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看,锄头应该这样握才是正确的,才会更省力……”
台上,一位穿着朴素、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高声介绍着;台下,一双双好奇的小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小手还不时地随着台上的讲述比比划划。
这是文清路小学里的一场特殊的科技报告会。
这场报告会的主讲人既不是有名的学者,也不是商界大亨,更不是政界明星,而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文清路小学上千位家长中最普通的一个。此刻的他,正站在演讲席上,面对台下的大小观众侃侃而谈。谈的内容很特别——如何种菜。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一位普通农民,做什么科技报告?而且就算他讲的是科学知识,和小学生谈种菜也似乎不是很合适吧?但这样的报告会确确实实在文清路小学不断举办着,并正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重视。
报告的主讲人形形色色,既有资深的专家,也有稚嫩的孩子。只要有话要讲,有话可讲,有足够的勇气站上舞台,就可以上去作报告。
由于报告会主题多样,形式新颖,其影响力也从校内传到校外,场地也从学校走到了赣州市青少年科技馆,规模更加宏大,影响更为深广。报告会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有趣而实用的知识,也让家长们切实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在无形中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说起来,这个科技报告会,仅是文清路小学在刘艳琼校长带领下实行的“四个一”工程之一。
所谓“四个一”工程,即每月一场音乐会,每月一场书画展,每月一个学科活动,每月一场专题报告会。“四个一”工程是文清路小学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为学生搭建的一个个放飞理想、快乐成长的舞台。
由于兴趣、智力、家庭背景、发展节律等因素的差异,每位学生起点不一,个性各异,需要的成长舞台和空间必然也不一样。“四个一”工程为他们搭建了“万能”的舞台。
正如刘艳琼校长所说:“我们开展‘四个一’工程,既有适合比较安静的孩子的活动,也有爱热闹的孩子喜爱的活动,就像是手机用户挑选套餐,总有一款套餐会适合我们的孩子。”
“四个一”工程也是刘艳琼校长“全纳”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文清路小学的“全纳”教育,是以“融合”为学校工作中心点,紧紧围绕“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的骄傲”的教育理念,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当下的幸福和责任。
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刘艳琼刚被任命为文清路小学校长时,学校正处发展的瓶颈期,面临着来自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多方压力。在这个关头,刘艳琼用她那并不宽厚的肩膀挑起了重振文小的重担。
重振文小,做好思想引领是关键。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发挥个体的最大作用。于是刘艳琼组织师生重构校训,着力打造文清精神,最终确立了“文清义正、小学大成”的校训和切实的工作目标。
由于文清路小学拥有环城、豪德、叶坪三个校区,三个校区地段特殊,生源复杂,造成了整个校园学生组成的1/4现象,即1/4的学生来自公务员家庭,1/4来自高档住宅区,1/4来自农民家庭,另有1/4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让这些孩子平等地接受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新课题,也成为刘艳琼反复思考的一道办学难题。
最终,刘艳琼提出了以“融合”为主线的“全纳”教育思想,把“融合”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点,让学校教育的熔炉铸炼新时期的学子。
文清路小学的“融合”包含五方面内容,即学生与学生的融合、教师与教师的融合、教师与学生的融合、教师与家长的融合、家长与学校的融合。
学生的融合就是在分班时考虑学生来源构成的大致均衡,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存在感”,并对彼此产生认同,从而尽可能地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他人对自己的重要性,学会倾听和尊重。
教师的融合就是三校区的老师之间互相流动,通过这种流动,让教师在不同环境中学习成长,在各种活动和教学中彼此欣赏。
教师与学生的融合就是通过“多帮一”的形式,让教师知道并参与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形成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家长的融合就是通过建立家校通平台,及时向家长发布班级最新动态,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推进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
在家长与学校的融合中,刘艳琼创造性地提出了“家长义工队”的概念,即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事务中来,例如每天中午和下午都会有家长义工来协助老师们工作。学校在开学初还会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有些家长一开始带孩子来报名的时候,穿着拖鞋,衣衫不整,参加了学校的培训后,再来开家长会时,他们的穿着就整洁多了,这便是一种家校融合,你能看见他们的改变。”刘艳琼说,“这样不仅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的日常工作,也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对于学校建设的重要性。”
“全纳”教育要求以孩子的成长为出发点,做孩子成长的聚光灯,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最终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世界也是重要的。
