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的反思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1641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制约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诸因素,提出明确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是提高实效性的基础,确立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是提高实效性的根本,激发思政课教学的创造性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
  
  国内高校思政课教育不断改革,其发展趋势是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随着2007年推出全国高校思政课统编教材以后,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的问题凸显出来了,这里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新的教材和教法的原因,在此有所反思,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制约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诸矛盾性因素
  
  第一,思政课的理论和现实的矛盾。思政课的主干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根据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辩证逻辑的原理,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总结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精深博大,蔚为大观。但是理论的抽象性、一般性、全局性、必然性、预见性和现实的具体性、个别性、局部性、偶然性、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要使得两者之间发生联系,用思政课的理论来指导对现实的认识,就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普通人往往更加关注现实,习惯于经验思维,而容易淡忘历史,淡漠理论。理论和现实的矛盾是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现性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第二,思政课的理想人格与教育主体个性差异的矛盾。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智慧的体现,其代表人物大多具有完美的人格,其设置的人格范式也具有完美性的特征,必须具有为人类、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高度,有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而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普通人的个性差异很大,特别是大专生价值观不统一,不确定,思维方式还处在经验水平。即使教师的人格模式也不是完美的,往往带有各种利己主义色彩。因此思政课教师往往带着人格面具,使得他们与教材存在着相当的心理距离。这种教材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也是制约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第三,新教材带来的新矛盾。由于教材体系内部结构的调整,原先的哲学课砍掉了,被并入《概论》课,就使得后者的容量更大。改编后的教材意识形态浓厚,内容精深博大,时代感强。但是这样一部面向高校从大专到博士后的思政课教材,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从大学的课程体系来看,思政课是难度最大的。在科学的大系统中,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理论概论,是最具难度的,而依次递减的难度是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自然科学。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具有更多的要素。复杂的结构和最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当代信息的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的多元化的时代,人类的社会实践已经形成复杂的巨系统。思政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到内政、外交,科技、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与多学科有边缘关系。其中任何一个课题拿出来即使博士后都要研究终身。思政课教材的高难度与思政课教学的可接受性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实际因素。
  
  二、明确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是提高实效性的基础
  
  思政课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其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实践性特征决定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所以要把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一切历史过程和细节都讲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的进行理论的概括,就可以发现他们具有异质同构性,都需要主体的高度的自由性,都需要群体的合作,都需要客观物质条件。所不同的是当代社会实践是更加复杂的巨系统,对主体的自由度要求更高,要求主体有更自觉的价值理念,有更多的选择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后果,具有更多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包括跨文化和跨国界的社会知识,有更好的社会物质基础。经过这样的比较,就能够明确当代思政课所指向的实践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有了新的时代特征。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一个开放的体系,才能处理如何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也才能明确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特征,并且能够因此确立教学的目标,能够把握教材的本质结构和内容实质,从而删繁就简,提高教学实效。因此,不能把思政课的实践局限于理解教材和接受教材的辅助措施,比如围绕某个主题去社会调查,或者是做好事之类的道德实践,这些都是需要的,但是不是本质的,而且是远远不够的。思政课的实践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来进行,因为只有后者才具备实践的各个要素,具有实践的完整的结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途径。思政课一方面要围绕实践的要素和结构,来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得学生以自己的实践为基础,根据实践的需要来有重点地学习教材内容。一方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学生个体实践的宏观社会背景,另一方面两者实践在结构上也有可比性,以学生的创业和就业为基础来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而是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过程中去。
  学生的创业和就业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不分课程的。大学的专业划分是大学理论教材的抽象性决定的。学生所学的不同课程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整合。这就要求思政课老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知道思政课与专业课知识的结合点,并力图弥补学生在实践中所学要的知识空白。从教改实践来看,思政课的高层次的理论性对教师的高素质的要求,使得教师能够发挥思政课理论在教改中的理论导向作用,甚至能够指导专业课教改和参与和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使得思政课与专业课形成多向度、多层次的协同关系,直接和间接地促进学生的创业和就业实践。
  
