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段时间,有关故宫及其文物鉴定专家的负面报道接二连三,让人们对权威部门和权威专家顿生信任危机,事实上并非尽然。
今年5月20日至23日,著名书画鉴定家单国强先生应南通博古邀请,来南通鉴定字画,笔者有幸陪伴左右,不但从中获益匪浅,而且深切感受到其治学严谨的认真精神。
5月20日上午,一位从淮阴远道而来的藏家,带来一幅刘继卣的巨幅人物画,画作约50平尺,实为少见。单先生先是对全画浏览一遍,然后对印,再看细部笔墨,最后确认系一仿品。鉴定全过程仅十几分钟。令我诧异的是单先生拿着印款词典对画中印款的那种丝毫不放过的认真精神,七十岁的老人匍匐在地板上(因画幅太大摊在地板上),反复对照,然后告之藏家,何处笔墨不对,印款不对,其严谨的态度令藏家也心服口服。
5月21日至22日,两天共鉴定30多幅字画。其中真品约占三分之一,赝品多为河南造的地摊货,一望便知,老仿也有几幅。如嘉庆年间一幅署名蒋溥的《百鹿图》,连名字也写错了,画风却与沈铨接近;还有署名恽冰的工笔《秋菊图》,并无恽家没骨样,反多为勾勒填色,后面还有包世臣的跋,核对年庚时却根本不符,再说画得太呆板,款印亦不对,可见仿技并不高明;还有一幅明正德年间某进士的书法中堂,绢是明晚期的,书法笔墨功力不够,应为抄本;一幅郑板桥的《墨竹图》,笔墨相去甚远,定为兴化造。送画者为兄弟三人,原以为会值不少钱,结果扫兴而归。
鉴定界都知道,鉴定字画有两难:最古老的,因少参照物,此一难;当代作品,风格纸张笔墨差别不大,高仿品有时令画家自己也辨别不清,此二难。某大鉴定家就曾明言,当代作品他不看。但当今书画市场如此高涨,坚决不看也不现实。单先生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如一些地方名头的作品,他没有见过,他就说没有见过看不了。至于近现代大家、名家的作品,能看的就看。如一幅傅抱石《泛舟会友图》(如图),尺幅不大,但画得十分精彩,而且藏者还携带刊登过该画的画集。单先生接过作品,并不多言。摘下眼镜,脸几乎贴到画上,对照画集,仔细核对,一丝不苟,从宏观到微观、从笔墨到印款,尤其是对“抱石皴”的精微之处一一比对,最后终于说出两个字,“对的”。回过头来对笔者说:“终于看到了一件好东西”,精神为之一振。然后指着画中水榭告诉我:“你看这线条,笔断气不断,特有味道。若是赝品,仿者肯定是一笔带过,差别就在这里。”
同样有著作图录,一幅林散之的书法条幅,就得不到认可。有一件署名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刊登在一本《日本国回流林散之作品集》中,作品与图录是毫厘不差,但鉴定主要还是看笔墨。该作品的线条失之俗滑,少了林老那种老辣生涩的感觉,且有的字还写错了,这是“草圣”不可能出现的硬伤,其结论是“有差距”。
随着电脑模印的出现,印章在鉴定作用中几被忽视,但在两幅喻继高的作品鉴定中,单先生让我看到了印鉴的重要性仍旧不可忽视。这是两件署名“喻继高”的工笔花鸟画,因为是工笔画,只要仿得精到,一般从笔墨上难显破绽。工笔画家往往落穷款,仿者只要专仿姓名两三个字,也会仿得很像的,可是这两幅画差别偏偏就出在印章上。单先生认准一幅画上“印”字有一笔划刻得不对,两相比较,另一幅则对。真可谓明察秋毫,送鉴人在事实面前,不服不行。
5月23日,单先生还对博古公司的书画拍品浏览了一遍,他认为,南通藏家书画收藏水平还是可以的。但是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一些企业家,因为有钱,那些古董贩子专门瞄准他们,结果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满屋子的赝品假货,自己却还蒙在鼓里。别以为有钱人不在乎,俗话说“胖子身上也是肉”。笔者仔细观察到,有几位送鉴人嘴上说是无所谓,但持画送鉴时手都在发抖,可见不是小价钱买来的。单先生说:“鉴定字画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只认作品、不听故事。领导的面子、朋友的交情,都不可掺杂其中,否则,这字画就没法看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给钱再多,让我把假的说成真的,办不到!要不,你别找我看!”有一次,某机构要出一本画册,请单先生作序,而他坚持要看画,没有看过就不能写。此类事不少,在此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单先生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年代,着实难能可贵,令人起敬。(责编:李禹默)
