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的进程当中,师生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收效,尤其是在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良好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日本关于教育反思的电影——《黑板》三部曲为案例进行衍生分析,以此来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有利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平等;理解;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其独特的身份和教学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的一种教学关系[1]。在这种特殊的教学关系中,教师处于教学当中的主导地位,是知识的领导者,而学生则处于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其中,教师的角色得到充分诠释,正确地引导学生取得系统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挖掘自身潜能,让在教育中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是教育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
师生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之所以将师生关系归属于社会关系之中,是由于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根植与社会情境当中[1]。教育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教育活动还需要教会学生在社会当中生存所必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社会技能的能力等等,所以说,教育活动也体现着社会性。在赋予社会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人,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通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教授来教会学生丰富知识的建构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即教育要培养一个“完人”。“完人”指的并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水平与良好素质的完整的人。
师生关系还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1],在这样的制约关系之中,强调师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配合以及共同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在过去,教师处于一种绝对的地位,教师对于知识的理解是绝对正确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完全适用于学生的,但是现在的师生关系是受到了制约,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始平等相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采取相应灵活的教学方式,而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师方式以及课堂上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既是一种开放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师从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也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地位的没落,而是教师与学生在同等的水平线上进行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与生活的管理者,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主人。
二、《黑板》三部曲当中对于师生关系的解读
日本的教育题材系列电影《黑板》是一部具有借鉴意义的作品,它反映的是战后日本开始反思教育,七八十年代学校产生暴力问题,直至二十世纪产生的普遍厌学问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产生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黑板》第一夜中,在战争的年代,整个日本帝国处于一种备战的积极亢奋状态,即使在学校当中,抗战到底的熊熊火焰也在不断燃烧着。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格局中,教师处于渴望参与战争来捐躯报国的高涨热情中,学生则跟盲目跟着教师的脚步,盲目地参与到战争当中。直到战争的失败,学生的家破人亡,教师从前线失意归来,教师才开始反思自己当年积极鼓动学生参战是否正确。在这个鼓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是处于一种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的一声令下,全班学生几乎都为之疯狂,他们在选择参战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所产生的的后果,在这其中,学生迷失了自我意识。其中,不少学生也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但是为了战争,他们放弃理论自己的梦想,而是去帮老师实现捐躯报国的理想。教师的意志只能代表个人的意志,教师的观点只是作为他自己个人的思想结果的代表,教师并不能代表学生来做决定,教学更不能以教师来作为中心。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进行正确的选择,让孩子在一次次的选择当中成为他自己,让孩子明确自己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教师应该积极地给予鼓励并且帮助学生达到,而不是让学生放弃自我为了教师的理想而奋斗。或许,在战争年代,学生在很多时候都是迷茫的,学生也无从得知自己在战乱的时候能做什么,学生需要一个牵领着他们的领导者,所以教师的绝对领导地位在当时或许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领导不是让学生进行盲目服从,而是具有一种针对意义的领导,无论在什么年代,教学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思想行为活动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为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与完成该目标所需要的步骤。
《黑板》第二夜,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校园暴力盛行,在面对学生的打砸校园,欺凌老师的情况下,师生关系陷入了极度紧张的的状态。学生在学校当中恣意妄为,在社会当中受到了当时黑暗社会压力的影响,在家庭当中抑或是受到了父母绝望的目光,抑或是在兄弟姐妹的对比之下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选择了颓丧。不仅仅是日本,当时中国也正是处于一个校园暴力频发的状态之中,甚至到了今天,校园暴力还是会在部分的学校当中出现。校园暴力究竟是如何产生,而面对着校园暴力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是需要我们在这部影片当中去深思的问题。影片当中校园暴力的主角是一个蛮横孤独的女生,在学校里打砸校园公共设施,欺凌老师,学校的老师面对着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更多的是是否需要警方的力量来解决,是否需要将学生开除,以及怎样做才能将学校所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不是去考虑学生产生暴力行为的根源。而身为暴力老师的佐藤老师则很好地诠释了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交往。面对学生的暴力,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控制学生的嚣张戾气,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佐藤老师之所以改变了暴力学生的行为,来自于他对于学生家庭的不懈努力。面对问题学生,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形成如此问题的原因。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其中,遗传是人格形成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而环境因素也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影响人格形成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教育环境。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定型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出现学习、心理问题的时候需要教师做到及时的引导;社会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环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是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社会当中,所以,社会环境对于人格的养成作用也是十分巨大[2]。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不仅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以及相处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需要对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进行了解,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佐藤老师对于暴力学生的理解使得学生的防线瓦解。师生关系中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做出这一行为的原因,分析学生的出发点,教师要始终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积极助手,相信学生心中是存在着一个善良的所在。青少年的学生渴望证明自己,也渴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老师父母的理解,我们身为教育者不能一味地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行为,即使在面对暴力学生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用平等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只有知道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才可以将学生引入正轨,以致达到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说,《黑板》第二夜中所构建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理解的师生关系。 