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恒久的安全感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wei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李博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毕业,两年后成功举办首次个展“啵一个”并一举成名,作品卖出了同龄艺术家几乎不可高攀的价格。六年后,他的新作展“抽离下的空白”在杨画廊落下帷幕。有人对他的改变感到不可思议,也有人对他的蜕变惊喜赞叹。而他想做的只是:把心底最柔软的那部分亮出来给你看,因为那最动人。
  S=surface L=李博
  S:从首次个展到最新个展,你如何解释这期间的“巨大”变化?
  L:实际上全是我的生活。那是当我走向社会、看到事物的更多层面后,从个人的感觉走向社会的变化。
  S:这次展览,你用十件作品,主要想表达一个内容?
  L:表达的是我“身份转换”的整个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对我来说还是挺伤心、挺难受的,但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从象牙塔里出来以后承担的社会角色,要顾及周边的人同时还要避免伤害。所有在平面上的作品都叫一个名字《空白》,另两个装置,一个是《客厅》,一个是《白旗》。
  S:在微访谈中你有提到“安全感都是暂时的”,但《客厅》却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
  L:这个展览的名字叫做“抽离下的空白”,你可以看到整个这些作品里,人行道是白色的,打字机打出来的纸也是白色的,包括我用标线在客厅里圈出来的安全区域也是白色的。其实这个“白色”在我作品里,等于说是一个安全的东西,是在人们条件反射情况下的安全感。比如人们都觉得走人行横道是安全的,但是我出过两次车祸,全是在人行横道上。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所认为的安全感,到底是不是这样?比如这种安全的符号给我们带来的是真正的安全,还是一种更危险的东西?
  我觉得现在社会的待客之道,就像《客厅》。在我看来现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许一个笑脸里面都是危险的提示。所以我做了那些钉子,让它们来回地动。是把那种隐藏在身边的危险做出来了,让它们忽远忽近。其实重点不在于思考这些对质的关系,而是自己身处于这个世界各种联系之间的细微变化。
  S:那么《白旗》呢?
  L:就像我说“其实所有的安全感都是来自内心”,永远都是那样。《白旗》是我给自己写的一本书,这么多年的伤害,包括你所感觉到的东西,很多是没法说出来的。就像你给人写传记一样,写不出来传主真正的生活方式,包括他受到的伤害,他的感觉只有他自己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
  S:你对别人的误解怎么看?
  L:很多人说我以前的作品很卖钱,还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钱很重要,但是你也要尊重生活。以前是架上画现在是装置,市场肯定比原来小。还有就是我以前的作品看着都挺激情,挺五颜六色的,突然一下没有颜色了。我觉得没什么,这都是我不同阶段的生活。我做作品,是把我心里最柔软的那部分拿出来。因为大部分人是不会把心里最柔软的东西给别人看,或让别人触碰,但在我看来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才是最真实最动人。这也是我说的“做什么不重要,你的心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正念的东西,用一种反向的思考提示来解答。
  S:什么才是你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面呢?
  L:我在微访谈结束语里说“先别环保了,人心都黑了”。听起来挺绝望的,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其实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比如环保、保护动物,它们看似善意,但我觉得都太表面,没真正触动人们的内心。这种形式是没错的,必要的。但是,到底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什么?我只想让人体会到在我作品里看似很沉重的东西,如果反思一下或许能找到自己的心。我们做的某些事,比如伤害别人,不管是刻意伤害还是无意伤害,这些事情到底有没有必要去做?