“我想,如果没有刘校长一开始对我的重视和鼓励,我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张荃林在回忆起被刘艳琼“发掘”的经历时,依然是满脸的兴奋。
张荃林是刘校长在两年前的“校园好声音”比赛时发现的一个“苗子”。小荃林的父亲是杂志编辑,母亲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也许是受喜欢安静的家庭氛围的影响,参加比赛前的小荃林是一个十分腼腆的孩子,对自己缺少自信,在孩子堆里显得相当普通,难以引起老师特别的重视。
但在“校园好声音”的比赛中,小荃林的表现却让所有人惊艳。当时,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小荃林从班级选拔赛、年级预赛,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十佳歌手”。 赛后,小荃林以为自己的“舞台生涯”就此打住了,他没想到,校长早已把自己的声音牢牢记在了心中。校长还特意向老师了解荃林,发现小荃林学习、才艺、品德各方面都很优异,只要精心培养,必将大有建树。校长的“看好”使小荃林破格加入了学校合唱团,她还特意鼓励说:“你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你的声音很干净、很自然,让人听着很舒服。”
校长的鼓励,成为张荃林进步的强大动力。两年来,他在校长的不断激励和指导老师的悉心培养下,慢慢养就了一种才学之美、艺术之气,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和“优秀队干”,先后荣获赣州市优秀少先队员、章贡区优秀少先队员“助人为乐”好少年、赣州晚报“明星小报童”等多个荣誉称号,目前正参评赣州市“美德少年”。
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平凡的孩子,在刘艳琼的发掘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存在的价值,在各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而在文小,像张荃林这样的孩子不是少数,很多孩子在文小“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这些孩子的变化和成长让刘艳琼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教育不能只为了照顾所谓的‘精英’,好的教育一定是合格人才的教育。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全纳”教育理念的践行,让刘艳琼有底气拿出孩子玩耍的照片给温家宝总理过目,并自豪地问总理:“您能看出照片上哪个是农民工的孩子吗?”
每个孩子都可以发挥作用
调入文清路小学后,刘艳琼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平等教育的同时,也在思索着怎样让孩子发挥最大的潜力和作用。
刘艳琼说,孩子之间很容易互相理解与欣赏,来自不同家境的孩子共同接受教育,增加彼此的认同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学业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文小的学生必须客观看待同学,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这样他们的心理才会更健康,成长才能更顺利。
在这个问题上,刘艳琼首先从细节上入手,规定所有学生必须穿校服,这样先从外形上消除差别感。其次,在分班的时候,她要求各类生源均匀分配。
这遭到一些家长的反对,刘艳琼告诉他们:“每个孩子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对他们一视同仁,这样所有孩子都能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为了实现“融合”,刘艳琼带领老师们以培养具有“好心态、好习惯、好品质”的新三好学生评选活动为主线,让每个孩子都融入学校生活、感受到成长的自信和幸福,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能被社会接受的合格公民。
刘艳琼反对在课堂上以“你是最聪明的”等此类句式来表扬学生,她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相应的回报,这样每个学生才会有自己的小目标,才有可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大发展。这正如文清校训:“文清义正,小学大成”。
“我不要求所有学生都争做第一名,因为第一名只有一个,但他们不能做思想上的最后一名,因为这是社会公德的底线。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用,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此他们才能在未来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刘艳琼经常提到一个孩子的转变。
调皮大王小强,转学来文清路小学之前就已“大名鼎鼎”。他不仅是“惹事大王”,还是“被开除大王”“转学大王”“撒谎大王”等等。
对如此一个“恶行累累”的孩子,刘艳琼相信,一个小孩子的心里并没有那么多的恶,他的所有的调皮捣蛋行为也许都只不过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这是缺乏关注缺乏爱的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需要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儿童。如果儿童感到别人的眼里没有他,不想知道他个人的小小不幸,把他丢在一边不管,那么他会认为这是一种痛苦的屈辱和极大的不公平。
刘艳琼深明此理,因此她对班主任肖瑞霞说,既然小强是你的学生,你就要平等地爱他,并且要多给他一些关爱,除了调皮,我相信你会发现他身上不一样的地方。
肖瑞霞老师不敢相信,因为小强转来文小之前已转学四次,在以前的同学眼里,他极难相处,人缘极差。在老师眼里,他的名字更几乎是麻烦与头疼的代名词,成绩更是屡次挑战老师耐性的底线。
刚转来时,小强在文小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也许是源于习惯,也许是为了用“恶”面具掩盖自己容易被伤害的心,新的环境并没有改变他的心态和习惯,他还是爱撒谎,爱挑衅,每天重点要做的事就是惹事。
上课时,小强总是低着头,在桌子底下摆弄着什么。肖瑞霞并不批评他,而是偷偷观察着。很快她便发现,原来小强在桌肚子里捏泥人,而且捏的泥人一个个活灵活现。肖老师还发现,他捏泥人时,脸上现出从未见过的认真。
肖瑞霞一下明白了,这个孩子绝不是一无是处。从此后,她在上课的时候总会对他投去微笑。
有一次肖瑞霞在班上说:“我好想要一个礼物,如果我向你们要,你们会送给老师吗?”
