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题展馆的设计方案为例,研究展览建筑设计在体现主题方面的意义,并对展览建筑主题设计的主题生成方法和主题表达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
展览建筑 主题 表达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36-02
展览建筑是传承文化与交流文明的载体。近年来,作为这一重要的角色,展览建筑在中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也带动了其主题设计的发展。在展览建筑的设计中,由于其性质的不同会采用不同的展示设计观念和展示设计方法,主题展馆的主题设计已成为展览建筑设计的重要趋势。
通过对展览建筑主题的理解,将主题表达在方案设计中进行实践。示例方案项目为沈阳世博园内展示关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主题展馆,其中世界遗产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古老的地球文明缔造的一个又一个自然造化的奇观,孕育的一个又一个饱含着人类智慧与劳动结晶的历史奇迹。”根据方案条件,结合方案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寒地特点,同时实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主题内容的传达,完成具有主题特色的展览设计方案。以下结合这一方案,对主题展览建筑的主题意义和具体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1 展览建筑主题的意义
“主题”是源自德国的音乐术语,指乐曲中的那一段主旋律,它是整首音乐中的核心思想所在。后来这一术语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文学创作中,主题被认为是通过利用文章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而在建筑创作中也有类似的意义。
1.1 主题是展览建筑的核心
在建筑创作中,“主题”则是建筑作品表现中的核心思想,主题展览建筑以其欲传达的主题为核心,并围绕这一特定主题创造展览建筑,运用建筑设计手段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展览建筑要传递给参观者的思想。不仅在创造展馆的建筑形式上,同时在营造展馆环境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上也要实现对建筑核心主题的体现。围绕核心主题设计的展览建筑如主旋律鲜明的音乐般让欣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展览的目的。
1.2 主题使展览建筑具有独特性
设计有核心主题的展览建筑,是依据展览建筑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状况、技术条件等限制,结合具体展览的内容和欲传达的意图,得出独具特色的创作思想,并以此为设计依据,指导完整的建筑设计过程。“意义在于针对具体的城市、文化和受众群体定位满足其需求,使建筑形式能够清晰、充分地表达创作主题并且具有独特性;其优势在于能够使建筑形式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深刻、全面、系统地表达创作者的设计思想。”
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展馆方案设计尝试通过具有主题层次的设计,摆脱展馆建筑的任意性,而使其具有唯一性,让参观者能够从整体到细节都体会到其特有的展示内容,让参观成为一次独特的经历,最终让参观者感受到设计者传达的设计思想。
2 展览建筑主题的生成
展览建筑的主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生成,除了结合背景条件的限制,设计者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决定了主题生成的方向,方案中主题生成采取的是对主题内容的解读,将展示内容进行信息整合,提出所理解的主题概念,并将主题元素进行提炼、抽象、转化等方式,最终实现将抽象意义的主题转化为具体建筑视觉化表达。
2.1 展览内容的解读与主题元素的提炼
示例方案中对展示内容的解读具体方式是通过了解比较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发现世界遗产中所存在的共同特点。通过具体名录比对解读发现:在文化遗产中有多文化交融的潜在宏观特点,如中国的布达拉宫、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在自然遗产中具有自然与历史融合产生出的壮丽奇观,如中国武陵源、非洲维多利亚大瀑布等;而中国的乐山大佛、印度的阿旃陀石窟等这样的双重遗产更是体现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相互融合。综上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总结,最后提出了本次设计的主题“融合”。同时“融合”主题与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状态相契合,在后续设计中这一主题将成为主要依据。
2.2 抽象主题元素的转化
建筑本身是可视的、具象的,而主题的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抽象的概念无法直接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作为其设计表达的直接元素,因此需要将抽象的主题概念通过一些转化的手法转化为可以直接运用的可视化元素,进而在建筑中得以表达。如示例设计中提出的主题“融合”,能够体现“融合”这一抽象概念的可视化元素有很多,如颜色的“融合”、符号的“融合”、不同形体的“融合”等都是可视的融合元素。可视化元素不但要能体现融合的主题,还不能与展示内容相脱节。在本方案中采用的是可视的形态“漩涡”,“漩涡”的形成为两股或两股以上方向、流速、温度等存在差异的能量相互接触时互相吸引而缠绕在一起形成的螺旋状合流。可以说有差异的地方就有形成漩涡的可能。因此“漩涡”不但符合世界文明交融的状态,而且与“融合”的定义不谋而合。因此“漩涡”的形态成为方案建筑表达中的可视化元素(图1)。
