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党中央已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建设, 全面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 把其纳入整个反腐倡廉的大格局之中,这是我党在新时期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廉政文化内涵,分析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思想教育
一、高校廉政文化的概念
1.准确把握廉政文化内涵
廉政文化是以廉洁从政为信念,以廉政理论、廉洁思想、廉政制度、廉政纪律和廉政文艺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人们通过社会道德、社会意识和社会风俗对公共权利或公共权利拥有者所实施的公共行为的一种评价。其基本的功能是通过丰富的廉政文化建设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尊廉崇洁的价值导向和社会风尚,其核心是宣扬正气,褒扬勤政廉政人物,抨击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廉政文化一般可分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包括对廉政的认知程度、廉政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观、意识形态等:二是制度层,包括廉洁从政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三是物质层,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客观物质保障,包括廉政教育场所、廉政主题公园、廉政文化景观等。
所谓高校廉政文化,就是在高校现存的环境中,师生对廉政的道德化认知、廉政的思想品质素质和道德价值取向,是廉洁从政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及其指导影响下形成的廉政制度、法律规范、组织、体制、机制、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领导为关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指导思想的一种群体文化。
2.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特点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因其涉及对象多为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在实践中呈现出较强的“教育性”和“导向性”。不同于社会中廉政文化建设多以强制性手段实现,高校更多的将廉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崇高思想道德、抵制消极腐朽思想、消除不廉洁行为思想动因的精神境界,最终形成自律。这种教育引导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有较强的“层次性”。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重点是抓好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广大教师重点是抓好师德、师风教育,使他们起到为人师表作用;对学生则是抓好廉洁思想教育,使他们诚实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分层次地对不同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廉洁教育,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收效明显。
3.廉洁教育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
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廉洁教育的内涵,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以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洁为基本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廉洁教育是廉政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传播廉政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对廉洁教育有指导作用。运用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和穿透力,进一步化廉洁环境,强化廉洁教育。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力量,其成长过程关乎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能否培养造就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人才,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后继有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敌对势力企图从思想上对青少年进行“西化”“分化”,用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毒化青少年,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传播有害信息,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也给青少年的成长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廉洁意识、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这些现象的出现,迫切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加强青少年廉洁教育工作。
2.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校是传承文明、塑造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发展建设,要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事业,让师生在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用无形的精神力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代的大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盲目崇尚权、钱,缺乏廉政意识,这些现象均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廉政文化建设搞好与否对于高校能否完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以及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历史重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廉洁社会的必然要求。
高校除了培养人才之外,还具有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凝聚民心的功能。在人们日益关注文化作用,需要用先进文化重构社会文化的今天,高校进行廉政文化建设,以高校廉政文化推动社会廉政文化的形成显得非常重要。高校通过廉政理念树立、廉政行为引导、对社会腐败问题进行法理抨击等方式,向公众进行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这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3)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高校是育人的摇篮,不仅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文环境,而且需要严明的廉政环境。近几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腐败分子,为谋取私利,将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腐朽文化带进了高校,严重败坏了高校风气。因此在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和深化反腐倡廉教育的内涵,不断拓宽教育领域,提高教育效果,更有利于营造崇尚廉洁的校园氛围,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当前,很多高校存在着“重科研,轻素质;重教学,轻文化”的现象,在工作中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授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师资队伍的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及学生的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培养。这样“重学术,轻素质”管理模式造成的后果就是高校频繁出现学术不端学术造假行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日趋功利化,不利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另外一些高校则认为,当前腐败现象的严重源于社会风气不好所致,而高校是一方净土,并不存在所谓的腐败现象,在高校进行廉政文化建设,非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这种对廉政教育冷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造成对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只是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
2.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高校仅仅通过法律制度、纪律规范这种硬性规定教育,不能做到把廉政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软性教育。一些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一刀切,从领导到教职工到学生,用同一种方式,不能区分对象,不能区分主次,不能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日常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把廉政文化建设融人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各个方面。
3.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更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它需要建立一套相应制度和长效机制予以保障。但是,现实中,有的高校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没有形成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的高校没有把校园廉政文化纳入学校制度建设中,没有与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没有同教育教学工作一起部署、落实、检查、考核。
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可行性模式
1.采用“渗透式”思想教育模式
渗透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在道德教育中常用教育方式。“渗透式”教育即“隐性”教育,注重将受教育者的“无意识”心理作为教育过程的开端,使之转化为“有意识”[1]。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受教育者产生更多的思想共鸣,自觉接受它所引发的意识触动,而无形的意识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并深深地根植于心中,它所起的作用是法律制度不能替代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要充分发挥廉政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力量,来感化、优化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价值观,促使其从根本上树立“不愿腐败”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2.利用校园内丰富的物质载体
