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变:从画意到问题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y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世忠是浙江省颇有名气的摄影家,一度很热衷影赛获奖,唯美的风光是他的拿手戏。但去年《新地带》的问世,人们都感觉到他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转变:从对唯美画意的追求转向对当代问题的关注。
  欧阳世忠这样描述自己的新作:“作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温州人,对这里的每一片土地充满了无限的留恋。随着江南海涂造地的快速推进,那些土地本身的形态,呈现出人类对它们的伤害。记忆中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面对一瞬即逝的风景,强烈的情感冲突和丰富的影像画面交相呼应,我用相机记录着自然的消逝,并用不同的视觉和角度,进而思考人、海与土地所处的环境关系。面对被人类入侵和破坏的风景,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风景样式。”
  我们可以从作者的阐述中窥见读解作品的双重符码,借助这一双重符码我们得以穿透《新地带》这一视觉文本。符码之一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快速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所遭受的剧烈改变,在此文本中表现为作者欧阳世忠从小到大成长其中的家乡,温州苍南县的一片沿海滩涂经历围海造田的人工造地过程。这一过程催生了呈现于当代人眼前的巨大的异化景观,这种景观的生长犹如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一般不可阻挡。符码之二则是作者欧阳本人在目睹自己熟悉的故土遭遇现代化工业化巨变之后,内心所经历的创伤和阵痛,那是对逝去风景的深深眷恋和凭吊,是一种伤痛欲绝的幽怨回眸。二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既有自然景观、又有情感投射的综合意象。
  近年来,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浪潮,极大地改变了千百年来我们赖以栖居的环境的面貌。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新地带》所展现出来的浙江温州的围海造田工程就有了准确的理解坐标,它实际上是庞大的资本力量对一个沿海滩涂的自然风貌进行彻底改造的工程。之所以叫“新地带”,在于这片区域在这种改造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迥异面貌,这是一种几乎断裂式的改造,而这种改造所遵循的逻辑非常简单,那就是无坚不摧的现代工业化工具理性和商业资本逻辑,它赤裸裸、冷冰冰,无关生命冷暖、人情世故,无关历史文化、人性幽微。照片中的滩涂、堤坝、山川、钢管、工棚、渔船矗立在海岸线上,生硬、突兀却坚固、永恒,其力量之大,追天迫地。这是我们读解《新地带》的重要线索。
  而另一方面,与这种无情推进的工业时代景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和个体,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处境和感受。欧阳世忠,作为土生土长在温州苍南县一个小镇上的本土摄影师,面对着祖辈们延续上千年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即将在这一代发生几近断裂式的急遽改变,内心所经历的冲撞可想而知,那些曾经带给作者童年美好憧憬和故土温暖的记忆骤然间随风而逝,堕入历史的黑洞。作者在访谈中说道:“对曾经哺育过我们的祖祖辈辈,对这块一直生活的土地充满无限的留恋和情感,可是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昔日潮落而做、潮涨而息、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面对这种突如其来却又似乎无法逆转的局势,作者用相机把内心的复杂与纠结,精心构制成了视觉文本《新地带》(也叫作《一方水土》),他的这一表达看似含蓄诗意,实则浓烈直露。
  从整体上来说,这组摄影作品是以纪实的方式记录围海造田这一事件和景观,但很显然,他的这种记录又带有相当强烈的主观视角。他并未像这几年比较流行的无表情景观摄影一样,呈现一种异常冷静和客观的风景图式,而是选择在画面中注入强烈的主观情绪,整篇看下来,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弥漫其间。可以说,作者将一片工业时代的异化自然图景,与一颗被时代洪流裹挟冲击得七零八落的哀伤心灵,实现了一种有机的对接。 所以在画面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冷峻和崇高,更多的是疏离、焦虑、惊悚和荒诞,这些支离破碎的情绪合在一起,转化成一种魔幻一般的超现实感,我们身处其中,充满着不安和不真实感。19世纪,波德莱尔笔下的浪荡子和闲逛者站在街头,面对着巴黎城市所遭受的古今之变、现代之变时充满惊异之感。与此相对应的,在近两个世纪后的中国,欧阳世忠站在遭受巨变的故土面前同样心神不定、犹疑踌躇,似乎这是人类文明进程之中无法回避的阵痛?
