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可以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不久,我们尝试着从观察学生活动入手,来反思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施教者是一位刚分配的教师,在初一年级施教《散步》。《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文章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浓浓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特点,施教者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朗读和圈点勾画课文,透过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3)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考虑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课文把握比较到位。
听课之时,我们把重点放在观察学生活动上,记录了在每一环节中,针对老师的提问,学生参与回答的人数、候答时间、回答质量,以此作为依据诊断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情境导入
“嗨,有个问题向你求助。昨天我们开了家长会,结果一个学生的家长叫住了我,说他们家的孩子把她外婆给气坏了,原因是晚上看电视的时候跟他外婆抢遥控器,外婆爱看戏剧,小孩儿爱看动画片,所以他希望我跟小孩谈一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我该怎么跟这个小孩谈呢?”
这一环节中,学生几乎无候答时间,只有极个别学生没有举手,2个同学点名回答,答案基本相同,意思都为“孩子要孝敬长辈,让着外婆”。从这一记录来看,说明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较为简单,答案的指向性明确,尽管他们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但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答。因此,这一情境设置虽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在新颖性上不足,也未能有效引发学生思考。曾看到有一位老师用甲骨文和金文的“孝”猜字游戏引入,由“孝”字的字形“上半部分像一个头发蓬松、弯着腰、伸手要扶杖的老人,下半部分像小孩,伸着头挥动小手”来引入。猜字游戏和象形文字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使他们的大脑由课初的平静状态转为积极思考,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
课堂引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入,往往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达到“课伊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因此,好的引入应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唤起他们的质疑和探究,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我想大家也了解到了我们文章当中也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看看作者莫怀戚是如何处理分歧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这是一次怎样的散步?用一句话概括。”
这一环节中,共有5名学生参与回答,其中3人是在老师启示后点名回答,但回答内容还是前两位同学回答的重复,如“幸福的”“愉快的”“充满亲情的”等。看来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一问题觉得无从下手,这时,老师可提示学生思考的角度,为学生铺台阶架梯子。但这一环节为整体感知,如能把问题设置成“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讲的事”,并适时提醒他们能从记叙要素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那么,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应该不难概括出文章写的是“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的事。在此基础上,再追问:
作者是如何来交待一家四口?交待家人时为什么把“我”放在最前面?为什么不写成“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
作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田野,这一段景物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我”为何要出来散步?散步中出现了什么分歧?面对分歧,母亲、妻子、儿子各有怎样的态度?“我”又是如何解决的?
整体感知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是学习的起步阶段,问题宜简单,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品味语言,感受亲情
“同学们都说到这是一次充满亲情的散步,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份亲情再一次有感情的自读课文,并且划出让你感受到浓浓亲情的句子。(教师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行动、语言以及心理方面着手。)
假如在座的同学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束鲜花,你将会把这朵鲜花送给文章当中的哪个人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我想把鲜花送给 ,因为我从文中 看出 。”
这一环节,总共有15位同学参与回答,其中前7位同学在老师提问后回应得比较快,而后8位同学在老师的点名后回答,回答内容和前几位同学重复较多。点名后8位是因为前面同学没把老师预设的答案回答完整。碰到这一情况,老师可适当引导,或请同学有针对性地补充。从时间和回答质量上来看,后面学生的回答时间上浪费较多,也提不出新的见解。其实,在前几位同学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追问:
儿子明明知道母亲身体不好,走远会累,为什么非要劝体弱的老母亲出来散步呢?文中哪个字最能表明了我迫切希望母亲到春天的田野走走的原因?
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我委屈了儿子,我是只爱母亲不爱孩子的人吗?
几个问题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品析语言,并引入对文章主旨句的思考。理解主旨句是本课的难点,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慢慢地,稳稳地”“整个世界”等来品味,还可听听老师的范读感受一下这敬老爱幼的温馨画面,再让学生自己感情朗读来领悟其中的含蓄意蕴。这一环节中有很多内容适合感情朗读,让学生多读,在读和品的过程中加深对亲情的感受。
本环节是这堂课的主要环节,在这时应把学生的积极思维与老师的指点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及时捕捉学生答话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延伸疏导,说出学生想说不敢说,不知如何说的,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在生活中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谈谈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你的。你又为他们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回报他们?请同学们在作文纸上写一则小片段,准备时间3分钟。”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统计,3分钟后,有4位同学朗读了自己的写作片段,但内容还是离不开“父母雨天送伞”“为自己准备可口的饭菜”“天冷时提醒我加衣服”等,3分钟的写作时间所写的内容还是有点干巴巴的,没有多少血肉,而4位同学读过后就出现了冷场,可以想到他们笔下的亲情也离不开这些。为了帮学生打开思路,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老师可把“在生活中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具体化,如: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是谁在我们挑灯夜读时,悄悄地为我们送上一杯牛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是父母,当然是我们的父母。这样,教师在思路和情感上对学生进一步的拓宽和深化。
这一环节的设计,老师意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亲情,充分挖掘了课本中的写作资源,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但是所得效果并不佳。其实,这样的内容和语言也是现在农村中学学生写作时的通病,写亲情就离不开“雨天送伞”“寒夜背着自己上医院”,情节相似,语言雷同。这就提醒我们做老师的,要引导学生多注意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从已有的平凡小事中挖出新意,捕捉生活的丰富意义和生命的感动细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活动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由这一次的课堂观察,也提醒自己,备课时除了研究教参,研究教材,更应该研究学生,平时上课时多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情况,来反思我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反思我们课堂教学的得失。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提问是教师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形成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风生水起。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巷城初级中学)
前不久,我们尝试着从观察学生活动入手,来反思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施教者是一位刚分配的教师,在初一年级施教《散步》。《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文章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浓浓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特点,施教者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朗读和圈点勾画课文,透过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3)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考虑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课文把握比较到位。
听课之时,我们把重点放在观察学生活动上,记录了在每一环节中,针对老师的提问,学生参与回答的人数、候答时间、回答质量,以此作为依据诊断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情境导入
“嗨,有个问题向你求助。昨天我们开了家长会,结果一个学生的家长叫住了我,说他们家的孩子把她外婆给气坏了,原因是晚上看电视的时候跟他外婆抢遥控器,外婆爱看戏剧,小孩儿爱看动画片,所以他希望我跟小孩谈一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我该怎么跟这个小孩谈呢?”
