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与大历史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x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行龙,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前不久,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五百年来谁著史》一书一度成为畅销书,霎时间,洛阳纸贵,颇引人关注。该书中,有部分内容谈到了明清以降山西晋商的兴衰,主要是说为什么随着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运动,曾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据核心地位的山西反而日益丧失了往日的辉煌,也即“为什么山西失去了曾经的核心地位”(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九州出版社,2010,P37-38)。因为韩著集中探讨的是1500年以来整个中国身处世界格局中的沉浮变化,所以对他所谓的山西问题并未进行更为细密的论证。不过,这对于长期从事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行龙教授而言,却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刺激,于是从自己的大量研究成果中精选出了十多篇文章集结成书《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以下简称《山西》)出版。在我看来,这实属一位治学严谨、钻研有道的历史学家对此问题的本能性自觉反应,其学术责任感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值得称赞。
  从《山西》一书的题目上看,读者便可明白行龙先生也在试图探究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山西为何至近代时却日渐败落下去的缘由。综观全书,除绪论外,主要内容依次分为水利、晋商、集体化三大部分。表面上,似乎这几个部分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当我们仔细地读完整本书之后,便可发现其中的奥妙所在。书中三大块内容背后贯穿了两条主线:其一,是从人口、资源、环境史角度研究明清以来山西社会历史的内在变革与外部局势;其二,是以山西为对象,从社会史角度开展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而且,这两条线索反映出了作者多年来从事社会史研究的一贯立场,那就是立足山西,研究山西,进而通过山西这个区域去丰富和构建对整体史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将其研究路径概括为小地方与大历史,再恰当不过了。也即是说,以小见大,既注重对山西区域社会内在历史机理的揭示,又对大的历史演进脉络给予充分的考究,宏观与微观,一般与具体,相辅相成。这也是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转向具体区域研究的学术潮流相一致的。近年来,行龙教授又大力提倡历史研究要走向田野与社会,要充分地将文献资料研读与田野考察相互结合,获得更接近真实的历史现场感(详见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P7)。同时,他还主张将“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从古代、近代引入现当代,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史的认识。”(《山西》,P70)以此两条线索,我们对《山西》著作中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安排自然会理解得透彻些,更能明了作者以“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为题的用意所在,真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首先,我们循着人口、资源、环境三要素的线索来看一看行龙教授在其书中对有关水利、晋商问题的探讨,限于篇幅,在此仅举例言之。就历史上水利与山西地方社会的关系问题,作者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有影响的成果。他的问题假设就是明清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三要素的良性关系日渐陷入失衡状态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口不断增长,垦荒增田日益扩大,森林植被因开发遭到摧残,结果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于是,水资源短缺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就是各地在对水的不断争夺过程中酿成的水案事件频频发生。
  当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不能和谐、平衡发展造成的后果不只是水量的减少、争水事件的发生,还会导致接连不断的灾害,使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摧残和损失。晋水流域的“峪水为灾”现象表面上看是由于暴雨形成的自然灾害,但其背后却是明清以来本地人口、资源、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我想,此番考察历史上特定地域社会变革的言论即使是用来反观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类似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在我看来,行龙著作中对水的问题的关注,还彰显了作者本人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就是从现实社会面临的问题出发,追溯历史,最后再从历史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来。
  除了以水为中心的讨论外,《山西》一书依照第一条线索还对明清以来晋商的兴衰史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在方法论意义上提倡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晋商与地方社会。行龙先生认为,尽管已有的晋商研究成绩斐然,但是明显的不足表现在对晋商本身的研究上,即就晋商言晋商,研究视野狭窄、单一,而且研究中人云亦云、就地徘徊现象也屡见不鲜。事实上,晋商作为一支称雄数百年的商帮群体,必然与其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风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当地社会变迁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晋商与地方社会”理应成为社会史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可以说,晋商研究只有在多学科、多视野的研究中才能大有作为,也才能对它在近代山西社会转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做出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为当前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经验和借鉴作用。在这一点上,行著中带给我们的诸多启发是值得关注的。在具体研究内容上,作者认为晋商与地方社会的人口流动、职业结构、婚姻观念、民风习尚、地方文化、经济生活、公共建设、社会赈济等问题应该成为晋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不过,就晋商这一历史课题而言,我以为目前还很有必要借鉴、吸收其他优秀研究成果,博采众长,内外兼修,要能够真正建构起一种融经验事实与解释体系有机衔接的宏观研究框架来。日本学者滨下武志以区域史的叙述方式,长期对中国和东亚周边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关系探讨,特别是“朝贡贸易体系”概念的提出(具体参见[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对于我们运用世界性眼光来解析晋商在中国近代史乃至现代世界贸易体系演进中的历史作用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说《山西》一书中的第一条线索考察分析的是近代史上的山西社会变革的话,那么,作为第二条线索的集体化时代则将研究的视线延伸到了现当代史的进路上来。就1949年前后中共革命与中国乡村研究而言,一般主要还都集中在所谓的党史、国史、革命史的宏观架构内,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书写惯例。相比之下,从具体、微观的视角出发,深入革命与乡村社会的内部,从农民生活的环境里自下而上地去研究,在中国现当代史研究中还是比较少见的。正是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行龙教授主张将社会史的研究路径引入到现当代史领域,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开辟出了新的学术生长空间。
