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地处边远山区的教育人来说,办教育难,办好教育更难。难就难在德育难开展,难就难在家校难合作。然而,粤北大山中的乐昌市云岩镇,却用“学生村小组”这一独特创新形式,破解了上述难题,让本地区的教育呈现崭新的气象。
祖堂里的教室
山区的夜晚宁静祥和,偶尔听闻几声狗吠。然而,往日里早已安静下来的出水岩村祖堂里却灯火通明。在这所村里新建的祖堂里,几张乡亲们常用的四方饭桌错落摆放,十几个学生或四人一组,或三人一组,或两人一组,正在认真地看书、讨论……这便是出水岩村小组晚自习的场景。在云岩镇下辖九个村委中,类似的场景已经让村民每个周末习以为常了。每到周末7点以后,住在村里祠堂或村委会附近的村民都会自觉减少各种“噪音”,偶尔路过的村民也会放轻脚步,生怕打扰到孩子们。
作为“梅辽四地”之一的云岩镇地处粤北山区,管辖着石冲、长塘、开封、出水岩、祖岭、云岩、选家洞、白蚕、斯茅坪等9个村委会、53个自然村。这里生活着几乎清一色的客家人,村民世代务农,辛勤耕作,生活贫穷但不失安稳。然而,与中国其它山区农村一样,随着“乡土中国”的变迁,新一代的云岩人不再固守过去的封闭生活,开始走出大山。也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开始成为学校面临的严峻现实:80%的学生是留守孩子,诸如早恋、厌学等问题随之而来,困扰着教育教学质量本就不高的农村学校。如何找到突破口,创新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成为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学校连结着万千乡里乡亲。唯有根植乡村文化的沃土,才能找到自身发展的根脉。云岩镇所辖9个村委,至今依然保留有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大队的痕迹,许多同村家庭都有亲戚关系,甚至出自同一宗族。由此,学校提出,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学生村小组”,让同村学生尝试互助学习,让每一个孩子周末回到家,都能找到督促、帮助自己学习的“机构”。
学校成立了村小组领导办公室,由政教处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村小组的日常指导和协调工作;每个村由党员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挂村,召开所挂村学生会议,选出本村学生组长及副组长,成立村小组的组织机构。于是,选家洞村小组、白蚕村小组、斯茅坪村小组、开封村小组、出水岩村小组……纷纷诞生了!各小组根据所挂村学生情况,开展学习互助活动和多彩的实践活动。
例如,祖岭村小组组织了5个学习互助小组,每个小组有5—7位同学。廖同学成绩较好,组织了同村7位同学,每逢周五、周六晚上7:00—9:00,大家集中到她家里一起学习。出水岩村小组成立后,获得了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将村里新建的祖堂作为孩子们晚自习的教室。留守孩子的周末难题就这样解决了:周末回家不再是漫无目的地疯玩,而是和同伴一起学习,一起看书,一起思考,一起进步。村小组又进一步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大扫除活动,义务清扫本村的巷道、饮水池、祖堂、乡亲的门口等,共同维护本村的公共卫生。
如今,村小组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村小组领导办公室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挂村教师会议,每个村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全村学生会议,组织学生在村里进行三次以上活动;村小组长每学年换届一次,学校每年评选1—2个优秀村小组,颁发锦旗和奖金,不断鼓舞大家把学生村小组的工作开展得更好。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先召开挂村老师会议,了解学生假期自主开展活动的情况,布置本学期村小组工作任务,各村则上交本村小组工作计划,召开本村全体学生会议,宣布本学期活动计划。全村大扫除、学习互助活动、全村文艺汇演、农活比赛、卫生评比等活动异彩纷呈。其中,一年一度的村小组文艺汇演和每月一次的村级大扫除还成为了村小组的“保留曲目”,深受学生和乡亲们的喜爱和欢迎。留守孩子们周末回家后有了更加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觉摒弃了过去的种种不良行为,逐渐走上了健康成长的正道。
村里的家长会
