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初春的田野上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l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可以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不久,我们尝试着从观察学生活动入手,来反思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施教者是一位刚分配的教师,在初一年级施教《散步》。《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文章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浓浓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特点,施教者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朗读和圈点勾画课文,透过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3)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考虑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课文把握比较到位。
  听课之时,我们把重点放在观察学生活动上,记录了在每一环节中,针对老师的提问,学生参与回答的人数、候答时间、回答质量,以此作为依据诊断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情境导入
  “嗨,有个问题向你求助。昨天我们开了家长会,结果一个学生的家长叫住了我,说他们家的孩子把她外婆给气坏了,原因是晚上看电视的时候跟他外婆抢遥控器,外婆爱看戏剧,小孩儿爱看动画片,所以他希望我跟小孩谈一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我该怎么跟这个小孩谈呢?”
  这一环节中,学生几乎无候答时间,只有极个别学生没有举手,2个同学点名回答,答案基本相同,意思都为“孩子要孝敬长辈,让着外婆”。从这一记录来看,说明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较为简单,答案的指向性明确,尽管他们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但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答。因此,这一情境设置虽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在新颖性上不足,也未能有效引发学生思考。曾看到有一位老师用甲骨文和金文的“孝”猜字游戏引入,由“孝”字的字形“上半部分像一个头发蓬松、弯着腰、伸手要扶杖的老人,下半部分像小孩,伸着头挥动小手”来引入。猜字游戏和象形文字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使他们的大脑由课初的平静状态转为积极思考,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
  课堂引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入,往往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达到“课伊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因此,好的引入应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唤起他们的质疑和探究,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我想大家也了解到了我们文章当中也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看看作者莫怀戚是如何处理分歧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这是一次怎样的散步?用一句话概括。”
  这一环节中,共有5名学生参与回答,其中3人是在老师启示后点名回答,但回答内容还是前两位同学回答的重复,如“幸福的”“愉快的”“充满亲情的”等。看来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一问题觉得无从下手,这时,老师可提示学生思考的角度,为学生铺台阶架梯子。但这一环节为整体感知,如能把问题设置成“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讲的事”,并适时提醒他们能从记叙要素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那么,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应该不难概括出文章写的是“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的事。在此基础上,再追问:
  作者是如何来交待一家四口?交待家人时为什么把“我”放在最前面?为什么不写成“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
  作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田野,这一段景物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我”为何要出来散步?散步中出现了什么分歧?面对分歧,母亲、妻子、儿子各有怎样的态度?“我”又是如何解决的?
  整体感知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是学习的起步阶段,问题宜简单,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品味语言,感受亲情
  “同学们都说到这是一次充满亲情的散步,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份亲情再一次有感情的自读课文,并且划出让你感受到浓浓亲情的句子。(教师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行动、语言以及心理方面着手。)
  假如在座的同学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束鲜花,你将会把这朵鲜花送给文章当中的哪个人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我想把鲜花送给 ,因为我从文中 看出 。”
  这一环节,总共有15位同学参与回答,其中前7位同学在老师提问后回应得比较快,而后8位同学在老师的点名后回答,回答内容和前几位同学重复较多。点名后8位是因为前面同学没把老师预设的答案回答完整。碰到这一情况,老师可适当引导,或请同学有针对性地补充。从时间和回答质量上来看,后面学生的回答时间上浪费较多,也提不出新的见解。其实,在前几位同学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追问:
  儿子明明知道母亲身体不好,走远会累,为什么非要劝体弱的老母亲出来散步呢?文中哪个字最能表明了我迫切希望母亲到春天的田野走走的原因?
  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我委屈了儿子,我是只爱母亲不爱孩子的人吗?
