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扮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仲广群 小学数学“助学法”的创建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瑞北教育集团总校长。曾主持过多项省级重点课题研究,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并获全国小学数学论文竞赛一等奖。参编教育教学类著作20多部,主编教研专著《讲述:在思考中成长》,出版个人学术专著《数学生态课堂的意蕴》《教学新密码——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小学生数学阅读》(共六册)。现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研究”,是南京市“金陵新课堂”的重点推广项目,在国内拥有100多所实验学校,逾万名实验教师,并受邀去美国在第七届国际数学教学研究会上做专题报告。
  小的时侯,便常听老人讲起,天上的一颗星总是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好奇的我于是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侯,痴迷地仰望着星空,默默而执着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
  转眼三、四十多年过去了,那颗星当然还是没能寻找到,自己却从一个充满稚气的孩童长成了一个身板结实而又充满书卷气息的中年男子,除去不谙世事的那段求学年代,眨眼间参加工作也已经三十个年头了。三十年的教学与教研生涯中,我曾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是,却从没有放弃过。这三十年间,我一直全身心地投入着、探索着,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经常超负荷的工作,我没有怨言;经常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也心甘情愿,来自心底的那份执着就是要向着心中憧憬的目标不断逼近。这情形,和孩提时代执著地寻找着自己心中那颗星星的情形又是何等的相似。
  且吟且行:捡起一路散落的群星
  三十年前,我从师范毕业分配至县城的实验小学任教。至1997年任教的十年间,我教过数学,也教过语文,写过体育类论文(《对体育学科性质的思考》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还参加小学青年自然教师教学基本功全能大赛(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正是这种广泛的兴趣、扎实的基本功,让我对小学教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一旦当我定位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时,过去的经历无疑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回想起来,入职初虽然上了那么多公开课、参加了那么多比赛、获得了那么多荣誉,但总觉得自己还是像没根的浮萍、没线的风筝一样飘忽着,因为缺少了一种深层次的理性思考,缺少了对“自我”准确把握,终究还是脱不了一个“浅”字。真正把我引向“研究”这一境地、带入“深刻”这一殿堂的,是参加柳夕浪主持的一个课题“调整活动节奏,改善教育交往”的研究,因为我是课题组核心成员的缘故,主持人对我便“盯”得很紧,每星期都会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听我的随堂课,加上不折不扣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无形中给了我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但也正是在为时五年的课题试验中,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率先倡导教育应研究儿童的身心节律,我们率先提出了“交往教育”的理念,我们率先坚持在小学一至四年级不布置书面的家庭作业,我们率先在小学中高年级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实验(研究报告《小学中年级小组合作教学试验》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小学高年级实施掌握合作学习初探》发表于《江苏教育》,该文并获省“教海探航”一等奖。以上两篇文章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并多次被学者引用)。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促进了我对诸多教学中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我先后进行过教学模式的研究(文章《学导-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获市一等奖)、学习方式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被南师大教科院评为科研成果二等奖)、教学策略的研究(文章《关于正确运用迁移策略的几点讨论》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文章《改革考评制度的思路探讨》获省二等奖)、教学组织管理的研究(文章《合作竞争-一种新型的班级管理机制》在《学校管理》杂志上发表)等等。辛勤的探索,丰厚的积累,让我逐步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一方领地里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注重文化、彰显个性、强调体验、回归生活”的教学风格。
  听过我的课的老师都这样评述我的课:“新”,我总是能绕开一般课堂设计的套路,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采用新颖的方法来“迷”住学生,让他们更愿意学、更主动学;“奇”,我会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把握好一个平衡点,使课堂充满机巧、充满智慧、充满“奇趣”,让学生在“放松的警惕”状态下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趣”,我知道儿童喜欢什么,能使课堂洋溢着儿童的情趣,在幽默的、轻快的环境下运行;“美”,我总是能让学生徜徉在充盈着数学文化的课堂中,感受到一种深邃的美、理性的美,奇异的美,和谐的美,从而让学生体味到数学所特有的魅力。
  上下求索:找寻心中的璀璨之星
  时至2001年,适逢我国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我惊喜的发现,我的教学主张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竟是那么的吻合,这不由得让我平添了几份自信和自豪。我更加坚信,来源于实践研究这一土壤的成果,必定会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因工作需要,1997年调至教研室后,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向一线的老师们学习,在研究中与一线的教师共同成长。
  其间,我便积极倡导我的教学主张,和老师共同切磋,帮助老师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那种风格。而这一切,也是作为教研员所应尽的职责。
  我积极示范,以身作则。几年来,围绕小学数学教学的各类专题,做讲座上百次,通过“一周两校”等活动,辅导教师数百人。我也常去学校亲自上公开课,参加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优课评比,获省一等奖;参加优秀录像课评比,获市一等奖;多节錄像课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均获得较高评价。我的勤奋,对教师无疑产生了积极的熏陶作用和引领作用。