同学们都很好奇肖老师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礼物。
“小强,你捏的泥人老师很喜欢,你能送一个给我吗?”
班上立时像炸开了锅,大家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向小强要礼物。
肖瑞霞不语,带着笑意看着小强。小强犹豫再三后,终于拿出一个泥人,红着脸慢慢地走向讲台。当大家看见肖老师手上形象逼真的泥人时,都无不被小强的“手艺”所折服。肖瑞霞看准时机说,我从你们的眼里读出了对小强的佩服,既然如此,我们请小强为大家来一场“橡皮泥展”如何。同学们纷纷鼓掌表示同意。
小强很吃惊地说:“我?开玩笑吧!做橡皮泥多简单呀,谁都会。”
“不开玩笑,就是你了。因为你做的橡皮泥特别生动逼真,我想背后一定有很多的故事。另外你做橡皮泥的时候特别认真。我们都期待特别认真的你做一场特别优秀的展出。”
台上,一位穿着朴素、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高声介绍着;台下,一双双好奇的小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小手还不时地随着台上的讲述比比划划。
这是文清路小学里的一场特殊的科技报告会。
这场报告会的主讲人既不是有名的学者,也不是商界大亨,更不是政界明星,而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文清路小学上千位家长中最普通的一个。此刻的他,正站在演讲席上,面对台下的大小观众侃侃而谈。谈的内容很特别——如何种菜。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一位普通农民,做什么科技报告?而且就算他讲的是科学知识,和小学生谈种菜也似乎不是很合适吧?但这样的报告会确确实实在文清路小学不断举办着,并正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重视。
报告的主讲人形形色色,既有资深的专家,也有稚嫩的孩子。只要有话要讲,有话可讲,有足够的勇气站上舞台,就可以上去作报告。
由于报告会主题多样,形式新颖,其影响力也从校内传到校外,场地也从学校走到了赣州市青少年科技馆,规模更加宏大,影响更为深广。报告会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有趣而实用的知识,也让家长们切实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在无形中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说起来,这个科技报告会,仅是文清路小学在刘艳琼校长带领下实行的“四个一”工程之一。
所谓“四个一”工程,即每月一场音乐会,每月一场书画展,每月一个学科活动,每月一场专题报告会。“四个一”工程是文清路小学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为学生搭建的一个个放飞理想、快乐成长的舞台。
由于兴趣、智力、家庭背景、发展节律等因素的差异,每位学生起点不一,个性各异,需要的成长舞台和空间必然也不一样。“四个一”工程为他们搭建了“万能”的舞台。
正如刘艳琼校长所说:“我们开展‘四个一’工程,既有适合比较安静的孩子的活动,也有爱热闹的孩子喜爱的活动,就像是手机用户挑选套餐,总有一款套餐会适合我们的孩子。”
“四个一”工程也是刘艳琼校长“全纳”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文清路小学的“全纳”教育,是以“融合”为学校工作中心点,紧紧围绕“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的骄傲”的教育理念,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当下的幸福和责任。
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刘艳琼刚被任命为文清路小学校长时,学校正处发展的瓶颈期,面临着来自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多方压力。在这个关头,刘艳琼用她那并不宽厚的肩膀挑起了重振文小的重担。
重振文小,做好思想引领是关键。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发挥个体的最大作用。于是刘艳琼组织师生重构校训,着力打造文清精神,最终确立了“文清义正、小学大成”的校训和切实的工作目标。
由于文清路小学拥有环城、豪德、叶坪三个校区,三个校区地段特殊,生源复杂,造成了整个校园学生组成的1/4现象,即1/4的学生来自公务员家庭,1/4来自高档住宅区,1/4来自农民家庭,另有1/4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让这些孩子平等地接受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新课题,也成为刘艳琼反复思考的一道办学难题。
最终,刘艳琼提出了以“融合”为主线的“全纳”教育思想,把“融合”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点,让学校教育的熔炉铸炼新时期的学子。
