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o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链接一:2015“千里之行”之川美行
  2015年11月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九所美术院校联合主办,四川美术学院承办的“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第六届暨2015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在四川美术学院新落成的美术馆拉开帷幕。
  作为“干里之行”系列展览的第六站,本届“千里之行”汇集了全国九所重点美术院校2015届432位毕业生的322(组)优秀作品,涵盖各种与艺术相关的实现模式,是一场全国性、多方位的综合性大型艺术展览。与往届一样,“千里之行”的所有参展作品,都是从逾万名本科毕业生中评出的优秀毕业创作。而学院化的组织结构和全国巡回展出的机制,让“千里之行”成为一个具有延续性和流变性的新型展览模式。
  为了更好地呈现中国艺术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创作面貌,并在集中展示的同时,体现出不同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艺术实验方面的差异r陛和独特性,本次展览全部设在位于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新落成的美术馆,展馆总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按照不同院校划分为九个展区。
  链接二:2010-2014“千里之行”之路漫漫
  “千里之行”其实是2010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全国九所重点美术高校联合举办、针对应届优秀毕业生的综台。眭展览。迄今为止已举办五届,先后由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承办。“千里之行”经过六年的时间沉淀,已成为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的展览之一。
  某种程度上说,作为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当前的教学水平以及由此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千里之行”不局限于某一个艺术院校、某一届毕业生,而是每年都从全国各太艺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中,根据不同的学科设置,选出具有代表性、实验性和开创性的作品,在全国巡回展出,并进一步延展为全国九大美术院校年复一年的持续性、流变性的新型展览模式。
  这样的展览模式,打破了单一的地域呈现和学科设置,在保持学院化的纯粹性的同时,也为青年艺术家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公众的视野,提供了路径。如苏新平在本届“千里之行”的序言中所说:“我很看重今天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以及他们对艺术的态度,因为他们一定是预示中国下一个阶段的艺术形态和艺术未来。我们从中能看到比那些已被样式化、标签化,已在市场走红的“明星”艺术家作品里更珍贵的部分——也许眼下还不成熟,却具有未来生长空间,带有种子性质的东西。学校的工作干头万绪,但主要使命是要培养出适合当代及未来社会、文化形态,具有艺术的理解力,健康的品位,卓越的艺术技巧,并具有执行力的人才。而对从他们进入校园到走出校园时的变化与提高部分的考察,则是显示和检验一个学校作为的重要指标……”
  经过六年的时间,全国九大重点美术学院参与的“千里之行”,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搭建了考察、比照、研究、交流的平台;映衬出“千里之行”项目在推动青年艺术家作品广泛、成熟地进入社会上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成果。甚至,在展览纷呈的当下,形成一种新型的展览模式。
  链接三:“千里之行”与艺术教育
  从“千里之行”的举办初衷,到展出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都充斥着新时代背景下,对当代艺术学院教育、教学机制改革的呈现、探索和实践。当前,各大院校对毕业展览的作用已达成共识:毕业展览不仅仅是艺术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检验,也是社会关注和了解中国艺术教育的窗口,还是学生推介自己、对接社会的平台。
  随着社会变迁,高等美术院校毕业展览的形态与功能这些年来在逐渐变化。从前毕业展仅是院校每年一度的内部展览,以简单陈列学生作品的形式来展示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果。如今毕业展已从静止的、封闭的展览转换成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交流活动,成为学校检阅教学成果、宣传推销毕业生、推介和交易优秀作品的平台。各大院校开始策划毕业展,有的院校推出了展出时间更长、更具多样性的“毕业季”活动,有的院校开创了“VIP预展”,有的院校为毕业生举办专场拍卖会,有的院校与专业网站合作推出线上展览,加大了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的宣传造势,各个院校都在主动邀请大量藏家、机构、媒体参与,毕业展的规模和声势一届高过一届。“千里之行”更是将学校毕业展览的形式进一步深化,通过校际合作形成美院联展制度,为各大美术院校搭建了一个开放的院校交流平台,也已形成一个能够代表中国美术教育最高水平的展览品牌。
  越来越开放的毕业展,在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种种争议。这些不同的声音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对于学生、对于学校,毕业展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毕业展?毕业展形态与功能演变的背后,折射的是美院教育的本源和意义。应对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艺术领域,我们摆脱不了整体环境的左右,但也需要在予以正视的前提下寻找到自己的方向。毕业展是对于师生成果的一次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毕业展应该影响我们未来的教育。
  四:结语
