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脚镣跳出迷人的舞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hbyc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语文课生动与否、深刻与否、有效与否,很多人往往会关注学生的反映与表现,然而这背后是绝然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可以说:“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的高度”。本人认为:教师能否“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课堂能否生动、深刻、有效的决定性因素。下面,笔者以《老王》为例,就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进行探究。
  一、创造性解读,于“空白处”品内涵
  文本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文本解读活动中的这种主体能动性参与行为,实际上是读者的解读经验对文本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融注了读者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活动。这是因为任何文本都存在“未定点”,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对空白处进行创造性解读,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
  如“处理”老王死亡时的“白布”,案例一:
  师: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他还讲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身缠白布是回民的葬礼特点,无论穷与富,都是三丈六尺布。面对身裹白布凄然离世的老王,作者最想追问的是什么?
  师:如果你想问,你会问些什么的话?
  生:我们为何要这样辛苦地活着。
  师:你能推己及人。
  生:老王,是谁造就你的不幸!
  生:只有死了,才能获得公正,难道只有死亡才能换来公平!
  师:能不能具体阐述?
  生:老王生前,人们看不起他,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只有在死时,他才真正地获得平等与公正,因为他与富人一样,都是缠三丈六尺布的白布。
  案例抓住了文章的空白处,通过“追问”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解读,填补了空白,品味了内涵。这种利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解,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也往往能体现出“超越文本”的阅读效果。
  二、创造性解读,于“拓展处”见思想
  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对文本“拓展处”进行创造性解读,使自身体验与文本的意义同化,进而从文本意义中发现、认识自己,也容易在感悟、体验“他人的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世界”。
  对《老王》主题把握上,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主旨是“这是底层人所散发出的光芒”,这种理解固然没错,那么主题是否仅限于些呢?
  案例二:
  师:在作者叙写老王的“不幸”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生:读出了老王的善良,老王给作者三送东西就足见其善良。
  生:写老王的善良,事实也可以读出杨绛先生的善良,因为在文中,我们也可以看见杨绛先生的善良,给他鱼肝油,坐老王三轮车,怕老王骑不动等。
  师:老王是善良的,杨绛先生也是善良的,这两个的善良,让我们看到了温暖。我们还可以读出了什么?
  生:老王是不幸的,杨绛先生也是不幸的,因为她在文革期间也遭受了不幸。
  师:两个不幸连接在一起,那更是社会的不幸。我们一起来找找,在文本中对社会的讽喻有哪些句子?
  生: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动了。
  师:这是写作过程中,情感的不经意的流露。
  生: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
  师:这是把人当货的时代。《老王》叙述中潜隐的时代针砭。文中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愧怍什么?
  生:是活着的人,没有理解老王,没有为老王做些什么,感到愧怍。
  生:没有理解老王送鸡蛋的用意,感到愧怍,可见作者的反省精神。
  师:到底是谁该为老王埋单?
  生:是所有的人,是整个社会。
  师:愧怍,不仅是作者自我灵魂的无情审视,更是替一个未曾充分反省、忏悔的时代树立的人类良知标杆。愧怍,一个无辜生命体对一切生命欠然状态的全力担荷。愧怍,人类眼光、人类情怀,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良知。愧怍,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苦难,思考苦难的价值以及我们面对的方式。
  案例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拓展处”进行了创造性解读,文章的内容变得丰富,文章的思想也变得更加深刻,更有品味。
  三、创造性解读,于“平凡处”显伟大
  孙绍振先生认为阅读教学“光是在字句上理解人文精神是不够的。课堂上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具体分析,以及在看似平淡的地方分析出深刻的人文内涵来,是需要真功夫的。”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有时就潜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见得精彩的字句中。
  案例三:
  师:在文本中,老王是以一个不幸者形象出现,那么,老王有哪些不幸?
