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wolf1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充斥着拒斥神圣性的崇低写作,诗人们对于现实的贫困表示臣服,满足于日常琐碎甚至沉溺于暴力和混乱。这和海子及其诗歌中的神圣性和理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对海子诗歌的神性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在贫困时代诗人应该有所作为,解除存在之蔽,重回神圣性。
  关键词:海子 神性 崇低写作 诗人何为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一 崇低和神圣性的亵渎
  海子的逝去是一个时代结束了的标志。海子在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气息的上世纪80年代的末尾,选择了离开,如同先知一般预言了90年代市场经济崛起之后,理想主义话语的消散和大众文化的强势扩散。诗人们纷纷离开了诗歌,剩下的诗人在写作中也失去了80年代的神圣性和理想主义色彩。于坚等人提出“诗歌到语言为止”,从而“拒绝隐喻”,在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日常生活琐碎的现象描述和零度的叙事,他们用日常和口语来拒绝深度,嘲讽抒情,解构神圣,崇尚虚无。他们所常用的手法就是反讽,自嘲,刻意地描述平庸。如,伊沙的《饿死诗人》,嘲讽那些歌颂麦地的诗人,说诗人是吃饱了撑的,这简直是对于逝去的海子和所有以梦为马的理想主义者的污蔑和对神圣和理想本身的泼污。这只能说明这种人本身的贫乏和低下,但令人吃惊的是这首诗居然还受到了广泛的称赞。如果说《饿死诗人》是对理想的攻击,那么,同是伊沙的《车过黄河》就是平庸叙事的正面理论,它是这个时代日趋贫乏的注脚。而“崇低”诗歌的价值就在于其是对贫乏时代的记录吧。
  如果说,于坚他们还在对琐碎而无奈的日常现实的反讽中,透出了理想和神圣的影子,或者说,他们是把理想和神圣当做他们叙事的相反背景的话,那么很多后来的所谓诗人就干脆直接地宣布低俗、欲望、暴力等等因素的胜利和他们自己的垮掉和失败。例如“下半身写作”和最近泛起的“垃圾派”。他们的诗歌中充斥着性、暴力、垃圾、犯罪等等字眼,并且表明他们是张开双臂拥抱这些东西的,以此宣布他们的垮掉。这些诗歌的出现是存在其合理性的,其价值在于用醒目的丑恶来刺激人们的视听,让沉沦于庸俗中的人们注意到他们自己本身的庸俗面目。但是,这些已经足够了!很多颓废诗人已经忘记了他们写作的初衷,只一味地沉溺于这种叙事本身,沉溺于这种自虐的快感之中。很多时候他们的写作风格除了说明他们自己的垮掉之外,已别无其他了。
  面对海子,我们无限惭愧!海子的勇敢在于他在日益贫困化的时代,以“虽万人吾往矣”的姿态举起了理想和神性的大纛,并且可以为了这个信仰而献出生命。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远方忠诚的儿子》)
  听听海子的声音,那些垮掉的诗人应该感到自己的低下和胆怯。诗人的形象是不可能不被纳入诗歌的评价体系中去的,诗歌由此有诗人之诗,有非诗人之诗。王国维说,“词人者,未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诗人如果垮掉了,不叫诗人也可以,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叫诗人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海子可以说是诗人中的诗人,他在无神的贫困时代寻找神性,以其神性之思写出神性之诗。
  二 海子诗歌中的神圣性
  海子喜欢的诗人中有荷尔德林,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的诗揭示了存在的本质,在荷尔德林的诗歌中,天、地、人、神被召集到一起,存在得以澄明。梵高也是海子喜欢的艺术家,海德格尔对梵高的画作《农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梵高所画的农鞋中同样召集了天、地、人、神。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的“四重根”的世界图像,和东方的老子思想中的域中“四大”十分相似,可能有着影响的关系。老子的“四大”是天、地、道、王,《老子》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是属于人类世界的,而“道”则是中国式的神圣物,地位相当于西方的“神”。可见,海德格尔和老子的世界四要素的图像是非常相像的。老子认为,在“四大”中,“道”是最高的,天、地尚且要效法于“道”。人在四大中要效法其他三者,尤其是“道”,要使得“道”在人的身上得到灌注和显现。海德格尔认为,在“四重根”当中,人起着使得其他的三种要素呈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即“此在”(Dasein),即生存在世,通过语言使存在显现和澄明,而诗歌则是解除存在之遮蔽的最好的方法。