  我先后参加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省级重点教研课题“构建与教师共同成长的教学研究模式”的研究;先后主持市级教研课题“小学研究性数学学习试验”、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学习标准的应用性研究”和省级重点教研课题“创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等,并有课题获省教研课题评比二等奖。所撰写的课题研究成果《二十年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回顾与反思》、《略论我国现代数学教育对传统的扬弃》等文章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一批教师队伍,增强了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学技艺。   我努力改进教研方式,使之更贴近教师的实际,更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先后研制出“对话式教研”“菜单式服务”“参与式视导”“叙事式研究”等教研方式,有效繁荣了小学数学教研事业,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还通过开展“结对子” “骨干教师沙龙”“青年教师BBS论坛”“专题演讲”“课堂教学升格”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给青年教师搭台子、压担子,有效地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十年间,我指导了二十多位数学教师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一等奖。其中涌现出像贲友林、许卫兵、储东升、仲海峰、仲小红等一百多位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围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所撰写的《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方式的创新》《“对话式教研”案例及反思》《对创设教研情境的探索与思考》等文章分别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当代教育科学》等杂志上发表,并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这一研究成果,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本人也因成绩突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十三年的教研生涯,让我既深入了解了一线教师的所想所思,也有了超越于一线教师的“第三方”视角。此时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找到一个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指导更多的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强烈。
  格物致知:装扮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2010年,我调到南京工作,短短六年时间,四易工作岗位,从教师到主任,从教研员到校长,职务的变化对记忆而言,似乎并没有留下多深的痕迹,若是有人问起,六年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说:我终于做成了我梦想中的课堂——助学课堂!
  2010年我们提出并实施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研究,基于以下思考:其一,学生的数学学习没有“后劲儿”,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真正落实;其二,我们虽拥有许多先进的理念,但尚未找到在建构教学理论时的可操作模式;其三,不少起步时轰轰烈烈的实验,却未能经得住“七年之痒”的时间考验,应引起我们对“什么是好的教学实验”的深刻检讨和反思。
  对症下药,我带领团队,展开了持续的探讨和研究!
  “助学课堂”的核心要义是改变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机遇和挑战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发挥出支持、促进、助推的作用。
  “助学课堂”进行了“教”与“学”的双向建构。在“学”的层面,对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设定:小侦探、小老师、小记者、小辩手,倡导“以研立学”,让学生面对开放性的大问题展开研究;在“教”的层面,倡导“因学而教”,真正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东西,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助学课堂”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精彩诠释,是献给二十一世纪教师和孩子的珍贵礼物,教法创新和学法创新充盈于整个实验。我们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改革:(1)优化教学内容:从“数学教材”走向“数学+”;(2)改进教学方法:从讲授、灌输走向自助、互助、师助;(3)调整教学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4)回归师生角色:从教师中心走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5)改写课堂审美:从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走向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解放美;(6)提升教育價值:从应试、升学走向生命成长、成为自己。由于“助学课堂”突出了“一个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了“两个视角”(学科视角、儿童视角),做到了“三个为主”(学生为主、研究为主、合作为主),这便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找到了支撑。课堂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我们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二十几个省市的100多所签约实验学校的研究表明,“助学课堂”可以成功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诸多顽疾,在“授人以渔”、培养学习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且明显的优势。学生会自学、会探索;爱提问、爱合作;善辩论、善反思,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如今,“助学课堂”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研究课题,是南京市“金陵新课堂”的重点推广项目。研究专著《教学新密码——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中文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的“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等十多家媒体杂志对“助学课堂”的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助学课堂”研究大会,影响持续扩大。我也应邀去美国,在第七届国际数学研究会上做了专题报告。
  蓦然回首,孩提时代的我虽未寻找到属于我的那颗星,可现在的我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教学的蓝天。所谓“一朝闻道,终身不移”,我还会一如既往的潜心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把属于我的那片蓝天装扮得更加精彩、更加绚丽!
