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 一尘不染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cgdxx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段时间,有关故宫及其文物鉴定专家的负面报道接二连三,让人们对权威部门和权威专家顿生信任危机,事实上并非尽然。
  今年5月20日至23日,著名书画鉴定家单国强先生应南通博古邀请,来南通鉴定字画,笔者有幸陪伴左右,不但从中获益匪浅,而且深切感受到其治学严谨的认真精神。
  5月20日上午,一位从淮阴远道而来的藏家,带来一幅刘继卣的巨幅人物画,画作约50平尺,实为少见。单先生先是对全画浏览一遍,然后对印,再看细部笔墨,最后确认系一仿品。鉴定全过程仅十几分钟。令我诧异的是单先生拿着印款词典对画中印款的那种丝毫不放过的认真精神,七十岁的老人匍匐在地板上(因画幅太大摊在地板上),反复对照,然后告之藏家,何处笔墨不对,印款不对,其严谨的态度令藏家也心服口服。
  5月21日至22日,两天共鉴定30多幅字画。其中真品约占三分之一,赝品多为河南造的地摊货,一望便知,老仿也有几幅。如嘉庆年间一幅署名蒋溥的《百鹿图》,连名字也写错了,画风却与沈铨接近;还有署名恽冰的工笔《秋菊图》,并无恽家没骨样,反多为勾勒填色,后面还有包世臣的跋,核对年庚时却根本不符,再说画得太呆板,款印亦不对,可见仿技并不高明;还有一幅明正德年间某进士的书法中堂,绢是明晚期的,书法笔墨功力不够,应为抄本;一幅郑板桥的《墨竹图》,笔墨相去甚远,定为兴化造。送画者为兄弟三人,原以为会值不少钱,结果扫兴而归。
  鉴定界都知道,鉴定字画有两难:最古老的,因少参照物,此一难;当代作品,风格纸张笔墨差别不大,高仿品有时令画家自己也辨别不清,此二难。某大鉴定家就曾明言,当代作品他不看。但当今书画市场如此高涨,坚决不看也不现实。单先生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如一些地方名头的作品,他没有见过,他就说没有见过看不了。至于近现代大家、名家的作品,能看的就看。如一幅傅抱石《泛舟会友图》(如图),尺幅不大,但画得十分精彩,而且藏者还携带刊登过该画的画集。单先生接过作品,并不多言。摘下眼镜,脸几乎贴到画上,对照画集,仔细核对,一丝不苟,从宏观到微观、从笔墨到印款,尤其是对“抱石皴”的精微之处一一比对,最后终于说出两个字,“对的”。回过头来对笔者说:“终于看到了一件好东西”,精神为之一振。然后指着画中水榭告诉我:“你看这线条,笔断气不断,特有味道。若是赝品,仿者肯定是一笔带过,差别就在这里。”
  同样有著作图录,一幅林散之的书法条幅,就得不到认可。有一件署名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刊登在一本《日本国回流林散之作品集》中,作品与图录是毫厘不差,但鉴定主要还是看笔墨。该作品的线条失之俗滑,少了林老那种老辣生涩的感觉,且有的字还写错了,这是“草圣”不可能出现的硬伤,其结论是“有差距”。
  随着电脑模印的出现,印章在鉴定作用中几被忽视,但在两幅喻继高的作品鉴定中,单先生让我看到了印鉴的重要性仍旧不可忽视。这是两件署名“喻继高”的工笔花鸟画,因为是工笔画,只要仿得精到,一般从笔墨上难显破绽。工笔画家往往落穷款,仿者只要专仿姓名两三个字,也会仿得很像的,可是这两幅画差别偏偏就出在印章上。单先生认准一幅画上“印”字有一笔划刻得不对,两相比较,另一幅则对。真可谓明察秋毫,送鉴人在事实面前,不服不行。
  5月23日,单先生还对博古公司的书画拍品浏览了一遍,他认为,南通藏家书画收藏水平还是可以的。但是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一些企业家,因为有钱,那些古董贩子专门瞄准他们,结果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满屋子的赝品假货,自己却还蒙在鼓里。别以为有钱人不在乎,俗话说“胖子身上也是肉”。笔者仔细观察到,有几位送鉴人嘴上说是无所谓,但持画送鉴时手都在发抖,可见不是小价钱买来的。单先生说:“鉴定字画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只认作品、不听故事。领导的面子、朋友的交情,都不可掺杂其中,否则,这字画就没法看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给钱再多,让我把假的说成真的,办不到!要不,你别找我看!”有一次,某机构要出一本画册,请单先生作序,而他坚持要看画,没有看过就不能写。此类事不少,在此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单先生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年代,着实难能可贵,令人起敬。(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所谓茶陶,孤立地看也就是饮茶用的陶器而已,但就是这些简单的陶器,在日本文化中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日本中古文明主流文化的象征,关乎着日本民族独特性格和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审美取向。  说起茶陶,就不能不说茶道。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12世纪的镰仓时期,两度入宋求法的日本荣西法师(1131-1215年)从中国带回茶种,开始在日本推广饮茶。中国参禅及茶饮之风也通过来华的日本僧人传入日本,经历代茶人