  几个问题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品析语言,并引入对文章主旨句的思考。理解主旨句是本课的难点,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慢慢地,稳稳地”“整个世界”等来品味,还可听听老师的范读感受一下这敬老爱幼的温馨画面,再让学生自己感情朗读来领悟其中的含蓄意蕴。这一环节中有很多内容适合感情朗读,让学生多读,在读和品的过程中加深对亲情的感受。
  本环节是这堂课的主要环节,在这时应把学生的积极思维与老师的指点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及时捕捉学生答话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延伸疏导,说出学生想说不敢说,不知如何说的,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在生活中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谈谈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你的。你又为他们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回报他们?请同学们在作文纸上写一则小片段,准备时间3分钟。”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统计,3分钟后,有4位同学朗读了自己的写作片段,但内容还是离不开“父母雨天送伞”“为自己准备可口的饭菜”“天冷时提醒我加衣服”等,3分钟的写作时间所写的内容还是有点干巴巴的,没有多少血肉,而4位同学读过后就出现了冷场,可以想到他们笔下的亲情也离不开这些。为了帮学生打开思路,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老师可把“在生活中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具体化,如: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是谁在我们挑灯夜读时,悄悄地为我们送上一杯牛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是父母,当然是我们的父母。这样,教师在思路和情感上对学生进一步的拓宽和深化。
  这一环节的设计,老师意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亲情,充分挖掘了课本中的写作资源,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但是所得效果并不佳。其实,这样的内容和语言也是现在农村中学学生写作时的通病,写亲情就离不开“雨天送伞”“寒夜背着自己上医院”,情节相似,语言雷同。这就提醒我们做老师的,要引导学生多注意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从已有的平凡小事中挖出新意,捕捉生活的丰富意义和生命的感动细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活动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由这一次的课堂观察,也提醒自己,备课时除了研究教参,研究教材,更应该研究学生,平时上课时多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情况,来反思我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反思我们课堂教学的得失。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提问是教师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形成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风生水起。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巷城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师生之间也不例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也不例外。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孩子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娇生惯养缺乏必须的教育。问题学生犯错时有发生,如与同学发生直接冲突,打架、逃学……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伤害学生的自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校本教学研究是一种在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应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高中语文校本研究要立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突出“研”字,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在不断探索中总结新经验,力求有所创新。  搞好高中语文校本教研,对解决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揣摩人物特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文本中,一个最简单形式的话语,有时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内容,只理解它的理性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理解它的附加意义,既话语的言外之意,才能实现对语言的全面的、立体的感受。  语用学指出,话语有静态、动态的区别。所谓静态、动态是从话语意义及同其他语用其他因素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的。静态的话语,指话语片段本身它不同语
阅读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于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放任塞责,而是要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阅读教学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重视“三读”。  一、边读边想象  根据汉语的特点培养语感,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读,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不光是写人记事、写景状
一、初读,整体感知  课前要求诵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色。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何时、何地、何情才在笔下流淌出如此朦胧柔美的诗情画意?这是解读课文的关键。因此,在文中找出作者情感的痕迹,也就基本理清了文脉,整体感知课文结构。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哀愁)——“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淡淡的喜悦)——“但热闹是他们的
【内容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有限的课堂之上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永恒的追求。特别是减负政策的出台,就更要求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探索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能力。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感沟通课堂情境优质作业  新学期伊始,省教育厅严下教育令减负。作为教师,实际内心都深知减负并不减质。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务必与学生进行情
最近有一家报刊,对千名学生进行调查,有52.8%的学生希望班主任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而喜欢渊博知识型班主任老师的只占31.1%。可见,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老师的温文尔雅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而一名得到学生喜爱的班主任又怎能不快乐呢?试想如果没有班主任的快乐,哪来学生的愉悦;如果没有班主任的发展,又哪来学生的进步。那么如何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呢。  作为班主任,我深知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曾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乐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我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深深体会到有效预习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  一、预习的必要性  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它是学生在课前利用已有知识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自主研读、思考、理解的过程,也是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者;  ②体会哲理诗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的特点;感受哲理诗的语言与思想魅力;  2.能力目标:  ①理解作品通过意象表达思想的方式。  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并进而解决疑难的能力)  ③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追
窗外秋色正浓,已有丝丝凉意,而教室里却是一派热烈,只因一个学生对课文的一句质疑刹时间“吹皱”了课堂的“一池春水”。  这节课我讲的是培根的《论美》。按照设计,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作者对美发表看法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分析哪一句话能表达文章的主要观点,从而使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对“美貌与美德”关系的论述,指出美德最重要,提醒人们要加强道德的修养,然后带领学生对本文的论述过程进行了分析。正准备进入第二个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