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峰小说研究浅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lzjz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的兴起,伴随着马原、莫言、残雪,洪峰这个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知。洪峰早在1983年就开始了小说创作,处女作《啊,山冈上的小白杨》,发表于《绿野》,并获得了“绿野”金牛奖。文学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他而让他声名大振是在1986后的那些作品,如《瀚海》《奔丧》《极地之侧》等。
  纵览洪峰创作历程,我们会发现他在写作技巧,写作精神内核的延展上不断走向成熟。和许多的先锋作家一样,洪峰前期的作品中的叙事和表现手法等有着模仿西方的痕迹。对于洪峰的小说不能简单的分类,他的作品在叙述技巧层面体现了先锋精神,在内容层面上具有写实小说的倾向。所以他的小说风格被界定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先锋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新历史主义”“新现实主义”“新感觉主义”等等,不一而足,这表明了洪峰创作的难以界定性。
  
  一.生活与真实
  
  如果说马原擅长做纯粹的叙事“游戏”,孙甘露借语言表达某种状态,洪峰则是侧重于凭借故事书写生活。洪峰说:“我希望我是在按最严格意思上的现实主义讲故事,虽然我清楚这个主义和其它主义一样不能解释生活更无法安排生活……你不要指望它和你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也不必指望它和你的生活有什么相同。你只须确信,洪峰所讲述的故事——真实。”[1]他竭力让读者相信,他写的东西是真实的,他自己进入故事,小说里的叙述者就叫洪峰。
  他以不加粉饰的笔触,描摹生活的本原面目。他想用他的小说告诉人们:我写的就是真实的生活。对于生活,他没有天真的幻想和诗意,透过生活的表象,他看到了种种表象之后的真实,做出了他的结论:“我的结论也只能是:生活就是生活,一切就是一切。”[2]何志青[3]认为,将对叙事文本艺术形式的前卫探索和对人的存在的关怀紧密相连,是洪峰的显著特点。
  
  二.生命与性爱
  
  人类社会的三种最基本关系是:生存关系,性爱关系和经济关系。而生命之始和性爱是紧密相连的。性在洪峰的作品里不是肮脏、丑陋,更多的是通过性爱传递着人对生的困惑,对死的恐惧和对生命之困境的超脱。
  “在《东八时区》及此以前的大多数小说中,洪峰总是以性爱作为理解生命的逻辑起点,企图通过性爱来复苏生命的原欲,当心理体验和幻觉回忆式的性爱无法拯救现实人生时,他有时干脆就弃心理与现实的矛盾于不顾,将其演示为一场蓬蓬勃勃的原欲意义上的现实性性爱运动。”[4]
  从这个层面上说,洪峰的小说是在以性爱为媒介,他要体现的正是一种生命意识,对本真的追求。多数的批评家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了深层的含义,而没有从世俗的角度出发,把此类描写误读为低级趣味,也是让人欣喜的。
  
  三.渎神与内省
  
  变神圣为平淡,变崇高为日常的调侃与戏谑,这是洪峰的《奔丧》和《瀚海》带给人们的感受, “《奔丧》的‘渎神’意义表明‘大写的人’无可挽回地颓然倒地,它怂恿着叛逆子们无所顾忌越过任何理想的障碍。”[5]洪峰《瀚海》对自己家族反讽性描写同样给人以观念上的强烈震憾。性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在的纽带。洪峰就是在这样的“超脱”于事外的叙述态度中,提出了一个内省的主题:“我是对自己负责,对我自己的生命和欲望负责,还是对一种纲常伦理道德秩序负责?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洪峰试图用他的作品向人们诠释的,他一直试图探询,努力寻求着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洪峰小说以他先锋的叙事手法,特异的人文关怀,执著的生命探索而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谋得一席之地。我们有理由期待,洪峰以他的不懈努力会有更好的作品问世。但是,总的看来,对洪峰小说研究还十分有限的,这也有待于评论家的进一步开掘和努力。
  
  注释:
  [1]洪峰,《重返家园》小说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
  [2]洪峰,《瀚海》,《湮没》小说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1月,第163页
  [3]何志青,女,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
  [4]节选自史铁生《读洪峰小说有感》
  [5]艾云,《洪峰的罪与罚》,当代作家评论, 1994年 05期
  
