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意盎然映银版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bin198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英国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发明的“光像图”(Photogenic Drawing)、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发明的“日光成像”(heliography)、法国人伊波利特·贝亚尔(Hippolyte Bayard)发明的“纸本正像”(photography on paper)等工艺如何领先,毕竟是在巴黎的1839年8月19日那天向世界郑重宣告:法国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发明的“达盖尔法银版照相”(Daguerretype)标志了摄影术的正式诞生。
  摄影史书(Book of Photography, by Anne H.Hoy)如此描述银版照相术公开的那个动人时刻:“……每个人都侧耳倾听,但谁都没听懂。人们把发言者们包围得水泄不通,不停地往前凑,争取多打听到一星半点儿的消息……一小时后,所有光学商店都被包围了,但是上哪儿去搜罗这么多的相机来满足未来的银版照相大师们的需求呢?不出几天,巴黎每个广场的教堂和宫殿前面,都排列着一个个支在三脚架上的‘暗箱匣子’。物理学家、化学家、首都所有有学问的人都在擦银版,就连中产阶层的杂货商,也发现自己不可能继续抵挡这种只需花费少许钱财,就可以享受到的先进技术之诱惑,不就是消耗些碘和银嘛。”
  那必然是个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巨大观念革新的非凡时刻,以达盖尔命名的银版照相方法,不仅是第一种可供普遍使用的摄影工艺,而且从摄影术的这个开端当口,就创造出一个无与伦比的优质影像典范。
  摄影术肯定在人类的发明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无疑延伸和扩展了人体的肉眼观看范围,并从思维观念上加强深入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因而人类社会历史的瞬间情形,从带有明显主观痕迹的文字和绘画描摹,一举革新到具有客观见证性质的影像记录。达盖尔法银版照相术,便是这个人类伟大进程的标志性事物,银版照相所特有的那种完全无颗粒的、光泽映显的银色细腻影调,至今依然具有摄影学上最精美的影像品质。从视觉美学和艺术史的意义而言,达盖尔法银版照相开启了人类视觉审美形式的新纪元,为此后迅猛发展起来的摄影艺术以至于整个现代艺术开辟出通衢大道。
  达盖尔法银版照相作为摄影术发明的第一种信息传播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媒介,奠定了摄影之为艺术的坚实根基。进入21世纪的数码影像科技时代,摄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强劲表现形式,古为今用成为前卫艺术的一种流行手法。例如,众多的摄影艺术家采用湿版法工艺(wet plate process)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在1851年由达盖尔法银版照相催生和流行的胶棉卤化银湿版成像工艺,在技术操作方面是对前者的革新。但是在当前运用摄影术早期工艺方法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现象中,罕见有采用因技术复杂而难于掌握的达盖尔法银版照相的成功案例。
  日本摄影艺术家新井卓(Takashi Arai),是目前以银版法为主施行摄影创作的翘楚,据称他是全世界能够拍摄8×10英寸银版的仅有的三位摄影家之一。新井卓将其银版感光媒介的照相方法名之为D-Type(unique image object made of silver plate),在他的手上,神奇地做到了将摄影术发明之初的达盖尔法银版照相来了个精彩的旧貌换新颜。在这个意义上,新井卓这个东方人传承了西方文明的一项成果,起死回生了过时已久的达盖尔法银版照相术,并将其摄影美学特质继续发扬光大。
  1978年6月5日出生于日本川崎的新井卓,毕业于东京摄影学院,任职京都艺术与设计大学、东京摄影学院和日本摄影研究院的讲师。近年来,新井卓的多个系列银版摄影作品,曾经在东京的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横滨艺术博物馆、川崎市博物馆和全日本的许多画廊,以及美国费城、法国马恩、中国北京和上海、越南胡志明市的画廊和摄影节展出。
  新井卓以其古朴的光顾视线,恣意游弋于世间的山川田野和都会街头,无论自然风光和市井百态,在新井卓亲自手工作业的银版影像上,皆被罩以一层撩人幽思的绵绵古意。银版照相术特有的那种难为取代的影像美感和艺术魅力,经由新井卓妙手操持得丝丝入扣。举凡所见事物,皆可入眼而曝光,幻化为一块块殷实透亮的银版成像。今人观之,于惟妙惟肖的影像间,感染着先人初得摄影术时之由衷喜悦。
  新井卓的银版照相艺术,寓现代观念于古典技法,寄美学造诣于工艺游戏,在弘扬摄影原始美感的同时,更将此古法工艺之无复制性的独版影像特性,造成堪与独一无二画作类似的艺术收藏价值,堪称难能可贵。
其他文献