  欧阳世忠以前较长时间一直沉浸在画意和沙龙风格的摄影中,在经历过痛苦反思之后,他有意寻求新的视觉感受以及新的问题和观念意识,力求对社会现状有更强的参与介入。他开始严肃地思考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以此警示某些不应该发生的或者发生了可能会引起重大变化的行为和事件。应该说,《新地带》是他循此路径做的一次艰难尝试。换言之,欧阳一直在寻求带有社会批判性思考的纪实摄影。同时,在这种追求中他又传达了自己鲜明的个人体验,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作者电影风格”。摄影和电影都用影像表达,这里用一种电影风格去定义一种摄影方式,是借助于某些电影画面中所具有的强烈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甚至是文学性的诗意特征。如左页图中,他对一个隐约模糊的无法辨认内容的物状的捕捉,像一团迷雾,似乎预示着在庞大工程进行时和进行后,生活会如何改变?心灵能否获得安顿?一切似乎都难以预料、不容乐观。
  欧阳世忠在访谈中说到要尽量客观,我认为他这种所谓追求客观其实是一种想要追问事物本质和真相的努力。在他看来,要做到这种追问必须要有艺术化和陌生化的处理,制造一种间离效果,才能让真相从日常事物中不断敞开、显现。他在很多作品中都试图展示出一种心理的真实,所以作品都带有一种强烈的超现实感,荒诞怪异。人们身边的自然和社会风貌在发生着断裂式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往往连接的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话语,它意味着经济繁荣、飞速发展、进步和未来等宏大词汇。在这样一个时空覆盖之下,作为个体的个人必然有惶惑、不舍、憧憬、恐惧,倘若真能做到毫无阻碍地大步向前,这无疑表明其内心已经完全异化,早就被宏大时代话语下的短期效益遮蔽了个体的精神诉求。这同样也是一种正在进行中的异化,一种因为内心撕扯分裂的价值观、永远无法回归的家园、走向虚无和崩塌的历史想象以及日益远遁的延续性和整体感。比如画面中大海中央的孤岛式的房子,就很有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禁闭岛”之感,这样的画面还有好几幅,如一个令人惊悚的大洞、一个背景中的奇怪的建筑,仿佛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那个像天外来物一般的房子,最后突然又奇迹般地拔地而起、腾空飞走。而这样飞碟状的建筑在影像中频频出现,它们突兀地立在这个世界,但却不像这个世界的自在之物。
  作品中有人类自己的造物,它们虽属人造,却让人觉得如此陌生和荒诞。一只小鸟栖息在一个古怪透顶的从水中突兀而出的水泥柱子上,一只山羊躺在一个栅栏旁边奇怪的桌子上,背景是无边的被填的滩涂。一堆渔船船帆上出现了平面化的纸马图形,像个装置,也许自然界的动物对于我们来说也如展台上的陈列之物,形如枯槁没有生命力、感受不到它真实质感的呼吸和情感。
  作品中还有好几幅出现人群的画面引人注意。有一张是几个年轻人或小孩通过三个窗口向外张望,画面上方和下方皆是大片的留白和混沌,他们向外张望的视线与我们对接时,就注定了一个撕裂的空间的形成。他们从小便成长在这样快速异变的环境中,内心从未有永恒和超越之像,其内心视像必然也迥异于摄影师,所以这种视线的对接是饱含着矛盾的。我们能够实现当下的视线对接和时空共有,但我们没法保证能够沟通传统与未来、过去与现在、他们与我们,所有的人依然在碎片之中挣扎,看不到远方。另有几幅出现了五六人以上的人群,他们站在破碎的瓦砾之上,有的迷惘、有的嬉闹、有的低头玩手机、有的抬头望远方,但整体弥漫着非常悲凉的气氛,这是欧阳世忠着意要表现的情绪:老人们不断地回望过去、寻找家园,少年儿童却懵懂无辜、执意要逃离这破败荒颓之所,一种精神的困顿显露无疑。
  《新地带》让欧阳世忠从唯美沙龙中摆脱出来,它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社会纪实摄影,它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自身以及个人主体与周遭自然环境关系的表达,应了美国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的一句话:“我始终在观看外部世界,同时试图观察内心世界。”更进一步说,他用镜头要做的已不仅是记录和传达,更是透过自己灵魂的镜片在考问这个世界,执拗地追问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尽管这个过程纠缠着痛苦和绝望。
  欧阳世忠有着诗人般的气质和才华,他镜头下的影像俨然一首哀婉凄绝的田园感伤诗,但最后笔者想表达的一点是,如果我们期望影像能更有力量地介入社会乃至影响社会,或许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表达个体的困惑和体验,于抒情之外,艺术家还应该对这种精神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更为严肃、深入的文化思考,然后再把这种态度、思考和问题呈现出来,这样或许我们会看到更为当代和有力量的影像。
其他文献
