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已终 意犹在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keaiche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在品德课中,不少教师都会布置课后延伸活动,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它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细细揣摩这种现象,我们就会发现其间有许多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问题一:课后延伸内容望而生畏
  
  当前,品德课堂中的课后延伸设计常常显得内容空洞,目标过高,导致学生迷惑不解,望而却步。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时,一位教师就设计了小组合作策划“家长学校”活动的课后延伸作业,并下发了一张表格。从部分学生向老师领取表格时的倦怠神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延伸活动很可能落空。
  
  对策:有机融合,丰富课后延伸活动空间
  
  教师在设计课后延伸活动时,应适当控制难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使大部分学生取得成功。因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有利机会,使课后延伸活动常态化。
  1.课后延伸走进学校活动。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我们在设计课后延伸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利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班队课、晨会课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笔者在教学《我最爱读的书》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在班级中设立小小读书角,利用周四中午的阅读短课等课余时间阅读;召开“与好书交朋友”的主题中队会、“每周一书”推荐会,在会上交流心得,展示读书成果。学生们兴致高昂,踊跃参与,“看好书读好报”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
  2.课后延伸走入家庭生活。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品德教学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因而,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巩固和检测的场所。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尤其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实践。如学习了《在爸爸妈妈的关怀下成长》一课后,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后延伸活动,要求学生以表格记录自己的家庭生活表现:
  
  两周后,老师回收表格,根据家长的反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评比。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提高。当然,学生的行为可能会出现反复,但每一次反复都不是原地的返回,在螺旋式循环的过程中,学生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
  3.课后延伸走向社会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品德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教师要善于把品德教学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时,课堂上孩子们已认识到一些集体生活需要遵守的规则。为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落实在自己的言行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后延伸活动:
  
  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出在自己经常去的公共场所中所要遵守的规则,并填写上述表格。课后,学生按规则开展体验活动并作自评,从而学会真正遵守集体生活中的规则,做一个讲规则的人。
  
  问题二:课后延伸形式单调乏味
  
  现在的课后延伸设计往往忽视了趣味性,形式单调,常以课后调查、收集资料等形式为主。究其原因,这种形式一方面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也普遍适用于每个主题活动。但学生往往对此兴趣不大,活动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策:出奇制胜,创新课后延伸活动形式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的课后延伸活动设计,要尽量富有趣味性,新颖、易操作,让学生不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幸福的享受。
  1.资料调查式。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儿童的兴趣水平,设计相应的资料调查式课后延伸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家庭、社区、媒体等广泛的渠道采集资料,对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予以鲜明的证明和具体的充实,从而将其化为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意向。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后,可设计这样的延伸活动:让学生统计家中较大件的家电或家具,数一数有多少是以前购置的,又有多少是近几年买的。有条件的还可以数数自己村里有多少间新造的房子,有多少台空调,有多少辆摩托车(汽车)……这一延伸活动易于操作,能一下子引起许多学生的兴趣。当他们完成统计之后,发现竟有70%左右的家具是近几年添置的,全村居然新增了这么多的空调、汽车、电脑等高档商品,惊喜之余,也能真切感受到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家乡变化之巨大。
  2.实践体验式。这类课后延伸是为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设置相应的“岗位”,让他们承担某种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实践,从行为践履中孕育出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能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如《我和春天一起玩》一课课末,笔者就以“让学生种一颗植物的种子或养一种春天里的小动物”作为课后延伸活动,并建议学生可以在盆子里种土豆,可以观察小蝌蚪,也可以养几条蚕宝宝。因为活动简单易行,条件具备,所以开展得非常顺利。课间经常听到学生兴奋地谈论自己的“宝贝”有了什么新的变化,这一延伸活动带给学生的收获真不小。
  3.课题探究式。即指学生带着品德课上所学的知识走入现实生活,在课余时间以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通过社会调查、角色体验、现象观察、收集信息等系列活动,学习、研究并且尝试提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如《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的课后延伸活动,可以是采访父母和长辈,了解本地的饮食习惯等民风民俗,进行专题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由于农业的地域性差异,本地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4.阅读感悟式。从德育的角度看,阅读能够使人接受道德的暗示,影响人的非反思性选择、自主选择,阅读的德育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我们品德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主题(文本内容)来拓展相关阅读主题。如学习了《我来做市长》一课后,笔者就推荐学生去阅读《我当上了利国县的县长》、《鸣歧伯伯,我们怀念您》等文章或书籍,并举办读书故事会,以加强交流,强化阅读效果,让这些优秀的德育书籍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5.自我反思式。《后现代课程观》的作者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我们是通过经验来作出明智选择;不是做的经验,而是我们对所做的进行反思的经验”。反思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经验的反思对于品德学习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如学习了《绿色小卫士》一课后,不妨设计这样一个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写写“保护环境,我做到了吗?我应该做些什么?”等方面的反思与感悟。
  当然,我们教师不能为了讲究课后延伸活动的趣味性,就片面追求形式的生动有趣,而忽视了它的扎实有效。无论选择哪种延伸活动形式,都必须把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从而使活动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
  
