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经意间,罗中立奖学金度过了它复起之后的十周年庆典。十年来,艺术院校自己的展览逐步走向了开放性与社会化,而不同主体主办的各类艺术奖项更是层出不穷,当奖项的冠名人,罗中立教授在“致未来”的主题词开簏写下“首先因为热爱,我们选择了艺术”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想把它翻译为“In Art,we love”,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地展现出这十年筚路蓝缕间所蕴含的某种带有宗教意味情愫。
今天,我们纪念罗中立奖掌金的十周年,没有比“致未来”最好的标题了,因为这十年,本就是不断地展示、探索甚至见证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如何不断迎来自己的未来的道路。当我们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逡巡这个占了大半个展馆的“十年展”与“当年展”的组合时,俨然一个艺术的“小传统”映入眼帘。当然了,这种“小传统”并不仅仅是赞助人仇浩然戏言的“促成了三对艺术家夫妻”,更在于它见证了逐步嬗变的当代艺术的学院传统的发展历程。2005年,恰恰是当代艺术开始正面地反晡学院教育,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写“学院艺术”定义的时候,时至今日,学院不仅成为了“艺术江湖”最重要的蓄水池与源头,也逐渐成为当代艺术中最活跃的某种生态的策源地。二元化甚至多元化的趣味不仅成为各个美院的常态,而且学院背景所赋予的某种语言实验的开放性气质与当代艺术话语梳理与教学的规范化努力,也赋予了这种“小传统”以草根生态之外的另一种张力。当社会化的策展人、馆长、资深艺术家以他们的成熟经验和阅历去对接一代代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好学欲望的时候,某种“范式——修正——探索”的艺术生产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今天,当我们看到2015年罗中立奖学金的获奖者时,我们既可以看到如刘海辰那样对于边缘化学科材料语言当代性的探索,也可以看到如胡佳艺那样对个人记忆的某种仪式化的行为表达;有游迪文那种对于当下架上语言的实验,也有如宋戈文那样对于装置的场景感的营造,还有如沙丽娜那样以语言学的方式对消费主义与商业文化的解构,可以说是多元并现。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见架上绘画的趣味转移,项目化的行为艺术的盛行,材料试验与跨媒体体验的某种交错的鲜明的特色,也可以看见装置艺术的模式化弊端以及一些新的艺术明星的影子。也正因为此,这才是鲜活的,有缺憾的艺术活力。更重要的是,从这个“小传统”里,我们可以管窥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的语境,以及文化消费、图像泛滥、信息大爆炸的宏观图景,以及最新生的一批细小的艺术碎片,对这个大时代的某种反光。
最后,我想援引本届罗中立奖学金评委鲍栋对于年轻一代艺术的某种概括:“这些都是中国当代艺术之前没有的特征,使当代艺术从符号化、概念化,以及过于立场化的‘批判’中摆脱了出来,并注入了一种研究性的气息。实际上,学院本来就是一个研究的场所,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研究的结果,而研究的现场也应该是教育的现场。在这个层面上,美术学院应该持一种‘无立场的立场’,使自身彻底成为一个中性——因而才能够包容各种真正独立思想——的场域。”而这可以说是对于罗中立奖学金这个大时代中的小传统同构性一面的精准解读。
今天,我们纪念罗中立奖掌金的十周年,没有比“致未来”最好的标题了,因为这十年,本就是不断地展示、探索甚至见证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如何不断迎来自己的未来的道路。当我们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逡巡这个占了大半个展馆的“十年展”与“当年展”的组合时,俨然一个艺术的“小传统”映入眼帘。当然了,这种“小传统”并不仅仅是赞助人仇浩然戏言的“促成了三对艺术家夫妻”,更在于它见证了逐步嬗变的当代艺术的学院传统的发展历程。2005年,恰恰是当代艺术开始正面地反晡学院教育,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写“学院艺术”定义的时候,时至今日,学院不仅成为了“艺术江湖”最重要的蓄水池与源头,也逐渐成为当代艺术中最活跃的某种生态的策源地。二元化甚至多元化的趣味不仅成为各个美院的常态,而且学院背景所赋予的某种语言实验的开放性气质与当代艺术话语梳理与教学的规范化努力,也赋予了这种“小传统”以草根生态之外的另一种张力。当社会化的策展人、馆长、资深艺术家以他们的成熟经验和阅历去对接一代代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好学欲望的时候,某种“范式——修正——探索”的艺术生产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今天,当我们看到2015年罗中立奖学金的获奖者时,我们既可以看到如刘海辰那样对于边缘化学科材料语言当代性的探索,也可以看到如胡佳艺那样对个人记忆的某种仪式化的行为表达;有游迪文那种对于当下架上语言的实验,也有如宋戈文那样对于装置的场景感的营造,还有如沙丽娜那样以语言学的方式对消费主义与商业文化的解构,可以说是多元并现。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见架上绘画的趣味转移,项目化的行为艺术的盛行,材料试验与跨媒体体验的某种交错的鲜明的特色,也可以看见装置艺术的模式化弊端以及一些新的艺术明星的影子。也正因为此,这才是鲜活的,有缺憾的艺术活力。更重要的是,从这个“小传统”里,我们可以管窥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的语境,以及文化消费、图像泛滥、信息大爆炸的宏观图景,以及最新生的一批细小的艺术碎片,对这个大时代的某种反光。
最后,我想援引本届罗中立奖学金评委鲍栋对于年轻一代艺术的某种概括:“这些都是中国当代艺术之前没有的特征,使当代艺术从符号化、概念化,以及过于立场化的‘批判’中摆脱了出来,并注入了一种研究性的气息。实际上,学院本来就是一个研究的场所,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研究的结果,而研究的现场也应该是教育的现场。在这个层面上,美术学院应该持一种‘无立场的立场’,使自身彻底成为一个中性——因而才能够包容各种真正独立思想——的场域。”而这可以说是对于罗中立奖学金这个大时代中的小传统同构性一面的精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