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上的格里高利·平哈索夫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an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里高利·平哈索夫(Gueorgui Pinkhassov,1952?—),出生于莫斯科,1985年移居法国,1994年成为玛格南的正式成员。平哈索夫读中学时喜欢上了摄影,1969年进入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著名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电影摄影师,参与过多部电影的拍摄,同时保持了图片摄影的兴趣,为多部电影担任过剧照摄影,其中包括大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1986)的著名影片《潜行者》(Stalker,1979),其影像风格深受塔可夫斯基电影风格的影响,静谧、优美,具有深沉的诗意。平哈索夫是玛格南摄影师中较早大量使用手机拍摄,并在著名的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上上传大量照片的人之一,实为传统的胶片摄影向手机摄影跨越的代表性人物。2013年11月,他接受本刊记者的邮件采访,就自己的摄影经历、拍摄方式、美学观点和手机摄影现象,谈了看法。
  《中国摄影》:长期以来,玛格南摄影师的典型形象是使用徕卡135胶片相机,然后在暗房里工作很长时间。您为什么会偏爱使用Instagram,将它作为第一选择?
  格里高利·平哈索夫(Gueorgui Pinkhassov,下称平哈索夫):是的,我使用Instagram,但也不能说是第一选择。是的,我是一名职业摄影师,因为摄影不仅仅带给我快乐,也给我带来收入。但摄影对于我来说并不仅仅是一项生意。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爱好。我拍摄照片的首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出售,而仅仅是为了拍摄本身。我既没有考虑到展览,也不会考虑到出书。当我目击什么事件或者看到什么视觉上有趣的东西,而手中又没有专业相机时,这并不是什么灾难,如果我可以借助于手机拍出很棒的照片的话,我所体验到的快乐并不会减少。现代手机已经能够拍摄出高质量的可以使用的照片了。成功的照片可以转化为形象,这就不仅仅只是照片了。对于我来说,创造性的追寻过程所带来的快乐要多于展示的激情。
  《中国摄影》:Instagram给作为摄影师的您带来了什么?
  平哈索夫:我并不知道当初Instagram的开发者面对的是怎样的任务,但对于我而言,Instagram首先并不是一个滤镜。我几乎对使照片变形、使照片具有某物或者某人的风格的诱惑不感兴趣,别的应用在这方面也并不差。Instagram对我来说首先是一个大众传播工具。它可以向无数人展示照片,在理论上,甚是可以是全人类。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也并不是缺点。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展示任何他们想展示的东西,也不应该设立任何限制,当然,除了一些人们普遍接受的法则。每个人都会设置自己的尺度。以前通讯社是垄断的,它们建构了整个体系,为了通过报纸、杂志、电视使信息一体化,别的方法根本没有。但是通讯社的媒体之间彼此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发布信息的速度,以及相应的质量。让我们想想法新社,法新社可以在瞬间传播信息。这样,西帕(Sipa)、西格玛(Sygma)、伽玛(Gamma)这些图片社就可以每天跟得上媒体。对于期刊来说,玛格南(Magnum)的采访、报道文章更加精细,更有深度。现在,速度上的差异已不存在,实际上互联网已经承担了通讯社的功能。全世界都可以瞬间获取信息。这一点体现出了最高的民主。专业人员的作用不断减小,任何人都可以起作用,尤其是当他处在别人都不能处在的位置上时。甚至监控摄像机都常常给出最无用的信息。但专业人员并没有消失,他们只是转移到了另一个领域,更准确地说,是获得了另一种形式。
  《中国摄影》:您认为您使用Instagram工作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什么与您的其余工作不同的地方吗?您想过要用这些照片出书或者举办展览吗?
  平哈索夫:举办展览和出书都是可能的。小尺寸的照片也能唤起人同样的情感。只是要理解这些照片的可能性。使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可能只是在质量上有所差异。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差异无关紧要。如果照片是成功的,即使是小尺寸,也是成功的。唯一的缺点在于,这些照片不可能放得很大。但这并不是最终的评判标准,照片拥有以任何方式提交的权利。相比于陈旧的技术,现代滤镜使照片的风格化容易了很多,也贬值了很多。新兴科技始终强烈地影响着艺术领域的变化,现在则是爆发了。已经不存在什么权威了,有的只是杰作。
  不久之前,Instagram宣布,它获得了使用照片的权利,包括了将照片用于广告的权利。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批评,批评者包括了Instagram的使用者,也包括了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工作者,因为这损害了普通人的版权,这还不包括使用Instagram的专业摄影师。而现在,这些规矩起作用了吗?您自己关心这些问题吗?不,这些问题我自己并不关心,这是法律工作者的问题。我认为,版权是应该被尊重的。这是立法体系的事。当我看到自己的照片被用作广告什么的时候,我会感到很好奇。当然,偷盗别人的作品用来谋利是很不礼貌的,也是违法的,但照片拍摄完然后被盗取了,总比为了不让它被偷盗,所以就不去拍要好。当照片被盗取时,也就是说您永远都拥有了为权利而战的可能性。但最好是让照片处于可利用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并不会因为我在媒体上或者网络上看到自己的照片而惊恐。
  《中国摄影》: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摄影艺术的兴趣骤然增长。借助Instagram,数十亿“艺术的”照片被生产出来。您怎样看待这种趋势?
