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
1915年初夏,汪孟邹(安徽绩溪人,出版发行人,陈独秀的私人朋友——编者注)寄信说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染肺疾咯血,催促陈独秀尽快从日本回国。原来,陈独秀走后,丢在上海的高君曼及两个孩子主要靠汪孟邹照顾。因生活清贫,高君曼患了肺炎。
接到汪孟邹的信,陈独秀立即回国。在轮船上,他决定自己要创办一份《青年杂志》。他这么想,有包括养家糊口等经济上的考虑。
回到上海,陈独秀立即和汪孟邹谈到新办杂志的事,汪孟邹因亚东图书馆已经担负了几家杂志的发行任务,加上不清楚《青年杂志》前景究竟如何,推荐陈子沛、陈子寿的群益书社担任发行,陈氏兄弟愿意承担新杂志的发行工作。他们不知道发行情况,提出编辑费、稿费只能定在200元。陈独秀觉得有200元就很不错了,至少可以保证一家人吃穿无忧了。《青年杂志》后来走红,汪孟邹为这次拱手相让懊恼不已。
9月15日,16开本的《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问世,开始发行仅千册。陈独秀信心十足地对汪孟邹和陈氏兄弟说:“开始有千册就不错了。有十年八年功夫,《青年杂志》一定有很大影响。”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提出科学与人权“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举起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为避免“文字狱”,陈独秀将刊物的重点放在青年的教育上,提出“批时评政,非其旨也”。
《青年杂志》出版后,汪孟邹向陈独秀推荐了老乡、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博士的胡适作为撰稿人,陈独秀十分高兴。这位小自己一属的徽州府老乡,对改造新文学、翻译及其翻译的内容,都有自己的主张。
就在陈独秀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如火如荼的《青年杂志》引起了同行的忌妒。当时,上海青年会办了一个刊物《上海青年杂志》,没有销路,他们写信到群益书社,指责《青年杂志》和他们杂志雷同,奉劝《青年杂志》及早更名。上海青年会态度硬,陈氏兄弟胆子小,陈独秀执拗了几个月,没有办法,只好在1916年3月出版一卷6期后停刊了。
8月13日,陈独秀给胡适写了第一封信。告《青年杂志》停刊数月,并决定9月15日复刊,改名为《新青年》。
不久,胡适在谈到国中文学的弊端时,第一次提出“新文学之要点,约有八事”:(一)不用典。(二)不用陈套语。(三)不讲对仗。(四)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须讲求文法。(以上为形式的方面。)(六)不作无病之呻吟。(七)不模仿古人。(八)须言之有物。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里,夸他:“足下洞晓世界文学之趋势,又有文学改革之宏愿。”这也是胡适乐意和陈独秀谈文学改革的原因啊!这是胡适第一次和国内的人谈“八事”,收信人偏偏是陈独秀!这样的一拍即合,标志着一场声势宏大的白话文运动,起于青萍之末了。
《新青年》创刊时,中国已改朝换代,袁世凯死了,黎元洪任总统。当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些人,提出设“孔教”为国教,反对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9月20日,康有为发表《致总统总理书》,主张“以孔子为大教,纳入宪法”。康有为认为,中国如不以孔子为教,则没有宗教。
1916年10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陈独秀说,中国有宗教,如佛、耶、回三教,儒家不是宗教。陈独秀在不自觉中,吹起了“打倒孔家店”的进军号角。
(摘自当代中国出版社《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作者:朱洪)
1915年初夏,汪孟邹(安徽绩溪人,出版发行人,陈独秀的私人朋友——编者注)寄信说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染肺疾咯血,催促陈独秀尽快从日本回国。原来,陈独秀走后,丢在上海的高君曼及两个孩子主要靠汪孟邹照顾。因生活清贫,高君曼患了肺炎。
接到汪孟邹的信,陈独秀立即回国。在轮船上,他决定自己要创办一份《青年杂志》。他这么想,有包括养家糊口等经济上的考虑。
回到上海,陈独秀立即和汪孟邹谈到新办杂志的事,汪孟邹因亚东图书馆已经担负了几家杂志的发行任务,加上不清楚《青年杂志》前景究竟如何,推荐陈子沛、陈子寿的群益书社担任发行,陈氏兄弟愿意承担新杂志的发行工作。他们不知道发行情况,提出编辑费、稿费只能定在200元。陈独秀觉得有200元就很不错了,至少可以保证一家人吃穿无忧了。《青年杂志》后来走红,汪孟邹为这次拱手相让懊恼不已。
9月15日,16开本的《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问世,开始发行仅千册。陈独秀信心十足地对汪孟邹和陈氏兄弟说:“开始有千册就不错了。有十年八年功夫,《青年杂志》一定有很大影响。”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提出科学与人权“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举起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为避免“文字狱”,陈独秀将刊物的重点放在青年的教育上,提出“批时评政,非其旨也”。
《青年杂志》出版后,汪孟邹向陈独秀推荐了老乡、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博士的胡适作为撰稿人,陈独秀十分高兴。这位小自己一属的徽州府老乡,对改造新文学、翻译及其翻译的内容,都有自己的主张。
就在陈独秀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如火如荼的《青年杂志》引起了同行的忌妒。当时,上海青年会办了一个刊物《上海青年杂志》,没有销路,他们写信到群益书社,指责《青年杂志》和他们杂志雷同,奉劝《青年杂志》及早更名。上海青年会态度硬,陈氏兄弟胆子小,陈独秀执拗了几个月,没有办法,只好在1916年3月出版一卷6期后停刊了。
8月13日,陈独秀给胡适写了第一封信。告《青年杂志》停刊数月,并决定9月15日复刊,改名为《新青年》。
不久,胡适在谈到国中文学的弊端时,第一次提出“新文学之要点,约有八事”:(一)不用典。(二)不用陈套语。(三)不讲对仗。(四)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须讲求文法。(以上为形式的方面。)(六)不作无病之呻吟。(七)不模仿古人。(八)须言之有物。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里,夸他:“足下洞晓世界文学之趋势,又有文学改革之宏愿。”这也是胡适乐意和陈独秀谈文学改革的原因啊!这是胡适第一次和国内的人谈“八事”,收信人偏偏是陈独秀!这样的一拍即合,标志着一场声势宏大的白话文运动,起于青萍之末了。
《新青年》创刊时,中国已改朝换代,袁世凯死了,黎元洪任总统。当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些人,提出设“孔教”为国教,反对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9月20日,康有为发表《致总统总理书》,主张“以孔子为大教,纳入宪法”。康有为认为,中国如不以孔子为教,则没有宗教。
1916年10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陈独秀说,中国有宗教,如佛、耶、回三教,儒家不是宗教。陈独秀在不自觉中,吹起了“打倒孔家店”的进军号角。
(摘自当代中国出版社《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作者:朱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