黄春明见面的情形时说:那是《文学季刊》创办前一个多月,大家到姚一苇家中聚会。七等生说他有个朋友可以写作、很有潜力。黄春明见了面也不大说话,头低低的。后来大家聊开了,问黄春明,你在哪里读书?这一问不打紧,黄春
期刊
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7年,“大田”为美好田地之意,英文Titan则取自希腊神话,意为“有知识的巨人”,寓意明确、深远。  大田成立初期的书籍主题多由大田总编辑、公司的创办者之一庄培园亲手选定。彼时,大田的出版书系按内容分为三大块:“智慧田”,以小说、散文的纯文学创作、文化评论为主;“美丽田”,着重生活美学、品味、励志的大众书写;“许诺田”则以温馨感人、浪漫的短篇故事为主要出版方向。进入21
期刊
崇高与美之源起   作者:Edmund Burke 译者:林盛彬   出版社:典藏艺术家庭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在西方的美学发展上,18世纪是个无法让人忽视的世纪。人们开始从柏拉图之“绝对之美”以来所形成的先验理念传统,回到人自身的感觉与美感经验的感性探索。1757年出版的《崇高与美之源起》即强调了人的“感觉”在审美判断中的重要性。作者在“论品味”时提到:“我所说的品味(tas
期刊
这个月台湾最大的新闻,就是公部门一声令下的万物飞涨。石油涨、电费涨、学费涨、米饭涨……如果什么都涨,纸张焉能不涨?书本焉能不涨?如果什么都涨,只有薪水不涨,那些生活中的“非关生存必需品”当然第一个被从购买清单狠狠砍掉,最明显的就是高档精品除外的百货公司服饰业绩下滑,而对大部分人来说,书更是非关生存必需品,这种事不用多思考一秒钟。当然也有极少数值得尊敬的人认为书比柴米油盐重要,精神犹胜物质。  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