《黑板》第三夜是以师生交往当中适当把握师生交往的“度”为核心展开的,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需要把握着一条界限,教师需要与学生培养一种信任、友好的关系,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又必须时刻保持着警惕心,与学生的交往要保持在一定的适当距离之内,跨越了这个介于亲密与友好的分割线,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也会引起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在影片中,教师就是将“信任”放大化,将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关心放大化,才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妒忌心理,也最终导致了自己被告上法庭。虽然,影片的结局以老师的“信任”克服了困难,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反思,在师生关系当中,究竟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尺度。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在信任的状态中,我们的教育活动才得以进行,但是,我们又必须时刻谨记着,我们与学生的身份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差异让我们必须将自己的信任放置在一个教育范围内。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对于个别学生的信任,我们需要将这种友好的关系扩及到整个班集体,学生的心理敏感而脆弱,老师是否关注到自己会影响着学生的心情,所以说,我们还需要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平衡与每一位学生的信任与友好关系。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与学生提出的要求
施瓦布在《实践:一种课程的语言》当中提到:“课程领域已经步入穷途末日,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的原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现在,我们的课程领域已经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乃至师生关系都受到了冲击,我们已经不能用陈旧的师生关系来面对现在的教育形势,师生关系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比较单一的。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已经从一种绝对化的权威地位转向了平等中的权威作用,即“平等中的首席”[4]地位,这也是在后现代课程当中对于教师地位的新提法,如何理解这个平等的首席地位呢?教师已经和学生一样,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以往教师都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而自己却是独立于情境之外的观望者和决策者,给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如今大不一样,教师与学生共同进入到学习交往的生成性环境当中,在这个环境当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利用自己对于知识的把握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处于情境中的领导地位,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所以说,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可以比喻为“平等中的首席”。
而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身份又发生了什么转变呢?根据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思想”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学生俨然已经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脚步而开展进行。正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当中所提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我们的就课程目标设置应该指向于学生个人能力的获得,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对学生具有积极意义份材料为原则,可以说,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所得而展开进行的。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基于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话是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一种平等的关系,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换知识与思想,这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过程[5]。平等对话型师生关系的实质是民主平等和创造,是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考,顺应我国教育现状的一种具有活力的模式,在这样的对话模式中,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到平等、尊重、自由与信任,这样的对话模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更是在实际意义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不仅如此,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交流思想,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共同进步。在这样一种师生关系的建构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达到对话,可以是主题班会课堂上的交流活动,也可以是与学生进行邮件的往来,可以是课后与学生进行轻松的闲谈,更可以是通过参与平时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增进与学生的对话。
(二)基于理解倾听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幼年时期的学生心理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但是幼年期的孩子了乐于分享,喜欢得到教师的表扬与关注。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是在一个心理极为敏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情感细腻丰富,思维活跃,有着自己的想法,但是这样的自主想法却又是外显性与内隐性并重,渴望表达自己的内心,但是又害怕得不到理解而封闭自己的内心。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仅需要看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水平,更应该采取相应的倾听学生内心话语的措施。身为教育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这样,理解倾听型的师生关系就顺势而产生了。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处于不断的交往互动、与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良好的理解与对话环境来构建。在教育教学当中也一样,要想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是至关重要的。
要推动“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理解学生,学生理解教师的教育工作,更要做到教师与个体对于自我的理解。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对于自己的人格素养也要有全面的认识,依此来推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培养。而“倾听”则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态,要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知道学生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只有知道了学生的诉求,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基于教育平等性与差别对待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促进教育平等、公正,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之一[6]。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教育平等要求做到对于个体的人平等,有需要做到关注个体的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对待,基于这一问题矛盾之下的师生关系如何进行构建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平等指向着教育资源、教育权利、教育机会的平等,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们无法剥夺的,所以,在进行师生交往中,我们需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带着有色标签去看待学生的好坏。而差别对待则是指针对个体的个别差异进行差别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思维水平,不同的教育背景等等,在学习进程中会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适应学生的不同水平,实施差别化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适时差别化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全面顾及学生的感受,不能因为对于个别学生的重视而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所以说,在态度上应该秉持着教育的平等性态度来对待。
结语: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者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师生关系的良好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果,所以,教育者在教学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看作是积极能动的独立个体看待,与学生建立平等、理解、交互、共融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姜智.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1998(2):25.
[2] 曾玲娟,李红云.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80.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77.
[4] 小威廉.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172.
[5] 张建筑.平等对话型高中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大学,2014.
