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美教材比较看中国语文教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ping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教材对比之下的优劣,可以说各家有各家的说辞,不过对经历了十几年应试教育折磨的学生来说,不管是美国教材也好,美国教育制度也好,都是隔山望风景,江山无限美,俗话说“老婆永远是别人的好”,很多同学对待中美教材估计也有这样的想法。难道中国教材在美国教材前真的如此不堪一击么?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下面我们就谈谈中国教材的必然性。
  
  一、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厚重决定了中国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
  
  个人觉得,美国建国短短的两百年,较之中国的历史来讲,其建国时间充其量无非仅中国的一个朝代,它的文化历史与中国相比,可谓是九牛一毛,美国历史的短暂决定了美国语文教材所能教学生的内容大大缩小,远不及中国来得厚重而庞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有更充裕的空间让学生去做研究,深入教材。
  从纵向看,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从横向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等领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而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含义深刻,以上总总使得中国语文教材需要灌输给学生的内容太多太多,这样的情况下,像美国一样对一篇课文做如此深入的剖析,恐怕学完一册语文书,要花上更长的时间。语文让学生掌握的内容太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它缺乏一定的深度,但这并不能断定中国语文教材就远不及美国语文教材。只能说,美国教材更注重学生的深入研究能力,而中国教材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二、中国的大一统及政治国情决定了中国语文教材的统一性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因此在美国同种科目的教材具有不同的内容,其多样性的特征既是必要也是必须的。美国教材的多种多样让学校以及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然而这么优越的教育环境下也有它的盲点,由于教材的多样性,教育机构很难保证每本教材的质量,这就让很多选错教材的学校遭遇了悲剧。教材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不同州用不同教材,不同的学校也用不同的教材,全国各地使用不同的教材,教材的不同步性也让各地和各学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国家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掌握各地的教学水平,这给教育的共同进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统一、文化的统一,使大一统思想完全融合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统一的思想加之民族的繁多,国土的辽阔,都不得不使教育也采用统一化,这是政治的需要,同样也是国家稳定的需要。各地区采用统一的教材,也是教育平等的一种体现。假设,我们国家也与美国一样采用不同教材,实现教材的百花齐放,那么西部偏远地区,西南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的教材质量谁能保证?因此,只能实行全国大部分地区教材的统一,尽量缩短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同样语文教材的统一化也是符合国情符合当前教育现状的选择,它的存在必然有其价值的体现。
  
  三、中国的儒家文化决定了中国语文教材的功利性
  
  儒家文化提倡“学而优则仕”,学习除了提高个人素质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在这个社会谋求一职。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语文教材或多或少地具备了一些功利性,它注重學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很少关注学生如何快乐地学,如何创造性地学,虽然这样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但就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这样的教材却是相对比较合适的。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中国语文教材选择了同美国教材一样的内容,我估计其很快就会被中国社会的现状所淘汰,因为这样的教材完全不适合当今选拔人才的要求。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体现:一流的基础教育,二流的中学教育,三流大学教育。不可否认,中国的基础性教育在全世界所带来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现在美国很多学校也在借鉴中国的基础教育制度,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教育指导,教材内容都有很多值得改善和提高的地方,中国语文教材同样也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可否认美国语文教材很多方面的优越性是中国语文教材所无法达到的,但我们也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中国的语文教材也有它可圈可点的闪光处,社会在进步,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相信未来中国语文教材会有更大的改善和提高。
其他文献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诗歌应该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怎样鉴赏诗词就显得很重要。然而纵观诗歌教学的现状,诗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客观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许多教师由于长年形成的应试教学习惯,对于一篇名作很少
教师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提高学生的素质,传播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培育健全、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前途未来充分表现出一种渴求和希望,班主任就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用爱心塑造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理解人生、理解社会,达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道德的目的。    一、班主任的工作性质决定必须爱学生    人类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文化
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
排序题是近几年来高考题中常见的语言知识运用类题型,虽然常考,但这道题得分率一直不高。究其根源,与此题题型的时常变化不无关系。纵观近几年高考排序题,题型主要是两种:一、排列式,给出若干句子,要求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这种题或是出现在第一卷的第一大题,给出排列好的四种答案供考生选择;或是出现在第二卷的第六大题,由考生自己填写序号,这种题难度较大,往往排错一个就会导致失全分。二、嵌入式,给定一段话,按
无可否认,在中国现代以来的叙事语境中,“城市”和“乡村”双峰并峙的背后是一种尖锐的价值立场对立,“乡村”从来没有真正接纳过“城市”,哪怕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一种被称之为改革的狂热意识形态席卷城乡大地的时候,它们短暂的和睦也不过是各行其是而已。然而文学的视界里,对立保持了一种永久的敌意却从未演化成战争,因为这里隐含着一种先天的不对等:乡村是不容置疑的道德优胜者,它保持了理所当然的仇恨和敌意,而城市则只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
作文实践性强,多写方能语感敏锐,多写方能文从字顺。作文,归根结底,仍要求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且思且写,且写且思。但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如何能让学生在多读的同时多写?我在实践中,发现片断训练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片断训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短小灵活,不拘一格。花较短时间,就某一方面来写,长短不拘,信手拈来,海阔天空。它让学生消除了对作文“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语文的非直线累进性,决定语文需花
鲁迅一生虽然从来不相信什么《创作法程》、《小说作法》之类教人死背条条、脱离生活、不切实际的“秘诀”,但始终主张青年学生要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重视写作技巧的训练,并特别指出要从名家名作的初稿与定稿对照中,悟出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寫的道理,认为这是教人作文“极有益处”的好方法。鲁迅作品在新课标中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求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领会鲁迅写作技巧中提高写作能力。从选入新课文的
新的语文教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安排在每一个阅读教学单元之后,与阅读教学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了现行语文教材的新体系。  这种新体系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更是语文学科科学发展的结果。但纵观近几年广大一线教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情况,形势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简单理解“综合性”,在学习中盲目地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让综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可见教师的重要性;“一个优秀教师不能替代所有的教师”,足见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它也是必须的。    一 自我发展的愿望是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前提    要想教师专业成长就需要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愿望,否则就是有名师亲自培养也无济于事。  家鸡是由野鸡演变而来的,但家鸡却飞不起来,是因为它太满足于人类提供给它的“优越生活”了,缺乏像雄鹰一样展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