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千年的岁月中,中国祖先们曾以金取土,以水和泥,于烈火中烧结成瓦,将瓦叠于椽木之上,一瓦遮头,为中国人又遮风又挡雨。
瓦的种类
瓦有很多种,按照瓦的材质分,瓦分为青瓦、琉璃瓦、金瓦、竹瓦等。
青瓦是不上釉的青灰色的瓦,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瓦,在清代北方官式建筑中也称为布瓦(片瓦)。青瓦是用泥土烧制成的,具体制作时先用泥土加入清水做成泥浆,然后再制成圆形的陶坯,再把坯筒剖成两部分,入窑烧制,就制成了青瓦。
琉璃瓦又称缥瓦,是在陶瓦表面施彩色釉而制成的一种瓦。其颜色有黄、绿、蓝、黑等多种,属于等级比较高的瓦,而不同颜色的琉璃瓦,也象征了不同的等级。
石板瓦,是以石片铺设在屋顶上的瓦件,起着瓦的作用。石板瓦主要应用在民间建筑中,其他建筑上一般不覆盖石板瓦。
铜瓦、铁瓦、银瓦,都被称为金属瓦,分别是用铜片、铁片、银片做成的瓦,覆盖在建筑屋顶上。金属瓦多见于宗教建筑上,极少见于民居。
金瓦,并不是说整个瓦全部是由金子做成的,而是在铜瓦上包以赤金的瓦,鱼鳞状,钉在屋顶望板上。清代常将它用于喇嘛庙建筑。
木瓦和竹瓦,一般用在一些民宅建筑的屋顶上,而且这些民宅所在的地方竹、木材料都较多。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偏远山村,仍然有使用木瓦、竹瓦的建筑。
明瓦,是用蛎、蚌之类的壳磨制成的薄片,多嵌在窗户和天棚上,通透明亮,利于采光。
心香一瓣
建筑师喜欢瓦片带有的岁月之痕,诗人喜欢瓦片千古不变的诗意,景观设计师喜欢瓦片与山水草木交融的美……瓦片与不同材质重新组合,斑驳错落,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瓦上四季轮回 檐下人间烟火
白墙青瓦,素朴如山姑。石头围个院子,院里栽树,桃花红,梨花白,丝瓜扁豆顺着杆子爬。孩子闹,鸡犬叫,天蓝云白,阳光下的瓦,就像粼粼波光,又像打开的书页,日子就那么清淡又充实地过去。
喜欢看瓦缝里漏下的阳光,一个一个的小圆,慢慢地移动,正圆,扁圆,椭圆。圆圆的光柱,自屋顶直贯而下,许多尘埃在兴奋地飞舞。就担心着,这样大的洞,下雨如何了得?待真下了雨,听着叮咚噼啪的雨声,看着瓦片雨花跳跃,雨水流淌,室内却是安好。那些个小洞到哪里去了呢?满耳的雨声里,天井满了,癞蛤蟆出来了,咕咕地叫。门前的石板,一发地润洁了。
青瓦也会老的,老了的青瓦就黑了,老了的白墙就斑驳了,老了的屋子里,人是满的,日子是新鲜的。老祖母在老去,孩子们在长大,平凡的烟火里,每一天都有简单的欢喜。五谷六畜,四时八节,炊烟弥漫在青瓦上,把日子抚养长大。母亲总有干不完的活,父亲总有喝不完的酒,老祖母总有说不完的唠叨,我们总有玩不完的名堂。便是一片断瓦,秋了,猫着腰,都可听蟋蟀唱歌。
时间久了,覆瓦上就长了瓦松,矮矮的,只是徒具松的模样。还有苔藓,晴天明明灰土一般,久雨后就活了,还一直向上爬,爬得心里都是湿的,爬得耳里都是灰色的雨声,那寂寥岑静一直埋在我的心里。麻雀在瓦松边跳跃,一群一群的,窥视竹编里金黄的玉米,吵吵着,不耐烦的样子,伺机而动,一挥手,就惊惶地飞走了。
(节选自董改正《青瓦》,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从春流到夏,从秋流到冬尽,有瓦的日子,春夏秋冬都是诗。一瓦,泥土涅槃,挡夏之炎冬之寒,不惧空中倾盆雨。建造一座房,温暖一家人。