[6] 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34.
【关键词】:平等;理解;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其独特的身份和教学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的一种教学关系[1]。在这种特殊的教学关系中,教师处于教学当中的主导地位,是知识的领导者,而学生则处于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其中,教师的角色得到充分诠释,正确地引导学生取得系统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挖掘自身潜能,让在教育中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是教育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
师生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之所以将师生关系归属于社会关系之中,是由于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根植与社会情境当中[1]。教育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教育活动还需要教会学生在社会当中生存所必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社会技能的能力等等,所以说,教育活动也体现着社会性。在赋予社会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人,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通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教授来教会学生丰富知识的建构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即教育要培养一个“完人”。“完人”指的并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水平与良好素质的完整的人。
师生关系还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1],在这样的制约关系之中,强调师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配合以及共同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在过去,教师处于一种绝对的地位,教师对于知识的理解是绝对正确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完全适用于学生的,但是现在的师生关系是受到了制约,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始平等相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采取相应灵活的教学方式,而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师方式以及课堂上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既是一种开放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师从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也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地位的没落,而是教师与学生在同等的水平线上进行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与生活的管理者,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主人。
二、《黑板》三部曲当中对于师生关系的解读
日本的教育题材系列电影《黑板》是一部具有借鉴意义的作品,它反映的是战后日本开始反思教育,七八十年代学校产生暴力问题,直至二十世纪产生的普遍厌学问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产生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黑板》第一夜中,在战争的年代,整个日本帝国处于一种备战的积极亢奋状态,即使在学校当中,抗战到底的熊熊火焰也在不断燃烧着。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格局中,教师处于渴望参与战争来捐躯报国的高涨热情中,学生则跟盲目跟着教师的脚步,盲目地参与到战争当中。直到战争的失败,学生的家破人亡,教师从前线失意归来,教师才开始反思自己当年积极鼓动学生参战是否正确。在这个鼓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是处于一种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的一声令下,全班学生几乎都为之疯狂,他们在选择参战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所产生的的后果,在这其中,学生迷失了自我意识。其中,不少学生也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但是为了战争,他们放弃理论自己的梦想,而是去帮老师实现捐躯报国的理想。教师的意志只能代表个人的意志,教师的观点只是作为他自己个人的思想结果的代表,教师并不能代表学生来做决定,教学更不能以教师来作为中心。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进行正确的选择,让孩子在一次次的选择当中成为他自己,让孩子明确自己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教师应该积极地给予鼓励并且帮助学生达到,而不是让学生放弃自我为了教师的理想而奋斗。或许,在战争年代,学生在很多时候都是迷茫的,学生也无从得知自己在战乱的时候能做什么,学生需要一个牵领着他们的领导者,所以教师的绝对领导地位在当时或许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领导不是让学生进行盲目服从,而是具有一种针对意义的领导,无论在什么年代,教学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思想行为活动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为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与完成该目标所需要的步骤。
《黑板》第二夜,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校园暴力盛行,在面对学生的打砸校园,欺凌老师的情况下,师生关系陷入了极度紧张的的状态。学生在学校当中恣意妄为,在社会当中受到了当时黑暗社会压力的影响,在家庭当中抑或是受到了父母绝望的目光,抑或是在兄弟姐妹的对比之下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选择了颓丧。不仅仅是日本,当时中国也正是处于一个校园暴力频发的状态之中,甚至到了今天,校园暴力还是会在部分的学校当中出现。校园暴力究竟是如何产生,而面对着校园暴力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是需要我们在这部影片当中去深思的问题。影片当中校园暴力的主角是一个蛮横孤独的女生,在学校里打砸校园公共设施,欺凌老师,学校的老师面对着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更多的是是否需要警方的力量来解决,是否需要将学生开除,以及怎样做才能将学校所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不是去考虑学生产生暴力行为的根源。而身为暴力老师的佐藤老师则很好地诠释了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交往。面对学生的暴力,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控制学生的嚣张戾气,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佐藤老师之所以改变了暴力学生的行为,来自于他对于学生家庭的不懈努力。面对问题学生,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形成如此问题的原因。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其中,遗传是人格形成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而环境因素也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影响人格形成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教育环境。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定型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出现学习、心理问题的时候需要教师做到及时的引导;社会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环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是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社会当中,所以,社会环境对于人格的养成作用也是十分巨大[2]。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不仅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以及相处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需要对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进行了解,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佐藤老师对于暴力学生的理解使得学生的防线瓦解。师生关系中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做出这一行为的原因,分析学生的出发点,教师要始终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积极助手,相信学生心中是存在着一个善良的所在。青少年的学生渴望证明自己,也渴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老师父母的理解,我们身为教育者不能一味地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行为,即使在面对暴力学生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用平等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只有知道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才可以将学生引入正轨,以致达到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说,《黑板》第二夜中所构建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理解的师生关系。 《黑板》第三夜是以师生交往当中适当把握师生交往的“度”为核心展开的,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需要把握着一条界限,教师需要与学生培养一种信任、友好的关系,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又必须时刻保持着警惕心,与学生的交往要保持在一定的适当距离之内,跨越了这个介于亲密与友好的分割线,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也会引起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在影片中,教师就是将“信任”放大化,将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关心放大化,才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妒忌心理,也最终导致了自己被告上法庭。虽然,影片的结局以老师的“信任”克服了困难,但是我们也应该引起反思,在师生关系当中,究竟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尺度。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在信任的状态中,我们的教育活动才得以进行,但是,我们又必须时刻谨记着,我们与学生的身份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差异让我们必须将自己的信任放置在一个教育范围内。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对于个别学生的信任,我们需要将这种友好的关系扩及到整个班集体,学生的心理敏感而脆弱,老师是否关注到自己会影响着学生的心情,所以说,我们还需要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平衡与每一位学生的信任与友好关系。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与学生提出的要求