3 展览建筑主题的诠释
诠释主题则是主题展览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设计中实际操作的过程,从建筑形体到建筑细部,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空间都围绕建筑的主题进行设计表达。最终诠释出具有主题含义和具有唯一性的展览建筑。
3.1 建筑形体对主题的诠释
建筑形体需围绕主题展开,在转化的可视化元素基础上进行表达诠释。本方案运用主题“融合”转化的“漩涡”的具象形式,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结合符合寒冷地区建筑“体形系数”越小越节能的特点,将建筑平面限定为其他条件相同时体形系数最小的“圆形”的集中式布局,最后用体形切割的手法塑造出具有流动感的“漩涡”式的建筑造型(图2),使建筑形体诠释出“漩涡”的建筑主题可视化形态。
3.2 空间流线对主题的诠释
在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对主题的表达是整个展览建筑主题表达的核心,空间的形式与变化可直接牵动参观者的心理变化及对展示主题内容的深切感触。方案中建筑展厅空间流线为了符合建筑的“融合”的主题,首先结合建筑外部形态设置螺旋上升的展示形式,然后采用以“地球文明的进程”为线索的进程式展示流线,分别展示“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融”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式主题,诠释具有主题性的展览流线。主展厅的展示空间分割成由小到大变化的空间,结合展厅渐变式变化的采光,实现空间变化对应进程式流线,最终达到对主题的诠释。
3.3 景观环境对主题的诠释
对主题的表达不但是建筑本身的表达,其周边的景观环境设计同样可以对主题进行充分的诠释,以真正实现主题从内到外的统一表达。本方案建设用地开阔且周边自然景观环境较好。总平面设计从基地周边道路与环境入手,根据园区场地的限定确定主次入口及道路的设置,设计中将整个道路、水体、绿化相互交织以延续建筑形体的“漩涡”形态,营造出优美的基地景观环境,并在呼应基地周边的曲线道路形态的同时,完成了对主题的诠释(图3)。
结语
本设计方案针对展览建筑设计特点,结合展览建筑的主题设计意义,从生成主题到诠释主题的具体步骤,提出对展览建筑主题设计的理解。本方案是对展览建筑主题设计的初步探索,其对象具有局限性,不是主题设计的唯一方法,更多的设计方法还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以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题展馆的设计方案为例,研究展览建筑设计在体现主题方面的意义,并对展览建筑主题设计的主题生成方法和主题表达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
展览建筑 主题 表达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36-02
展览建筑是传承文化与交流文明的载体。近年来,作为这一重要的角色,展览建筑在中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也带动了其主题设计的发展。在展览建筑的设计中,由于其性质的不同会采用不同的展示设计观念和展示设计方法,主题展馆的主题设计已成为展览建筑设计的重要趋势。
通过对展览建筑主题的理解,将主题表达在方案设计中进行实践。示例方案项目为沈阳世博园内展示关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主题展馆,其中世界遗产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古老的地球文明缔造的一个又一个自然造化的奇观,孕育的一个又一个饱含着人类智慧与劳动结晶的历史奇迹。”根据方案条件,结合方案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寒地特点,同时实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主题内容的传达,完成具有主题特色的展览设计方案。以下结合这一方案,对主题展览建筑的主题意义和具体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1 展览建筑主题的意义
“主题”是源自德国的音乐术语,指乐曲中的那一段主旋律,它是整首音乐中的核心思想所在。后来这一术语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文学创作中,主题被认为是通过利用文章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而在建筑创作中也有类似的意义。
1.1 主题是展览建筑的核心
在建筑创作中,“主题”则是建筑作品表现中的核心思想,主题展览建筑以其欲传达的主题为核心,并围绕这一特定主题创造展览建筑,运用建筑设计手段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展览建筑要传递给参观者的思想。不仅在创造展馆的建筑形式上,同时在营造展馆环境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上也要实现对建筑核心主题的体现。围绕核心主题设计的展览建筑如主旋律鲜明的音乐般让欣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展览的目的。
1.2 主题使展览建筑具有独特性
