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山印记 诠释中山精神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x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是一场主题宏大的重点报道,从对外宣传的角度,其意义尤为重要。在台湾民进党上台后推行“去中国化”,企图割断两岸精神纽带的背景下,纪念孙中山先生具有重要的“两岸意义”;在我们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背景下,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具“国际意义”。
  然而,外界对中国大陆高规格纪念孙中山诞辰多有误读。新华社对外报道从无处不在的“中山印记”着手,准确诠释历久弥新的“中山精神”。在整个报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分社众多、多地联线的报道优势,同时积极运用新媒体展示手段,取得了较好的外宣效果。
  准确诠释历久弥新的中山精神
  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当天,中央举办高规格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海内外高度关注。推崇和实践中山精神,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而中山精神的精髓无外乎国家统一、振兴中华。因此对外报道的重点落脚在全面准确诠释中山精神,展现中山精神的现代传承以及深远影响。
  2016年“5·20”以来,民进党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仅对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冷漠相对,而且对参加大陆纪念活动的退役将军威胁刁难;与此同时,香港一小部分人公开鼓吹“港独”。在此背景下,纪念孙中山先生、传承其爱国精神,宣扬其追求国家统一的遗志,尤为重要。
  在世界范围内“中山精神”的传承同样意义重大。93年前,孙中山先生这样表述他对中华民族的期盼:“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61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0年前,邓小平同志说:“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在解决南北问题方面可以尽更多的力量。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
  围绕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新华社提前策划,组织广东、上海、北京、江苏、香港、澳门分社以及台湾驻点记者,统筹各地记者力量,深挖各地报道资源,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纪念报道,在海内外产生积极舆论反响。同时连线海外驻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埃及、挪威、瑞士等地的记者,集中反映海外华侨华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情况,展现中山精神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
  纪念日当天,总社编辑选取各地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重要遗迹,组织多个分社进行了长篇报道《继承中山精神 同心振兴中华——两岸暨港澳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报道从“缅怀不朽功勋 继承精神遗产”“传承建设宏图 继续开拓前行”“完成先生遗愿 追求国家统一”“团结一切力量 同心振兴中华”四方面梳理各地纪念活动,围绕总书记讲话精神,细腻呈现各地纪念活动生动的现场、精要的言论,凸显“国家统一、振兴中华”的主旨。全媒体版本配以视频和图片播发后,在新媒体平台浏览量突破40万。
  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两岸意义”
  台湾民进党上台后推行“去中国化”,其中就包括“去孙中山化”,更换新台币上的孙中山像、把孙中山的肖像从台湾公共场所移除的杂音不绝于耳,其目的就是企图消泯台湾同胞对中山先生的记忆与崇敬,割断两岸精神纽带,改变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认同。
  针对这种情况,新华社记者采写《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使命——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两岸意义”》,旗帜鲜明地点明此次纪念活动的“两岸意义”。稿件从三个层面诠释“中山精神”的“两岸意义”:“中山精神”最突出的特点是热爱祖国,这是两岸同胞今天纪念中山先生最应当学习和继承的;“中山精神”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先生一生对台湾念兹在兹,光复祖国的宝岛是他谋求国家统一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精神”更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珍视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同胞,为完成先生遗志奋斗不息。
  稿件通过大量的事实和充分的论述,说明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走向民族复兴、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继承和踐行“中山精神”,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正确抉择。稿件播发后在海外尤其是台湾岛内引起较大反响。
  除了严肃的评论,新华社还主动发掘孙中山在港澳台各地的遗迹,以翔实的史实证明中山精神在两岸四地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港台部组织港澳分社以及驻台湾的记者,先后采写了《先生精神永远不灭——探访孙中山在台足迹》《聆听孙中山先生在粤足音》《“香港与香港大学乃我知识之诞生地”——寻访孙中山在港足迹》《共历风雨,惺惺相惜——孙中山与澳门友人的故事》等一系列报道,全面呈现中山先生的成长和革命历史足迹。其中多篇稿件被北美《侨报》、法国《欧洲时报》、香港《大公报》,以及《澳门日报》等大篇幅采用。
  探寻遍及神州的“中山印记”
  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新华社还主动尝试从鲜活生动的角度展示中山精神无处不在的影响力。遵循对外报道小切口大主题的规律特点,总社编辑充分发挥海内外记者点多面广的优势,以遍及海峡两岸及港澳的“中山印记”为切入点,挖掘鲜活的、有温度的新闻。
  有关“中山印记”的讨论最早是在微信群里展开的。在搜集有关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报道线索的时候,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中山路、中山公园,还有以中山命名的大学、音乐厅、博物馆、医院。当总社编辑提议可不可以搜集一下孙中山先生在神州各地的印记时,几乎是一呼百应。
  很快有关各地的“中山印记”汇总到了总社:全国有60多个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中山公园,全世界有90多处;中国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道路共有326条,其中定名为“中山路”的有187条;分处两岸的中山大学、混合中国传统服饰与西方时尚的中山装……
  其实,孙中山的名字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 1987年出生的吴瀚汀,毕业于广东中山大学,目前她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担任讲解员;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中山装,至今依旧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香港有包含15个景点的“孙中山史迹径”;澳门的景观大道被命名为孙逸仙大马路……遍布神州的“中山印记”已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中山”成为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打交道的一个熟悉而闪亮的名字。