施瓦布在《实践:一种课程的语言》当中提到:“课程领域已经步入穷途末日,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的原则......新的观点......新的方法。”现在,我们的课程领域已经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乃至师生关系都受到了冲击,我们已经不能用陈旧的师生关系来面对现在的教育形势,师生关系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比较单一的。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已经从一种绝对化的权威地位转向了平等中的权威作用,即“平等中的首席”[4]地位,这也是在后现代课程当中对于教师地位的新提法,如何理解这个平等的首席地位呢?教师已经和学生一样,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以往教师都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而自己却是独立于情境之外的观望者和决策者,给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如今大不一样,教师与学生共同进入到学习交往的生成性环境当中,在这个环境当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利用自己对于知识的把握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处于情境中的领导地位,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所以说,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可以比喻为“平等中的首席”。
而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身份又发生了什么转变呢?根据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思想”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学生俨然已经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脚步而开展进行。正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当中所提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我们的就课程目标设置应该指向于学生个人能力的获得,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对学生具有积极意义份材料为原则,可以说,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所得而展开进行的。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基于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话是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一种平等的关系,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换知识与思想,这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过程[5]。平等对话型师生关系的实质是民主平等和创造,是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考,顺应我国教育现状的一种具有活力的模式,在这样的对话模式中,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到平等、尊重、自由与信任,这样的对话模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更是在实际意义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不仅如此,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交流思想,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共同进步。在这样一种师生关系的建构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达到对话,可以是主题班会课堂上的交流活动,也可以是与学生进行邮件的往来,可以是课后与学生进行轻松的闲谈,更可以是通过参与平时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增进与学生的对话。
(二)基于理解倾听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幼年时期的学生心理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但是幼年期的孩子了乐于分享,喜欢得到教师的表扬与关注。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是在一个心理极为敏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情感细腻丰富,思维活跃,有着自己的想法,但是这样的自主想法却又是外显性与内隐性并重,渴望表达自己的内心,但是又害怕得不到理解而封闭自己的内心。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仅需要看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水平,更应该采取相应的倾听学生内心话语的措施。身为教育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这样,理解倾听型的师生关系就顺势而产生了。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处于不断的交往互动、与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良好的理解与对话环境来构建。在教育教学当中也一样,要想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是至关重要的。
要推动“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理解学生,学生理解教师的教育工作,更要做到教师与个体对于自我的理解。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对于自己的人格素养也要有全面的认识,依此来推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培养。而“倾听”则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态,要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知道学生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只有知道了学生的诉求,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基于教育平等性与差别对待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促进教育平等、公正,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之一[6]。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教育平等要求做到对于个体的人平等,有需要做到关注个体的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对待,基于这一问题矛盾之下的师生关系如何进行构建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平等指向着教育资源、教育权利、教育机会的平等,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们无法剥夺的,所以,在进行师生交往中,我们需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带着有色标签去看待学生的好坏。而差别对待则是指针对个体的个别差异进行差别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思维水平,不同的教育背景等等,在学习进程中会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适应学生的不同水平,实施差别化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适时差别化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全面顾及学生的感受,不能因为对于个别学生的重视而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所以说,在态度上应该秉持着教育的平等性态度来对待。
结语: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者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师生关系的良好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果,所以,教育者在教学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看作是积极能动的独立个体看待,与学生建立平等、理解、交互、共融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姜智.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1998(2):25.
[2] 曾玲娟,李红云.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80.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77.
[4] 小威廉.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172.
[5] 张建筑.平等对话型高中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大学,2014.
[6] 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