设计有核心主题的展览建筑,是依据展览建筑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状况、技术条件等限制,结合具体展览的内容和欲传达的意图,得出独具特色的创作思想,并以此为设计依据,指导完整的建筑设计过程。“意义在于针对具体的城市、文化和受众群体定位满足其需求,使建筑形式能够清晰、充分地表达创作主题并且具有独特性;其优势在于能够使建筑形式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深刻、全面、系统地表达创作者的设计思想。”
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展馆方案设计尝试通过具有主题层次的设计,摆脱展馆建筑的任意性,而使其具有唯一性,让参观者能够从整体到细节都体会到其特有的展示内容,让参观成为一次独特的经历,最终让参观者感受到设计者传达的设计思想。
2 展览建筑主题的生成
展览建筑的主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生成,除了结合背景条件的限制,设计者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决定了主题生成的方向,方案中主题生成采取的是对主题内容的解读,将展示内容进行信息整合,提出所理解的主题概念,并将主题元素进行提炼、抽象、转化等方式,最终实现将抽象意义的主题转化为具体建筑视觉化表达。
2.1 展览内容的解读与主题元素的提炼
示例方案中对展示内容的解读具体方式是通过了解比较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发现世界遗产中所存在的共同特点。通过具体名录比对解读发现:在文化遗产中有多文化交融的潜在宏观特点,如中国的布达拉宫、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在自然遗产中具有自然与历史融合产生出的壮丽奇观,如中国武陵源、非洲维多利亚大瀑布等;而中国的乐山大佛、印度的阿旃陀石窟等这样的双重遗产更是体现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相互融合。综上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总结,最后提出了本次设计的主题“融合”。同时“融合”主题与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状态相契合,在后续设计中这一主题将成为主要依据。
2.2 抽象主题元素的转化
建筑本身是可视的、具象的,而主题的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抽象的概念无法直接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作为其设计表达的直接元素,因此需要将抽象的主题概念通过一些转化的手法转化为可以直接运用的可视化元素,进而在建筑中得以表达。如示例设计中提出的主题“融合”,能够体现“融合”这一抽象概念的可视化元素有很多,如颜色的“融合”、符号的“融合”、不同形体的“融合”等都是可视的融合元素。可视化元素不但要能体现融合的主题,还不能与展示内容相脱节。在本方案中采用的是可视的形态“漩涡”,“漩涡”的形成为两股或两股以上方向、流速、温度等存在差异的能量相互接触时互相吸引而缠绕在一起形成的螺旋状合流。可以说有差异的地方就有形成漩涡的可能。因此“漩涡”不但符合世界文明交融的状态,而且与“融合”的定义不谋而合。因此“漩涡”的形态成为方案建筑表达中的可视化元素(图1)。
3 展览建筑主题的诠释
诠释主题则是主题展览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设计中实际操作的过程,从建筑形体到建筑细部,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空间都围绕建筑的主题进行设计表达。最终诠释出具有主题含义和具有唯一性的展览建筑。
3.1 建筑形体对主题的诠释
建筑形体需围绕主题展开,在转化的可视化元素基础上进行表达诠释。本方案运用主题“融合”转化的“漩涡”的具象形式,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结合符合寒冷地区建筑“体形系数”越小越节能的特点,将建筑平面限定为其他条件相同时体形系数最小的“圆形”的集中式布局,最后用体形切割的手法塑造出具有流动感的“漩涡”式的建筑造型(图2),使建筑形体诠释出“漩涡”的建筑主题可视化形态。
3.2 空间流线对主题的诠释
在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对主题的表达是整个展览建筑主题表达的核心,空间的形式与变化可直接牵动参观者的心理变化及对展示主题内容的深切感触。方案中建筑展厅空间流线为了符合建筑的“融合”的主题,首先结合建筑外部形态设置螺旋上升的展示形式,然后采用以“地球文明的进程”为线索的进程式展示流线,分别展示“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融”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式主题,诠释具有主题性的展览流线。主展厅的展示空间分割成由小到大变化的空间,结合展厅渐变式变化的采光,实现空间变化对应进程式流线,最终达到对主题的诠释。
3.3 景观环境对主题的诠释
对主题的表达不但是建筑本身的表达,其周边的景观环境设计同样可以对主题进行充分的诠释,以真正实现主题从内到外的统一表达。本方案建设用地开阔且周边自然景观环境较好。总平面设计从基地周边道路与环境入手,根据园区场地的限定确定主次入口及道路的设置,设计中将整个道路、水体、绿化相互交织以延续建筑形体的“漩涡”形态,营造出优美的基地景观环境,并在呼应基地周边的曲线道路形态的同时,完成了对主题的诠释(图3)。
结语
本设计方案针对展览建筑设计特点,结合展览建筑的主题设计意义,从生成主题到诠释主题的具体步骤,提出对展览建筑主题设计的理解。本方案是对展览建筑主题设计的初步探索,其对象具有局限性,不是主题设计的唯一方法,更多的设计方法还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