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p78《空气占据空间》和六年级科学下册p32《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二、实验目的: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目的就是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的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在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3个小实验: 一是让学生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
不足之处有:
一是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二是学生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三是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六年级下册p32《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在教材上也有3个小实验:一是在玻璃杯里倒入小苏打和白醋,观察现象。二是往杯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会熄灭。三是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熄灭。
它的不足之处:是三个实验是单独完成的,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受环境和操作 的影响,造成实验的失败,效果也不很明显。
四、我的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一:魔法空瓶
用魔法空瓶游戏代替玻璃杯、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二:气球变大
排出的空气使气球变大替代学生用嘴吹冒气泡的实验,很卫生且能够清楚的看到排出的空气去哪儿了,形象直观。
创新三:彩色喷泉
用推打气筒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形成水流喷泉,安全可靠更加卫生,而且具有观赏性。
创新四:用同一装置,可以完成 六年级下册p32《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化学变化的实验过程。在观察反应瓶里的两种物质混合产生现象的同时也通过玻璃杯里高矮蜡烛火焰熄灭的顺序验证了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而且不支持燃烧;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验证了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五、实验所需器材:
量杯、水、矿泉水瓶3个、橡胶管、打气筒、红墨水、吸管、方座支架、气球、喷头、开关、小苏打、白醋、装有两只蜡烛的烧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空烧杯等。
六、实验过程(边操作边完成记录表)
先组装试验装置
(一)第一个小实验:《魔法空瓶》我能使杯里的水位自由变化。
首先将少量红墨水滴入水中。将瓶口朝下放入水中,观察现象(水不能进入装满空气的瓶里,量杯水位上升)
其次排出空气同时慢慢将空瓶放入水中,观察现象(水进入瓶里,水位不变)。
最后将瓶子轻轻提起,观察现象(杯里水位下降,瓶里装有水),慢慢注入空气,观察现象(注入空气,瓶里水位下降,杯里水位上升)。
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二)气球变大
第一步:在空瓶里装满水,打开水流开关,观察现象(水流停止),
第二步:打开气球开关,观察现象(水流进瓶中,气球慢慢的胀大)。关上气球开关。
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三)彩色喷泉。
首先,打开喷头开关和气筒开关。
然后,推动气筒活塞,观察现象(欣赏彩色喷泉)
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完成了第一个物理变化的实验,清理装置里的水,开始做第二个化学变化的实验)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在瓶里装入适量的小苏打,盖上瓶盖。在瓶里装入适量的白醋。
2.点燃烧杯中的高矮蜡烛,打开气管开关并放入烧杯中。
3.打开白醋开关,观察瓶里产生的现象,同时观察烧杯里现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出“嘶嘶”的声音并产生大量的气体,蜡烛火焰由低到高熄灭,气体不支持燃烧)。
4.将气管放入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记录表)
我们现在来看看实验记录表的情况:物理变化的实验证明了空气占据了空间;化学变化的实验得出“产生了新物质”的结论。
七、我的设计说明:
首先,我这个实验装置取材简单,均来源于生活,学生家里随处可见,很容易组装。能长期使用和反复使用。实验效果明显,实验现象形象、直观。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观赏性。
其次,这个实验装置完成了一个物理变化:三年级上册的《空气占据空间》和一个化学变化:六年级下册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两个实验,整个过程经历了四个现象:“魔法空瓶”、“气球变大”、“彩色喷泉”、“蜡烛的熄灭”。两个化学反应:“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改进后的实验,变看不见摸不着的为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变厌学为乐学,增强了趣味性。
最后,这节课是我在反复实验中逐步改造成型的,对教法和实验方法进行了创新,围绕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改进实验器材,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可以大胆的发挥想象和大胆的动手操作。但是这个实验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导。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p78《空气占据空间》和六年级科学下册p32《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二、实验目的: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目的就是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的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在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3个小实验: 一是让学生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
不足之处有:
一是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二是学生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三是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六年级下册p32《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在教材上也有3个小实验:一是在玻璃杯里倒入小苏打和白醋,观察现象。二是往杯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会熄灭。三是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熄灭。
它的不足之处:是三个实验是单独完成的,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受环境和操作 的影响,造成实验的失败,效果也不很明显。
四、我的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一:魔法空瓶
用魔法空瓶游戏代替玻璃杯、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二:气球变大
排出的空气使气球变大替代学生用嘴吹冒气泡的实验,很卫生且能够清楚的看到排出的空气去哪儿了,形象直观。
创新三:彩色喷泉
用推打气筒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形成水流喷泉,安全可靠更加卫生,而且具有观赏性。
创新四:用同一装置,可以完成 六年级下册p32《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化学变化的实验过程。在观察反应瓶里的两种物质混合产生现象的同时也通过玻璃杯里高矮蜡烛火焰熄灭的顺序验证了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而且不支持燃烧;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验证了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五、实验所需器材:
量杯、水、矿泉水瓶3个、橡胶管、打气筒、红墨水、吸管、方座支架、气球、喷头、开关、小苏打、白醋、装有两只蜡烛的烧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空烧杯等。
六、实验过程(边操作边完成记录表)
先组装试验装置
(一)第一个小实验:《魔法空瓶》我能使杯里的水位自由变化。
首先将少量红墨水滴入水中。将瓶口朝下放入水中,观察现象(水不能进入装满空气的瓶里,量杯水位上升)
其次排出空气同时慢慢将空瓶放入水中,观察现象(水进入瓶里,水位不变)。
最后将瓶子轻轻提起,观察现象(杯里水位下降,瓶里装有水),慢慢注入空气,观察现象(注入空气,瓶里水位下降,杯里水位上升)。
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二)气球变大
第一步:在空瓶里装满水,打开水流开关,观察现象(水流停止),
第二步:打开气球开关,观察现象(水流进瓶中,气球慢慢的胀大)。关上气球开关。
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三)彩色喷泉。
首先,打开喷头开关和气筒开关。
然后,推动气筒活塞,观察现象(欣赏彩色喷泉)
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完成了第一个物理变化的实验,清理装置里的水,开始做第二个化学变化的实验)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在瓶里装入适量的小苏打,盖上瓶盖。在瓶里装入适量的白醋。
2.点燃烧杯中的高矮蜡烛,打开气管开关并放入烧杯中。
3.打开白醋开关,观察瓶里产生的现象,同时观察烧杯里现象(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出“嘶嘶”的声音并产生大量的气体,蜡烛火焰由低到高熄灭,气体不支持燃烧)。
4.将气管放入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记录表)
我们现在来看看实验记录表的情况:物理变化的实验证明了空气占据了空间;化学变化的实验得出“产生了新物质”的结论。
七、我的设计说明:
首先,我这个实验装置取材简单,均来源于生活,学生家里随处可见,很容易组装。能长期使用和反复使用。实验效果明显,实验现象形象、直观。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观赏性。
其次,这个实验装置完成了一个物理变化:三年级上册的《空气占据空间》和一个化学变化:六年级下册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两个实验,整个过程经历了四个现象:“魔法空瓶”、“气球变大”、“彩色喷泉”、“蜡烛的熄灭”。两个化学反应:“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改进后的实验,变看不见摸不着的为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变厌学为乐学,增强了趣味性。
最后,这节课是我在反复实验中逐步改造成型的,对教法和实验方法进行了创新,围绕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改进实验器材,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可以大胆的发挥想象和大胆的动手操作。但是这个实验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