  平哈索夫:一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您知道吗,借助于Instagram和其他“面书”(Facebook)类的社交工具,立刻将自己的照片展示给全世界是很轻松的,也是大众可以做到的。自然地,这会产生出数百万的摄影师,但是这并不能废除专业的、有经验的、有感知力的目光。任何一位拥有自己的视角、风格的摄影师都会被迅速发现。我认为,应该支持这个趋势,给所有人机会。如果您不喜欢这些照片,没什么可怕的,不一定要去贬低。在任何情况下,照片都仍然是一种文献,我们不能想象到,数十年之后它们会有多大的价值。我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看来平淡无奇的照片,现在的价值已经被抬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在那个年代,我也认为那些照片很枯燥无趣。但我们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人们如何穿着,电车是怎样的,谁在那里来来往往。照片,特别是纪实性的照片,它们就像是酒,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获得更高的价值。   《中国摄影》:为什么今天我们觉得摄影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还要把照片发布在社交网站上。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平哈索夫:想要通过传播视觉性的信息来实现分享的愿望,这可能只是一种证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人主义的表现。随着教育程度、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表达的需求也提高了。对我而言,这是一种积极的趋势。任何一个没有受过教育、不具备视觉文化知识就拿起相机的人,不必立刻成为艺术家。就像是一个小孩子能够轻松学会按电话键一样,任何一个人都有能力成为艺术家。有可能意外地创作出“杰作”,但是为了评价作品,就需要视觉文化了。虽然这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但这绝不意味着,需要禁止其余所有人的自我表达。这就像是一个玩具,它可以带来不错的、意料之外的结果。
  《中国摄影》:从黑白肖像到色彩的爆发,再到今天使用Instagram,从您事业的开端到今天,在您的风格中一直保持未变的是什么?改变了的又是什么?
  平哈索夫:在中学的时候,当我第一次拿起相机,照下的只是一些学校中的小场景。我们迅速地成长,所有的一切都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那时候我认为我的首要工作就是想要见证。然后,受到电影、诗歌、绘画的影响,我有了自己的风格,但是我的任务并不是靠这个挣钱。我想要学会借助摄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所有人的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教育、别人的影响会改变我们的感受、观点,在我身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的风格和兴趣都发生了变化,至今为止它们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是,从前我的形象都是自然地、自发地产生的,没有什么努力和强制。但所有的杰作、成功的重复对我而言都只不过是谎言。所以,我试着走入另一些领域,另一些方向,做出一些改变。开始的时候,我拍摄一些黑白照片,偶然地开始拍摄彩色照片、使用偏光滤镜拍摄、拍摄大尺寸的照片,而现在是用手机拍摄。我不害怕改变,我想要改变。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奇怪,作为找到了自己风格的艺术家,终其一生都被迫要守护它。对我来说,技术不是主要的,甚至风格也不是。主要的不在于此。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术语、词语,它可以标明使你被认出的、成为你的标志的那个重要的东西。你的灵魂、你与价值体系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我不想涉及到充满激情的方面,但我认为艺术家的主要功能——找到无尽的混乱,更精确地表现出,什么有可能在之后成为价值体系。形象地说,就是指出什么是“金子”。
  《中国摄影》:让我们来谈谈您事业的开始阶段。那时上世纪70年代初,在那个年代的苏联,成为摄影师是怎样的一件事?您最鲜明的记忆是什么?下一个问题是:您从与塔可夫斯基的相遇中获得了什么?