文清路小学的“融合”包含五方面内容,即学生与学生的融合、教师与教师的融合、教师与学生的融合、教师与家长的融合、家长与学校的融合。
学生的融合就是在分班时考虑学生来源构成的大致均衡,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存在感”,并对彼此产生认同,从而尽可能地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他人对自己的重要性,学会倾听和尊重。
教师的融合就是三校区的老师之间互相流动,通过这种流动,让教师在不同环境中学习成长,在各种活动和教学中彼此欣赏。
教师与学生的融合就是通过“多帮一”的形式,让教师知道并参与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形成良好积极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家长的融合就是通过建立家校通平台,及时向家长发布班级最新动态,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推进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
在家长与学校的融合中,刘艳琼创造性地提出了“家长义工队”的概念,即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事务中来,例如每天中午和下午都会有家长义工来协助老师们工作。学校在开学初还会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有些家长一开始带孩子来报名的时候,穿着拖鞋,衣衫不整,参加了学校的培训后,再来开家长会时,他们的穿着就整洁多了,这便是一种家校融合,你能看见他们的改变。”刘艳琼说,“这样不仅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的日常工作,也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对于学校建设的重要性。”
“全纳”教育要求以孩子的成长为出发点,做孩子成长的聚光灯,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最终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世界也是重要的。
“我想,如果没有刘校长一开始对我的重视和鼓励,我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张荃林在回忆起被刘艳琼“发掘”的经历时,依然是满脸的兴奋。
张荃林是刘校长在两年前的“校园好声音”比赛时发现的一个“苗子”。小荃林的父亲是杂志编辑,母亲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也许是受喜欢安静的家庭氛围的影响,参加比赛前的小荃林是一个十分腼腆的孩子,对自己缺少自信,在孩子堆里显得相当普通,难以引起老师特别的重视。
但在“校园好声音”的比赛中,小荃林的表现却让所有人惊艳。当时,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小荃林从班级选拔赛、年级预赛,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十佳歌手”。 赛后,小荃林以为自己的“舞台生涯”就此打住了,他没想到,校长早已把自己的声音牢牢记在了心中。校长还特意向老师了解荃林,发现小荃林学习、才艺、品德各方面都很优异,只要精心培养,必将大有建树。校长的“看好”使小荃林破格加入了学校合唱团,她还特意鼓励说:“你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你的声音很干净、很自然,让人听着很舒服。”
校长的鼓励,成为张荃林进步的强大动力。两年来,他在校长的不断激励和指导老师的悉心培养下,慢慢养就了一种才学之美、艺术之气,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和“优秀队干”,先后荣获赣州市优秀少先队员、章贡区优秀少先队员“助人为乐”好少年、赣州晚报“明星小报童”等多个荣誉称号,目前正参评赣州市“美德少年”。
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平凡的孩子,在刘艳琼的发掘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存在的价值,在各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而在文小,像张荃林这样的孩子不是少数,很多孩子在文小“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这些孩子的变化和成长让刘艳琼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教育不能只为了照顾所谓的‘精英’,好的教育一定是合格人才的教育。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全纳”教育理念的践行,让刘艳琼有底气拿出孩子玩耍的照片给温家宝总理过目,并自豪地问总理:“您能看出照片上哪个是农民工的孩子吗?”