  参考文献:
  1、何志青,《洪峰叙事文本的张力》,社会科学战线, 2000年 01期
  2、毕光明,《洪峰小说性爱描写的意义》,文科教学1994.1
  3、艾云,《洪峰的罪与罚》,当代作家评论, 1994年 05期
  
  刘文娅,教师,现居江西武宁。
其他文献
无可否认,在中国现代以来的叙事语境中,“城市”和“乡村”双峰并峙的背后是一种尖锐的价值立场对立,“乡村”从来没有真正接纳过“城市”,哪怕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一种被称之为改革的狂热意识形态席卷城乡大地的时候,它们短暂的和睦也不过是各行其是而已。然而文学的视界里,对立保持了一种永久的敌意却从未演化成战争,因为这里隐含着一种先天的不对等:乡村是不容置疑的道德优胜者,它保持了理所当然的仇恨和敌意,而城市则只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
作文实践性强,多写方能语感敏锐,多写方能文从字顺。作文,归根结底,仍要求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且思且写,且写且思。但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如何能让学生在多读的同时多写?我在实践中,发现片断训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片断训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短小灵活,不拘一格。花较短时间,就某一方面来写,长短不拘,信手拈来,海阔天空。它让学生消除了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语文的非直线累进性,决定语文需花
鲁迅一生虽然从来不相信什么《创作法程》、《小说作法》之类教人死背条条、脱离生活、不切实际的“秘诀”,但始终主张青年学生要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重视写作技巧的训练,并特别指出要从名家名作的初稿与定稿对照中,悟出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寫的道理,认为这是教人作文“极有益处”的好方法。鲁迅作品在新课标中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求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领会鲁迅写作技巧中提高写作能力。从选入新课文的
新的语文教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安排在每一个阅读教学单元之后,与阅读教学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了现行语文教材的新体系。  这种新体系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更是语文学科科学发展的结果。但纵观近几年广大一线教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情况,形势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简单理解“综合性”,在学习中盲目地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让综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可见教师的重要性;“一个优秀教师不能替代所有的教师”,足见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它也是必须的。    一 自我发展的愿望是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前提    要想教师专业成长就需要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愿望,否则就是有名师亲自培养也无济于事。  家鸡是由野鸡演变而来的,但家鸡却飞不起来,是因为它太满足于人类提供给它的“优越生活”了,缺乏像雄鹰一样展翅
中美教材对比之下的优劣,可以说各家有各家的说辞,不过对经历了十几年应试教育折磨的学生来说,不管是美国教材也好,美国教育制度也好,都是隔山望风景,江山无限美,俗话说“老婆永远是别人的好”,很多同学对待中美教材估计也有这样的想法。难道中国教材在美国教材前真的如此不堪一击么?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下面我们就谈谈中国教材的必然性。    一、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厚重决定了中国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    个
最近,听了不少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面对同一文本,由于施教者解读角度不同,所以教学设计和风格呈现出相异的模式。不过,笔者觉得有的课听来让人如舟行碧波,轻松自如;有的听来则如负重登山,艰难苦涩。如何会产生如此洞天之别呢?经过比较发现,切入点的选择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教学时,合宜的切人模式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那么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该怎样寻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解读文章
一    “二十个世纪天国的循环往复/使我们疏远了上帝,接近了尘土。”1934年艾略特在合唱诗《岩石》中这样写道。在他看来,“二十个世纪”,人类迄今的纪元史,就是一部疏远上帝,接近尘土的历史。这一历史是这一人类时间的意义吗? 艾略特的回答是肯定的。  “疏远上帝”,意味着神圣信仰的解体,意味着人心衰败,意味着生存的全面非精神化和意义世界的荒芜。依西方传统,“心灵”是人获得实存的基础,一个无心的人是
一    镇球第一次见到鹤子时才十七岁。那是在一九七五年底,他被所在的工厂派到辖区派出所,充当治安联防队员。他干得不坏,很快成了一名骨干队员,没多久还被提拔为一个三人小分队的队长,负责城西地段的夜间治安。在镇球的朋友和邻居印象里,他那段时间变得沉默寡言,一身神秘的气息,而且很难看到他的踪影。事实上,镇球白天基本上都在家里睡觉,睡得很沉很沉。天黑下去了,他才醒来。晚上八点他准时来到派出所,先是会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