  应该说,海子受到荷尔德林、海德格尔等德国诗人、哲学家的影响是很深的,他从他们的诗歌和哲学中听到了天、地和神圣物的召唤,从而立足于大地,仰望长空,思索神圣。而他立足的大地就是中国的大地。他在《亚洲铜》中深情地说道: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这是唯一一块埋人的地方。”
  海子的志愿本来不在于抒情的短诗,而是将真理、历史熔于一炉的“大诗”。这种诗歌具有史诗的品格,海子想要为缺少史诗的中国编写自己的史诗。海子曾经说过,“在汉族的打铁匠打造的箱子里装满了不能呼唤的语言。”中华民族热衷于人间,众神早早消逝,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的生命和存在得不到澄明,海子为之而痛惜。而在海子的这种大诗中,中华民族的天、地、人、神将被召唤。这是一种多么志向宏伟的勇敢担当!而海子诗歌的神圣性不在于西方式的神或者上帝的存在,而在于他立足于中国古老的大地,赋予这个古老民族所崇拜的“天”和“地”以最大的神性。在他的诗中反复出现“天空”、“大地”等意象,如《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当海子的好友西川读到这里的时候,被深深震撼,激赏其为“真正的诗歌”。古老而悠远的天空,既是民族心理中的“天”,又是远方和理想的同义语;古老而浑厚的大地,既是民族心理中的“地”,也是生存生命死亡等等范畴的载体。当然,天空、大地这两个意象本身大于一切诠释。在这两个基本的元素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种意象和元素,如黄昏、黑夜、黎明、麦子等等。在这之中最可注意的毫无疑问是太阳。太阳是海子理想信仰的化身。这些意象虽然没有直接被命名为神,但就其是组成时空的基本元素而言,其具有神圣的光芒,毋庸置疑。
  海子对世界有着和常人不同的观感,他构造了一个神性的世界。在他的眼中,所有的存在物不是日常人们眼中普通的存在物,而是重新获得了生命,显示出了自己的本质。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讲,海子使得几千年来遮蔽很深的古老的中华民族历史和空间中的所有存在得以被“解蔽”和“澄明”,重新获得了生命。在海子眼中,花朵是春天的嘴唇,海鸥是上帝的游泳裤,西藏是“一块孤独的石头”。值得强调的是,在海子眼中,这些并不是比喻,不是于坚等人痛恨的“隐喻”,在海子看来,世界就是这样的,他所呈现的是存在被解蔽之后的真理。相似的是,在西方的象征派诗人,如马拉美、兰波等人眼中,世界是“一片隐秘的森林”,各种事物都互相呼应。对于象征主义诗人来说,他们认为他们所揭示的是隐蔽在掠影浮光之下的世界的更加真实的本质。象征是哲学层面的思索,而“隐喻”只是修辞层面的技艺。对于这种诗人的观感,理解为“隐喻”,真是很肤浅的。而这些就是神圣性所在,这当然不是那些沉溺于日常叙事的人所能理解的。
  三 以梦为马——神圣的生存和死亡
  这样一个构造神圣、追求超越的人,在现实中当然负伤累累,但是海子始终无比善良,并保持着一颗圣洁的心。他何曾“垮掉”过!海子一生贫穷,是“物质的短暂情人”,但却是“远方忠诚的儿子”。海子一生孤独,其诗歌得不到所谓诗人圈子的承认。他孤居在遥远的京郊昌平,孤独就像“一只鱼筐”,“不可言说”。他爱情失败,“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都向她们身上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而最要命的是来自大地和麦子的质问!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超越,但善良的他不得不顾及物质上的大地,顾及故乡和亲人们善良的希望,他感觉愧对麦子的情意,不敢面对麦子的质问,“麦地\神秘的拷问者啊”,“一种善良\一种希望\我无法报答”。大地和麦地的重量压在他的神经上,他内心绝望地挣扎。他也曾想过“重建家园”:“在水上\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为了生存你要留下屈辱的泪水\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这是多么残酷的挣扎!从某种程度而言,海子正是死于这种挣扎。但就是在精神被劈裂的状态下,海子仍竭力去抓住每一丝的光亮,他会在一个痛苦的大醉后的黑夜过后,觉得可贵的黎明就像“一只蹦跳的梅花鹿”!在昌平,他孤独地爬上军都山,为秋天的花椒树所感动,“在秋天\在劈开了我的秋天\我爱你,花椒树”。而某时某刻,他会感到“活在这珍贵的人间\阳光强烈,水波温柔……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这是多么善良纯洁高贵的诗人之心!