每个孩子都可以发挥作用
调入文清路小学后,刘艳琼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平等教育的同时,也在思索着怎样让孩子发挥最大的潜力和作用。
刘艳琼说,孩子之间很容易互相理解与欣赏,来自不同家境的孩子共同接受教育,增加彼此的认同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学业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文小的学生必须客观看待同学,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这样他们的心理才会更健康,成长才能更顺利。
在这个问题上,刘艳琼首先从细节上入手,规定所有学生必须穿校服,这样先从外形上消除差别感。其次,在分班的时候,她要求各类生源均匀分配。
这遭到一些家长的反对,刘艳琼告诉他们:“每个孩子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对他们一视同仁,这样所有孩子都能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为了实现“融合”,刘艳琼带领老师们以培养具有“好心态、好习惯、好品质”的新三好学生评选活动为主线,让每个孩子都融入学校生活、感受到成长的自信和幸福,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能被社会接受的合格公民。
刘艳琼反对在课堂上以“你是最聪明的”等此类句式来表扬学生,她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相应的回报,这样每个学生才会有自己的小目标,才有可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大发展。这正如文清校训:“文清义正,小学大成”。
“我不要求所有学生都争做第一名,因为第一名只有一个,但他们不能做思想上的最后一名,因为这是社会公德的底线。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用,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此他们才能在未来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刘艳琼经常提到一个孩子的转变。
调皮大王小强,转学来文清路小学之前就已“大名鼎鼎”。他不仅是“惹事大王”,还是“被开除大王”“转学大王”“撒谎大王”等等。
对如此一个“恶行累累”的孩子,刘艳琼相信,一个小孩子的心里并没有那么多的恶,他的所有的调皮捣蛋行为也许都只不过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这是缺乏关注缺乏爱的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需要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儿童。如果儿童感到别人的眼里没有他,不想知道他个人的小小不幸,把他丢在一边不管,那么他会认为这是一种痛苦的屈辱和极大的不公平。
刘艳琼深明此理,因此她对班主任肖瑞霞说,既然小强是你的学生,你就要平等地爱他,并且要多给他一些关爱,除了调皮,我相信你会发现他身上不一样的地方。
肖瑞霞老师不敢相信,因为小强转来文小之前已转学四次,在以前的同学眼里,他极难相处,人缘极差。在老师眼里,他的名字更几乎是麻烦与头疼的代名词,成绩更是屡次挑战老师耐性的底线。
刚转来时,小强在文小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也许是源于习惯,也许是为了用“恶”面具掩盖自己容易被伤害的心,新的环境并没有改变他的心态和习惯,他还是爱撒谎,爱挑衅,每天重点要做的事就是惹事。
上课时,小强总是低着头,在桌子底下摆弄着什么。肖瑞霞并不批评他,而是偷偷观察着。很快她便发现,原来小强在桌肚子里捏泥人,而且捏的泥人一个个活灵活现。肖老师还发现,他捏泥人时,脸上现出从未见过的认真。
肖瑞霞一下明白了,这个孩子绝不是一无是处。从此后,她在上课的时候总会对他投去微笑。
有一次肖瑞霞在班上说:“我好想要一个礼物,如果我向你们要,你们会送给老师吗?”
同学们都很好奇肖老师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礼物。
“小强,你捏的泥人老师很喜欢,你能送一个给我吗?”
班上立时像炸开了锅,大家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向小强要礼物。
肖瑞霞不语,带着笑意看着小强。小强犹豫再三后,终于拿出一个泥人,红着脸慢慢地走向讲台。当大家看见肖老师手上形象逼真的泥人时,都无不被小强的“手艺”所折服。肖瑞霞看准时机说,我从你们的眼里读出了对小强的佩服,既然如此,我们请小强为大家来一场“橡皮泥展”如何。同学们纷纷鼓掌表示同意。
小强很吃惊地说:“我?开玩笑吧!做橡皮泥多简单呀,谁都会。”
“不开玩笑,就是你了。因为你做的橡皮泥特别生动逼真,我想背后一定有很多的故事。另外你做橡皮泥的时候特别认真。我们都期待特别认真的你做一场特别优秀的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