期刊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林风眠是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山。这位世纪的先驱者,为创造融中西绘画之长而独树一帜的艺术美,执着地奋斗一生,树立了世界公认的独特地位。  2005年,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林风眠的一幅《四美图》(69.5×69.5厘米),以820万元人民币成交,在当时颇为引人瞩目;2010年11月,林风眠的另一幅《五美图》(68×68厘米),又在北京传是秋拍中,以1064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落
期刊
山水画的一种,亦称“吴装”山水。浅绛山水即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的淡彩山水画。  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在总体上形成暖色调,不打乱淡彩设色基调的统一。以树、石、云、水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笔墨为构架,着色以浅赭为主。“浅绛”是其他类别山水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传统绘画中高难度绘法之一。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他强调了,
期刊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法书,天下法书搜购殆尽,为一纸《兰亭序》不惜巧取豪夺;宋徽宗赵佶痴迷书画,以一片大好河山换取在位25年间的“艺术人生”,为后世留下《听琴图》《写生珍禽图》等妙笔绝品;而乾隆皇帝对书画更是广搜博取、不惜重金,法书名画尽入内府,为取阅赏玩之便,更编纂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等著作。古老的书画作品,薄薄的纸背后面,透出的是苍远的历史、无可复制的故事以及登峰造极的笔墨功力。在当代艺术市场
期刊
【编者按】 目前“国标”和“地标”下的“和田玉”是一个不具产地含义的天然玉石的品种名称。对广大玉器消费者而言,看到一纸“和田玉”鉴定证书,且勿急于掏银子购买,其证书是百分之二百真的,可对玉器的市场价格并未作出有效的指导与判断,就如同老虎与猫都属猫科动物,而它俩的价值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作为一名消费者,大概花大把银子都想买到“老虎”而非“猫”吧,就怕花了“老虎”的价钱却买来了一只“猫”,而无处说理,反
期刊
明清之际,安徽出了不少画家,产生了一些画派,如著名的“新安画派”,在全国享有盛名。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新安画派”名家郑的山水画轴和山水图册多达10余幅,是笔墨、构图、意境、诗文都相当完善的精品。细读这些纸本古画,不仅可使我们领略到郑旼的绘画艺术成就,而且可以看到他的艺术主张和表现手段对现代绘画的影响。  郑旼,安徽歙县人,字慕倩、穆倩,号遗、慕道人等。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明亡时年仅十二岁,
期刊
不久前,笔者在上海云洲古玩城购得三枚比较珍稀(或是较为少见的版别)的外国银币,现介绍出来和《收藏界》读者共赏。    共和13年拿破仑头像银币  拿破仑(1769-1821年),全称“拿破仑·波拿马”,是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世界名人。他是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官(1799-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年),是称拿破仑一世。  1792年9月22日,经过三年多革
期刊
十月的榆林,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蔚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笔者和陕西省文物局博物馆处的三位专家,搭乘飞机前往榆林验收即将建成的陕西榆林上郡博物馆。  榆林史称为上郡。秦汉时期,榆林是边关重镇,著名的古战场,秦始皇的儿子扶苏、著名将领蒙恬,汉朝的飞将军李广,都曾戍守在这里,秦汉以降,历代王朝与多个少数民族的征战厮杀也发生在这里。榆林也是历史上农牧业生产和商贾重地,隋唐时期的丝绸之
期刊
承蒙一位未曾谋面的已古稀之年的汤老先生厚爱,笔者收藏到两枚上面刻满诗文的竹臂搁。该臂搁长约36.8厘米、宽约7厘米、厚约0.8厘米。  臂搁,也称“秘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过去,人们用的是毛笔,书写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会沾到字迹。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因此,臂搁也称腕枕。臂搁的材质很多,如竹子、黄杨木
期刊
华夏文明,大美青铜。吉金珍品,举世推崇。  五千年前,石破天惊。黄河流域,肇始制铜。  仰韶刀具,最早器形。禹制九鼎,自古传颂。②  青铜时代,夏晚始兴。商代繁盛,西周顶峰。  春秋末期,壮丽转型。千几百载,青史称雄。     国之重宝,王权象征。势力财富,鼎食钟鸣。  礼乐兵器,制不厌精。饮食杂具,各司其能。  彝壶簋爵,子孙宝用。鬲尊鉴缶,彰显峥嵘。  觚斛觯觥,钺铙镜。盘盨,甗瓿甑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