  通过“千里之行”,我们不难看出:毕业展从学院教学的重要一环,逐渐成为各个美术院校对社会开放的口岸。近年来毕业展形式越发多样,但“千里之行”以其较高的艺术水准,较广的涵盖范围和较大的影响力,依然是美术学院中十分引人关注的毕业展。这不仅是美术学院间的深入交流,更是各大美院与社会的对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一体化,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都面临全新的挑战。学院教育最重要的核心,也许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更耍面向未来。我们要让艺术教育与社会发展形成有效的互动,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培养学生创作的独立性,最终让走出校园的青年艺术家,不仅仅成为适应社会生存与需要的参与者,更成为艺术思想和观念上的创新者与开拓者,并最终,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而这样的千里之行,正始于足下。
其他文献
一个城市不仅仅要拥有充斥着大时代、大社会的宏大的广场和宽广的街区,还要有小街小巷的浅吟低唱诸般细节。后者汇聚成的小时代、小社会,恰恰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细节,正是这些生动的细节,才真正汇集成了一个城市文化的潜流。七拍,就属于这种潜流。这个组合成立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当她们“再七拍”时,我们才隙讶地发现,原来在“再七拍”的背后,她们真的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之类的宏远构想与规划。她们其实在倡导的是一种
期刊
李计亮(以下简称“李”):杨老师好{感谢你接受我的访谈。“八五新潮”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着持续影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2015年是“八五新潮”三十周年,但当代人对这场运动的看法并不十分清晰,如何认识这种艺术精神的延续?  杨志麟(以下简称“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其重要在于此时存在若干转折的可能性。“八五新潮“就是在这几种转折的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八五新潮”才有意
期刊
摘要:本文从当代文明和当代艺术的关系出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质进行界定:中国当代艺术=当代文明+中国现状+艺术表达。在此基础上,归纳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出现的问题:中年人立场坍塌、青年人远离公共问题、“东方美学”逃避现实。然后,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对当代文明和当代中国的关系缺乏了解,在狭隘的格局中围绕着表达方式纠缠不休,却主动或被动地避实就虚。同时,移动互联网和当代艺术立场、趣味的结合,蕴含着巨大可能
期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经意间,罗中立奖学金度过了它复起之后的十周年庆典。十年来,艺术院校自己的展览逐步走向了开放性与社会化,而不同主体主办的各类艺术奖项更是层出不穷,当奖项的冠名人,罗中立教授在“致未来”的主题词开簏写下“首先因为热爱,我们选择了艺术”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想把它翻译为“In Art,we love”,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地展现出这十年筚路蓝缕间所蕴含的某种带有宗教意味情愫。  今天
期刊
2013年至今,“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的展览项目已经是第三年了。第一期江浙沪站中我们提出了:“如果你不成功,你还做不做艺术家,”第二期北京站中我们进一步地提出了:“如果你成功了,你还是不是艺术家?”两句话被看成宣言也好,口号也罢,其内容表达了“复调”整个项目对待艺术家成功这件事的一种思考态度。怎样的艺术家才能成功,怎样的艺术家才算成功,怎样的艺术家才会一直成功?这几个问题的评判标准本不一样,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巴塞尔艺术展已经在三大洲建立各自的品牌,请你谈谈它们各自不同的特性与方向?  黄雅君(以下简称“萱”):巴塞尔艺术展是一个很老牌的欧洲艺术展,也是最漂亮的艺术展,对很多藏家来说它就好像地上的瑰宝,很多画廊一定会带最好的作品到巴塞尔艺术展,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已经有四十六年的历史,迈阿密巴塞尔大概是十四、十五年的历史。迈阿密巴塞尔有很多拉丁美洲的画廊,同时可以看到最好的美国艺
期刊
作为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展项目,ART021今年已走入第三个年头。本次2015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分为三大部分:主画廊、1+1项目以及公共展览项目,参展画廊达到七十五家,同时还有两个非营利项目、三个特别展览展出。  2015ART021执行委员会除了联合创办人应青蓝、包一峰、艺术总监周颖以外,柴成炜作为营运总监,原ArtBasel画廊关系主管及执行董事会成员Thomas W
期刊
摘要:艺术介入社会是近年来当代艺术创作和研究的新趋势。文中将这种新艺术现象称为介入性艺术。对该现象的研究中,格兰特·凯斯特(Grant.H.Kester)的“对话美学”从艺术本体角度出发,考察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现场、观众的共生关系,为介入性艺术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凯斯特看来,介入性艺术有别于前卫艺术中的“震惊”手法,它并非强行的介入社会,在观众和作品中制造某种认知上的断裂,从而实现
期刊
倒叙  2015年8月16日,身在意大利的刘毅接到邮件通知,收录他现场表演的SD卡被人从播放平板中盗走了。Cube的工作人员都惊了,最后一个高潮居然是这样简单、粗暴地突如其来。  上海-海盗-汉堡  艺术庄园(ArtVilla)位于德国汉堡-威廉姆斯堡(Wilhelmsburg)的易北河小岛(Elbinsel)上。沿着寂静的小路扒拉着截腰高的枯草,翻过偶有车行的宽面石桥,伴随着几声旱鸭嘶叫,就进入
期刊
近年来,李超以“干蕖”的别号,醉心于自名为“干蕖近墨”的系列化绘画实验。  作为中国美术界素有影响的研究学者,在筹划一个接一个的研究课题、出版一部叉一部的学术著作之余,重新捡起画笔,对绘画创作投注足够热忱,是与早先的绘画创作经历截然不同的。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妨视之为艺术研究者对于艺术的另一种研究方式——通过密集而自主的绘画创作体验,思考视觉形式的相关问题。  浏览数年间大大小小成篇累牍的“干蕖诟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