  平哈索夫:事情是这样的:当我看到塔可夫斯基的第一部电影《索拉里斯》时,它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他的艺术对我来说是一种审美的开拓,让我产生了要去做些什么的愿望,想要去通过什么方式来确认我所感受到的、看到的,我也想创作出什么,来打开这片旷野、这些精神,这些东西是可以在他的电影之后一直留存的。但最有趣的是,当我能够与他相识,并向他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他对我说的话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在我看来这不是摄影。”我问他:“那对您来说什么才是摄影呢?”他回答:“卡蒂埃-布列松。对我来说,摄影——是‘决定性的时刻’。”当时,我甚至还不知道卡蒂埃-布列松是谁。他向我解释道:“你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环境中,它们是不可重复的,有一天所有这些都会改变。你应该见证现实,此时此刻包围着我们的现实。”
  我非常惊讶,因为我之前认为,这个人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因为他的形象很多都是建立在此之上的。所以听到他说这样的话,我真是很惊讶,也很出乎意料。然而,这对我来说是向前迈了一大步,我遵循了他的意见,买了相机就去街上拍摄了。在那个年代,按照原本的样子来拍摄现实还是有些危险的,因为当时的人民相当多疑。一些人相信便衣警察,而且向那么多人解释为什么拍这些照片也很困难。“反正杂志上也不会发表这样的照片的,那你为什么还要拍?”他们对我说。我常常是用广角镜头从下向上、从胃部位置偷拍。这些时刻我在另一些访谈中也描述过。比如说有一天,我来到了旧货市场(非法市场)。私人经营在当时是被禁止的,拍他们很危险。我拿出相机,立刻就有人把手伸过来。我以为他想要禁止我拍摄,但他很惊讶地问我:“为什么要卖你的相机?”我开始让他转身,按下按钮,好像是在向他展示相机,并且偷偷拍下了几位干部。当他多次问相机的价格时,我过分地提高价格,为了不让他把相机买下来。当时我很讨厌纪实性的东西,我认为艺术家的目光应该是向内的,不想以自己的镜头去打扰别人。我认为爬进别人的生活是不礼貌的,而且也并不是没有危险的。但现在,突然间,我在其中感受到了愉悦,以及某种驱动力。可以说猎人沉睡的嗅觉被唤醒了。我学会了客气地进行纪实性拍摄,这对我来说就像是某项体育运动——能够拍摄下某种运动的意料之外的瞬间。这是与宿命论进行的形而上学的游戏。简短地说,我感兴趣的正是卡蒂埃-布列松曾经发现并称之为“决定性的时刻”的东西。
  在最初的成功之后,我开始对这些出乎意料的、决定性的、意外的时刻感兴趣。正是镜头和小小的相机,可以迅速地把这些时刻拍摄下来,从任何地方,从腰部、从眼部——它们给了我实验的可能性。现在,我还是在重复这些事情,但是是用iPhone了。
  《中国摄影》:摄影艺术是怎样促进您的个性的形成,让您成为现在的样子的?
  平哈索夫:嗯,首先,摄影难以置信地发展了人的关注力和观察力,并且使人对世界的看法更加精确。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吸引人,迫使人去探索新的形式,这是在此之前你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你开始发现和找寻。
  摄影固有的特点是偶然性,这是所有运动的基础。跨一步,弹一下手指,你都能毫无例外地发现新的东西。这发展了你的本能和智力。而成功的摄影并不仅仅是带给你个人快乐,而是带给许多人快乐。
  但是,如果要概括地将Instagram作为现象来谈论的话,可以发现一个趋势。这里有两个矢量并存——一个是精英化的,在这里摄影艺术本身就可以成为价值;另一个是流行的、大众的。如果说第一种在质量上更优越的话,那么第二种则无疑胜在数量。这正好描绘出了Instagram上人们的样子——是什么吸引了最多的人去“点赞”?人们完全忘记了照片,人们选择的完全不是照片。更准确地说,在这里,话题是关于大众文化的。要知道灵魂的艺术与大众文化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在Instagram中轻易地体现出来了。所以,我上传自己的照片并不是为了获得别人很多的“赞”,我希望的是,那些选择了我的照片的人,都能拥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但我并不认同我周围的精英艺术。为了自我更新,艺术必须走到大众中去,但要从中选择高尚的、有理解力的人,而不是那些追求精英化的假绅士。当别人指责塔可夫斯基,说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他时,塔可夫斯基说:“对我来说,去柴可夫斯基音乐厅和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人数已经足够了。数数看这些音乐厅里有多少把座椅,如果这些人都能接受我的艺术,那么我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同时,塔可夫斯基也说到,普通平民更能够理解他,而不是负责文化的官员。
  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这样。
  《中国摄影》:非常感谢!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演进,人迹的扩张和摄影的发展,大自然景物的拍摄不仅只是一份记录和观察的“窗户”,也是反映摄影者所在的社会文化,更是个人兴趣与理念的发挥。  葛王杰的这组照片,让我深有感触。尽管说他所拍摄的都是大自然景物的记录,但是却不是那些吸引千万游客和目前一般摄影爱好者心目中需要起早贪黑去等出来的“风景”。在“实物成像”的基础上,他发挥了个人的观察能力以及摄影的瞬间性,找到了“瞬间的发现”。  从另外