这一环节中,学生几乎无候答时间,只有极个别学生没有举手,2个同学点名回答,答案基本相同,意思都为“孩子要孝敬长辈,让着外婆”。从这一记录来看,说明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较为简单,答案的指向性明确,尽管他们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但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答。因此,这一情境设置虽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在新颖性上不足,也未能有效引发学生思考。曾看到有一位老师用甲骨文和金文的“孝”猜字游戏引入,由“孝”字的字形“上半部分像一个头发蓬松、弯着腰、伸手要扶杖的老人,下半部分像小孩,伸着头挥动小手”来引入。猜字游戏和象形文字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使他们的大脑由课初的平静状态转为积极思考,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
课堂引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入,往往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达到“课伊始,兴已浓”的良好状态。因此,好的引入应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唤起他们的质疑和探究,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我想大家也了解到了我们文章当中也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看看作者莫怀戚是如何处理分歧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这是一次怎样的散步?用一句话概括。”
这一环节中,共有5名学生参与回答,其中3人是在老师启示后点名回答,但回答内容还是前两位同学回答的重复,如“幸福的”“愉快的”“充满亲情的”等。看来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一问题觉得无从下手,这时,老师可提示学生思考的角度,为学生铺台阶架梯子。但这一环节为整体感知,如能把问题设置成“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讲的事”,并适时提醒他们能从记叙要素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那么,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应该不难概括出文章写的是“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散步”的事。在此基础上,再追问:
作者是如何来交待一家四口?交待家人时为什么把“我”放在最前面?为什么不写成“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
作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田野,这一段景物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我”为何要出来散步?散步中出现了什么分歧?面对分歧,母亲、妻子、儿子各有怎样的态度?“我”又是如何解决的?
整体感知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是学习的起步阶段,问题宜简单,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品味语言,感受亲情
“同学们都说到这是一次充满亲情的散步,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份亲情再一次有感情的自读课文,并且划出让你感受到浓浓亲情的句子。(教师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行动、语言以及心理方面着手。)
假如在座的同学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束鲜花,你将会把这朵鲜花送给文章当中的哪个人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我想把鲜花送给 ,因为我从文中 看出 。”
这一环节,总共有15位同学参与回答,其中前7位同学在老师提问后回应得比较快,而后8位同学在老师的点名后回答,回答内容和前几位同学重复较多。点名后8位是因为前面同学没把老师预设的答案回答完整。碰到这一情况,老师可适当引导,或请同学有针对性地补充。从时间和回答质量上来看,后面学生的回答时间上浪费较多,也提不出新的见解。其实,在前几位同学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追问:
儿子明明知道母亲身体不好,走远会累,为什么非要劝体弱的老母亲出来散步呢?文中哪个字最能表明了我迫切希望母亲到春天的田野走走的原因?
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我委屈了儿子,我是只爱母亲不爱孩子的人吗?
几个问题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品析语言,并引入对文章主旨句的思考。理解主旨句是本课的难点,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慢慢地,稳稳地”“整个世界”等来品味,还可听听老师的范读感受一下这敬老爱幼的温馨画面,再让学生自己感情朗读来领悟其中的含蓄意蕴。这一环节中有很多内容适合感情朗读,让学生多读,在读和品的过程中加深对亲情的感受。
本环节是这堂课的主要环节,在这时应把学生的积极思维与老师的指点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及时捕捉学生答话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延伸疏导,说出学生想说不敢说,不知如何说的,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在生活中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谈谈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你的。你又为他们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回报他们?请同学们在作文纸上写一则小片段,准备时间3分钟。”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统计,3分钟后,有4位同学朗读了自己的写作片段,但内容还是离不开“父母雨天送伞”“为自己准备可口的饭菜”“天冷时提醒我加衣服”等,3分钟的写作时间所写的内容还是有点干巴巴的,没有多少血肉,而4位同学读过后就出现了冷场,可以想到他们笔下的亲情也离不开这些。为了帮学生打开思路,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老师可把“在生活中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具体化,如: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是谁在我们挑灯夜读时,悄悄地为我们送上一杯牛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是父母,当然是我们的父母。这样,教师在思路和情感上对学生进一步的拓宽和深化。
这一环节的设计,老师意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亲情,充分挖掘了课本中的写作资源,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但是所得效果并不佳。其实,这样的内容和语言也是现在农村中学学生写作时的通病,写亲情就离不开“雨天送伞”“寒夜背着自己上医院”,情节相似,语言雷同。这就提醒我们做老师的,要引导学生多注意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从已有的平凡小事中挖出新意,捕捉生活的丰富意义和生命的感动细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活动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由这一次的课堂观察,也提醒自己,备课时除了研究教参,研究教材,更应该研究学生,平时上课时多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情况,来反思我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反思我们课堂教学的得失。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提问是教师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形成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风生水起。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巷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