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同居协议为爱开“后门”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skysky094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近日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1月1日,在法国签订俗称“同居协议”的紧密关系民事协议(PAC)的人数超过100万。
  报告说,越来越多属于较高社会阶层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选择登记“同居协议”,同居伴侣中有26%为公职人员或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在2010年,法国有24.9万对男女登记结婚,19.5万对伴侣登记民事伴侣关系。“同居协议”至今已经实施十一年,根据法国人口研究所的统计数字,很多伴侣通过签订“同居合同”,最终一步步走进婚姻殿堂,建立起稳定的家庭。这与当初“同居协议”刚刚出台时,很多人认为新机制的出现会扼杀婚姻,产生社会波动的情形相反。法国已有人把“同居合同”称为“试婚合同”。
  说起试婚,我就想起《非诚勿扰2》,逸部片子很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目前和法国类似的离婚率高现象,人们普遍对婚姻本身信心不足,因此开始试婚的历程。惟一不同,主人公的试婚还没有签协议。我专门看了法国人的同居协议,发现这个协议与结婚有诸多不同,比如,同居协议可以是同性,而结婚不行;同居协议不要求必须忠诚,婚姻则有忠诚于配偶的责任;同居协议双方在物质上相互帮助,而婚姻双方则要相互救济;同居协议双方财产分配可以自行约定,而且要解约时,只要单方提出就可以履行,手续也并不复杂。从很多方面来看,它就是一个试婚状态,当然,你也可以一辈子同居,并且生孩子,非婚生子和已婚生子待遇—样。
  就我看来,这是一项更为人性化的制度。首先,在忠诚这一项上,它就有了一定的开放性,双方类似于“伙伴”关系,双方不一定那么忠诚。据一个调查机构的报告,中国的“小三”率又创新高,看来,人性很难做到绝对的忠诚,与其对伴侣严格管束,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制度来宽容人类的花心。同居协议的双方也可以“各自精彩”,但他们依然可以一起生活。慢慢来检验双方是否是真正适合自己一辈子到老的伴侣。
  是的,出軌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简单,也可能是人性对伴侣的一种自然选择与调整,而且人们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伴侣的要求不一样,也始终有对于优质伴侣的需求。同居协议并不是把人限制在二人关系里,而是给你开了一道后门,你也可以有一个出口,透透气。此时,人性就变得微妙起来,伴侣双方如果真爱对方,很可能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变得更为优质,就算你为了吸引其他的人,也不会放松自我建设以及对爱的学习,这样反而让你不至于被“淘汰”。而且保持适当开放性的关系没准能够刺激双方的热情,给关系带来良好的改善,而不是“死水一潭”。
  再来看“同居协议”里的财产制度,也有其符合人性的地方,那就是促进了男女双方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防止了一方依附另一方,或者为了钱同对方结合的事情发生。在国内,结婚几乎变成了一场利益交换和功利表演。很多年轻人买不起车房,但为了结婚而四处借款或者“啃老”,无形中给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同居协议”可以降低爱情的功利化倾向,把财务责任归于自己,你想有钱,那么就自己奋斗,而且也省去了办婚礼的费用。两个人结合,真的是要靠双方的真爱来维系,然后双方共同负担经济费用。这对于那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较好的选择,也能检验爱的深度和纯度。
  再来看同居协议中对于子女的安排,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在法国拥有同样的地位和权利。在心理学领域,一直对于离婚后子女的心理治疗感到比较棘手,因为这一批孩子长大后,心理上会有一些自卑感。而且对于婚姻可能产生不信任感。而且如果父母离婚处理得不好,有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性格上也会产生阴影和创伤。那么,同居协议中的非婚生子女如果越来越多,反而会让离异家庭的孩子不会感到那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的存在也都是爱的产物,而不是婚姻这个制度的产物。他们的父母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不在一起,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高贵或者更完整之分。无形中帮助了离异单亲家庭子女重树信心,从阴暗中走出来。当非婚生子女成为一种常态,人们会更加明白爱的可贵和意义,会更珍惜爱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通过一个婚姻来维持一份关系,人们往往能够学到如何相爱。
  当然,签同居协议并不是鼓励你去背叛或者实行多偶制,只是它充分照顾到人性无常、嬗变以及脆弱多情的特点,打开了一道“后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结合如此微妙,爱这种东西也可能会逐渐褪色。长期在眼前的人你也不见得会去珍惜,反而遥远处的那个精品的“他”(她)成为了香饽饽。如今,很多女人都在高喊“我要做你一辈子的女友”,让婚姻中也多点爱的成分,而这个爱,也是需要松弛和调剂的。假如你面前摆着一张“同居协议”,你是签还是不签呢?让它来检验你爱的质地,爱的艺术,不给双方戴上枷锁的爱反而自由了,无敌了吧。