期刊
由阿坝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摄影》杂志社、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承办,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珠海市摄影家协会协办,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中国摄影》杂志网站网络支持的“汶川涅槃 · 四姑娘山”全国摄影大展圆满结束。大展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摄影师和爱好者的踊跃参与。  “5 · 12”汶川大地震给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各大旅游景区、交通、旅游设施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幸震
期刊
2012《中国摄影》狂野非洲摄影之旅  主办:《中国摄影》杂志社  指导教师:姜平 著名摄影师  领 队:李欣 《中国摄影》杂志编辑  创作时间:2012年7月9日—7月19日  每年非洲的动物大迁徙,就像是吹响了集结号,召唤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来此聚会。马拉河,似乎是塞伦盖蒂和马赛马拉大草原上食草动物们永恒的宿命,动物们不管相距多么遥远,不管怎样分分合合,更不管饥肠辘辘的鳄鱼们如何凶残,都注
期刊
长时间使用 Photoshop、Lightroom 或其他任何数字暗房后, 风格问题不可避免地会进入您的脑海,本文并不是单纯讨论Lightroom的,虽然使用的软件是它,请相信我:独特的视角需要准确的表达,影像修饰是一种为视角表达服务的工艺,左脑(技术狂)为右脑(艺术家)服务,而他们一起为您的视角服务。  这幅作品拍摄的是肯尼亚的一头水牛,在一次旅行中,我透过越野车的车窗以尽可能低的角度将其拍了下
期刊
由于写书所需,自己花了很多心思研究闪光灯,试用了国内外众多品牌闪光灯,希望能将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谈谈闪光灯在摄影中的运用与发展。  闪灯无用论  对于闪光灯,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曾被摄影圈的一帮老人家忽悠得团团转。“用自然光拍摄才最好,使用闪光灯是取巧”、“闪光灯出不了效果”,后来自己混成老油条才知道,做专家和大师的好处就是当自己不懂的时候,依然可以在新人面前掩饰自如,并阻止他们超越自己。  在
期刊
2008年冬,一个清冷的早晨,负责筹备《丹青与快门》展览的美国盖蒂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范德珍女士和我在北京798大河画廊见面,当时,我的收藏之一,叶景吕肖像正在那里展出。至于范女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考察的具体原因,我之前并不清楚,而我也反复告诉过中间的联络人,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早期中国摄影师的作品。范女士看完展览,又一张张查看了我带去的部分原始照片,主要是晚清时期中国照相馆摄影师拍摄的肖像,之后
期刊
2013年11月14日至17日在巴黎大皇宫举办的巴黎摄影博览会(Paris Photo) 举办至今已经是第十七届了。作为全球最具规模与水准的影像交易盛会,继2013年4月跨过大西洋,在洛杉矶举办了首次海外展以后,2013年秋季的巴黎摄影博览会并没有分流出去很多的国际藏家人群,据会后统计参观量达到55239人次,而参展画廊也达到136家,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  交易会的第一天,几乎每个画廊的展位都
期刊
哈苏推出网络视频  2012年2月2日,哈苏公司推出一个全新的独家多语言网络视频分享平台。哈苏视频节目包括教育培训、产品信息、全球新闻及世界各地的哈苏摄影师上传的视频等。  哈苏全球营销总监Chris Russell-Fish说:“对于我们的公司、我们的客户以及布朗、爱普生、闪迪这些贸易伙伴来说,这是个令人兴奋的项目。在这里哈苏迷们可接受哈苏相机系统最基本的培训,例如:如何安装后背以及软件的使用技
期刊
有如一个视觉探索和发掘的过程,仔细和耐心的观看是研究中国早期摄影发展的先决条件。这种观看由于背景资料的匮乏而变得尤其重要。许多年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发掘早期摄影实践的同时代资料,他们所发现的有关早期商业照相馆或摄影师的记录引起了相当的兴奋。其结果是学术研究中的不少突破:相比起30年前,我们现在对中国早期摄影有了更深的了解。然而概括而言,诚如黎健强于他的文章(《丹青与快门》中的《暗箱的历史和摄影在中
期刊
早在2010年的北京P&E展会上,第一次见到这款卡尔蔡司为单反相机拍摄视频设计的Planar 50/2.1蓝圈镜头,这款被简称为蔡司CP.2 外观设计的非常夸张,114mm的硕大外径,红色的T*镀膜标志和蔡司顶级标记-蓝圈,想必它一定是一个很威猛的武器。  当我前一段日子把玩这支巨型武器时候,确实体会到这个家伙与传统的镜头的设计大不一样,精致的做工,带阻尼的柔顺调焦及调光圈的手感,让我在把持中就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