相对于社会而言,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园是一个相对简单而封闭的教育环境,校园内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物质载体,并且拥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和一批充满热情的学生群体。一方面通过高校物质文化中的“硬环境”即与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和景观,如教学场所、网络媒体、主题景观等,采用警示标语以及宣传口号等形式营造氛围;另一方面通过高校物质文化中的“软环境”即指通过校园广播、校内刊物、演讲辩论赛、征文比赛以及各种文艺活动等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反腐倡廉政策法规、工作成果和先进典型事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3.采取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手段
大学生廉政意识的加强需要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及学生成长的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要将廉政教育的政治性、知识性、思想性寓于生动性和趣味性之中,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使廉政教育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将廉政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结合入学教育、实践环节以及毕业教育等几个重要时段,通过开展案例分析,师生教育座谈会、党团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廉政文化的全方位教育。
(1)将廉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通过两课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两课”和形势政策课中增加党风党纪、法制和廉政建设方面的内容,加强廉政基本知识的灌输;同时把廉政教育作为党员、非党积极分子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廉政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党的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同时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廉洁教育内容,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廉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廉政文化的核心是宣扬正气,褒扬勤政廉政人物,抨击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这个核心赋予了廉政教育双重任务:一方面要通过正面宣传先进典型事例弘扬正气,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亲合力、吸引力,激励广大师生树立‘敬廉崇洁’的道德观,使受教育者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身只有维护社会廉政才能生存和发展,形成自觉接受监督的自律精神;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反面典型的剖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警示教育,以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使受教育者全面认识和把握自己走向社会后如果从事贪腐行为的后果。
(3)占领廉政文化建设的网络阵地
网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自身所具有消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特点是中性的,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将危害校园文化氛围。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完全可以趋吉避害,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通过校园网、QQ群以及红色网站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内容和警示教育,遏制网络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先进的廉政文化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它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人们对廉政文化的需求愈多,腐朽文化在其精神空间的领地就愈小,对腐朽文化的抗拒力也就愈强。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丰富的实践课题。要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地创新载体,增强校园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进而开创性地拓展领域,扩大校园廉政文化辐射面。
参考文献
[1]龚志宏.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探索,2006(2):139.
[2]李进宏.高等学校廉政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6(02).
[3]董志霄.对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07).
[4]刘峰岩.在“教育部廉政文化进校园和青少年廉洁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05(8).
作者简介:
王茹(198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现供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健(1981—),男,山东泰安人,博士,现供职于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思想教育
一、高校廉政文化的概念
1.准确把握廉政文化内涵
廉政文化是以廉洁从政为信念,以廉政理论、廉洁思想、廉政制度、廉政纪律和廉政文艺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人们通过社会道德、社会意识和社会风俗对公共权利或公共权利拥有者所实施的公共行为的一种评价。其基本的功能是通过丰富的廉政文化建设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尊廉崇洁的价值导向和社会风尚,其核心是宣扬正气,褒扬勤政廉政人物,抨击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廉政文化一般可分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包括对廉政的认知程度、廉政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观、意识形态等:二是制度层,包括廉洁从政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三是物质层,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客观物质保障,包括廉政教育场所、廉政主题公园、廉政文化景观等。
所谓高校廉政文化,就是在高校现存的环境中,师生对廉政的道德化认知、廉政的思想品质素质和道德价值取向,是廉洁从政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及其指导影响下形成的廉政制度、法律规范、组织、体制、机制、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领导为关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指导思想的一种群体文化。
2.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特点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因其涉及对象多为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在实践中呈现出较强的“教育性”和“导向性”。不同于社会中廉政文化建设多以强制性手段实现,高校更多的将廉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崇高思想道德、抵制消极腐朽思想、消除不廉洁行为思想动因的精神境界,最终形成自律。这种教育引导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有较强的“层次性”。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重点是抓好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广大教师重点是抓好师德、师风教育,使他们起到为人师表作用;对学生则是抓好廉洁思想教育,使他们诚实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分层次地对不同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廉洁教育,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收效明显。
3.廉洁教育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
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廉洁教育的内涵,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以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洁为基本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廉洁教育是廉政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传播廉政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对廉洁教育有指导作用。运用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和穿透力,进一步化廉洁环境,强化廉洁教育。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力量,其成长过程关乎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能否培养造就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人才,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后继有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敌对势力企图从思想上对青少年进行“西化”“分化”,用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毒化青少年,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传播有害信息,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也给青少年的成长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廉洁意识、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这些现象的出现,迫切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加强青少年廉洁教育工作。