  三、确立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是提高实效性的根本
  
  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急剧变化。随着当代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扩展,大学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已经趋于完备,为教育的人性化、科学化提供了文化的支撑。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科研、教育、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趋势正在强化,教育过程和职业活动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教育主体的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较大的人格自主性,丰富的人性和思想的独创性,他们有着广阔的信息渠道,和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性和组织性,有一定的对未来的规划能力。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教育在发生深刻的革命。因此,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主体的创造性,教育越来越深入到人的人格深层次,激发教育主体的潜能,完善教育主体的人格,激发教育主体的创造性,以期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无限地激发教育者的创造的潜力,思政课概莫能外,而且必须首当其冲。因为思政课就是关于先进的价值理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谐的人格典范的课程。但是由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的特征,就很容易产生误区,认为必须统一教法,甚至统一课件,才能循规蹈矩,这样的观念和做法,恰恰扩大了教育与主体之间的矛盾,压抑了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其效果是很不好的。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主体的构成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师资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他们中的部分优秀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只是当他们的研究面向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时,研究的内容与研究型大学不同而已,他们的教学方式也区别于研究型大学,他们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更要考虑怎样教。这也凸显出高职教育在国内高校系统中特殊地位,高职教育的社会实践性更强。从学生来看:目前在国内高校教育体系的构成中,虽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比较高的,培养高层次的实用性的专业人才,但是其生源的入学分数相对较低,这是国内教育制度所产生的特定的社会现象。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特定的人格模式和思维模式,他们是比较乐观的,并不太关注分数,也具有较高的智商,思维方式比较灵活和适应性较强。只要教师授课艺术比较高,同样可以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的主体构成也表明如果要达到目前国家统编思政课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必须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适应高职的思政课教学艺术性。思政课以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为宗旨,是一个比专业课教学更加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控制,这对教师的人文素质、思维水平、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2007年思政课在全国高校推行统编教材是无可非议的,而推行统一的教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教法必须是教育主体创造的,必须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高职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生源特点也决定,不可能采取研究型大学那种教法。
  为了强化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地位,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心理学的知识,加强教学的人际互动。引入心理学的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自我个性的分析和认识。在当代社会,个体的主体性地位不断提到,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学生达到自在自为的自由人格境界时,他们才能提高社会使命感,才能提高政治意识。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群体和谐的价值理念,克服自我的狭隘性和限制性。而且人际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手段,有助于充分利用教育的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的独创性。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有意识地控制下进行的,教师必须把握教育整体格局,设计出能够体现教材本质结构的教学活动,并通过主导信息来诱导学生的信息流,使得这两种信息能够协同起来,形成最佳的教学成果。
  
  四、激发思政课教学的创造性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以实践为基础,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创造性空间是无限的。人类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是可控性与随机性的协同,是主体内外信息的偶合,是逻辑性和直觉性的统一。创造是主体活动的结果,反过来也提高主体的自我意识,调动了主体的热情和激情,激发主体的智慧,给主体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体验,使得主体沉浸在无我两忘的高峰体验中,沉浸在个体与社会协同的情感体验中,由此实现社会主义的人性化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不能把思政课当作宣传的机器,而应该把思政课当作提高人的主体地位的平台,激发起教育主体对思政课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的情感体验和心智活动。
  思政课教育具有特殊性的一面,就是浓厚的意识形态的特征,具有主导性价值理念和深度理性思维,但是思政课教学同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性空间。其理由是:
  首先,思政课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性与教学手段多样性。思政课教育目标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大学生“四有”人才的需要规格决定的,是统一的,但是落实到不同层次的对象上,对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略作调整,尤其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手段可以多样性。对于高职来说,要以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的实践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优化,根据教学主体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其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一致性与风格多样性。思政课教学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进行的,但是其风格可以多样化,要能够体现教育主体的人格风范,要能够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既要有道德的崇高,又要有理智的深邃,还要有审美的浪漫。思政课的丰富的内涵使之可以达到这样完美的境界。历史上,马克思的文笔优美大气,毛泽东具有文韬武略,江泽民会弹钢琴,胡锦涛能指挥歌唱,无产阶级政治家的完美的人格典范昭示思政课可以讲得风格绚烂。
  再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一贯性与成果多样性。思政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但是其教学成果可以是多样的。思政课学科构成要素多,层次高,结构严密,其边缘学科范围更广,思政课教学的成果也是多样的,蕴含着无限的创造性的契机。
  思政课的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和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对于高职来说,应该确立以学生的创业和就业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目标,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体和谐的价值理念、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理性精神,以辩证思维为特征的理论思维三条主线,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导航,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负本课程的政治使命。思政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应该考虑高校不同层次的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主体的特点,而不能千篇一律。甚至不同的老师的重点和难点是不同的。因为知识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不同的知识点也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举一反三,而不必要拘泥于某些细节。
  思政课的政治使命决定其教学的深度是不可失落的,它像一个耸入云天的标杆,衡量和提升每一位教育主体灵魂和智慧的水平,也因此激发教育主体的无限创造的激情。而如何达到这样的深度正是思政课的教学艺术的体现。高职教师应该把握高职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特征是不太擅长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比较适应有一定形象的类比思维。抽象思维和类比思维各有优势,前者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理论的高度,但是由于抽象思维的有限的向度难以把握复杂的系统。而类比思维的横向比较,更加接近对象的原形,很容易被人所接受和理解。因此后者的思维操作很受高职生的欢迎,更加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便于应用。通过这样的思维操作,使得高职思政课教学用很少的课时,就能够举一反三,把握思政课繁复的内容的逻辑结构,达到深度理论教学的目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问题,类比思维是比抽象思维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更加灵魂的思维,也比较接近中华民族的思维传统,比较接近文学、艺术思维,直觉思维,与高职很多专业的思维方式很接近。而且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比较适宜于人际互动,比较能够与人性的知、情、意完整的人性结构相吻合,比较能够唤起人乐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在把握教材的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课程的活动方式。比如,教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罗列大量的价值选项,请学生来演讲,这样通过师生互动,使得学生能够明白价值取向的社会标准,价值体系的关系,价值取向的人生境界和效果,达到很好的效果。再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的认识,很需要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理解,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因为要做到实事求是,除了需要参与实践掌握第一手的感性资料外,还需要用借助正确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客观现象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教学对大学的不同层次的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方法是不同的,既可以通过抽象思维的概念性的教学,也可以通过类比思维,引进大量的成语典故,借助于民族的语汇系统,使学生感悟文化积淀起来的民族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2008,(09):1-5.
  [2]陈明.人文社会科学的阐释模型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08):49-51.
  [3]邹吉忠.反思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理论[J].江海学刊,2004,(06).
  [4][5][7]刘伊文.创造思维学[M].南海出版社,2007.112-226.
  [6]王金洲,戴金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重点课题SB39,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GZLX2006009。
  