屋檐上的艺术——瓦当滴水
瓦者,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瓦当集绘画、工艺、雕刻于一体,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更为重要的是,瓦当承载着历史,极具历史沧桑的厚重感。
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瓦有仰铺和俯铺。所以最前面的瓦也分两种,一种圆形或半圆形,瓦面弧形朝下;另一种三角形或如意形,瓦面弧形朝上。前者才是瓦当,后者叫滴水。
瓦当和滴水,一个防止雨水倒灌,一个引导雨水下流,都是為了保护屋檐,不让椽子烂掉。瓦当和滴水的材料、烧制技术都很相似,几乎没有区别。可以说,滴水是瓦当的延伸。但是,滴水却比瓦当晚出现了1000年,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古人已有诸多办法排水,屋檐排水瓦当已经足够。直到唐朝,整体气温下降,降雨量变大,才发明了专门用于排水的滴水。
古人盖房先仰铺板瓦,再将筒瓦俯扣在板瓦与板瓦间的接缝上。唐以后,瓦当、滴水就如孪生兄弟般存在于中国古建筑的屋檐上。直到今天,仿古建筑仍旧少不了它们。
心香一瓣
我国古代建筑的成就举世闻名,且不说它的金碧辉煌、诗情画意,也不说它的飞檐斗拱、雕龙刻凤,仅仅在一砖一瓦之间,就蕴含着无穷的意趣。瓦当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有朴实的大美。
屋顶绝技
有一年初夏,麦收之前,短暂的农闲,是打墙盖屋的时机,我那年在家复习功课,这给了我一个认识瓦匠的机会。我们的邻居,在我家房前,拆了房,就成了一个院子。他们家正翻盖新房,凡是农村翻盖新房,都有一点“暴发户”性质,所翻盖的新房都极尽规模和排场。邻居翻盖新房也是这样,房子翻盖得又高又大,瓦匠们忙了半月之久我都没怎么在意,到了起屋这天,忽然变天,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风催雨势,天昏地暗。就要起屋,梁已架好,檩已钉实,箔已铺好,泥已抹平,如果这时下雨,则会全部泡汤。如果在雨前压上瓦,那反而是一件幸事。
我为邻居更为瓦匠们捏一把汗,我以为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麻烦,时间不等人,雨随时就要倾泻下来,架塌墙倒的危险都可能发生,不只是经济损失,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我还担心瓦匠们会丢下一个烂摊子。但我看这时的瓦匠们,一个个严阵以待,没有一点发愁和当逃兵的迹象。那么高的房顶,这么恶劣的天气,要叫我,站都站不住,头一晕,眼一花,眼一闭,只好听天由命了。但他们一个个如同平常,摆开阵势,开始压瓦。房高3米多,地面到房屋斜坡距离6米多,地面上的瓦嗖嗖飞向房,从地面到房顶,中间有3次传递,整个空间只见瓦在飞,从这个人的手到那个人的手,没有丝毫的时间之差,差一秒可能会脑袋开花;也没有丝毫的距离之差,瓦匠们头不抬,眼不斜,就知道瓦在什么地方,伸手取来,瓦从地面到房上瓦匠的手中,从瓦匠的手中到啪啪压到房上,几次传递都在同一流程,就像机械的流程没有丝毫差错。在一面房坡,从低到高,一溜五六个人,眼看着片片鳞状新瓦越铺越大,越铺越快,越铺越让人心里振奋,只听到哗啦啦一片瓦响——原来还有这么好的才艺展示!