2.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校是传承文明、塑造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发展建设,要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事业,让师生在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用无形的精神力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代的大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盲目崇尚权、钱,缺乏廉政意识,这些现象均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廉政文化建设搞好与否对于高校能否完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以及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历史重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廉洁社会的必然要求。
高校除了培养人才之外,还具有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凝聚民心的功能。在人们日益关注文化作用,需要用先进文化重构社会文化的今天,高校进行廉政文化建设,以高校廉政文化推动社会廉政文化的形成显得非常重要。高校通过廉政理念树立、廉政行为引导、对社会腐败问题进行法理抨击等方式,向公众进行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这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3)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高校是育人的摇篮,不仅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文环境,而且需要严明的廉政环境。近几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腐败分子,为谋取私利,将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腐朽文化带进了高校,严重败坏了高校风气。因此在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和深化反腐倡廉教育的内涵,不断拓宽教育领域,提高教育效果,更有利于营造崇尚廉洁的校园氛围,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当前,很多高校存在着“重科研,轻素质;重教学,轻文化”的现象,在工作中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授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师资队伍的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及学生的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培养。这样“重学术,轻素质”管理模式造成的后果就是高校频繁出现学术不端学术造假行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日趋功利化,不利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另外一些高校则认为,当前腐败现象的严重源于社会风气不好所致,而高校是一方净土,并不存在所谓的腐败现象,在高校进行廉政文化建设,非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这种对廉政教育冷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造成对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只是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
2.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高校仅仅通过法律制度、纪律规范这种硬性规定教育,不能做到把廉政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软性教育。一些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一刀切,从领导到教职工到学生,用同一种方式,不能区分对象,不能区分主次,不能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日常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把廉政文化建设融人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各个方面。
3.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更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它需要建立一套相应制度和长效机制予以保障。但是,现实中,有的高校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没有形成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的高校没有把校园廉政文化纳入学校制度建设中,没有与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没有同教育教学工作一起部署、落实、检查、考核。
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可行性模式
1.采用“渗透式”思想教育模式
渗透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在道德教育中常用教育方式。“渗透式”教育即“隐性”教育,注重将受教育者的“无意识”心理作为教育过程的开端,使之转化为“有意识”[1]。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受教育者产生更多的思想共鸣,自觉接受它所引发的意识触动,而无形的意识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并深深地根植于心中,它所起的作用是法律制度不能替代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要充分发挥廉政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力量,来感化、优化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价值观,促使其从根本上树立“不愿腐败”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2.利用校园内丰富的物质载体
相对于社会而言,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园是一个相对简单而封闭的教育环境,校园内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物质载体,并且拥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和一批充满热情的学生群体。一方面通过高校物质文化中的“硬环境”即与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和景观,如教学场所、网络媒体、主题景观等,采用警示标语以及宣传口号等形式营造氛围;另一方面通过高校物质文化中的“软环境”即指通过校园广播、校内刊物、演讲辩论赛、征文比赛以及各种文艺活动等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反腐倡廉政策法规、工作成果和先进典型事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3.采取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手段
大学生廉政意识的加强需要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及学生成长的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要将廉政教育的政治性、知识性、思想性寓于生动性和趣味性之中,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使廉政教育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将廉政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结合入学教育、实践环节以及毕业教育等几个重要时段,通过开展案例分析,师生教育座谈会、党团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廉政文化的全方位教育。
(1)将廉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通过两课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两课”和形势政策课中增加党风党纪、法制和廉政建设方面的内容,加强廉政基本知识的灌输;同时把廉政教育作为党员、非党积极分子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廉政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党的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同时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廉洁教育内容,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廉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廉政文化的核心是宣扬正气,褒扬勤政廉政人物,抨击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这个核心赋予了廉政教育双重任务:一方面要通过正面宣传先进典型事例弘扬正气,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亲合力、吸引力,激励广大师生树立‘敬廉崇洁’的道德观,使受教育者整体地认识和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身只有维护社会廉政才能生存和发展,形成自觉接受监督的自律精神;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反面典型的剖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警示教育,以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使受教育者全面认识和把握自己走向社会后如果从事贪腐行为的后果。
(3)占领廉政文化建设的网络阵地
网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自身所具有消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特点是中性的,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将危害校园文化氛围。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完全可以趋吉避害,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通过校园网、QQ群以及红色网站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内容和警示教育,遏制网络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先进的廉政文化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它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人们对廉政文化的需求愈多,腐朽文化在其精神空间的领地就愈小,对腐朽文化的抗拒力也就愈强。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丰富的实践课题。要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地创新载体,增强校园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进而开创性地拓展领域,扩大校园廉政文化辐射面。
参考文献
[1]龚志宏.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探索,2006(2):139.
[2]李进宏.高等学校廉政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6(02).
[3]董志霄.对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07).
[4]刘峰岩.在“教育部廉政文化进校园和青少年廉洁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05(8).
作者简介:
王茹(198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现供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健(1981—),男,山东泰安人,博士,现供职于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