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四年多的课改教学工作实验,我感到收获不小,其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但总体来说,我感觉课改就象我从教之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现浅谈一下我在课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首先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朋友,最忠诚的倾听者。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互助的交流者”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依赖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猜字谜,一起朗诵课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享受到合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我们的展示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缓解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正讲述着《麻雀》的故事。“老师,你知道多少首歌颂母爱的诗歌?”一个孩子的突然“考问”使我措手不及。我没有恼怒,没有训斥,而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不起,我也了解得不很多,但我们可以一起去搜集。”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方法的引导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总结识字方法,如在学“心”字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卧钩像个锅,锅里炒蹦豆,蹦出两个剩一个。”他这一形象的联想一下子使所有学生都记住了“心”字;还有一个学生讲“照”字,他走上讲台后,说:“一个日本人拿了一口刀,杀了一个人,滴了四点血!”简单的一句顺口溜,便将“照”字刻在了同学们心中。这样的教学案例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时,课堂便会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让学生乐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课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更多的是体验。
在语文课上,我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考。如,在学习《绿叶的梦》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田园里,让孩子们在田野做搜集绿叶,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标本、玩具、饰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感悟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热情,从多个角度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1、评价内容多样化。
即单元达标、阶段性考察、古诗文背诵、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采集本展览等。来评价学生,多一种衡量的标准,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评价方式多样化。
①口头评价。如“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读的,能说说吗?”“你真会动脑筋。”等。
②作业评价。如:“你真行”“正确、整洁”“小书法家”等,定期发放“明星卡”和“进步卡”。
③阶段性评价。学校开放周、家长接待日期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教育是孩子们的教育,课程是孩子们的课程,教育应向孩子们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用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这就是我的收获总结。
一、首先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朋友,最忠诚的倾听者。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互助的交流者”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依赖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猜字谜,一起朗诵课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享受到合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我们的展示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缓解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正讲述着《麻雀》的故事。“老师,你知道多少首歌颂母爱的诗歌?”一个孩子的突然“考问”使我措手不及。我没有恼怒,没有训斥,而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对不起,我也了解得不很多,但我们可以一起去搜集。”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方法的引导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总结识字方法,如在学“心”字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卧钩像个锅,锅里炒蹦豆,蹦出两个剩一个。”他这一形象的联想一下子使所有学生都记住了“心”字;还有一个学生讲“照”字,他走上讲台后,说:“一个日本人拿了一口刀,杀了一个人,滴了四点血!”简单的一句顺口溜,便将“照”字刻在了同学们心中。这样的教学案例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时,课堂便会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让学生乐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课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更多的是体验。
在语文课上,我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考。如,在学习《绿叶的梦》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田园里,让孩子们在田野做搜集绿叶,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标本、玩具、饰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感悟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热情,从多个角度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1、评价内容多样化。
即单元达标、阶段性考察、古诗文背诵、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采集本展览等。来评价学生,多一种衡量的标准,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评价方式多样化。
①口头评价。如“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好!你是怎么读的,能说说吗?”“你真会动脑筋。”等。
②作业评价。如:“你真行”“正确、整洁”“小书法家”等,定期发放“明星卡”和“进步卡”。
③阶段性评价。学校开放周、家长接待日期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教育是孩子们的教育,课程是孩子们的课程,教育应向孩子们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用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这就是我的收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