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梁实秋中庸翻译观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梁实秋毕生崇尚中庸之道,从而这也陶染了他的翻译观。本文以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通过对比梁实秋和朱生豪两译本,探究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在莎剧中的应用,希望能对莎士比亚戏剧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实秋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庸翻译观
  一、引言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坛公认的语言和艺术大师,也是天赋异禀的诗人和剧作家。文坛巨匠莎士比亚用其精炼、独特的语言塑造出了一系列生动鲜明、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人间一幕幕悲欢离合。梁实秋是中国现代享有盛名的学者,也是杰出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者。梁实秋之所以选择翻译莎剧,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非常欣赏莎翁的作品,期待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经典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是由于胡适先生的正确引导以及家人的期许与鼓励。
  由于时代久远,莎剧中各种地域和文化的时空感以及各种俚语、俗语和猥亵语都给现代读者阅读和品味莎剧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阻碍。梁实秋在译莎的过程中,也敏锐地发现了语言大师莎士比亚的“中庸”之举。尽管情节引人入胜,但莎翁从未对剧中人物做十足的肯定或彻底的否定,即原著中沒有十足的善人或穷凶极恶之人,所以梁实秋在进行翻译时,着眼于不具褒贬的中性词汇,不在文字中暗示、也从未引导读者对人物作过多揣测。儒家中庸思想与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也洗礼着梁先生的人生态度、文艺思想等方面,这一切也对其翻译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人们熟知的悲剧之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两大家族的爱恨情仇,以及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忠贞一直牵动着读者和观众的心,也赢得了掌声与赞许。本文试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译本为例,从梁实秋“中庸翻译观”角度来分析其翻译,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中庸翻译观
  “梁实秋追求‘中庸’人生哲学的态度自然影响了他的翻译观”(严晓江,2008:10)。鉴于具体的历史时期,梁实秋译莎亦是明智之举。梁实秋摒弃了西方流派间的狭隘,从一条中庸、和谐的道路中诠释了这部经典之作。这不仅能使我们完整地理解莎翁笔下的艺术特色,还能理性细致地体会这一经典之作的魅力。
  (一)中庸翻译观的形成
  梁实秋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而儒家思想的精髓也与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这要求人们要遵循万物间的和谐、至善状态。这也成为了他人生哲学的根基。儒家思想在历史的洪流中占有主流地位,这也是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的根本來源。
  1923年,梁实秋为了一扩眼界赴美留学,在此期间,他深受恩师白璧德的影响,认同新人文主义思想,并赋予其时代意义。白璧德教授精通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其学说与儒家学说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的另一来源。
  梁实秋将中西文化理念融合,使其在人生观、翻译观等方面都时刻遵循着中庸色彩。他以儒家精神为根基,植入了白璧德学说,将两者融会贯通。因此,正是由于这两种思想的契合造就了其中庸翻译观的形成。
  (二)梁实秋与中庸翻译观
  “梁实秋一生推崇中庸之道,他的世界观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中国的孔子的思想有许多共通点,认为精神与物质应该达到一种和谐、适度的中庸境界。”(严晓江,2008:10)求真和适中原则是梁实秋对中庸翻译观通晓的根本。适度和中和原则是其认知中庸翻译观的核心。
  梁实秋的文学之路与翻译生涯都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紧密相关。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交接的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火花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与翻译观。梁实秋虽然肯定了恩师的新人文主义观点,但并未因此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分割开来,反而在“浪漫”和“古典”之间找到了契合点,从而开辟了一条和谐、理性的中庸之道。
  总之,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不仅形成了自身理性、求真务实的观念,并且还将这种理性付诸于实践,促使主流文化与当代文化、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进行彼此对话,使得不同文化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从而趋于一体。
  三、梁实秋中庸翻译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具体应用
  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的同时,梁实秋也机敏地发现了莎翁的“中庸”。他认为,莎士比亚“主张中庸之道”,“莎氏的思想走的是一个中间路线,一个实际可行的路线,很稳当”(梁实秋,2002:665)。因此,在翻译莎剧过程中,梁实秋就将这种中庸观念转变为理性的节制,在翻译中尽量使用不含褒贬的词汇,力避读者因为读了译文中绝对的语言,而误会原作者及译者的本意,以为文章对某人、某事的性质做出了定性。
  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第五景中,有这样一句话:“My only love, sprung from my only hate! Too early seen unknown, and known too late!”。
  梁实秋译:我竟为了我唯一嫉恨的人而倾倒!当初不该遇到他,现在又嫌太晚了!(2001:67)
  朱生豪译: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2009:59)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修辞以及人物特性。他对每个词句的推敲,使得作品充满了魅力。梁的“中庸”思想,通过直译的方法,结合语言的特色,尽量保持了原文的整体语言修辞和相应的人物特性。这段所描述的是朱丽叶得知罗密欧为仇人之子后顾虑矛盾的心情。梁的“我竟为了我唯一嫉恨的人而倾倒”对比朱的“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梁将“only”直接翻译,而朱却用散文的意境译出此句。梁的直译,让读者有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known too late”有相见恨晚之意,梁直译为“又嫌太晚”,较于朱的“何必相逢”,梁在含义表达上更贴切莎翁之本意。
  例二:请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二景中的一段台词:   ROMEO...... As is a winged messenger of heaven
  Unto the white-upturned wondering eyes
  Of mortals, that fall back to gaze on him
  When he bestrides the lazy-pacing clouds,
  And sails upon the bosom of the air.