其他文献
走近五十,我想起如笋如芽的一十;想起如痴如梦的二十;想起踏勘而行的三十;想起梦想成真的四十,更想起养我育我的父母双亲。  我的十岁是在父亲肩挑背扛的汗滴中度过的。那年月,他们起早贪黑地挣工分,巴望年终多得几个钱,到头来,除去口粮钱、公共积累和欠款,所得无几,哪里敢奢望家里为我的十岁宴请亲朋热闹一番呢!我清楚地记得,生日那天下午,父亲从生产队里回来,顾不得掸去满身泥点,把我拢在怀里,用胡须戳戳我的脸
期刊
最近,《人民日报》发表了《知识分子》杂志主编、清华大学鲁白教授的文章“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迅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其实,对于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声讨由来已久,对于这样一个看似平常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需要我们以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如果一下子能找到问题的症结,那我国的教育就不会走到今天迷惘彷徨、举步维艰的境地了。  兴趣比成绩更重要  现在的教育
期刊
教师职业很高尚,教师工作很辛苦。做一名教师不难,当一位好教师就不容易了。不过,既然当了教师,就应力争做个好教师,以不辜负自己,也对得起社会。下面讲两个问题。  正确认识教育  今天是跟大家当面交流,而不是写学术论文,所以我不想给教育下一个枯燥的定义,只是谈谈我的理解。  教育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什么?育人的心,也就是唤醒人的心灵。唤醒人的心灵中的什么?唤醒心灵中的善,使学生成为善良而有道德的人。这是
期刊
小学三年级,可是个不得了的年级,在这个级段里出现的人物,真叫人炫目,叫人不解。  高玉宝,上了三年学,写了一堆的作品。他因自己的学历而骄傲,当然也从来不会隐藏自己的学历浅短,更没有去混个什么野鸡的文凭。高先生为三年级学历争了光,添了彩。很多人会想,高玉宝学历要是很高的话,还真不知道水平高到什么地方呢。  中国有,外国也有,有一个外国人,叫高尔基,也是只上了三年级,作品也是一大堆。况且他的特别就在于
期刊
《人民日报》文章说“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我们自己”,清华教授提出“家长改变,中国教育问题才会根本上改变”,这样的言论既出,一种莫名的悲哀油然而生。  不可否认,教育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一直置顶于国人印象首页,口诛笔伐由来已久。中国教育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亦非空穴来风之谈。但谈论教育问题,我们绝不能离开国情环境和问题产生的土壤,凭空想像的所谓“真知灼见”,不论专家也好,还是主流媒体也好,都是“闭
期刊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一经发问,《人民日报》和清华教授鲁白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大到中国教育,小至家庭教育,根本问题,都是我们自己。  本期我们将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出發,邀请基层教育工作者从多方面剖析、解读教育问题,且看他们眼中的中国教育。
期刊
做初、高中校长十六七年,对教育问题自然格外关注,对教育的现状也时有吐糟,近期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人民日报》、清华教授齐发声: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心生感慨,不吐不快。  平心而论,时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沒有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像现在这样几近“拼命”,但教育问题仍时不时成为社会的热点乃至焦点问题。谈中国的教育问题,许多人喜欢把它放在一个更加宏大的背景下来看,比如中国的社会文
期刊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为什么所有一流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而所有一流的中学招收的却是最好教的学生?我相信,一流医院并不缺乏一流的医生,但一流的中学未必需要一流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大师的说法,一流中学的学生都是一样的高分优秀生,二三流中学的学生各有各的低分。我本人不能苟同高分优生和低分差生这种分类标准,但是神州大地上所有中学招生正是按这个标准执
期刊
伴随着五月的脚步  整理五月的思绪  芬芳酝酿着心声  点开淤积心头的郁结  心田便蓬勃成五月的风景  一幕幕精彩的剧情拉開帷幕  随风敲击出五月的丰韵,  花瓣轻舞着韵律  散发着五月的芳香,  凝聚着五月的激情  在五月雨滴滴答答的伴奏声里  章节的停顿  缀着每一段音符的转折  溅起仰天长啸的一曲《离骚》  龙舟与光阴竞赛的错失  衍生了唐宋元明清——  长长短短的岁月  多少主义兴  多少
期刊
该书是李镇西校长从教30年个人成长的回忆录,全书五辑,分别是:往事如烟、求学之路、投身教育、做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做最好的教师。以自传的方式记录了李校长从中学到“插队”当知青;从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到投身教坛;从读博深造到新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随着一篇篇文章的述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童如何一步步成为大学生、成为教师、进而成长为教育家的。纵览其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出:  成长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