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双构,“青蓝”共舞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cezhang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与同年级的张冬梅老师签订了“师徒合约”,师傅为“蓝”,徒弟为“青”,并创立了“一课双构”的教学模式。什么是“一课双构”呢?就是同一篇课文由两名教师在同一个班级分别授课,但是这两次授课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完全不同。然后在同一班级各自教授一遍。师傅教时,徒弟听课;徒弟教时,师傅评课。
  在“双构”教学课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月迹》这篇课文。
  一、“青”课堂实录:抓“童真”,以说为主
  多媒体展示“婴儿吃脚”的图片。
  师:在这张图片上,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童真。
  师:对,今天我们就要来找找这份“童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中找出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作简单赏析。
  生1:“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这句话采用了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妹将月亮据为己有的天真心理。
  师:很棒,找得很准确。
  生2:“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找到月亮时的兴奋,表现出弟弟的天真。
  师:很完整,还有吗?
  生3:“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吗?”这句用了反问,充满了孩子的天真和幼稚。
  师:这句里有什么修辞吗?
  生4:有比喻,把月亮比作印章。
  师:这个修辞有什么作用?有没有同学理解?
  生5:更能表现出孩子们对月亮的喜欢,也表现出了他们的童真。
  师:我们找到了很多表示童真的句子,感受到了孩子世界里的天真无邪。孩子的世界是那么地快乐,无忧无虑。通过寻找,同学们是否也想起了自己天真的童年呢?大家拿起笔来,写一段“童年往事”吧。
  (学生写作。)
  这堂课的设计,我抓住了“童真”二字,层层深入。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都是围绕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在寻找童真的过程中,学生体味了贾平凹优美的语言。学生寻找童真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月亮的过程。当所有的童真都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学生也就找到了月亮在这篇课文的象征意义了。
  二、“蓝”课堂实录:分析奶奶,以写为主
  师:(指着课题中的“月”)这是个什么字?
  生:(笑)月啊。
  师:先别急着笑,老师想问你们,是不是只有孩子才喜欢月亮?
  生:(又笑)当然不是!
  師:那贾平凹怎么在文章里写的都是孩子啊?
  生1:老师你说错了,也有大人!有奶奶!
  师:哦,你真仔细!看到了别人忽略的问题。很多同学看完《月迹》就说这篇课文介绍了一群孩子找月亮的故事,却忘了还有一个老奶奶。请大家找出写奶奶的句子,并作简单分析。
  生1:开头写“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师:奶奶这话有什么用处?
  生2:提示我们去看月亮。
  师:对,还有写奶奶的句子吗?
  生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师:奶奶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啊?
  生4:引起了下文我们的寻月活动。
  师:对啊,这么说来,其实孩子们的寻月活动是谁号召的啊?
  生5:是奶奶!
  师:奶奶又一次让我们去找月亮,而且告诉我们月亮是每个人的。那么还有哪些东西是大家都能拥有的?
  生(七嘴八舌):空气!音乐!阳光……
  师:啊,同学们说得真多,这些物体放在一起,可以给他们起一个大的名字——美好。原来奶奶并不仅仅带我们找月亮,实际上她在让我们找什么啊?
  生:美好的事物。
  师:对啦,就是美好的事物。奶奶为了鼓励孩子们寻找美,发现美,她循循善诱,用找月亮的方法,让孩子们懂得生活中到处是美,只要善于观察和捕捉。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学生写作。)
  这堂课张老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张老师抓住了奶奶这个角色,使学生了解到《月迹》一文中奶奶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并从这个人物的分析过程中得出教育的真谛。在最后的十分钟,张老师安排的写作训练也完全承接本堂课的教学。兼顾到本册书第一单元的写作要求“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一年来,在一次次“双构”中我们师徒通过分享各自的教学灵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做到了“分享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阳中学(226200)
其他文献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游记就是记录旅途见闻的散文,它的取材范围广泛,可以描绘名山大川,可以记录风俗人情,可以叙述逸闻传说。同时要融进个人的思想感情。  如何写好游记呢?  一、仔细的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源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草的柔嫩,花的娇媚,树的挺拔,山的稳重,海的浩瀚,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质地、颜色、状态,甚至在不同的
期刊
解读文本是所有阅读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它有着相当复杂的牵制因素,其中涉及到个人的文化层次、生活背景,学习的接受能力、方式和程度,以及情感、世界观等,只要其中任一因素不同,對文本的理解就会有差别,而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在以上因素中无差异的人。因此,同坐在一个教室里的数十名学生,他们在阅读语文教材时,收获也一定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文本阅读的个性化。  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期刊
背景  新课程理念倡导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生命”意识的激发与呵护的一种有效手段。七年级学生对于具象的“生活”已经稍有积累,而对于抽象的“生命”则缺乏明确的认知。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互动与互惠的情感交往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體验同异共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
期刊
琦君怀旧散文,将怀念故土的乡愁具象化,作者依附着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使文化乡愁达到了探寻人们精神原乡的高度,这种文化乡愁的书写,通过对故园情怀的深深眷恋,将至纯至美的心灵奉献读者。  琦君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到台后对故乡的一花一木总是难以忘怀,对亲人师友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使她禁不住琐琐碎碎、片片断断地去写。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
期刊
古诗词作为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对发展学生个性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学生个性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本文重点围绕如何在初中语文中开展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以期为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以情境式教学体会诗词意境  由于古诗词距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
期刊
众所周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文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小学开始,教师就注重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困难,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学生们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感觉无话可说,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生拼硬凑的现象,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指导学生作文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是:语文课程应“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这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因为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
期刊
语文教学往往有一个误区,有些教师斤斤计较于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是一篇课文的教学,而不去关注一个单元或者是一册语文书的教学,或者是一个整体教学目标、整体教学要求、整体的重难点教学,即没有很好地研究教学大纲,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的内容。这样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形不成综合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的前因后果茫然不知,只是一味的为了学习而学习。  一、大语文教学之生字教学  在现代应试教育的驱使下
期刊
老舍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以其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又不失老北京韵味的独特语言、优美的文学画面及深刻的主题思想打动了千万读者。《济南的冬天》一文以其精妙的结构设计、内涵丰富及手法灵活等,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课堂中加强对文中修辞、结构及手法的品析,从而引领学生掌握好的写作方法,为提升自身写作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品修辞,感受景之美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恰当地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不能以教师思维或教参思维代替学生去思考、体会,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思考、体会来代替其他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解读文本”以及“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课新上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方法一——以点带面  执教九年级上册的《孤独之旅》时,班级里近一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