  问题三:课后延伸评价销声匿迹
  
  许多教师仅仅把课后延伸活动当作一个煞有介事的环节,很少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指导与检查,更谈不上反馈与评价了。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课时,就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后延伸活动:下发计划表,请每位学生锁定一项兴趣目标,将每天坚持练习以维持兴趣的情况记录下来。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匆忙布置活动,并未做具体指导,使得这一环节成了课堂的装饰与点缀,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反馈评价,重视课后延伸活动落实
  
  1.反馈——为延伸扬帆启航。学生参加了课后延伸活动,教师就要时刻关注活动的成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活动中的收获,提出活动中的不足,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导航。如执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课的教师在下发“坚持”计划表后,可以告知学生我们要进行中途成果汇报,到时要说自己的感受,谈家长的评价,为如何坚持练习、维持兴趣出金点子,期末还要进行成果展示,评出此次活动中的优秀者与进步者。这些都将与班队活动课、晨会课相结合。这样,将一个主题活动通过多个时间段分别进行教学和落实,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就不得不去及时地督促、检查、反馈,从而保证学生活动的持续进行,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认识更丰富,行为落实更实在。
  2.评价——为延伸推波助澜。评价在课后延伸活动中如同风对帆船的力量,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这种评价可以是班队会、晨会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也可以是来自家长或社会的及时评价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对课后延伸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评比,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进步,在评价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能力。如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设计了这样一张易于操作的课后延伸活动评价表:
  
  每一次课后延伸活动都包括学生评、家长评、教师评,整个评价力求直观、显性、量化,评价中更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每一次评价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当然,在评价中还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可以建立优秀学生卡,卡内分设助人为乐奖、劳动奖、勤奋奖、宣传奖等,卡由书签制成,根据不同的项目,在卡下方签上家长、老师等的名字,班主任(一般都任品德教师)把这些优秀学生卡贴到墙上,设立一个展示区,以此来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课后延伸活动更具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市谢塘镇小)
  责任编辑 李红霞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标不断进行改革,其针对各类学科提出了不同的改革要求,英语作为高中教学阶段的主要基础学科,在高考中总体占分较多,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得阅读者得天下”经常用于体现阅读在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又与英语阅读学习息息相关,批判性思维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科学化,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本文就批判性思维概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高中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以及
【摘要】多模态化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当前国际语言教学中的新趋势,在英语学习课程中包括“听、说、读、写”,其中听、说是学习一项新语言的基础,而在实际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往往都没有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教学方式显得枯燥单一,学生学习也缺少兴趣,教学质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多模态化的教学方式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多模态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提升高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
和孩子打交道,我有个特殊的习惯,就是但凡和孩子相关的东西我总是舍不得扔,尤其是记录着某些特殊故事的,带有孩子特殊印记的东西,更是如此。渐渐的,习惯成了爱好——收藏。我的收藏品种繁多。我总觉得,这些“收藏”是有灵气的,看着它们,鼻尖能嗅出它主人的气息,眼前会浮现它主人的颦笑。    周记本    夏日的一个傍晚,已是放学时间,窗外大雨滂沱,我照例守着教室进行补差工作,孩子越来越少,原本哄闹的教室渐渐
【摘要】商务英语翻译和其他英语翻译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因为商务英语具备的目的性非常强,再加上商务英语很少运用传统的理论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对于交际互换以及文化转换非常重视,这和宏观阐述的传统翻译理论有所不同,功能翻译理论具有一定方法指导,并且可行性较强。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商务英语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中,商务英语翻译和商务活动的开展相伴随,这和功能翻译理論强调的交际互换以及文化转换完全一致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英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包含了多种层次和角度的综合性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能力,因此,英语是能够体现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的学科。但是,由于英语的语言思维和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许多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理解困难和难以运用的情况。因此,在英语的书面表达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使学生摆脱这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位英语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摘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涉及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要培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加强输入与输出的练习。在进行大量输入练习的方法中,阅读训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升途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从最初的直译法到后来的交互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英语的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点,还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运用,所以批判性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
【摘要】英語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两个必备能力和两个关键品格,分别是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本文基于感恩节主题教学实践,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方面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以文化品格的培养为目的进行初中英语教学,以期对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品格;初中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梁雅葶,厦门实验中学。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
【摘要】在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对于学生整体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十分的重要。本文分析了在英语阅读教学当中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探究了在英语阅读教学当中运用思维导图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主要包括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的把握、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将思维导图与多媒体技术进行结合、巩固知識提高复习效果,以及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思维导图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思维导图;英语阅读;能力
【摘要】反思性教学是根据新课改理念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重新审视当前的英语教学,并从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应用、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基于此,本文以高中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反思性教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分析了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策略,从而推动高中英语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反思教学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运用新理念,构建新型的英语课堂,营建愉悦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中职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作为新形势下的中职英语教师,教师应立足新课改,积极探寻有效途径,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文章就如何优化中职英语课堂的問题,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职英语;英语教学;优化课堂;主要途径  【作者简介】吴一迪,银川职业技术学院。  中职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