(节选自李业成《瓦匠》,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瓦匠们在干粗活的时候,种地、挑担、挖土,都是笨手笨脚的,什么气质和灵性都表现不出来,可一旦让他们施展压瓦这种技艺的时候,一个个就变得那么挥洒自如,气质非凡。
瓦的种类
瓦有很多种,按照瓦的材质分,瓦分为青瓦、琉璃瓦、金瓦、竹瓦等。
青瓦是不上釉的青灰色的瓦,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瓦,在清代北方官式建筑中也称为布瓦(片瓦)。青瓦是用泥土烧制成的,具体制作时先用泥土加入清水做成泥浆,然后再制成圆形的陶坯,再把坯筒剖成两部分,入窑烧制,就制成了青瓦。
琉璃瓦又称缥瓦,是在陶瓦表面施彩色釉而制成的一种瓦。其颜色有黄、绿、蓝、黑等多种,属于等级比较高的瓦,而不同颜色的琉璃瓦,也象征了不同的等级。
石板瓦,是以石片铺设在屋顶上的瓦件,起着瓦的作用。石板瓦主要应用在民间建筑中,其他建筑上一般不覆盖石板瓦。
铜瓦、铁瓦、银瓦,都被称为金属瓦,分别是用铜片、铁片、银片做成的瓦,覆盖在建筑屋顶上。金属瓦多见于宗教建筑上,极少见于民居。
金瓦,并不是说整个瓦全部是由金子做成的,而是在铜瓦上包以赤金的瓦,鱼鳞状,钉在屋顶望板上。清代常将它用于喇嘛庙建筑。
木瓦和竹瓦,一般用在一些民宅建筑的屋顶上,而且这些民宅所在的地方竹、木材料都较多。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偏远山村,仍然有使用木瓦、竹瓦的建筑。
明瓦,是用蛎、蚌之类的壳磨制成的薄片,多嵌在窗户和天棚上,通透明亮,利于采光。
心香一瓣
建筑师喜欢瓦片带有的岁月之痕,诗人喜欢瓦片千古不变的诗意,景观设计师喜欢瓦片与山水草木交融的美……瓦片与不同材质重新组合,斑驳错落,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瓦上四季轮回 檐下人间烟火
白墙青瓦,素朴如山姑。石头围个院子,院里栽树,桃花红,梨花白,丝瓜扁豆顺着杆子爬。孩子闹,鸡犬叫,天蓝云白,阳光下的瓦,就像粼粼波光,又像打开的书页,日子就那么清淡又充实地过去。
喜欢看瓦缝里漏下的阳光,一个一个的小圆,慢慢地移动,正圆,扁圆,椭圆。圆圆的光柱,自屋顶直贯而下,许多尘埃在兴奋地飞舞。就担心着,这样大的洞,下雨如何了得?待真下了雨,听着叮咚噼啪的雨声,看着瓦片雨花跳跃,雨水流淌,室内却是安好。那些个小洞到哪里去了呢?满耳的雨声里,天井满了,癞蛤蟆出来了,咕咕地叫。门前的石板,一发地润洁了。
青瓦也会老的,老了的青瓦就黑了,老了的白墙就斑驳了,老了的屋子里,人是满的,日子是新鲜的。老祖母在老去,孩子们在长大,平凡的烟火里,每一天都有简单的欢喜。五谷六畜,四时八节,炊烟弥漫在青瓦上,把日子抚养长大。母亲总有干不完的活,父亲总有喝不完的酒,老祖母总有说不完的唠叨,我们总有玩不完的名堂。便是一片断瓦,秋了,猫着腰,都可听蟋蟀唱歌。
时间久了,覆瓦上就长了瓦松,矮矮的,只是徒具松的模样。还有苔藓,晴天明明灰土一般,久雨后就活了,还一直向上爬,爬得心里都是湿的,爬得耳里都是灰色的雨声,那寂寥岑静一直埋在我的心里。麻雀在瓦松边跳跃,一群一群的,窥视竹编里金黄的玉米,吵吵着,不耐烦的样子,伺机而动,一挥手,就惊惶地飞走了。
(节选自董改正《青瓦》,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从春流到夏,从秋流到冬尽,有瓦的日子,春夏秋冬都是诗。一瓦,泥土涅槃,挡夏之炎冬之寒,不惧空中倾盆雨。建造一座房,温暖一家人。
屋檐上的艺术——瓦当滴水