由阿坝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摄影》杂志社、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承办,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珠海市摄影家协会协办,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中国摄影》杂志网站网络支持的“汶川涅槃 · 四姑娘山”全国摄影大展圆满结束。大展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摄影师和爱好者的踊跃参与。  “5 · 12”汶川大地震给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各大旅游景区、交通、旅游设施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幸震
期刊
2012《中国摄影》狂野非洲摄影之旅  主办:《中国摄影》杂志社  指导教师:姜平 著名摄影师  领 队:李欣 《中国摄影》杂志编辑  创作时间:2012年7月9日—7月19日  每年非洲的动物大迁徙,就像是吹响了集结号,召唤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来此聚会。马拉河,似乎是塞伦盖蒂和马赛马拉大草原上食草动物们永恒的宿命,动物们不管相距多么遥远,不管怎样分分合合,更不管饥肠辘辘的鳄鱼们如何凶残,都注
期刊
长时间使用 Photoshop、Lightroom 或其他任何数字暗房后, 风格问题不可避免地会进入您的脑海,本文并不是单纯讨论Lightroom的,虽然使用的软件是它,请相信我:独特的视角需要准确的表达,影像修饰是一种为视角表达服务的工艺,左脑(技术狂)为右脑(艺术家)服务,而他们一起为您的视角服务。  这幅作品拍摄的是肯尼亚的一头水牛,在一次旅行中,我透过越野车的车窗以尽可能低的角度将其拍了下
期刊
由于写书所需,自己花了很多心思研究闪光灯,试用了国内外众多品牌闪光灯,希望能将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谈谈闪光灯在摄影中的运用与发展。  闪灯无用论  对于闪光灯,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曾被摄影圈的一帮老人家忽悠得团团转。“用自然光拍摄才最好,使用闪光灯是取巧”、“闪光灯出不了效果”,后来自己混成老油条才知道,做专家和大师的好处就是当自己不懂的时候,依然可以在新人面前掩饰自如,并阻止他们超越自己。  在
期刊
2008年冬,一个清冷的早晨,负责筹备《丹青与快门》展览的美国盖蒂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范德珍女士和我在北京798大河画廊见面,当时,我的收藏之一,叶景吕肖像正在那里展出。至于范女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考察的具体原因,我之前并不清楚,而我也反复告诉过中间的联络人,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早期中国摄影师的作品。范女士看完展览,又一张张查看了我带去的部分原始照片,主要是晚清时期中国照相馆摄影师拍摄的肖像,之后
期刊
2013年11月14日至17日在巴黎大皇宫举办的巴黎摄影博览会(Paris Photo) 举办至今已经是第十七届了。作为全球最具规模与水准的影像交易盛会,继2013年4月跨过大西洋,在洛杉矶举办了首次海外展以后,2013年秋季的巴黎摄影博览会并没有分流出去很多的国际藏家人群,据会后统计参观量达到55239人次,而参展画廊也达到136家,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  交易会的第一天,几乎每个画廊的展位都
期刊
哈苏推出网络视频  2012年2月2日,哈苏公司推出一个全新的独家多语言网络视频分享平台。哈苏视频节目包括教育培训、产品信息、全球新闻及世界各地的哈苏摄影师上传的视频等。  哈苏全球营销总监Chris Russell-Fish说:“对于我们的公司、我们的客户以及布朗、爱普生、闪迪这些贸易伙伴来说,这是个令人兴奋的项目。在这里哈苏迷们可接受哈苏相机系统最基本的培训,例如:如何安装后背以及软件的使用技
期刊
有如一个视觉探索和发掘的过程,仔细和耐心的观看是研究中国早期摄影发展的先决条件。这种观看由于背景资料的匮乏而变得尤其重要。许多年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发掘早期摄影实践的同时代资料,他们所发现的有关早期商业照相馆或摄影师的记录引起了相当的兴奋。其结果是学术研究中的不少突破:相比起30年前,我们现在对中国早期摄影有了更深的了解。然而概括而言,诚如黎健强于他的文章(《丹青与快门》中的《暗箱的历史和摄影在中
期刊
早在2010年的北京P&E展会上,第一次见到这款卡尔蔡司为单反相机拍摄视频设计的Planar 50/2.1蓝圈镜头,这款被简称为蔡司CP.2 外观设计的非常夸张,114mm的硕大外径,红色的T*镀膜标志和蔡司顶级标记-蓝圈,想必它一定是一个很威猛的武器。  当我前一段日子把玩这支巨型武器时候,确实体会到这个家伙与传统的镜头的设计大不一样,精致的做工,带阻尼的柔顺调焦及调光圈的手感,让我在把持中就产
期刊
格里高利·平哈索夫(Gueorgui Pinkhassov,1952?—),出生于莫斯科,1985年移居法国,1994年成为玛格南的正式成员。平哈索夫读中学时喜欢上了摄影,1969年进入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著名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电影摄影师,参与过多部电影的拍摄,同时保持了图片摄影的兴趣,为多部电影担任过剧照摄影,其中包括大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