  比如作者以《晋察冀画报》为考察中心,通过对画报创作的外在机制(设备、技术、编辑群体)和内在主题(战争、革命、生产、生活)的文本解读,用文字的形式为我们建构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中共革命“图像历史”。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行龙教授对集体化时期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的人生史研究,呈现出了在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农民个体在村庄与国家之间的生存图景。作者在书中解释道:“从李顺达对‘组织起来’的朴实理解中就能看出,作为农民个体,追求生存保障是第一位的,但是,作为政治符号,又促使其必须将个体生活的满足与国家革命和生产紧密衔接起来,而这样一种关系的出现也使我们理解了塑造一个劳模典型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其实,这是一项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个案研究。因为在整个集体化时代,塑造典型,用典型来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从而调动起更多的民众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建国大业”中,这也正是我们去解读这一时代变革演进的重要问题意识所在。
  所以,该书中对劳模李顺达人生史的历史书写,尽管看上去只是一位农村干部和他的村庄的微观研究,但是却把握住了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是如何进行变革的重要实践逻辑之一,即“典型治国”。
  如果将作者在《山西》中围绕第二条线索开展的晋察冀画报和劳模李顺达的研究分别概括为“文本”与“人物”研究的话,那么,对剪子湾村的历史解读则属于“村庄”研究的范畴。后者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在夹叙夹议的叙事手法下,勾画出了一个普通村庄在新中国前30年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从这些村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制度安排是如何贯彻到一个普通村庄并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显然,我们从“文本”、“人物”、“村庄”的具体研究中也可以看出小地方与大历史的学术关怀来。
  综上所述,对于“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而言,我通过解读《山西》书中的两条主线,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评论,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能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作者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责任编辑 袁剑)
其他文献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自身的习作素养加以提升,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一大关键性和紧迫性的教学问题。  一、我国小学生的习作问题分析  1.对于范文过度依赖  小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以及作文选获得作文范文,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会使得
今天,我像往常一样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身上的棉被变得又宽又重。我憋足了劲儿钻出被窝后,才发现自己变得像豌豆一样小,而我的小床却像大海一样宽阔。我又惊又喜,刚想蹦下床,突
期刊
在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基础上,善于捕捉有效的生成瞬间,就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一、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处理课堂的“生成性”问题时,我们首先必须坚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的原则。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课堂教学历来强调预设,强调严格按教案进行上课,这有其合理的一面,它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完整地学习系统知识。没有充分的一贯的预设,也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生成,那种认为不认
在《货币简史》中,加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货币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对在学术界和现实中占主导地位的货币学说的荒谬性、对酿成重大金融风暴的根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和批判,从而指出经济危机不断出现的原因在于尚未吸取的历史教训,为构建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谋划出一系列的方略,为未来金融管理方向提出一系列指导性的原则。  货币简史,[美]加尔布雷斯著,苏世军、苏京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
在今日中国语境中,盲目照搬罗尔斯"关心弱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建议,忘却罗尔斯所讲的基本政治自由、机会均等原则的优先性,回顾罗尔斯在一个成熟的宪政背景下谈问题,不仅误导公众思维,引发民粹主义恶果,更助长了政府集权的趋势,颇不利于改革事业的推进。
在我家的走廊上,放着一个大木头箱子,这个箱子是蜜蜂的家哦。它们已经来我家“做客”近5个月了。爸爸说:“是该到割蜂巢的时候了,过几天,就把它割下来,然后酿成蜂蜜。”“一定很有
大家都叫我粗心大王。今天,我要告诉你们我的两个粗心小故事,让你们看看我到底有多粗心。
唐瑾君把自己比做做嫁衣的入,许嘉璐先生则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把唐瑾和她的同事们比作“构筑入类心灵之桥”的建桥者。□唐瑾君策划编辑的书数以百计,但她的那片“林子”是有
苏教版小学数学的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每一学期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这时的学生和低年级相比,在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
一、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及内涵  感觉统合(SensoryIntegration,SI)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的英国生理学家C.S.谢林顿提出的。随后,美国加州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Ayres A.J.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对脑功能的研究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Theory)。她认为:感觉统合,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将人体机体器官的各个部分的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