其他文献
五月,火红的月份。当我们轻轻地翻开日历,看到那一连串的节日,  你会明白我们为什么把五月称为“红五月”,  国际劳动节、中国青年节、国际护士节......  无一不承载着人类那不懈的奋斗与梦想,  就像本期我们为您端上的这一盘盘川菜里火红的朝天椒,  把我们带到那升腾的岁月,去品味,去回味。    川菜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据史书记载,它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历代典籍和各个朝代的
期刊
“范儿”这个词,有着“劲头”、“派头”、“风格”之意。其意相近于“气质”、“有情调”。黄磊就是个挺有范儿的人。他的身份有很多,教师、导演、演员、歌手。他在荧屏上活跃了很多年,是很多现在的美少女和那些曾经的美少女们的梦中情人。他很帅。他是乐观、豁达的人,笑起来很爽朗,没架子。他站在那里,给人的感觉是,你只能用“偶像”二字来形容他,还是绝对的偶像。他的做派,给人浑然天成之感,很真实,不掩饰、不做作。和
期刊
法裔设计师尼可拉斯·莫伊格内(Nicolas Le Moigne)在近些年广受关注,究其原因,他自称仅是因为“节省了废旧材料的降解成本”。  莫伊格内至今还记得自己最初的作品:用一次性塑料瓶与塑料握柄组合成的水壶。当时那件作品虽几乎毫无技巧可言,却已暗示了他后来的发展方向。当与家人搬到瑞士时,莫伊格内对这个民族的“一丝不苟”精神只是有所耳闻。直到学生时代参观了一间生产强固型水泥砖瓦的工厂后,他才真
期刊
在最近落幕的“迪拜设计日(Dubai Design Days)”上,一批出自当地设计师的作品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其中为我们呈现作品的当地设计师多数出自黎巴嫩。他们将贝鲁特选为自己的发展基地,一面朝向西方,一面从传统工艺中寻求答案。  在阿拉伯国家中,黎巴嫩是最“西化”的,欧美文化对其影响最深。近代以来,黎巴嫩成为阿拉伯文明复兴的摇篮之一。由于濒临地中海,人口又以基督教徒居多,因而更能吸收来自欧洲的思
期刊
如果说摄影是时间的艺术,它将精彩的一瞬间永远保留下来,那么居住在纽约的丹麦艺术家Peter Funch的作品却将无数个瞬间巧妙地融合在了一个画面中。  Peter Funch是我在第四届曼海姆·路得维希·海德堡摄影节上认识的,当时他的参展作品是“通天塔传说(Babel Tales)”,一开始我对他的创作方法颇为好奇,在摄影节期间举行的艺术家访谈中,我才了解到了他作品的深层次含义以及令人叫绝的创作手
期刊
在服装设计里,常有残缺、诡异、反常的设计:Marques Almeida的“反潮流丹宁”、Nhu Duong的假编织、Copperwheat被砸碎的朋克等,将传统意义上的“美丽”重新定义,从而将美更加风格化——谁都有权定义美。  Marques Almeida:丹宁里的年轻密码  丹宁牛仔可以玩儿出什么花样儿?这普通的斜纹布除了贴身的牛仔裤、肥大的牛仔衣、重水洗和化学染料等等之外,Marques
期刊
世界时腕表的发明打破了时区的界限,不管你是《80天环游地球》中的弗雷亚斯·福格还是终日遨游天际的商务金领,把握准确时间不再是困难的事,每一只彰显瑞士工艺的世界时腕表为“精准化”时间需求提供可靠的各地时间保障。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不曾谙晓孔孟之道的瑞士制表师,却在疆界分明的世界时腕表中演绎了另辟蹊径的无为而治与世界大同。  Patrimony Traditionnelle世界时间腕表  VACHERO
期刊
顾德新作品展《重要的不是肉》正在尤伦斯展出。顾德新并没有出席发布会,自从宣布退出艺术界之后,这些事,“跟我已经没有关系了”。  2009年5月2日,顾德新宣布:离开艺术界,不再创作作品,不再参加任何展览。这件事情的意义仅仅在于,他不再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活在这个世界上,而只是一个“人”。当一个人脱离了任何一种身份,只是以一个“人”的原生状态活着的时候,才叫回归。  “回归”后的顾德新不用手机,不应酬
期刊
1965年,一件名为F-111的油画作品首次在纽约展出。当时,有评论质疑它能否历经岁月洗礼而成为经典作品。47年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正在重新展出这件作品,给了当年的评论家掷地有声的回答。不仅作品本身鲜亮如初,它带给观众的新鲜感也不减当年。  做着梦都能画出威士忌瓶子  F-111的作者詹姆斯·罗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1933年出生
期刊
“艺术”、“设计”、“奥迪”,三个彼此独立却息息相关的名词。作为全球最强设计品牌之一的奥迪,在过去四十多年中,从未间断与全球顶级艺术和设计领域的亲密对话与无间合作。如今,奥迪已经成为全球诸多顶级艺术与设计活动及顶尖艺术家最亲密的合作伙伴,“跨界”更成为品牌对艺术与设计支持的独特标签。  卡尔·拉格菲尔德 Karl Lagerfeld  时装大师的镜头  卡尔·拉格菲尔德是当今世界最顶级的时装设计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