由于写书所需,自己花了很多心思研究闪光灯,试用了国内外众多品牌闪光灯,希望能将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谈谈闪光灯在摄影中的运用与发展。  闪灯无用论  对于闪光灯,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曾被摄影圈的一帮老人家忽悠得团团转。“用自然光拍摄才最好,使用闪光灯是取巧”、“闪光灯出不了效果”,后来自己混成老油条才知道,做专家和大师的好处就是当自己不懂的时候,依然可以在新人面前掩饰自如,并阻止他们超越自己。  在
期刊
2008年冬,一个清冷的早晨,负责筹备《丹青与快门》展览的美国盖蒂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范德珍女士和我在北京798大河画廊见面,当时,我的收藏之一,叶景吕肖像正在那里展出。至于范女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考察的具体原因,我之前并不清楚,而我也反复告诉过中间的联络人,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早期中国摄影师的作品。范女士看完展览,又一张张查看了我带去的部分原始照片,主要是晚清时期中国照相馆摄影师拍摄的肖像,之后
期刊
2013年11月14日至17日在巴黎大皇宫举办的巴黎摄影博览会(Paris Photo) 举办至今已经是第十七届了。作为全球最具规模与水准的影像交易盛会,继2013年4月跨过大西洋,在洛杉矶举办了首次海外展以后,2013年秋季的巴黎摄影博览会并没有分流出去很多的国际藏家人群,据会后统计参观量达到55239人次,而参展画廊也达到136家,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  交易会的第一天,几乎每个画廊的展位都
期刊
哈苏推出网络视频  2012年2月2日,哈苏公司推出一个全新的独家多语言网络视频分享平台。哈苏视频节目包括教育培训、产品信息、全球新闻及世界各地的哈苏摄影师上传的视频等。  哈苏全球营销总监Chris Russell-Fish说:“对于我们的公司、我们的客户以及布朗、爱普生、闪迪这些贸易伙伴来说,这是个令人兴奋的项目。在这里哈苏迷们可接受哈苏相机系统最基本的培训,例如:如何安装后背以及软件的使用技
期刊
有如一个视觉探索和发掘的过程,仔细和耐心的观看是研究中国早期摄影发展的先决条件。这种观看由于背景资料的匮乏而变得尤其重要。许多年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发掘早期摄影实践的同时代资料,他们所发现的有关早期商业照相馆或摄影师的记录引起了相当的兴奋。其结果是学术研究中的不少突破:相比起30年前,我们现在对中国早期摄影有了更深的了解。然而概括而言,诚如黎健强于他的文章(《丹青与快门》中的《暗箱的历史和摄影在中
期刊
早在2010年的北京P&E展会上,第一次见到这款卡尔蔡司为单反相机拍摄视频设计的Planar 50/2.1蓝圈镜头,这款被简称为蔡司CP.2 外观设计的非常夸张,114mm的硕大外径,红色的T*镀膜标志和蔡司顶级标记-蓝圈,想必它一定是一个很威猛的武器。  当我前一段日子把玩这支巨型武器时候,确实体会到这个家伙与传统的镜头的设计大不一样,精致的做工,带阻尼的柔顺调焦及调光圈的手感,让我在把持中就产
期刊
格里高利·平哈索夫(Gueorgui Pinkhassov,1952?—),出生于莫斯科,1985年移居法国,1994年成为玛格南的正式成员。平哈索夫读中学时喜欢上了摄影,1969年进入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著名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电影摄影师,参与过多部电影的拍摄,同时保持了图片摄影的兴趣,为多部电影担任过剧照摄影,其中包括大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
期刊
欧阳世忠是浙江省颇有名气的摄影家,一度很热衷影赛获奖,唯美的风光是他的拿手戏。但去年《新地带》的问世,人们都感觉到他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转变:从对唯美画意的追求转向对当代问题的关注。  欧阳世忠这样描述自己的新作:“作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温州人,对这里的每一片土地充满了无限的留恋。随着江南海涂造地的快速推进,那些土地本身的形态,呈现出人类对它们的伤害。记忆中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面对一瞬即逝的风景,
期刊
1900年,发生了中国老百姓说的闹义和团和八国联军进北京。  这一年,北京悲剧性地成为“国际观光地”。“游客”主体是进京的八国联军,陪游的有随军摄影师、欧美各国记者、随军洋小厮等;“观光”(洗劫)范围从烟花风流的八大胡同一直到紫禁城慈禧太后的寝室。慈禧的大床被好奇的联军士兵随意坐卧,隐私权被严重侵犯;光绪的龙椅则被抬到紫禁城院子里当了联军士兵照相的道具,“皇威”荡然无存。“本来这里是皇家禁地,可现
期刊
初冬,那一场雪,飘飘落落,弥漫如雾一般浮在空中,浅浅地覆盖着大地,在城市里,如真似幻,时间如此流过,没有答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