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i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有关防护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为基层医院护士预防针刺伤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本区5家一、二级医院在岗护理人员411人进行问卷调查。将二级医院护士339名设为A组,一级医院护士72名设为B组。并比较两组对针刺伤的认知程度及自我防护意识情况。结果:被调查护士中有2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698%。在调查者中发现年人均刺伤A组为20次,B组为29次,有672%都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操作后整理用物时刺伤率A组为251%,B组为514%;加药时刺伤率A组为514%,B组为575%;回套针帽率A组为889%以上,B组高达500%;B组护士在操作中不戴手套刺伤率高达514%;在刺伤后登记及向上级汇报的均很低,A组占44%,B组仅占27%。对针刺伤的认知及自我防护意识A组比B组高。在拆卸针头、双手回套针帽、徒手收集整理废物方面A组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操作中戴手套频率A组明显高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基层医院应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提高防护意识,加强操作行为规范,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 [JP3]护士 针刺伤 职业防护 调查[JP]
  
  在临床护理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护士是发生针刺伤、感染以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为了加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我们对本区5家基层医院411名临床护士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随机抽取本区5家医院在岗护理人员411名(二级医院2家共339名设为A组,一级医院3家共72名设为B组)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445份,因缺漏项的无效问卷34份,有效回收率为923%。调查人群中年龄17~55岁,平均312岁,工龄05~37年。职称分布:主管护师65名,护师134名,护士148名,助理护士64名。学历情况:本科3名,大专142名,中专216名。她们分布在临床内、外、妇、产、儿、门急诊、手术室、供应室等工作。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针刺伤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6部分:①护士个人资料,如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所在科室等;②针刺伤发生频率、年损伤次数、是否被污染针头刺伤;③针刺伤的原因;④在输液和注射等操作中回套针头帽的手法;⑤对工作中戴手套的认知;⑥针刺伤后的处理及登记上报情况。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
  结 果
  
  总体情况:被调查的411名护士中,有287人曾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698%。A组发生率为737%(250/339),B组发生率为514%(37/72)。共发生针刺伤975次,其中A组668次,年人均被刺伤20次(668/339);B组207次,年人均被刺伤29次(207/72)。287人中有193人被污染针头刺伤,刺伤率为672%。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B组在拆卸针头、回套针帽、收集整理废物时发生针刺伤分别明显高于A组(均P<005)。见表1。
  回套针头帽的手法:B组双手回套针帽明显高于A组(P<001),A组单手回套针帽明显高于B组(P<005)。见表2。
  护士441人在操作中戴手套的情况:A组在操作中戴手套率明显高于B组(P<001)。见表3。
  护士发生刺伤后的处理及登记上报情况:护士发生针刺伤后,60%以上的人处理伤口不正确;93%以上的人没有进行抗感染、抗病毒处理;97%以上的人没登记报告。见表4。
  讨 论
  针刺伤是职业暴露的重大危害因素: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我国有8成以上的护士被针刺伤过。本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411人中有287人发生过针刺伤,刺伤率达698%,尤其A组刺伤率达737%。在被针刺的287人中,1年中发生针刺伤有975次,年人均被刺伤20次;尤其B组年人均被刺伤29次。287人中被污染针头刺伤193人,占672%,可见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极高。A组与B组护士在加药时受伤分别占575%和514%;在拆卸针头时受伤分别占159%和485%;回套针帽时受伤分别占103%和500%;收集整理废物时受伤分别占251%和514%。由此可见,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职业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尤其是B组(一级医院)的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更是令人担忧。
  护理技术操作中错误的行为习惯应引起重视:从表1结果来看,A组与B组静脉穿刺受伤分别占339%和319%;静脉注射、抽血受伤分别占201%和202%;加药受伤分别占575%和514%;收集整理废物时受伤分别占251%、514%;将注射器传递他人时受伤分别占156%和125%。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及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有关。从表2可见,分离针头导致了B组护士486%针刺伤的发生。A组与B组护士有回套针帽习惯分别为902%和889%。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了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我国近几年也已把单手套针帽法列入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要求,然而一级医院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双手回套针帽这一现象仍普遍存在。B组护士双手回套针帽的占778%,导致引发的针刺伤占500%。由此可见,护士在操作后习惯回套上针帽,也是造成刺伤的主要原因。
  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由表4显示,A组护理人员接触病人排泄物时戴手套率为900%,而B组仅为458%。在抽血、注射和输血时,护士戴手套率A组为540%,B组仅167%,操作时不戴手套率高达514%。从表3结果看,在岗的411名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登记及向上级汇报率很低,这一现象既暴露了缺乏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管理,更暴露了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对针刺伤的认知程度和自我防护意识情况:对针刺伤的认知A组比B组高。本调查显示,在拆卸针头、收集整理废物、双手回套针帽发生针刺伤B组分别明显高于A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防护行为上,A组带手套频率明显高于B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调查发现3家一级医院多数护理人员未受过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系统培训,而且还仍将针头、输液器采用浸泡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防护措施:①加强培训,提高护士防护意识能力:据资料报道,有96%的护士未受到过护士职业防护的系统教育。所以,医院要建立培训制度,加强护士职业安全的培训。一是加强防护意识的培训。将标准预防的概念与措施,锐器伤的危害与防护的内容、要求、正确的防护行为及方法等内容纳入岗前培训,使医护人员都遵守防护规则,坚持防护标准,执行防护流程。二是加强防护能力的培训。重点是加强安全操作技能的训练,规范操作行为。②加强护理人员自觉遵守防护规范:遵守各项制度、树立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如在做有害操作时,要按操作规程穿隔离衣、戴手套;加药时要使瓶内形成负压,不要用力过猛;手持针头或锐器时,锐利面不要对着他人,操作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弃到专门的耐刺容器中;在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时,要有他人协肋;不徒手处理针头、注射器、输液管及玻璃碎片;要按规定洗手、戴口罩。一旦遇到刺伤,马上按程序处理,并逐级上报,跟踪观察。③加强针器废弃物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有研究报道建议使用防刺破、防渗透的构胶收集容器,此方法可降低50%的针刺伤发生率,因些,医院管理者应确保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效实施。如使用锐器收集盒,能将其携带到病人床旁或使用针器的地方,以便操作者在使用后及时将针头处理,减少污染针头裸露的时间,避免引发针刺伤。应取消针头、输液器浸泡消毒预处理的方法,减少针刺伤发生。对收集后的针器废弃物要由专人负责送去焚烧。
  总之,要加强针刺伤防护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暴露监管制度、防护标准、职业防护保障制度以及医院医务人员针刺伤后的上报制度。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2 Gerner HM,Ivey FD,Lane TW.Follow-wp and education of employees exposed to a patientwithHIVantibodiesandmassivebleeding.Am.InfectControl,1989,17:349-352.