黄昏时分,石冲村的村民从田里匆匆赶回家,简单吃完饭后,便出门涌向村委会。村委会办公室早已布置好了圆桌会议场地,已经有不少村民早早赶来占据了“有利地势”……这并非村委改选或其他村委会议,而是云岩镇中学石冲村家长会的现场。会议主持人——挂村老师熟念地和乡亲们打招呼,拉家常。待家长到齐后,家长会正式开始了。老师自然而亲切地向家长们介绍孩子们近来的情况,乡亲们认真听,并不时提问。村里的家长会,少了学校家长会惯有的正襟危坐,多了乡里乡亲的淳朴自然,更有人情味。
将家长会开到每个自然村——这一创新源自学校对家校合作的清醒认识和摸底调查。农村家长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往往把学校视为“托儿所”;更有许多家长认为到学校路途较远,交通不发达,来回路上都要一个上午,不仅耽误了农活,而且家长会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所以到会率非常低。山不过来我过去。学校意识到,争取家长的支持需要学校“主动出击”。而学生村小组的建立更为家长会进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孩子们平时回村都会聚在一起学习、活动,家长们耳濡目染,都有所了解;挂村老师平时就与村民们比较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自然是家长会召集人和主持人的不二人选。于是,9个自然村都有了村里的家长会,村委会成了学生家长们乐于定期拜访的场所。
有了乡亲们的支持,家校合作进展顺利。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大规模的分村家访,由挂村教师牵头,班主任参与,村小组长带路,深入每一个学生家庭,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同时,宣传学校的具体做法,争取更多的家长支持;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将家长学校开进每一个乡村家庭。 如今,以学生村小组为主线,云岩镇形成了极富乡村气息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以亲情电话、村小组家长会和家庭教育指导为内容,构成常规的家校联系;以村小组建设为主线,开展多样的乡村社会实践和假期村小组活动。将教室搬到村里去,让学生走进广阔的农村生活天地,让留守孩子生活五彩缤纷:植树活动,为美化村里环境种下希望的树苗;缅怀红军烈士,感悟家乡的红色历史文化;纪念教育先驱李秉中,走进乡贤名人,引领尊师重教的乡风;尊老敬老,关爱家乡父老乡亲……假期村小组活动更是多姿多彩:新年村小组汇演、互帮互助过农忙、祖堂清洁等。山里孩子也和城里孩子一样多才多艺,春节期间,塘头岭村小组为村民们献上了自编自演的歌舞表演《快快乐乐过新年》;开封村、画眉山村小组则利用暑假,带领村里的小朋友“和我一起捉迷藏”。每一个孩子都找到了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发现了生活的意义。
朴实的乡里乡亲有着最为淳朴而广博的教育情怀。现在,每学期初,村小组会议都会将家长会纳入工作计划。从每学期进村开一次家长会,到针对突发事件,紧急召开家长会,家长的参会热情居高不下,乡亲们用淳朴的方式回应了学校的主动“接近”。云岩镇石冲村附近有一座矿山,当地群众因挖矿卖钱而过上了小康生活。受到村上“有钱就是理”的氛围影响,一些学生到校不讲学习,却攀比谁花的钱多。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以挂村老师为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邀请镇领导、村干部一起,把家长会开到了石冲村。通过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家长转变了认识,孩子不讲学习、不讲道理的风气得到明显改观。在村小组的组织下,孩子们在村里经常自觉做好人好事,各家“自扫门前雪”的风气逐渐消失,村里的不少老人都伸出拇指说:“现在孩子像个读书人。”
如今,各村没有外出务工的留守村民开始主动承担起照顾留守孩子的重任,村民们互帮互助,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建良好氛围。
我们的“八项规定”
一、爱村护村,为村争光,不做破坏村上公物和有损村上形象的事,做好护林防火工作;
二、尊敬村上长者,路上遇到要问好;
三、尊重父母,孝敬长辈,在家里为父母及长辈盛饭或端洗脚水,出远门要向父母请示;
四、珍惜生命,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不能到山塘水库玩水,不能骑摩托车上学放学;
五、懂得招待客人,搞好家庭卫生和房间布置,不乱丢东西;
六、主动做家务,会刷碗筷,学做饭菜;
七、学会自制,不能迷电视和手机,除周末和假期可最多看一小时电视外,其它放学时间不能迷电视和玩手机,手机不能带到学校;