  生:一只眼睛是田螺眼。
  师:说明老王身体不好。
  生:只有一辆三轮车。
  师:说明老王的经济壮况也不好。
  生:他只有一个人,没有亲人,很孤独。
  师:刚才同学在说老王穷、残、孤……时,语言相当随意,作者杨绛写老王时也是波澜不惊的,来读几个句子。
  PPT呈现内容,生读。
  ①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②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师:同学有没有读出其中的情感。
  生:没有
  师:再琢磨琢磨,作者有什么情感,应该如何去读,那些词语要读出重音。
  生:活命、破旧应该重读。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后面还是没有读出情感,“有个哥哥死了”应该如何停顿。
  生:停在哥哥后的后面,在情感方面有个先扬后抑的过程,有个哥哥,应该让人高兴,却死了,有个侄儿也是好事,却没有出息。
  师:那么,“死了”“没出息”应用什么语调来读。
  生:低沉的语调。
  师:①②两句一起我们再来读一次。
  (生读)
  师:林筱芳在《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章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案例抓住其中的平凡之处进行创造性解读,读出了情感,读出了内容,学生深受感染。
  四、创造性解读,于“无理处”解真情
  在创造性解读文本时,我们要注意就文本“无理”处——“不符常理的地方”进行创造性解读,因为这些地方往往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情感密码。通过找出其间矛盾,进入分析,找出差异,就能从文本中解读出它字面上无法直接体会的意义。
  在文本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不符合常规的词语或句子。
  案例四:
  师: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后来当“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是如何回答的?
  生:住那儿多年了。
  师:如果有人问我们“那里是你的家吗”,我们通常会如何回答?
  生:“是我的家”或者“不是我的家”。
  师:老王为什么不这么回答而要说“住那儿多年了”呢?
  生:那个小屋可能根本就不是老王的家,只是他暂时居住的地方。
  师:为什么不是家?你觉得怎样才是家?
  生:有亲人,才有家。
  生:有热腾腾的饭菜,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才是家。
  生:家应该是心灵的港弯,有爱才有家。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到位,这个塌败的小屋不是他的“家”,只是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罢了。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王多么渴望能有一个家呀。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命运很惨,他是个多么不幸的人啊!他生的时候是这样,死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案例抓住了不符合常理的回答进行深入的解读。一个看似“无理”并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回答,经过创造性解读,我们读出了其中人物的真实情感,看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浙江平阳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旦仕途不顺,便生发出种种的情愫,移情于田园山水,盡抒隐逸情怀,诗作体现出恬淡、宁静、闲适,王维首当其冲,而他诗中的恬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衣食无忧,来源于他的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物质得到满足了,人才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物质保障 恬淡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吟诗作赋,一方面为怡情养性,陶冶身心,另一方面则是为走上仕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人文视角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细节涉及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比如通过细节导入课题、巧妙地应对突发事件、恰当挖掘教材内容、选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提升高中课堂语文教学中对细节的运用等均是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魅力所在。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运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机资源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高中课堂教育教学中,把握细节往往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开出智慧的花朵。俗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作文材料解读  1.材料类型  本次作文材料属于名人名言式。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
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  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  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别”字样,本诗题目中
《小狗包弟》是巴金散文集《随想录》中的名篇,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章讲述了作者家中一条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年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病态思想的人们为了自己而出卖良知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毫不留情的解剖,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和勇气。  文章题为《小狗包弟》,但作者并未直接从包弟写起,而是写了一条无名小狗与一位邻居艺术家的故
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
语文新课改已历时十年有余。在新课改的舞台上各种新名词、新术语、新思想、新理念“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让语文新课改的舞台十分热闹,也备受关注。十年的岁月淘去的是虚华和浮躁,留下的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本色本真的关注。  语文的本真,应该是紧扣文本,美读、美感、美思、美悟;语文的本真,应该是重视过程,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的本真,应该是师生和谐,增强吸引力、发挥想象力、体现生命力、提高创造力。简
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可能会显得单调乏味,而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它们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在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独学无友”,必然“孤陋寡闻”,而合作交流,一定会实现更有效的学习,他们也将更茁壮地成长。《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中学生作文时词不达意的情况非常严重。以前,我总将这种现象归结于词语储备量不足,觉得短时间无法改变这种状况。读了金道行先生的《写作心理探索》一书,明晓了语言表达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现试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首先,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取决于他对问题思考的是否深入,是否明确。  想不明白肯定写不明白。拿我们一次月考的作文材料来说——姚明去上海交大读书引起学生关注,追星者忙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