  3 袁丽,蒋红.高职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95.
  4 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7.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9例肝癌介入治疗后患者实施围术期整体护理。结果:除3例高龄患者于术后2周内因肝功衰竭并出血死亡,其余32例做1次,104例均做2次以上,临床效果良好。结论:加强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整体护理,是保证肝癌介入化疗术成功的关键,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效提高生存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肝癌 介入治疗 围术期 整体护理    资料与
期刊
摘 要 目的:调查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帮助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方法:通过对长春某医院重症监护室(NICU)1990年度相对隔离室改进后与2003年度院内感染发病率的比较,以及1990年度院内重症监护室感染疾病的分布,制定加强在职教育,加强呼吸道管理、基础护理,强化医院消毒效果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防治措施,减少NICU患儿院内感染的机会,应用临床信息系统提高护理质量。结果:科学性、先进性的预防控制
期刊
临床资料    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30例破伤风患者,男26例,其中1例为幼儿,女4例。    护 理    用药护理:按医嘱准确、及时使用TAT、镇静解痉药、肌松剂、抗生素、降温药等,观察并记录用药后的效果。保持输液通畅,在每次抽搐发作后应检查静脉管道,防止因抽搐引起的输液管堵塞或脱落而影响治疗。  呼吸道的护理:是破伤风患者护理的重点,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对破伤风病
期刊
手术病人入院后,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将会减轻、消除病人的紧张与恐惧,使病人入院后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促使病人康复。现将10余年的临床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恐惧不安:病人入院后尽快了解病人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对病人表现出的恐惧不安情绪,要耐心劝说,向病人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的程序,时刻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以消除病人对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儿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最大限度地减少门诊输液安全隐患的改进措施,以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门诊输液室2006年1~12月接受输液的18 854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并将小儿输液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归类与分析,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把整改后2007年7月~2008年6月接受输液的19 071例患儿作为实验组。分析比较两组小儿输液的安全情况。结果:通过采取相应的整改措
期刊
临床工作14年,尝试着建立一些管理措施,深入到教学过程、实习前教育,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临床实习前就进行“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思想和态度,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之风,以适应新时代医学人才的需要。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更要把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除职业道德的正面教育外,可在教
期刊
在护士进行各类医疗活动中,业务查房是其中最重要有价值的活动之一。护理业务查房是上级护师对下级护士护理方案检查修正指导的过程,护理查房也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极好机会,而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在护理查房的过程中,临床护士有机会充分了解病人的疾病情况,社会情况,通过责任护士的报告,查房者对病人的查体,以及病人的主诉,了解病人的情况,了解治疗护理措施的效果,了解病人的感受,了解
期刊
现代护理管理模式,不仅是护士对病人管理,同时更体现在护士长对护士的管理水平。  护士长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护士长的思想及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护士的素质,在科里起到主导作用。护士长必须热爱护理专业,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以病人为中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对事业忠诚,实事求是,有科学的工作态度,有辛勤劳动,埋头苦干,勇于献身护理事业的精神,团结同志,搞好医护患三者的关系,共同为
期刊
护士长的现代管理艺术    护士长善于协调护士间的关系:协调共事是管理者必备的管理修养。护士长要掌握和研究每一个护士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为她们创造良好温馨的工作氛围。另外护士长还要注意培养护理单元内部的团结和融洽的人际关系。护士长要做团结的模范,及时发现和解决矛盾、纠纷,增加凝聚力,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护士长应采取有效的批评和激励手段:恰如其分地使用批评和表扬是管理工作成功的关键。有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基层医疗单位用心理干预治疗高血压病的模式。方法:采用心理认知疗法对患者进行干预。结果:心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高血压病效果优于单用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结论:用心理干预配合药物对高血压病有治疗作用。 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心理干预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某干休所老首长,男,81岁,身高173cm,体重83kg。   方法:心理疏导为主的方法进行干预。  主要特征:患
期刊