  梁實秋译:
  罗……恰似生翅膀的天使一般明亮,使尘世的众生翻着白眼,惊得倒退,看你踏着懒洋洋的白云在天空驶过。(2001:77)
  朱生豪译:
  罗……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样。(2009:71)
  这段描写了朱丽叶对着夜空,思念着罗密欧,其内心早已被爱情迷醉的场景。“white-upturned wondering eyes”意指人向上张望时,眼球向上翻的状态。梁将此句翻译成“使尘世的众生翻着白眼”,译出当时人物的所想所感。虽然朱“张大了出神的眼睛”也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基本特性,但“出神的眼睛”缺少了原文的意境。此处梁实秋朴实、晓畅的语言风格更有利于读者欣赏原文的意境。赏析梁的译文,我们会发现,梁实秋的中庸思想不仅仅秉持了语言上的纯洁性,同时亦充实了中国文化。这便是植根于其思想中坚不可摧的文化底蕴,亦映衬了他中庸观中的务实,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翻译立场。
  原文3:现摘录《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六场中的这段著名台词如下:
  JULIET:Conceit, more rich in matter than in words,
  Brags of his substance, not of ornament:
  They are but beggars that can count their worth;
  But my true love is grown to such excess
  I cannot sum up sum of half my wealth.
  梁实秋译:
  朱丽叶:内容丰富而不是口头上说说的那种恋爱心理,只能夸耀它的实质,并不要炫它的华丽:只有乞丐才计数他的家财;我的爱情太充足了,我无法数清我的财产的一半。(2001:119)
  朱生豪译:
  朱丽叶: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只有乞儿才能够计数他的家私。真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2009:113)
  以异国语言文化为中心,有时可能会产生晦涩难懂的语言,但遵循了作者真正的本意。反之,過于偏向靠拢读者的语言,很可能造成源语中语言特色和异域文化改头换面,从而达不到源语的初衷,即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一幕描写了朱丽叶与罗密欧秘密结婚,由于对方是她深爱的人,所以即使再简单不过的婚礼也给予了她爱情上的极大满足。朱生豪对于原文其实是略有删减的,他更忠于内容上的通顺及情感上的表达。譬如删减了“half my sum ofwealth”,译为“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这虽然概括了原文含义,但并未真正传达源语的表达方式。而梁的译文不单从句法成分、措辞等方面再现了莎翁笔下的艺术魅力,甚至标点都采用直译。译为“我无法数清我的财产的一半”,更好地保留了原文形式及内容,“一半”一词表现出朱丽叶此时对于爱情极大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这段对于句式上的处理,体现出梁实秋忠于原文、遵循中庸、和谐之道。
  原文4: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四景中,
  PARIS: These times of woe afford no time to woo.
  Madam, goodnight: commend me to your daughter.
  梁实秋译:
  帕:在这悲伤的时候也不便求婚。夫人,晚安:请代我向小姐致意。(2001:157)
  朱生豪译:
  帕:我在你们正在伤心的时候来此求婚,实在是太冒昧了。晚安,伯母;请您替我向令嫒致意。(2009:155)
  此章节所描述的是贵族帕里斯与朱丽叶母亲的一小段对话。作为晚辈的帕里斯向朱丽叶父母提亲,朱使用了“冒昧” “伯母” “令嫒”等较为谦恭的词语,将其完美地归化为中国的儒家思想。这有利于读者领略该段含义,切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朗诵起来也明朗顺口。而梁使用了“求婚” “夫人” “小姐”,这种严谨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既带有原作中礼貌与尊重,也未涉及归化、偏于读者的痕迹。这样中庸思想化的翻译,更体现了梁对于人物之间微妙关系的揣摩。梁实秋求真务实的中庸翻译观,让读者直面地道的异域文化,丰富了读者在各国文化间的阅历,也增强了彼此间人文情怀的交流,开阔了读者的阅读与认知视野。
  四、结语
  梁实秋历时近四十年最终译完《莎士比亚全集》,其求真务实的中庸翻译观也影响着他的翻译实践,译文中所体现的中庸原则也是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在译莎过程中,梁实秋本着极其严谨的翻译态度,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诸多磨难,最终完成使命。
  梁实秋莎译文的和谐理性理念对引导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大的激励作用。他向中国读者诠释了莎剧的魅力及西方莎学发展状况,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开阔了读者认知视野,推动了莎士比亚剧作的传播和研究,使我们更能感受到莎剧的艺术色彩和普世价值。梁实秋的莎剧译本融合了人性及中西文化,搭建了中西方交流的启蒙桥梁,且给我国学术研究爱好者提供了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实秋.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周年纪念集[M].台北:国立编译馆,1966.