瓦者,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瓦当集绘画、工艺、雕刻于一体,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更为重要的是,瓦当承载着历史,极具历史沧桑的厚重感。
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瓦有仰铺和俯铺。所以最前面的瓦也分两种,一种圆形或半圆形,瓦面弧形朝下;另一种三角形或如意形,瓦面弧形朝上。前者才是瓦当,后者叫滴水。
瓦当和滴水,一个防止雨水倒灌,一个引导雨水下流,都是為了保护屋檐,不让椽子烂掉。瓦当和滴水的材料、烧制技术都很相似,几乎没有区别。可以说,滴水是瓦当的延伸。但是,滴水却比瓦当晚出现了1000年,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古人已有诸多办法排水,屋檐排水瓦当已经足够。直到唐朝,整体气温下降,降雨量变大,才发明了专门用于排水的滴水。
古人盖房先仰铺板瓦,再将筒瓦俯扣在板瓦与板瓦间的接缝上。唐以后,瓦当、滴水就如孪生兄弟般存在于中国古建筑的屋檐上。直到今天,仿古建筑仍旧少不了它们。
心香一瓣
我国古代建筑的成就举世闻名,且不说它的金碧辉煌、诗情画意,也不说它的飞檐斗拱、雕龙刻凤,仅仅在一砖一瓦之间,就蕴含着无穷的意趣。瓦当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有朴实的大美。
屋顶绝技
有一年初夏,麦收之前,短暂的农闲,是打墙盖屋的时机,我那年在家复习功课,这给了我一个认识瓦匠的机会。我们的邻居,在我家房前,拆了房,就成了一个院子。他们家正翻盖新房,凡是农村翻盖新房,都有一点“暴发户”性质,所翻盖的新房都极尽规模和排场。邻居翻盖新房也是这样,房子翻盖得又高又大,瓦匠们忙了半月之久我都没怎么在意,到了起屋这天,忽然变天,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风催雨势,天昏地暗。就要起屋,梁已架好,檩已钉实,箔已铺好,泥已抹平,如果这时下雨,则会全部泡汤。如果在雨前压上瓦,那反而是一件幸事。
我为邻居更为瓦匠们捏一把汗,我以为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麻烦,时间不等人,雨随时就要倾泻下来,架塌墙倒的危险都可能发生,不只是经济损失,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我还担心瓦匠们会丢下一个烂摊子。但我看这时的瓦匠们,一个个严阵以待,没有一点发愁和当逃兵的迹象。那么高的房顶,这么恶劣的天气,要叫我,站都站不住,头一晕,眼一花,眼一闭,只好听天由命了。但他们一个个如同平常,摆开阵势,开始压瓦。房高3米多,地面到房屋斜坡距离6米多,地面上的瓦嗖嗖飞向房,从地面到房顶,中间有3次传递,整个空间只见瓦在飞,从这个人的手到那个人的手,没有丝毫的时间之差,差一秒可能会脑袋开花;也没有丝毫的距离之差,瓦匠们头不抬,眼不斜,就知道瓦在什么地方,伸手取来,瓦从地面到房上瓦匠的手中,从瓦匠的手中到啪啪压到房上,几次传递都在同一流程,就像机械的流程没有丝毫差错。在一面房坡,从低到高,一溜五六个人,眼看着片片鳞状新瓦越铺越大,越铺越快,越铺越让人心里振奋,只听到哗啦啦一片瓦响——原来还有这么好的才艺展示!
(节选自李业成《瓦匠》,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瓦匠们在干粗活的时候,种地、挑担、挖土,都是笨手笨脚的,什么气质和灵性都表现不出来,可一旦让他们施展压瓦这种技艺的时候,一个个就变得那么挥洒自如,气质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