  海子热爱生命,歌颂一点一滴的幸福和快乐,可以说,他并不生性悲观。但就是这样,他也不得不在挣扎中耗尽了所有的力气,最后死在春天的光明中。归根到底,因为他是个“以梦为马”的人,是个崇拜太阳的人。他喜爱梵高,喜欢他“像火山一样不计后果地喷出丝杉和麦田”,这种喷射生命力的生存方式也是海子本人的描摹。这是一种危险的生活方式,喷射生命力注定了生命会如流行般炽烈,但也会如流星般短暂早夭。海子一生如夸父一样追逐太阳,也如夸父一样力尽而死;如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一样渴望追寻光明,也如代达罗斯一样被太阳融化了蜡制的翅膀,最终跌落到海洋中。经过惨烈的挣扎之后,1989年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他已经“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大风从南刮到北,从东刮到西,你说的黎明是什么意思”。尘世的人啊,海子说,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吧,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已经不是此岸的世界。他的死亡也是神圣的!
  四 接过神圣之火
  在我们这个精神贫乏的时代,诗人应该起到把人类从沉沦中解救出来的职责,诗歌应该起到解除存在之蒙蔽的作用,这就是诗人何为的答案。但是我们的很多所谓诗人却抛弃了天、地、人、神这些元素和整个的存在,而沉溺于鸡毛蒜皮的日常琐碎叙事,存在被遮蔽得越来越深,时代从而越来越贫乏。如果这些人把解构主义拿来做挡箭牌,实在也是对解构主义的一种恶劣误解。解构主义是否认中心和唯一的存在的,从而证明多元的真理,促进人的自由,它产生于激进的法国六七十年代,是带着一些理想主义气息的,并不是庸俗的虚无主义。关于美国的垮掉派,其可取之处在于用颓废的姿态表达一种理想被强暴的愤懑,用一种反常化的手段使人们认清现实生活的荒诞,认清荒诞也就认清了理想,并决定去疗救。这种流风本来就真伪难辨,烈士和小丑皆侧身其中,难以辨识。很多人把它当做了怯懦的避难所。失败者的形象当然需要呈现,但是理想者必须在失败者的形象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之后登场,带领人们走出时代的贫困。海德格尔说荷尔德林是贫乏时代的歌者,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歌者是谁?谁应该重新把人们带回有信仰有神性的世界?海子已经逝去了,他说“众人都要将此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擎”,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接过海子手中的火把?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臣服于那些欲望、暴力、混乱、丑陋的冲击而满足于崇低的叙事?海子已经逝去二十年了,我们还继续空虚吗?是时候接过海子那充满神圣性的火把了!
