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叩问”中完善教学设计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gg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由《初中生世界》编辑部承办的江苏省初中数学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已成功举办四届,每次活动都吸引了全省数百位数学教师前往观摩。第四届活动在靖江市滨江学校举办,由5节名师展示课、两个主题报告组成。5节展示课分别由扬州市梅岭中学的王彤老师、张家港市锦丰初级中学的张林老师、无锡市河埒中学的姜鸿雁老师执教苏科版七年级“3.4合并同类项(1)”,靖江市滨江学校的赵惕龙老师、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马敏老师执教苏科版八年级“5.1位置的确定”。现选取部分教学设计、教师观摩心得与读者共享。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展开,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叩问自己的物化呈现。那么,教师到底要叩问自己什么呢?笔者在此次活动中开设题为“合并同类项(1)”(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第一课时)观摩课,回想本节课的设计与展示的过程,联系日常教学,深深感觉到,教师需要不断叩问自己: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节内容,即教学目标的定位、价值取向在哪里?怎么学习这节内容,即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如果以后再上这节内容,应作怎样的改进?即教学反思。以本节课为例,笔者谈谈一些想法,期待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及意图
  1.创设适当问题情境,激活知识生长点,感受数学抽象。
  设计意图:这里用字母代替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最近发展区,在运算之余,让学生回味运算结果与原式相比具有简约之美。自然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一般性,体现数学抽象;对比中感受“数式相通”;在生活中“同一类物体可以合并”,在数学中“同一类式子也可以合并”,而且在“合并”中享受简约,从而产生识别“同一类式子很重要”的学习欲望,使“建构同类项的概念”呼之欲出,给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营造“愤悱”的心理状态。
  2.营造开放思维场所,建构同类项概念,提炼合并法则。
  问题3 分一分,看谁分得合理。
  二、影响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魂魄”。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不断叩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价值在哪里?这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也决定这一节课的高度与深度,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起着统领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定位。
  (1)这节课要实现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什么?
  一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落实素养的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最能感知得到的新知识,也是一节课的最基本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准确地对这部分内容定位,是最基本的要求。“合并同类项(1)”这节课,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同类项,会合并同类项是本节课的基本知识技能目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它们,在实现它们的过程中还要带给学生什么?这是教师必须思考的。
  (2)这节课在整个知识链体系中的地位、价值是什么?
  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基本的技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在整个知识框架、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价值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教师弄清这些,有助于提升课堂的立意,更精准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本节课的“前生”来自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乘法分配律、单项式的相关概念,是学生真正接触“式运算”的开篇起始,是将来对方程、不等式、函数关系式准确进行化简变形的“童子功”,是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前奏,是渗透“数式相通”、体现转化思想的很好资源。有了以上认识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将为体现这些地位、实现价值而努力。
  (3)这节课能让哪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自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发以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必然对初中的数学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作为课程目标,实现它不可能一节课就能做到,但一定是由每节课点点滴滴“匯聚”而成的,对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该“不忘初心”,才能使课堂教学“牢记使命”,不迷失方向。本节课,在体现“数式相通”的过程中,通过字母表示数体现数学抽象,让学生感受“式”比“数”更具有一般性;在对单项式分类时,学生在自我建构同类项概念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这是数学建模的萌芽;在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算理,这是推理与数学运算并行。如此设计教学过程,能让相关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可以说,基本知识技能是载体,基本思想方法是途径,核心素养是终极目标。
  2.设计“配套”的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血肉”。
  没有切实可行的“配套”的教学过程作支撑,再科学的目标定位也只是方向,只是浮云,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叩问自己: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实现一个个既定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本节课的教学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着手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1)这节课的学习起点在哪里?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展开的,是一节课起航的地方。情境可以是数学情境,也可以是生活情境。对于本节课,有的教师是从生活情境开始的,生活中对物品等进行分类是常有的事,以此迁移到数学,也可以对“式”进行分类,从而开始了同类项概念的学习,笔者也曾如此设计过。而这次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方式,把起点定格在数学内部的情境:有理数的运算。在“数式相通”中展开“式的合并”,在“合并”中感受简约,在简约中认识到“识别一伙儿”很重要,于是产生对同类项概念学习的心理需求,笔者认为这不仅能更好地体现数学味,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弄清同类项概念是学习的需要,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在这些看似细微的教学设计中反映了出来。
  (2)如何“呵护”并促进起点“茁壮成长”?