  作者简介:陈明(1958—),女,浙江宁波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哲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党中央已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建设, 全面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 把其纳入整个反腐倡廉的大格局之中,这是我党在新时期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廉政文化内涵,分析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思想教育    一、高校
期刊
【摘要】学生社团作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在校园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大学生课余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展现自我才能、锻炼自我才能的重要平台,而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以其自身的特色赋予了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区别于其他学院学生社团的的自身特色以及魅力。但是,在现实中,独立学院的社团发展还是存在着如经费短缺,自身活动不够创新,自身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独立学院社
期刊
【摘要】在阐述新自由主义内涵和观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个人观念上的消极影响,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采取辨证分析、启发引导、严格管理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影响;大学生;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洞开,西方思潮像潮水般地涌了进来,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各种不良的影响,其中,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危害最大,它所推崇的一些思想,如自由主义、个人主
期刊
【摘要】孔子推崇“礼”,将其看作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孔子强调“仁”,将其视为个体立足社会以慎独的一套完备的责任体系;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以礼为先、注重仁道”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了“乡土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差序格局”为例,从“差”、“序”两方面论证了孔子文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隐藏在孔子思想背后的“人伦差序”,为全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北京正在努力建设世界城市。大学教育成为这个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而双语教学又是推进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部分院系已经连续开展双语教学授课5年以上。但一直以来对双语教学效果的研究很少。为此,作者针对此内容,成立了课题组,对学生和教师双方面进行分析,从双语教学的思想,语言水平,教材,师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期能在将来的双语教学中取得更好的
期刊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与栋梁。面对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观念的更迭造成大学生道德价值体系的不稳定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双重现实情况下,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被大大削弱。本文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指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原因,进而提出社会责任感的重塑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削弱;重塑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最有力的建设者,是国家民族振兴的希望。但
期刊
【摘要】该文通过向三所中等规模普通全日制高校的3000份调查问卷和20余个典型案例的深度访谈调查分析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和择业期望。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    为了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择业价值观做进一步的了解和定量分析,向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传递属于2009届大学生群体真实的声音。笔者对三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和样本的来源    本次研究以问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甚至是全社会的一个难题,通过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在高校中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对解决这一难题是非常必要的。但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面临着许多困难。辅导员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优势,逐步建立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将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全程就业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以高职院为例,以“05方案”为依据,分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尝试,总结了教改后思想政治课在教学方面取得的实效。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改革实效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概述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
期刊
【摘要】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已成为2009年“两会”关注的重要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既要有政府和学校的主导,保障就业、鼓励创业,还要有社会营造良好的就业市场氛围。作为大学生,针对就业,除了要求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要积极参与到就业中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就业意识,去基层就业,去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