八、积极参加村上组织的学习互助、卫生扫除等各项互动。
翻开云岩镇中学《学生村级互助小组》校本教材,如上“八项规定”最先引入眼帘。2015年7月,学校总结多年来学生村小组的实践经验,编印了这本校本教材。它既是云岩村小组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未来继续发展的指导手册。师生一起,用最淳朴简单的语言为教材“作序”——八项规定凝聚了村小组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和村民一起找到的解决对策,更有成功的喜悦,以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美好期待。村小组机构设置、操作要求、相关制度、评价细则、考核要点和学习内容等,校本教材的每一个内容都是多年来学生村小组走过的历程,也见证了云岩乡亲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信任。
朴实的云岩客家人真诚厚道,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关爱,再三叮嘱孩子们不要去山塘水库玩水,不要骑摩托车上学放学……于是,便有了八项规定之“珍惜生命,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不能到山塘水库玩水,不能骑摩托车上学放学”;客家人热情好客,每逢村小组下村扫除,都有村民的热情招待,孩子们深受感动,于是,就有了八项规定之“懂得招待客人,搞好家庭卫生和房间布置,不乱丢东西”;留守孩子们牵动着村民,村民们时常照顾留守学生家庭,监督孩子少看电视,认真学习,于是,就有了八项规定之“学会自制,不能迷电视和手机,除周末和假期可最多看一小时电视外,其它放学时间不能迷电视和玩手机,手机不能带到学校”;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回报村民:“爱村护村,为村争光,不做破坏村上公物和有损村上形象的事,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尊敬村上长者,路上遇到要问好”……八项规定语言简明直白,因为它来自乡里乡亲的淳朴温情,来自孩子们脚踏实地的成长。
几年来,学校通过与政府挂点领导下到村委会,密切联系村委会干部,宣传学校的具体做法,积极争取村委会干部的支持。村小组学生用八项规定指引自己的成长,孩子们认真学习、义务劳动的行动和孝亲敬长的精神风貌更是感动了村民,赢得了村民的支持。每年,村委会都会号召村民热情参与,为自己村的孩子们获选优秀村小组“摇旗呐喊”,并由村委会干部和学校一起,为获选小组学生颁发锦旗和奖金;每逢村小组下村打扫卫生,许多村委会干部主动承担指导任务,和孩子们一起清理卫生;许多村委会专门开辟场地,甚至贡献出了祖堂,为村小组开展互助学习提供环境良好的教室。村小组建设也推动了云岩山村的发展,村民们素质提高了,围绕乐昌市及云岩镇发展规划的讨论,村民们发言踊跃了,许多村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建言献策;村里婆媳关系、长幼关系、邻里关系日趋和睦,少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纠纷。
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和村民,学校每一个老师都成为了挂村老师。挂村的特殊生活,为每一个老师的教育人生增添了一抹亮色。一篇篇村小组教育小故事、教育随笔,记录了老师们教育生活的感人瞬间和成长体悟;老师们主动请缨,为学生开辟了美术、音乐、体育、象棋等第二课堂,剪纸比赛作品展、音乐舞蹈班汇演……让山里孩子也拥有多姿多彩的生活;老师们更是潜心研究课堂,九年级尝试分层教学,自主创新,用适合山村孩子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成长。
经过学生自评、挂村老师评价和班主任评价,并结合村小组日常评价,学校对村小组建设前后,500名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进行了追踪。结果显示,从爱村爱校、爱护公物、孝敬父母、礼貌待人、遵守纪律、认真学习、讲究卫生、珍视生命等要求考察,孩子们的等级评定从最初的“须努力”上升到了“优”。
学生村小组的德育创新,让学校走出了自身独特的发展之路,更为留守学生创设了充盈温情的成长平台。乡村学校是村庄的学校,每一个留守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成员。云岩人会继续探索,让每一个孩子在乡村这个大课堂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乐昌市云岩镇中学
广东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