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确定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坚持实践育人,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与时俱进,进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分析和探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社会实践 新形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为主要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获得,最重要的是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在全面、深刻地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对党和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理解,主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自己人生和社会问题,从而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动性和决心。
一、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在当前形势下要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和认知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根据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首先,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但两者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实践教学侧重理論知识的应用与主体能力的优化,强调主体应用的知性功能。其次,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两者认知方式不同。课堂教学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以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认知方式;实践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主体能力的发挥,是以主观直接参与和体验为主的认知方式。再次,二者作用的主体都是高校大学生,但是组织和实施方法有差异。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是安排在寒假与暑假进行的,主要由高校团委组织实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作为一门课程的设置,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课堂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高校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课堂教育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奠定了基础,社会实践则为课堂教育提供了帮助,即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技能并为社会服务。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坚持配合、协助课堂教育的原则推动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课堂教育则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社会需要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功效。
二、同向同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首先,如何树人?就是要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成长,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意义上,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其次,学生教育,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实践活动能够可以加深理论教育的印象,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内化理论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家国情怀,更好的了解社会、国情和世情,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因此,社会实践也是一种载体。
三、与时俱进: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益的摸索
在新形势下,社会实践也要与时俱进,探索其发展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选择。(一)坚持实践育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必须把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通过制度建设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迈入新境界。首先,各高校应在实践育人的前提下,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才,构思、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再次,根据学生实际,例如专业特点、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找到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方向入手,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二)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首先,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政治实践、道德实践、生产实践等,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为丰富和具体;其次,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合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和开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可以下功夫;家庭教育中多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社会上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各种形式,为其提供环境保障。(三)坚持与时俱进,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监督指导。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应该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而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而取得长效机制。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是大学社会实践的动力所在。首先,增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整个过程的监督,形成管理机制,保障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深对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和鼓励,并对社会实践做的好的团队或个人进行奖励,以促进其不断进步;再次,高校应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定一系列保障制度性文件或考核制度文件等,以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4: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郎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1):192~19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社会实践 新形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为主要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获得,最重要的是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在全面、深刻地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对党和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理解,主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自己人生和社会问题,从而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动性和决心。
一、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在当前形势下要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和认知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根据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首先,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但两者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实践教学侧重理論知识的应用与主体能力的优化,强调主体应用的知性功能。其次,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两者认知方式不同。课堂教学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以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认知方式;实践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主体能力的发挥,是以主观直接参与和体验为主的认知方式。再次,二者作用的主体都是高校大学生,但是组织和实施方法有差异。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是安排在寒假与暑假进行的,主要由高校团委组织实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作为一门课程的设置,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课堂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高校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课堂教育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奠定了基础,社会实践则为课堂教育提供了帮助,即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技能并为社会服务。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坚持配合、协助课堂教育的原则推动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课堂教育则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社会需要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功效。
二、同向同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首先,如何树人?就是要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成长,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意义上,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其次,学生教育,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实践活动能够可以加深理论教育的印象,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内化理论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家国情怀,更好的了解社会、国情和世情,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因此,社会实践也是一种载体。
三、与时俱进: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益的摸索
在新形势下,社会实践也要与时俱进,探索其发展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选择。(一)坚持实践育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必须把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通过制度建设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迈入新境界。首先,各高校应在实践育人的前提下,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才,构思、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再次,根据学生实际,例如专业特点、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找到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方向入手,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二)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首先,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政治实践、道德实践、生产实践等,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为丰富和具体;其次,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合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和开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可以下功夫;家庭教育中多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社会上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各种形式,为其提供环境保障。(三)坚持与时俱进,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监督指导。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应该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而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而取得长效机制。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是大学社会实践的动力所在。首先,增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整个过程的监督,形成管理机制,保障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深对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和鼓励,并对社会实践做的好的团队或个人进行奖励,以促进其不断进步;再次,高校应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定一系列保障制度性文件或考核制度文件等,以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4: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郎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1):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