  [2] 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罗密欧与朱丽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 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罗密欧与朱丽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 杨俊峰.莎士比亚词汇研究110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 严晓江.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 李伟昉.梁实秋莎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 高旭东梁实秋于中西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8] 梁实秋梁实秋文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反映穆斯林文化的非传统著作,其新颖的叙述视角、独创的写作手法和全文中浸染的穆斯林风情都令人耳目一新。但同时,它也以玉和月为主线,逐步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如古典诗词一般残缺破碎的悲剧美,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与情感的共鸣。  关键词:玉 月 穆斯林文化 悲剧美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曲波澜壮阔的玉之颂歌,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爱之诗篇。阅读这部作品,你会为梁亦清、韩子奇等人对玉的执
期刊
摘 要:象征主义是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中都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且由于作家的不同而在具体的运用中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本文对美国作品《红字》和中国作品《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比较,并赏析了象征手法在这两部著作中的种种妙用。  关键词:红字 红楼梦 象征意义  ★基金项目:“中美文学象征手法比较研究”,项目号:ZK16079  象征主义被大量文学作品应用,向读者展示着作家对于生活逻
期刊
摘 要:作家魏思孝的把写作视角集中于小镇青年的故事。他以自我的生活环境为背景,表现着小镇困顿的青年在生存与欲望的双重焦虑下的种种荒诞而真实的人生状态和小镇底层青年的生存困境。作者书写自己独特的生活及社会体验,以荒诞的手法,在轻松荒诞的故事背后反映的是残酷无奈的现实生活,是小镇青年生活姿态的真实书写。  关键词:魏思孝 小镇青年 荒诞 生活 爱情  魏思孝,淄博80后签约作家。魏思孝居于乡下,虽然有
期刊
摘 要:布朗肖在其作品《文学空间》中基于新批评的立场,提出了文本中独立存在的空间。然而,基于接受美学的立场来看,这一文学空间同样得以存在并在理论上更加得以自洽——基于读者个人的经验观念建立的文学空间存在于读者的思想中,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在这一重空间中经验的过程。这样,接受美学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两大困境——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消失便得到了解决:文学的特点在于能够建立起文学空间,为读者提供体验。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埃尔默·莱斯早期、中期、晚期的三部代表作《加算器》《街景》《梦女孩》在表达了现代人存在主义式的生活困境的同时,也向逐渐被异化的现代人提供了与存在主义不尽相同的解决之道。如今,当代的读者仍然面临着和莱斯的角色们相似的人生困境和精神危机,他们可以对莱斯和存在主义给出的不同解答进行自主解读和选择。  关键词:社会功能 自我认知 自我 异化 反抗 选择 生活之爱  美国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
期刊
摘 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以照相术和电影的发展为例,论述了机械复制时代对传统的艺术作品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艺术品的价值、大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方式产生的变化进行浅析,并思考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对今天讨论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本雅明 “机械复制” 技术 艺术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论述了机械复制给传
期刊
摘 要:描写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是“五四”以来作家们关注的题材领域。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城乡矛盾的凸显期。新世纪浙江作家钟求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零年代》没有走传统的路数,尤其在艺术上作了有益的探索。这样的探索对提升小说的审美高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关键词:当代小说 钟求是 零年代 城乡二元结构 笔法运用  浙江温州的钟求是,在创作了如《谢雨的大学》《未完成的夏天》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之后,在2009年
期刊
摘 要:阿尔志跋绥夫(Арцыбашев М. П. 1878-1927)的长篇小说《萨宁》是世纪之交俄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作,经过不断的重新审视与解读,《萨宁》的思想史意义越来越突出。小说的表现对象是作为社会思想之代表、社会发展之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层。作品从情欲、病态心理和死亡等生命现象出发,将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置于社会秩序之上,通过“力”之角逐,深刻地揭示了世纪之交俄国社会的全民自杀风潮和
期刊
摘 要: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传统封建旧观念和现代自由新观念发生碰撞。人们积极倡导平等、自由,知识分子最先唤醒人们对女性的认识。本论文以《舞女》和《心》中女主为例,通过对森鸥外和夏目漱石女性观的对比,了解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女性观。在男权为主导的世界里,遇上“男女平等”的新观念,传统、善良的女性该如何处理,如何搅动封建观念这一泓池水。无论是森鸥外塑造的身份卑微却洁身自好的女性,还是夏目漱石塑造的深处闺阁
期刊
摘 要:每个地区的传统文化都是彰显地域特色的法宝,其中,山西省的“圆锁习俗”就是该地区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圆锁”是指在孩子出生时给孩子佩戴锁以祈求保佑以及在孩子长大后再进行开锁的一种成年仪式。本文将通过对圆锁习俗的研究,找出该习俗产生的原因,了解它的发展状况,分析它存在的意义以及反思近年来圆锁习俗面临的危机,倡导更多人关注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其得以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长治 圆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