  那么,我们的稿子仅仅罗列这些中山印记就行了吗?其实这些“中山印记”只是一种载体,它们所承载的中山精神,已经渗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受访的普通民众,几乎没人称呼孙中山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但他们都用最朴素语言告诉记者,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名字应该被铭记。
  正如北京中山公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盖建中所说,各地中山公园的功能从起初纪念中山先生到现在成为老百姓不可缺少的休闲场所,为老百姓生活服务,这也是中山先生的一个宝贵遗产。
  整个报道是分社与总社通力合作的过程,这也是新华社大型报道的优势所在。参与报道的北京、南京、广州、上海、香港、澳门等分社以及驻台湾记者,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和图片材料。面对数万字的材料,总社编辑精心取舍,最后将成品稿《中山印记遍布神州 中山精神生生不息》呈现在读者面前。稿件播发后被《亚太日报》、网易新闻等采用。有网友留言“处处有中山,精神永流传”。
  在传统新闻线路发稿的同时,稿件也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了展示。在配图的过程中,编辑尽量避免那种全景式的纪念活动的照片,而是选取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新闻场景,比如各地游客在南京中山陵参观、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山装等等。稿件播发后在新媒体专线的浏览量超过30万,名列当天专线浏览量第五名。
  当然整个报道中也略有一些遗憾,受篇幅所限,许多分社提供的材料不得不忍痛割爱,有的记者采来了几千字的稿子只能选用几百字,还有的记者熬夜赶工,也只能展示其中一两段。其次,事后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在世界各地同样存在众多的“中山印记”,但受时间、精力所限,没有将其一并囊括,略显遗憾。
其他文献
1540年到1773年的两个多世纪,欧洲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由培根、笛卡尔提倡科学方法论始,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进步和成就一日千里。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宗教传播以及文艺复兴,为欧洲广泛地认识不同于中世纪惟一的“语法语言”——拉丁语之外的其他各种语言类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人们发现了很多新语言,需要对这些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概括、归纳和验证;欧洲大陆也逐步形成民族文学书面语言,在印刷术的推动下,教育、文化、
期刊
2016年8月至12月,笔者在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短期访学期间,采访了在该院任教的华裔老师鲍川运教授。鲍川运教授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从事专职口译工作多年,后来到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参与了中国外文局高端翻译人才培养、“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等多个项目的策划、研修活动组织或审定稿工作。本访谈以“中国关键词”项目实施为例,探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所应秉持的理念、路径
期刊
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外宣品的制作和传播对于精准推介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展现城市形象和推进对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南通市狠抓外宣品策划、制作与传播工作,坚持“三不原则”(非必要不上马、不满意不出品、制成品不积压),各类外宣品鲜活出彩,投放地区和领域进一步拓展,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非必要不上马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世界各地之间信息交互
期刊
2017年4月23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东盟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承办的“2017年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合采访活动”在江西省九江成功举行。东盟十国20家主流媒体的20名记者与中国媒体一道,在九江多地进行采访报道,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体验九江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感受中国—东盟合作的广阔前景。  一、持续报道,宣传九江外在魅力  联合采访活动
期刊
2017年7月27日至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烟台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出席并作主旨演讲,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作大会演讲。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主持大会开幕式。本届研讨会
期刊
《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书编者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并担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汉学研究中心主任。译作主要有:《现代抒情传统四论》《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等。該书借助分析传统文学形式和流行歌曲歌词、总统演讲、政治学著作、狱中杂记等非传统文学形式,以新的视角对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莫
期刊
作者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爾弗尔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创始院长,曾任国防部长助理,为从里根总统到奥巴马总统的各届政府国防部长建言献策,同时还是《李光耀:大师论中国、美国和世界》等多部畅销书的作者。《注定一战》认为,当一个崛起中的国家威胁要取代一个处于统治地位的国家时,局面很少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过去500年,一
期刊
今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在福建厦门举行。这是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中国的又一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随着自身影响力的不断增加,金砖峰会已成为国际媒体报道和媒体资源的聚汇点,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也将是本届金砖峰会期间海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对于东道主中国的媒体来说,回应外界对金砖国家发展的质疑,传递金砖国家对合作发展的信
期刊
《环球时报》英文版上海编辑部于今年4月制作了中英文双语短视频《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China is one of the saf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现象级传播效应。视频采用街头英文采访在华外国人的形式,请外国人结合自己的切身经验,对比中国和他们的祖国的安全程度。视频也不避讳就“在中国最危险的经历是什么”提问,请他们讲述所经历过
期刊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SSI),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共计三个月的周期,开展了第二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  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为了让相关问题分析更为聚焦,课题组将调研报告分解为中国文化符号认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