  
   参考文献:
   [1] 波德莱尔,钱春绮译:《感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 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3] 海子:《诗学——一份提纲》,《海子诗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4]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李蓉,女,1960—,宁夏隆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高职语文、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
其他文献
摘要图画书是一门视觉表现艺术,在造型方面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图画书中的造型艺术是艺术家根据故事情节,运用相应的材料和手法而创造出可视形象的艺术,其风格与表现手法随故事而变化多样。写实风格的造型是以自然中真实形象的比例、形态为基础而创造的造型,可分为现实的自然造型、超现实的写实造型和拟人化的写实造型。以儿童读者群为主的图画书用缜密、严谨的写实造型风格来表现画面非常适合。  关键词:图画书 艺术 写
期刊
摘要《不存在的女儿》中的戴维和卡罗琳,都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呵护着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女儿菲比。虽然两人对菲比的爱本质相同,却有着各自的心理挣扎。本文通过对戴维和卡罗琳与菲比相关生活片段的阐述,剖析了隐藏在爱之后的繁复挣扎。  关键词:人性 爱 《不存在的女儿》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不存在的女儿》是美国女作家金·爱德华兹(Kim Edwards)的第一部长篇处女作,小说一问
期刊
摘要本文采取生态批评视角,运用文本细读方法,从鹤苇意象的诗意观照,生态文化的古今对接,以及生态视角下双重角色的写作定位三个方面对王秀杰的《水鸟集》进行生态解读,以期有助于当代生态文学创作。  关键词:《水鸟集》 鹤苇意象 生态解读 写作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王秀杰的《水鸟集》是一部抒写性灵的生态文学文本,是洋溢着浓郁故土风情的情感独白。作者将自己对盘锦家乡的脉
期刊
摘要十七年时期的革命英雄传奇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新英雄传奇构成了中国当代英雄传奇文学创作的两大高峰,新英雄传奇在延续与借鉴革命英雄传奇创作方法的同时,在叙事模式上对革命英雄传奇进行了大胆地改写与时代性的融变。  关键词:新英雄传奇 革命英雄传奇 借鉴 突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十七年时期(1949—1966)的革命英雄传奇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英雄传奇有着十分密切的渊
期刊
摘要本文从狂欢化的时空、“民间化”的饮食、戏谑幽默的语言三方面,论述了阿成的散文随笔《胡地风流》的狂欢化色彩,并指出了作家渗透于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其浓郁的黑土情结。  关键词:巴赫金 狂欢化 民间 吃 戏谑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胡地风流》是阿成的一部散文集。随笔通篇写“吃”,并以“吃”来透射人情、世态。尽管作品间或渗透了时代的苦难意识,但总体上看,整本的随笔却涂抹上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柯云路以《新星》、《夜与昼》等经典巨著为国人瞩目。尤其是《夜与昼》,被誉为是百科全书式描写社会生活的代表作。本文主要从小说的独特题材、艺术结构、语言风格、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形成当年“柯云路热”、“《夜与昼》热”的原因。  关键词:《夜与昼》 题材 艺术结构 风趣 感觉 哲理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曾说:“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期刊
摘要张爱玲及其作品以持久的艺术魅力几十年来影响不绝如缕,在港台地区甚至出现了一批追随张氏创作风格的“张派”作家。亦舒作为香港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家,虽自称“师承于张爱玲”,对张的继承却不在标志性的“张腔”——绮丽繁复的意象和阴暗而疯狂的艺术世界。在上海/香港的“双城”背景下,她以都市叙事和女性书写,与张爱玲的都市/女性文本构成了某种对话。  关键词:都市叙事 女性书写 张爱玲 亦舒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本文以鲁迅小说为例分析了文化、社会和人格之间的关系,即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潜规律。说明了只有三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才能冲出传统链条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鲁迅 小说 文化 社会 人格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一   鲁迅是五四时代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文化伟人,正是有了他,五四新文化运动才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一种凌雪傲霜的风骨,一种所向披靡的真实与震撼。在塑造了一个个小人
期刊
摘要白先勇在《游园惊梦》中运用意识流手法,改变了传统小说的结构形式和叙事方法,拓展了小说人物生活的广度和心理的深度。并由此形成了小说全新的结构布局,丰富了小说的创作技巧。  关键词:白先勇 《游园惊梦》 意识流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主要集中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台北人》,及长篇小说《
期刊
摘要“死亡”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话题,它作为时代悲剧的结语,蕴蓄着生命的奥秘与独特的文学价值。中国现代文学对“死亡”的审美表达,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不同侧面诠释了“死亡”主题的文学史意义,为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审美展现开拓了广阔的艺术空间。文学文本以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阐释完成了本质的超越和审美的认同。  关键词:现代小说 死亡主题 生命意识 悲剧 生存与死亡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