今年5月20日至23日,著名书画鉴定家单国强先生应南通博古邀请,来南通鉴定字画,笔者有幸陪伴左右,不但从中获益匪浅,而且深切感受到其治学严谨的认真精神。
5月20日上午,一位从淮阴远道而来的藏家,带来一幅刘继卣的巨幅人物画,画作约50平尺,实为少见。单先生先是对全画浏览一遍,然后对印,再看细部笔墨,最后确认系一仿品。鉴定全过程仅十几分钟。令我诧异的是单先生拿着印款词典对画中印款的那种丝毫不放过的认真精神,七十岁的老人匍匐在地板上(因画幅太大摊在地板上),反复对照,然后告之藏家,何处笔墨不对,印款不对,其严谨的态度令藏家也心服口服。
5月21日至22日,两天共鉴定30多幅字画。其中真品约占三分之一,赝品多为河南造的地摊货,一望便知,老仿也有几幅。如嘉庆年间一幅署名蒋溥的《百鹿图》,连名字也写错了,画风却与沈铨接近;还有署名恽冰的工笔《秋菊图》,并无恽家没骨样,反多为勾勒填色,后面还有包世臣的跋,核对年庚时却根本不符,再说画得太呆板,款印亦不对,可见仿技并不高明;还有一幅明正德年间某进士的书法中堂,绢是明晚期的,书法笔墨功力不够,应为抄本;一幅郑板桥的《墨竹图》,笔墨相去甚远,定为兴化造。送画者为兄弟三人,原以为会值不少钱,结果扫兴而归。
鉴定界都知道,鉴定字画有两难:最古老的,因少参照物,此一难;当代作品,风格纸张笔墨差别不大,高仿品有时令画家自己也辨别不清,此二难。某大鉴定家就曾明言,当代作品他不看。但当今书画市场如此高涨,坚决不看也不现实。单先生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如一些地方名头的作品,他没有见过,他就说没有见过看不了。至于近现代大家、名家的作品,能看的就看。如一幅傅抱石《泛舟会友图》(如图),尺幅不大,但画得十分精彩,而且藏者还携带刊登过该画的画集。单先生接过作品,并不多言。摘下眼镜,脸几乎贴到画上,对照画集,仔细核对,一丝不苟,从宏观到微观、从笔墨到印款,尤其是对“抱石皴”的精微之处一一比对,最后终于说出两个字,“对的”。回过头来对笔者说:“终于看到了一件好东西”,精神为之一振。然后指着画中水榭告诉我:“你看这线条,笔断气不断,特有味道。若是赝品,仿者肯定是一笔带过,差别就在这里。”
同样有著作图录,一幅林散之的书法条幅,就得不到认可。有一件署名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刊登在一本《日本国回流林散之作品集》中,作品与图录是毫厘不差,但鉴定主要还是看笔墨。该作品的线条失之俗滑,少了林老那种老辣生涩的感觉,且有的字还写错了,这是“草圣”不可能出现的硬伤,其结论是“有差距”。
随着电脑模印的出现,印章在鉴定作用中几被忽视,但在两幅喻继高的作品鉴定中,单先生让我看到了印鉴的重要性仍旧不可忽视。这是两件署名“喻继高”的工笔花鸟画,因为是工笔画,只要仿得精到,一般从笔墨上难显破绽。工笔画家往往落穷款,仿者只要专仿姓名两三个字,也会仿得很像的,可是这两幅画差别偏偏就出在印章上。单先生认准一幅画上“印”字有一笔划刻得不对,两相比较,另一幅则对。真可谓明察秋毫,送鉴人在事实面前,不服不行。
5月23日,单先生还对博古公司的书画拍品浏览了一遍,他认为,南通藏家书画收藏水平还是可以的。但是仍然有待提高,尤其是一些企业家,因为有钱,那些古董贩子专门瞄准他们,结果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满屋子的赝品假货,自己却还蒙在鼓里。别以为有钱人不在乎,俗话说“胖子身上也是肉”。笔者仔细观察到,有几位送鉴人嘴上说是无所谓,但持画送鉴时手都在发抖,可见不是小价钱买来的。单先生说:“鉴定字画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只认作品、不听故事。领导的面子、朋友的交情,都不可掺杂其中,否则,这字画就没法看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给钱再多,让我把假的说成真的,办不到!要不,你别找我看!”有一次,某机构要出一本画册,请单先生作序,而他坚持要看画,没有看过就不能写。此类事不少,在此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单先生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年代,着实难能可贵,令人起敬。(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