其他文献
当张晓刚举行最新个展《16:9》时,他的早期作品《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以5218万港元卖出,创下了个人拍卖最高纪录,稳坐当代画家身价的前几位。2010年张晓刚身边发生了很多事,他的母亲去世了,于是他不得不想:“一个家庭里面,老人走了,我就成了最老的人,排队终于排到头了。”成了“大家长”,张晓刚却惶恐了。  2010年末,张晓刚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个展《16:9》,依然延续了历史与记忆这个一
期刊
他是来自吉林的东北小伙,他16岁就上大学,还去美国拿下了化学博士学位;他曾经是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的“科学家”,不过,去年开始,他却辞职,摇身一变成了脱口秀演员。  有人曾讥笑他“不务正业”,但他“爱喜剧胜过一切”。为了这个梦想,他努力了九年。终于,在2009年4月17日的深夜节目收视率冠军《大卫·赖特曼秀》上,这个戴着眼镜、个头不高的中国科学家让美国人爆笑不止,一炮而红。  一夜间,Joe Wong
期刊
2010年中国独立B2C中的麦考林和当当网成功上市,京东紧随其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等待了十几年之后,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上市公司;在B2C平台日趋完善,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巨头占据B2C大半江山的局势下,各种讨论纷至沓来。  面对如日中天的B2c市场,更多参与者纷至沓来,这其中有一张年轻的面孔,显得尤为引人注目:26岁的刘旭。  刘旭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互联网企业。”作为素有
期刊
1989年,7岁的董荷斌在荷兰的公园里,第一次坐进卡丁车,这个堪称F1冠军车手的摇篮,他丝毫没有胆怯之意:  1996年,14岁的董荷斌拥有了自己的卡丁车,价值两万多荷兰盾,他以此换取了更多的“比赛费用”;  2003年,21岁的董荷斌夺取了宝马亚洲方程式冠军,他得到的奖品是,坐进900马力的宝马F1赛车狂飙一场;2010年,28岁的董荷斌签下一纸合约,成为雷诺车队的第三车手,一次意外的碰撞却让预
期刊
趣闻    狗狗跑步机器宠物减肥好帮手  防止宠物肥胖协会的项调查显示,由于主人的溺爱,美国有五分之的宠物猫狗过胖,大约30%是超重的。为了帮助这些动物减肥,一款名为“DogTread”的狗狗跑步机应运而生。除了正常的散步之外,主人们可以和自己的爱犬一起在家里分别用跑步机锻炼身体减肥了。据悉,这种跑步机从推出之后受到欢迎,价格比起刚上市的时候已经翻了一番。    记忆    1917年3月8日  
期刊
第61届柏林电影节落幕,入围“新世代单元”的《山楂树之恋》没有获得水晶金熊奖,中国电影在这一届电影节颗粒无收。柏林电影节是中国电影扬名国际的起点,1988年,张艺谋凭着《红高梁》获得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第五代”导演从此被世界观众熟识。时隔23年,同样是张艺谋,却仅仅入选了针对青少年观众的“新世代单元”,最终空手而归。    失落的金熊    柏林,波兹坦广场,人来人往,张灯结彩,过年般
期刊
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时间的推移,我们凝视腕表指针的转动,铭记岁月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我们可以激情与心爱的珠宝,愿璀璨光华照亮人生。为此,Bo$中表珠宝编辑精心整理最新资讯,献给同样珍惜时间的您。    BREGUET宝玑苏黎世旗舰店开幕   近日,宝玑又家旗舰店在苏黎世最著名的购物大街开张营业。继日内瓦、巴黎、莫斯科、纽约和上海之后,品牌成功跻身著名的Bahnhofstrasse大街,加强了其在世
期刊
“魔术在我看来是透明的”    BQ:你出身中国魔术世家,家族的影响对你有多大?  F:小时候家族对我影响挺大的,家里总有一些魔术师来,周围的人都是干这行的,所以对于我来说,魔术也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从小到大魔术在我看来是透明的,我很自然地融入到了这个环境中,从小到大我爸也没有跟我说过将来要继承家业变魔术,他是任我发展。在高中的时候我去了一次日本,当时我表演的魔术很受欢迎,我觉得做魔术这行挺有成就感
期刊
还记得千禧年在美国看到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LESTER C.THUROW新书《BUILDING WEALTH》,其中有句话记忆尤深:二十一世纪致富的新元素,是设计、数码和文化。文化承担传承人类血脉使命。数码让我们的生活逐渐MatriX,而设计却是将二者巧妙结合,并演化出一种全新艺术形态,并使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需要。    艺术影响社会    在中国刚刚过去的六十多年中,大多数人们对艺术如何
期刊
当“不揭秘”铁律遭遇刨根问底时代,魔术何去何从    专访傅琰东:魔术师不能以揭秘為乐  魔术师戒条:萨士顿三原则    最近几年春晚最火的节目除了本山大叔的小品就要算魔术了,兔年央视春晚魔术节目《年年有鱼》让全国观众认识了魔术师傅琰东。出生于魔术世家的傅琰东是“傅氏魔术”的第四代传人,父亲傅腾龙正是上世纪风靡国内外的“中国魔王”。不过手持金魔杖出生的傅琰东险些在母亲的阻止下远离魔术道路,“她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