  一个新知识、新技能形成之后,需要适当的巩固,形成较为稳定的认知。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设计各种变式练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手段。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辨析题型,让刚刚建构的概念稳固一些,刚刚形成的技能熟练一些。在这个环节中,教学手段、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的希望。
  设计本节课时,笔者联想到几年前上的这节课的情景,并将当时的教学设计、PPT进行“反刍”。相比之下,有如下两点明显变化:一是前面提到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变化,同类项概念与合并同类项的先后顺序完全相反。笔者认为,本次设计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体现,在合并“同类”中感受简约,在感受简约的过程中,产生把“同类”的特征找出来并下定义的心理需求。相比之下,以前的教学设计是笔者对“为什么学习本节课”的认识不太深刻的结果。二是同类项概念的形成更着重于学生自我建构。本设计是在学生有了初步的合并同类项的经历之后,教师创造平台,给学生自主空间,让学生在开放的思维场中自我建构同类项概念。学生数学地看世界、数学地表达世界的关键能力,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上完之后,笔者感到环节3的问题设计有些碎片化,具体实施过程中形式也不够多样化;另外,从授课班级学生情况看,例题的设计起点高了一点,了解学情是课堂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也导致环节5并没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这些都是笔者以后再上本节内容值得思考、借鉴或改进的宝贵资源。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正是因为有遗憾,才让教师一直行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对待教学,教师应怀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
  相信每位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上完一节课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课堂师生配合默契、思维碰撞、有意想不到的生成等现象,心情会非常愉悦;相反则心情会比较糟糕。心情愉悦也好,沮丧也罢,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有较好的效果?要保留吗?发扬吗?为什么会产生不太好的结果?学生为何不能实现课前的预设?哪些需要摒弃?如何改进?总之,追问自己,以后再上这节内容,我该怎么上?所有这些思考,必然会影响这节课以后的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河埒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推门听课”要成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必须对听课的铺垫预设、内容选择、方式节奏把握、评价反馈四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前期准备和规范化操作,才能真正促进教师发展,形成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推门听课”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监控  “推门听课”原本是教育管理者为了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了解真实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强调的是在教师没有准备的前提下进入课堂观察真
期刊
【案例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习得多少为评价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教”的本质在于指导“学”:一为学生,促进学生自由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二为学习,“教”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三为会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活动,习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获得思维发展和多种审美情绪的体验,并最终成为“自我维持的终身学习者”。  统编语文教材中“自读课”的出现,意味着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现行教学中,笔
期刊
工作室由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张增光领衔,共有成员10名,分别来自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5所中学。工作室成员坚守“文字润心灵,书香厚底蕴”的信条,让阅读润泽生命,用智慧引领人生;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追求高效语文课堂,让学生快乐、幸福地学习语文,因语文而彰显青春活力。同时,工作室教师紧紧围绕语境中的文本细读,引领学生浸入文本,潜心揣摩语言,悟情、悟理、悟道,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
期刊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先贤今哲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重点难点】  跳出书本联系现实,体会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儒家学说思想是不是对中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小?多数人回答:是。那么,影响了中华文明两千年的儒家思想真的
期刊
摘要 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操作框架: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容量变大,它不仅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更是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 主题教学 初中化学 实践感悟  一、学情分析  “发热包引发的探究”这节课的施教对象是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的学生,他们对金属的性质、用途、检验、制备等知识点比较熟悉。通过对班级不同层次的
期刊
摘要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其必要性、迫切性和优势。地理课堂应该从唤醒生命意识、提升生存技能、润泽生命价值三个方面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 灵魂 生命教育 初中地理  一、问题的提出  湖南弑师案震惊全国,为什么一个周围人眼中的“好学生”却残忍地将水果刀对准了对自己关爱有加的班主任?这个不幸的事件说明了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本质被异化,即学校、家庭、社会对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欠缺以及学生生命意识的
期刊
古往今来,以树为写作对象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很少有文章像《那树》这般深刻,这般具有强烈震撼力。这篇文章值得细细品味之处颇多,无论是作者大胆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笔法,抑或是扑朔迷离、具有神秘奇幻色彩的传说、神话,还是优美、凝练、含蓄的行文和悠远绵长的情韵,都给人留下极大的审美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贴近文本的感知层、冲突层和隐喻层3个层面,循此脉络,层层剖析,渐深渐入地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悲剧意识
期刊
摘要 对于散文集的整本书阅读,必须立足学生本位,通过消除隔膜、调动经验、专题研读等方式,循序渐进,走向文本深处,进而由散入整,整体认知和把握整部散文集。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集的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朝花夕拾》是中学语文学习中学生最早接触的鲁迅先生的作品集,也是最早接触的散文集整本书阅读。因此,对《朝花夕拾》进行整本书阅读,对于中学生走近鲁迅、阅读鲁迅
期刊
编者按 2018年12月12日至14日,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仪征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江苏省初中校长峰会在江苏省仪征市实验中学东区校举行,活动期间评选出46所“江苏省初中教学团队建设特色学校”。本栏目将陆续刊发相关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介绍,以此加强全省初中学校相互交流,促进广大初中学校内涵发展。  素有“苏中教育明珠”之称的江苏省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注重教
期刊
我在开学第一周上了一节写作教学全市公开课,课题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通读教材,我把教学重点锁定在“观察”和“思考”上。以下是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写作中“观察”与“思考”的重要性;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基本可以完成寫作片段的叙述。  教学过程:  1.人类与写作。  导入四张照片,由“人类—语言—文字—文学作品”向学生介绍人类的写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